周禮訂本略注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孟子》所謂餘夫。
傳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説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四甸爲縣,四縣爲都。
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凡稅斂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五長各有守土。
施其職而平其政。
聯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
聯小賓客,令野脩道、委積。
聯大軍旅,帥其衆庶。
聯小軍旅,巡役,緻其政令。
聯大喪,帥邦役,治其政教。
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凡民訟,以地比正之。
地訟,以圖正之。
《孟子》正經界。
經歲終,則考其屬官之治成而誅賞,令群吏正要會而緻事。
傳正歲,則帥其屬而觀教灋之象,徇以木鐸,曰:「不用灋者,國有常刑。
」 經令群吏憲禁令,修灋糾職,以待邦治。
經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衆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經鄉師之職,各長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
傳以國比之灋,以時稽其夫家衆寡,辨其老幼、貴賤、廢疾、馬牛之物,辨其可任者與其施舍者,掌其戒令糾禁,聽其獄訟。
經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傳既役,則受州裡之役要,以考司空此鄉師舊屬於司空之證。
之辟,法也。
以逆其役事。
凡邦事,令作秩叙。
聯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
聯大軍旅、會同,正治其徒役與其輂輦,戮其犯命者。
聯大喪用役,則帥其民而至,遂治之。
及葬,執,以與匠師禦,而治役。
及窆,執斧以涖匠師。
聯凡四時之田,前期,出田灋於州裡,簡其鼓鐸、旗物、兵器,修其卒伍;及期,以司徒司徒代攝司空。
之大旗緻衆庶而陳之。
以旗物辨鄉邑而治其政令、刑禁,巡其前後之屯,而戮其犯命者,斷其争禽之訟。
傳凡四時之徵令有常者,以木鐸徇於市朝。
以歲時巡國及野,而賙萬民之囏阨,以王命施惠。
經歲終,則考六鄉六鄉之制舉行於新莽有傳。
之治,以詔廢置。
傳正歲,稽其鄉器,比五家。
共吉兇二服,閭二十五家。
共祭器,族百家。
共喪器,黨五百家。
共射器,州二千五百家。
共賓器,鄉萬二千五百家。
共吉兇禮樂之器。
傳若國大比,則考教、察辭、稽器、展事,以詔誅賞。
經鄉大夫之職,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
鄉老、鄉大夫皆氏,鄉非正官,乃民爵。
傳正月説見前。
之吉,受教灋於司徒,退而頒之於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藝。
經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辨其可任者。
傳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孟子》力役之征。
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
經以歲時入其書,三年則大比。
傳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衆寡,以禮禮賓之。
經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於王,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内史貳之。
退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詢衆庶。
説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
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
經歲終,則令六鄉之吏皆會政緻事。
傳正歲,令群吏考灋於司徒以退,各憲之於其所治。
國大詢於衆庶,則各帥其鄉之衆寡而緻於朝。
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其閭,以待政令。
以旌節輔令,則達之。
經州長各掌注其州之教、治、政、令之灋。
民爵,非正官,如今保甲,故無官多之嫌。
傳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灋,以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
説若以歲時祭祀州社,則屬其民而讀灋,亦如之。
傳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
聯凡州之大祭祀、大喪,皆涖其事。
聯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緻之,掌其戒令,與其賞罰。
經歲終,則會其州之政令。
傳正歲,則讀教灋如初。
三年大比,則大考州裡,以贊鄉大夫廢興。
經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
傳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灋,以糾戒之。
説春秋祭禜,亦如之。
傳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
一命齒於鄉裡,再命齒於父族,三命而不齒。
