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訂本略注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地官司徒地官,六相之一,爲皇三才學。
司徒民師民事,帝官之主教,柔克之公。
序惟王王讀作皇。
建國,地中乃建皇國。
辨方四方,每方三月,又八方。
正位,此爲正北之位。
體國内八州爲邦國。
經野,外十二州爲野、爲都鄙。
設官分職,分方建官。
以爲民極。
北方之極。
○五官合爲五極。
《考工》乃本書之記,不入篇數者。
乃立地官司徒,地官本司空職,因司空攝天官,故以司徒代地官。
使帥率。
其屬注,兼有官聯。
○本書所統之官,則不用官屬,以官聯互文相起。
以佐王安擾邦國。
經大大統之符號。
司徒之職,掌以下皆司空職務,司徒代掌。
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大學》有人此有土。
以佐王安擾邦國。
《盛德篇》:「地宜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飢寒,教順失道,風俗淫僻,百姓流亡,人民散敗,曰危也。
危則飭司徒。
」 傳以天下土地《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之圖,周徧也。
知九州大九州。
之地域廣輪之數。
輪輻三十以象月。
傳辨其山川、西庚辛。
川澤、東甲乙。
丘陵、南丙丁。
墳衍、北壬癸。
原隰中央戊己。
之名物,所生之物。
而辨其邦國内八州。
都鄙外十二州。
之數。
傳制其畿疆方千裡曰國畿。
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十二外州。
之所宜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
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
《淮南》七舍,德在室則刑在野,室謂北極,野謂赤道南。
經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五方。
之物生。
凡言「以」者爲一司。
傳一曰山林,西非洲。
其動物宜毛《月令》「其蟲毛」。
物,其植物宜早物,其民毛而方。
《靈樞·二十五人篇》。
二曰川澤,東美洲。
其動物宜鱗「其蟲鱗」。
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三曰丘陵,南澳洲。
其動物宜羽物,「其蟲羽」。
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
四曰墳衍,北歐洲。
其動物宜介物,「其蟲介」。
其植物宜莢物,其民晳而瘠。
五曰原隰,中央亞洲。
其動物宜臝物,「其蟲倮」。
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説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教敬,子。
則民不苟。
二曰以陽禮教讓,醜。
則民不争。
三曰以陰禮教親,亥。
則民不怨。
四曰以樂教和,寅。
則民不乖。
五曰以儀辨等,戌。
則民不越。
六曰以俗教安,卯。
則民不偷。
七曰以刑教中,酉。
則民不虣。
八曰以誓教恤,辰。
則民不怠。
九曰以度教節,申。
則民知足。
十曰以世事教能,巳。
則民不失職。
十一曰以賢制爵,未。
則民慎德。
十二曰以庸制祿,午。
則民興功。
經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外十二州。
之名物。
黃帝正名百物。
傳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利害爲一書。
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説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蓺。
經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五方之物。
九等。
《禹貢》厥賦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傳制天下之地征,鹹則三壤。
以作民職,今謂之義務。
以令地貢,今謂之地方稅。
以斂財賦,底慎財賦。
以均齊天下之政。
經以土圭之灋玉人:土圭尺有五寸,以緻日,以土地。
測土深,《周髀》覆矩以測深。
正平矩以正繩。
日景,《典》「光被四表」。
以求地中。
地球之中。
傳日南偏於南。
則景短,多暑;赤道熱。
日北偏於北。
則景長,多寒;黑道寒。
日東偏於東。
則景夕,多風;日西偏於西。
則景朝,多陰。
日至冬至、夏至。
之景,尺有五寸,與圭合度。
謂之地中,天地適均之地。
天地之所合也,上下相合。
四時之所交也,《素問》氣交。
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讀作皇。
國焉。
《康誥》:「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
」 傳凡建邦國,由男至鎮爲邦國。
以土圭土讀作度。
其地而制其域。
劃分疆域。
諸公如《王制》之二伯。
之地封疆方五百裡,爲方五千裡之王,乃能封此五百裡之公。
其食食如上農夫食九人之食。
者半;三易之制。
互文相起,此爲一易。
諸侯如《王制》之方伯。
之地封疆方四百裡,其食者參之一;此爲再易,下同。
諸伯如《王制》之率正。
之地封疆方三百裡,其食者參之一;諸子如《王制》之連帥。