聯凡其黨之祭祀、喪紀、昏、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
聯凡作民而師、田、行、役,則以其灋治其政事。
經歲終,則會其黨政,帥其吏而緻事。
傳正歲,屬民讀灋,而書其德行、道藝,以歲時涖校比。
及大比,亦如之。
《管子·問篇》此經之説。
經族師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傳月吉,則屬民而讀邦灋,書其孝、弟、睦、婣有學者。
春秋祭酺,亦如之。
經以邦比之灋帥四閭之吏。
傳以時屬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衆寡,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車輦。
五家爲比,十家爲聯;聯則爲成數,凡單舉者皆以聯計之。
五人爲伍,十人爲聯;四閭爲族,八閭爲聯。
以聯計,則與《國語》、《管子》合。
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
説若作民而師、田、行、役,則合其卒伍,簡其兵器,以鼓鐸、旗物帥而至。
掌其治令、戒禁、刑罰。
經歲終,則會政緻事。
經閭胥各掌其閭之徵令。
傳以歲時各數其閭之衆寡,辨其施舍。
聯凡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之數聚衆庶。
既比,則讀灋,書其敬、敏、任、恤者。
傳凡事,掌其比、觥、撻罰之事。
經比長各掌其比之治。
傳五家相受、相和親,有辠、奇衺則相及。
傳徙於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
説若徙於他,則爲之旌節而行之。
説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内之。
經封人掌詔王之社壝。
爲畿封而樹之。
《中候》三篇言封,《大傳》「封若圭璧」,即此封人。
傳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
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爲司空屬官,專掌封建、度地、居民事。
傳令社稷之職。
聯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置其紖,共其水槀,歌舞牲及毛炮之豚。
聯凡喪紀、賓客、軍旅、大盟,則飭其牛牲。
經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
以下爲樂官,本司徒之屬,又雜見春官。
此一極互見五官之大例。
傳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
傳教爲鼓,而辨其聲用。
説以以節聲樂。
雷鼓以下六鼓。
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軍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
説以金錞以下四金。
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
傳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
傳凡軍旅,夜鼓鼜,以和軍旅。
軍動則鼓其衆,田役以正田役。
亦如之。
聯救日月,則詔王鼓。
聯大喪,則詔大僕鼓。
經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注。
傳凡野舞,則皆教之。
凡小祭祀,則不興舞。
經牧人掌牧六牲。
即五官共奉之六牲。
傳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
説凡陽祀,用騂赤色。
牲毛之;陰祀,用黝黑色。
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五方五色。
牲毛之。
説凡時祀注之牲,必用牷物。
説凡外祭,毀事,用尨雜色。
可也。
説凡祭祀,共其犧牲,以授充人繫之。
説凡牲不繫者,共奉之。
經牛人掌養國之公牛。
公猶官也。
傳以待國之政令。
説凡祭祀,共其享獻也。
牛、求牛,禱神求福之牛。
以授職人而芻之。
説凡賓客之事,共其牢禮、積、膳之牛。
饗、食、賓射,共其膳羞之牛。
軍事,共其犒牛。
犒師之牛。
喪事,共其奠牛。
喪所薦饋曰奠。
説凡會同、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與其牽徬,以載公任器。
説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與其盆所以盛血。
簝,受血籠也。
以待事。
經充人掌繫祭祀之牲牷。
傳祀五帝,則繫於牢,閑也。
芻之三月。
説享先王,亦如之。
傳凡散祭祀之牲,繫於國門,使養之。
展牲則告牷,《特牲饋食禮》曰:「宗人視牲告充,舉獸尾告備。
」碩牲則贊。
助也。
經載師掌任土《禹貢》九州、九土,庶土交正,古文因有任土作貢之説。
之灋。
以物地事,地如大司徒五地及十二土、十二壤,事如職事十有二,又如大宰九職。
授地職,地官諸職。
而待其政令。
傳以廛裡遂人夫一廛,田百畮。
《孟子》:方裡而井,井九百畝。
任國中之地,大宰九賦,一曰邦中之賦,如國畿、邦畿。
以場圃任園地,大宰九職,二曰園圃,毓艸木。
以宅田、《孟子》:五畝之宅。
士田、《王制》:天子縣内九十三國,其餘以祿士、以爲閒田。
賈田《孟子》:「法而不廛,商願藏於市。
」趙注:當以什一之法征其地,不征其廛,是即賈田之説。
任近郊之地,九賦,二曰四郊之賦,如侯服。
以官田、《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庸閒田。
」牛田、牧人掌養國之公牛。
賞田、賞賜之田。
《王制》:「諸侯之有功者,取於閒田以祿之。
」牧田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
任遠郊之地,每服五百裡,三百裡爲近郊,五百裡爲遠郊