之地封疆方二百裡,其食者四之一;此爲三易,下同。
諸男如《王制》之屬長。
之地封疆方百裡,其食者四之一。
説凡造都鄙,由藩至鎮爲都鄙。
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人民一夫爲一室。
數制之。
不易之地,上地肥饒。
家百畮;一夫受田百畝。
一易之地,中地。
家二百畮;再易之地,下地薄惡。
家三百畮。
傳乃分地職,《謨》曰鹹建五長。
奠地守,各守封地。
制帝貢,《禹貢》九等。
而頒職事焉,即下十二職事。
以爲地灋,制地之法。
而待政令。
中央命令。
經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
經之數多取於地域,如九法九野。
傳一曰散利,即下文通財。
二曰薄征,輕稅。
三曰緩刑,四曰弛力,免力役。
五曰舍禁,弛禁令。
六曰去幾,關市不幾。
七曰注眚禮,掌客兇荒殺禮。
八曰殺哀,省兇禮。
九曰蕃樂,蕃作藩,謂閉藏樂器。
十曰多昏,不備禮而聚。
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
傳多實指事目,與經不必同,各明一義。
經以保息六飬萬民。
六取六宗。
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經以本俗六安萬民。
傳一曰媺宮室,二曰族墳墓,三曰聯兄弟,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六曰同衣服。
經正月外州十二,各有正位之月。
之吉,内九、外十二,各用一曆,元旦各不同。
始和地中,陰陽之所和也。
布教於邦國、内八州。
都鄙,外十二州。
乃縣教象之灋于象魏,月會之教。
使萬民觀教象,挾日而斂之。
經乃施教灋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以下詳鄉官民爵法制。
傳令五家爲比,有比長聯則爲十,以下從同。
使之相保。
五比二十五家聯則五十。
爲閭,有閭長。
使之相受。
四閭百家。
爲族,有族師。
使之相葬。
五族五百家。
爲黨,有黨正。
使之相救。
五黨二千五百家。
爲州,有州長。
使之相賙。
五州萬二千五百家。
爲鄉,有鄉師、鄉老、鄉大夫。
使之相賓。
秦漢少吏法,皆鄉官民爵。
經頒職事十有二於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十二從十二州起義,傳以十二事説之。
傳一曰稼穡,二曰樹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六曰通財,七曰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經以鄉三物三以三德起義,傳别以三事説之。
教萬民而賓興注之。
《管子》:「家國之間,有鄉一等。
」此經説也。
傳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與《尚書》小異。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經以鄉八刑糾萬民。
八由八方取義,傳以八事説之。
傳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
經以五五爲五帝例。
禮防萬民之僞,而教之中。
經以六六爲六宗例。
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此爲鄉禮、鄉樂言。
傳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其地治者聽而斷之,其附於刑者歸於士。
《典》:「臯陶作士,明於五刑」。
聯祀五帝,祭儀。
奉牛牲,羞進也。
其肆。
陳骨體也。
享先王,亦如之。
聯大賓客注,賓客儀。
令野脩道、委積。
少曰委,多曰積。
聯大喪,喪紀。
帥六鄉《莽傳》有六鄉之説。
之衆庶,屬其六引,引喪車索也,六鄉主六引。
而治其政令。
聯大軍旅、大田役,軍田。
以旗緻萬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聯若國有大故,則緻萬民於王門,令無節掌節之職。
者不行於天下。
聯大荒、大兇年。
大劄,大疫病。
則令邦國移民、通財、十二荒政曰散利。
舍禁、弛力、薄征、緩刑。
經歲終,以歲計,冬至對冬至,如泰西陽曆不計月。
則令教官司徒屬樂正胥。
正治而緻事。
傳正歲,内八政,外十二次,各有正當之歲。
令於教官曰:「各共爾職,脩乃事,以聽王命。
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
」 經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灋。
司徒主教,雖錯舉以示例,仍以教爲主,不專詳司空職。
傳以稽國中京城。
及四郊畿甸。
都鄙藩至城六服,男至鎮六服略之。
之夫家猶言男女。
九比大宰九職九兩。
之數,以辨其貴賤、老幼、廢疾。
傳凡征役之施舍,與其祭祀、飲食、喪紀之禁令。
説乃頒比灋於六鄉之大夫,鄉官故氏,《國語》齊三鄉、五屬爲此經詳制。
鄉師、鄉老同。
使各登其鄉之衆寡、六畜、車輦,辨其物,以歲時入其數,以施政教,行徵令。
傳及三年,則大比。
説大比則受邦國之比。
要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
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四兩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五師爲軍。
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
傳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
説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凡凡「凡」皆爲傳説。
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爲羨,唯田田獵。
與追胥竭盡也。
作。
凡用衆庶,則掌其政教,與其戒禁,聽其辭訟,施其賞罰,誅其犯命者。
凡國之大事,戎事。
緻民;大故,喪葬。
緻餘子。
司徒民師民事,帝官之主教,柔克之公。
序惟王王讀作皇。
建國,地中乃建皇國。
辨方四方,每方三月,又八方。
正位,此爲正北之位。
體國内八州爲邦國。
經野,外十二州爲野、爲都鄙。
設官分職,分方建官。
以爲民極。
北方之極。
○五官合爲五極。
《考工》乃本書之記,不入篇數者。
乃立地官司徒,地官本司空職,因司空攝天官,故以司徒代地官。
使帥率。
其屬注,兼有官聯。
○本書所統之官,則不用官屬,以官聯互文相起。
以佐王安擾邦國。
經大大統之符號。
司徒之職,掌以下皆司空職務,司徒代掌。
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大學》有人此有土。
以佐王安擾邦國。
《盛德篇》:「地宜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飢寒,教順失道,風俗淫僻,百姓流亡,人民散敗,曰危也。
危則飭司徒。
」 傳以天下土地《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之圖,周徧也。
知九州大九州。
之地域廣輪之數。
輪輻三十以象月。
傳辨其山川、西庚辛。
川澤、東甲乙。
丘陵、南丙丁。
墳衍、北壬癸。
原隰中央戊己。
之名物,所生之物。
而辨其邦國内八州。
都鄙外十二州。
之數。
傳制其畿疆方千裡曰國畿。
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十二外州。
之所宜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
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
《淮南》七舍,德在室則刑在野,室謂北極,野謂赤道南。
經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五方。
之物生。
凡言「以」者爲一司。
傳一曰山林,西非洲。
其動物宜毛《月令》「其蟲毛」。
物,其植物宜早物,其民毛而方。
《靈樞·二十五人篇》。
二曰川澤,東美洲。
其動物宜鱗「其蟲鱗」。
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三曰丘陵,南澳洲。
其動物宜羽物,「其蟲羽」。
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
四曰墳衍,北歐洲。
其動物宜介物,「其蟲介」。
其植物宜莢物,其民晳而瘠。
五曰原隰,中央亞洲。
其動物宜臝物,「其蟲倮」。
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説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教敬,子。
則民不苟。
二曰以陽禮教讓,醜。
則民不争。
三曰以陰禮教親,亥。
則民不怨。
四曰以樂教和,寅。
則民不乖。
五曰以儀辨等,戌。
則民不越。
六曰以俗教安,卯。
則民不偷。
七曰以刑教中,酉。
則民不虣。
八曰以誓教恤,辰。
則民不怠。
九曰以度教節,申。
則民知足。
十曰以世事教能,巳。
則民不失職。
十一曰以賢制爵,未。
則民慎德。
十二曰以庸制祿,午。
則民興功。
經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外十二州。
之名物。
黃帝正名百物。
傳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利害爲一書。
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説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蓺。
經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五方之物。
九等。
《禹貢》厥賦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傳制天下之地征,鹹則三壤。
以作民職,今謂之義務。
以令地貢,今謂之地方稅。
以斂財賦,底慎財賦。
以均齊天下之政。
經以土圭之灋玉人:土圭尺有五寸,以緻日,以土地。
測土深,《周髀》覆矩以測深。
正平矩以正繩。
日景,《典》「光被四表」。
以求地中。
地球之中。
傳日南偏於南。
則景短,多暑;赤道熱。
日北偏於北。
則景長,多寒;黑道寒。
日東偏於東。
則景夕,多風;日西偏於西。
則景朝,多陰。
日至冬至、夏至。
之景,尺有五寸,與圭合度。
謂之地中,天地適均之地。
天地之所合也,上下相合。
四時之所交也,《素問》氣交。
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讀作皇。
國焉。
《康誥》:「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