傳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説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四甸爲縣,四縣爲都。
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凡稅斂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五長各有守土。
施其職而平其政。
聯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
聯小賓客,令野脩道、委積。
聯大軍旅,帥其衆庶。
聯小軍旅,巡役,緻其政令。
聯大喪,帥邦役,治其政教。
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凡民訟,以地比正之。
地訟,以圖正之。
《孟子》正經界。
經歲終,則考其屬官之治成而誅賞,令群吏正要會而緻事。
傳正歲,則帥其屬而觀教灋之象,徇以木鐸,曰:「不用灋者,國有常刑。
」 經令群吏憲禁令,修灋糾職,以待邦治。
經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衆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經鄉師之職,各長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
傳以國比之灋,以時稽其夫家衆寡,辨其老幼、貴賤、廢疾、馬牛之物,辨其可任者與其施舍者,掌其戒令糾禁,聽其獄訟。
經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傳既役,則受州裡之役要,以考司空此鄉師舊屬於司空之證。
之辟,法也。
以逆其役事。
凡邦事,令作秩叙。
聯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
聯大軍旅、會同,正治其徒役與其輂輦,戮其犯命者。
聯大喪用役,則帥其民而至,遂治之。
及葬,執,以與匠師禦,而治役。
及窆,執斧以涖匠師。
聯凡四時之田,前期,出田灋於州裡,簡其鼓鐸、旗物、兵器,修其卒伍;及期,以司徒司徒代攝司空。
之大旗緻衆庶而陳之。
以旗物辨鄉邑而治其政令、刑禁,巡其前後之屯,而戮其犯命者,斷其争禽之訟。
傳凡四時之徵令有常者,以木鐸徇於市朝。
以歲時巡國及野,而賙萬民之囏阨,以王命施惠。
經歲終,則考六鄉六鄉之制舉行於新莽有傳。
之治,以詔廢置。
傳正歲,稽其鄉器,比五家。
共吉兇二服,閭二十五家。
共祭器,族百家。
共喪器,黨五百家。
共射器,州二千五百家。
共賓器,鄉萬二千五百家。
共吉兇禮樂之器。
傳若國大比,則考教、察辭、稽器、展事,以詔誅賞。
經鄉大夫之職,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
鄉老、鄉大夫皆氏,鄉非正官,乃民爵。
傳正月説見前。
之吉,受教灋於司徒,退而頒之於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藝。
經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辨其可任者。
傳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孟子》力役之征。
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
經以歲時入其書,三年則大比。
傳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衆寡,以禮禮賓之。
經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於王,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内史貳之。
退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詢衆庶。
説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
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
經歲終,則令六鄉之吏皆會政緻事。
傳正歲,令群吏考灋於司徒以退,各憲之於其所治。
國大詢於衆庶,則各帥其鄉之衆寡而緻於朝。
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其閭,以待政令。
以旌節輔令,則達之。
經州長各掌注其州之教、治、政、令之灋。
民爵,非正官,如今保甲,故無官多之嫌。
傳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灋,以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
説若以歲時祭祀州社,則屬其民而讀灋,亦如之。
傳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
聯凡州之大祭祀、大喪,皆涖其事。
聯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緻之,掌其戒令,與其賞罰。
經歲終,則會其州之政令。
傳正歲,則讀教灋如初。
三年大比,則大考州裡,以贊鄉大夫廢興。
經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
傳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灋,以糾戒之。
説春秋祭禜,亦如之。
傳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
一命齒於鄉裡,再命齒於父族,三命而不齒。
聯凡其黨之祭祀、喪紀、昏、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
聯凡作民而師、田、行、役,則以其灋治其政事。
經歲終,則會其黨政,帥其吏而緻事。
傳正歲,屬民讀灋,而書其德行、道藝,以歲時涖校比。
及大比,亦如之。
《管子·問篇》此經之説。
經族師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傳月吉,則屬民而讀邦灋,書其孝、弟、睦、婣有學者。
春秋祭酺,亦如之。
經以邦比之灋帥四閭之吏。
傳以時屬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衆寡,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車輦。
五家爲比,十家爲聯;聯則爲成數,凡單舉者皆以聯計之。
五人爲伍,十人爲聯;四閭爲族,八閭爲聯。
以聯計,則與《國語》、《管子》合。
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
説若作民而師、田、行、役,則合其卒伍,簡其兵器,以鼓鐸、旗物帥而至。
掌其治令、戒禁、刑罰。
經歲終,則會政緻事。
經閭胥各掌其閭之徵令。
傳以歲時各數其閭之衆寡,辨其施舍。
聯凡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之數聚衆庶。
既比,則讀灋,書其敬、敏、任、恤者。
傳凡事,掌其比、觥、撻罰之事。
經比長各掌其比之治。
傳五家相受、相和親,有辠、奇衺則相及。
傳徙於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
説若徙於他,則爲之旌節而行之。
説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内之。
經封人掌詔王之社壝。
爲畿封而樹之。
《中候》三篇言封,《大傳》「封若圭璧」,即此封人。
傳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
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爲司空屬官,專掌封建、度地、居民事。
傳令社稷之職。
聯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置其紖,共其水槀,歌舞牲及毛炮之豚。
聯凡喪紀、賓客、軍旅、大盟,則飭其牛牲。
經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
以下爲樂官,本司徒之屬,又雜見春官。
此一極互見五官之大例。
傳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
傳教爲鼓,而辨其聲用。
説以以節聲樂。
雷鼓以下六鼓。
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軍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
説以金錞以下四金。
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
傳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
傳凡軍旅,夜鼓鼜,以和軍旅。
軍動則鼓其衆,田役以正田役。
亦如之。
聯救日月,則詔王鼓。
聯大喪,則詔大僕鼓。
經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注。
傳凡野舞,則皆教之。
凡小祭祀,則不興舞。
經牧人掌牧六牲。
即五官共奉之六牲。
傳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
説凡陽祀,用騂赤色。
牲毛之;陰祀,用黝黑色。
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五方五色。
牲毛之。
説凡時祀注之牲,必用牷物。
説凡外祭,毀事,用尨雜色。
可也。
説凡祭祀,共其犧牲,以授充人繫之。
説凡牲不繫者,共奉之。
經牛人掌養國之公牛。
公猶官也。
傳以待國之政令。
説凡祭祀,共其享獻也。
牛、求牛,禱神求福之牛。
以授職人而芻之。
説凡賓客之事,共其牢禮、積、膳之牛。
饗、食、賓射,共其膳羞之牛。
軍事,共其犒牛。
犒師之牛。
喪事,共其奠牛。
喪所薦饋曰奠。
説凡會同、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與其牽徬,以載公任器。
説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與其盆所以盛血。
簝,受血籠也。
以待事。
經充人掌繫祭祀之牲牷。
傳祀五帝,則繫於牢,閑也。
芻之三月。
説享先王,亦如之。
傳凡散祭祀之牲,繫於國門,使養之。
展牲則告牷,《特牲饋食禮》曰:「宗人視牲告充,舉獸尾告備。
」碩牲則贊。
助也。
經載師掌任土《禹貢》九州、九土,庶土交正,古文因有任土作貢之説。
之灋。
以物地事,地如大司徒五地及十二土、十二壤,事如職事十有二,又如大宰九職。
授地職,地官諸職。
而待其政令。
傳以廛裡遂人夫一廛,田百畮。
《孟子》:方裡而井,井九百畝。
任國中之地,大宰九賦,一曰邦中之賦,如國畿、邦畿。
以場圃任園地,大宰九職,二曰園圃,毓艸木。
以宅田、《孟子》:五畝之宅。
士田、《王制》:天子縣内九十三國,其餘以祿士、以爲閒田。
賈田《孟子》:「法而不廛,商願藏於市。
」趙注:當以什一之法征其地,不征其廛,是即賈田之説。
任近郊之地,九賦,二曰四郊之賦,如侯服。
以官田、《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庸閒田。
」牛田、牧人掌養國之公牛。
賞田、賞賜之田。
《王制》:「諸侯之有功者,取於閒田以祿之。
」牧田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
任遠郊之地,每服五百裡,三百裡爲近郊,五百裡爲遠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