」 傳凡建邦國,由男至鎮爲邦國。
以土圭土讀作度。
其地而制其域。
劃分疆域。
諸公如《王制》之二伯。
之地封疆方五百裡,爲方五千裡之王,乃能封此五百裡之公。
其食食如上農夫食九人之食。
者半;三易之制。
互文相起,此爲一易。
諸侯如《王制》之方伯。
之地封疆方四百裡,其食者參之一;此爲再易,下同。
諸伯如《王制》之率正。
之地封疆方三百裡,其食者參之一;諸子如《王制》之連帥。
之地封疆方二百裡,其食者四之一;此爲三易,下同。
諸男如《王制》之屬長。
之地封疆方百裡,其食者四之一。
説凡造都鄙,由藩至鎮爲都鄙。
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人民一夫爲一室。
數制之。
不易之地,上地肥饒。
家百畮;一夫受田百畝。
一易之地,中地。
家二百畮;再易之地,下地薄惡。
家三百畮。
傳乃分地職,《謨》曰鹹建五長。
奠地守,各守封地。
制帝貢,《禹貢》九等。
而頒職事焉,即下十二職事。
以爲地灋,制地之法。
而待政令。
中央命令。
經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
經之數多取於地域,如九法九野。
傳一曰散利,即下文通財。
二曰薄征,輕稅。
三曰緩刑,四曰弛力,免力役。
五曰舍禁,弛禁令。
六曰去幾,關市不幾。
七曰注眚禮,掌客兇荒殺禮。
八曰殺哀,省兇禮。
九曰蕃樂,蕃作藩,謂閉藏樂器。
十曰多昏,不備禮而聚。
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
傳多實指事目,與經不必同,各明一義。
經以保息六飬萬民。
六取六宗。
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經以本俗六安萬民。
傳一曰媺宮室,二曰族墳墓,三曰聯兄弟,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六曰同衣服。
經正月外州十二,各有正位之月。
之吉,内九、外十二,各用一曆,元旦各不同。
始和地中,陰陽之所和也。
布教於邦國、内八州。
都鄙,外十二州。
乃縣教象之灋于象魏,月會之教。
使萬民觀教象,挾日而斂之。
經乃施教灋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以下詳鄉官民爵法制。
傳令五家爲比,有比長聯則爲十,以下從同。
使之相保。
五比二十五家聯則五十。
爲閭,有閭長。
使之相受。
四閭百家。
爲族,有族師。
使之相葬。
五族五百家。
爲黨,有黨正。
使之相救。
五黨二千五百家。
爲州,有州長。
使之相賙。
五州萬二千五百家。
爲鄉,有鄉師、鄉老、鄉大夫。
使之相賓。
秦漢少吏法,皆鄉官民爵。
經頒職事十有二於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十二從十二州起義,傳以十二事説之。
傳一曰稼穡,二曰樹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六曰通財,七曰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經以鄉三物三以三德起義,傳别以三事説之。
教萬民而賓興注之。
《管子》:「家國之間,有鄉一等。
」此經説也。
傳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與《尚書》小異。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經以鄉八刑糾萬民。
八由八方取義,傳以八事説之。
傳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
經以五五爲五帝例。
禮防萬民之僞,而教之中。
經以六六爲六宗例。
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此爲鄉禮、鄉樂言。
傳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其地治者聽而斷之,其附於刑者歸於士。
《典》:「臯陶作士,明於五刑」。
聯祀五帝,祭儀。
奉牛牲,羞進也。
其肆。
陳骨體也。
享先王,亦如之。
聯大賓客注,賓客儀。
令野脩道、委積。
少曰委,多曰積。
聯大喪,喪紀。
帥六鄉《莽傳》有六鄉之説。
之衆庶,屬其六引,引喪車索也,六鄉主六引。
而治其政令。
聯大軍旅、大田役,軍田。
以旗緻萬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聯若國有大故,則緻萬民於王門,令無節掌節之職。
者不行於天下。
聯大荒、大兇年。
大劄,大疫病。
則令邦國移民、通財、十二荒政曰散利。
舍禁、弛力、薄征、緩刑。
經歲終,以歲計,冬至對冬至,如泰西陽曆不計月。
則令教官司徒屬樂正胥。
正治而緻事。
傳正歲,内八政,外十二次,各有正當之歲。
令於教官曰:「各共爾職,脩乃事,以聽王命。
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
」 經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灋。
司徒主教,雖錯舉以示例,仍以教爲主,不專詳司空職。
傳以稽國中京城。
及四郊畿甸。
都鄙藩至城六服,男至鎮六服略之。
之夫家猶言男女。
九比大宰九職九兩。
之數,以辨其貴賤、老幼、廢疾。
傳凡征役之施舍,與其祭祀、飲食、喪紀之禁令。
説乃頒比灋於六鄉之大夫,鄉官故氏,《國語》齊三鄉、五屬爲此經詳制。
鄉師、鄉老同。
使各登其鄉之衆寡、六畜、車輦,辨其物,以歲時入其數,以施政教,行徵令。
傳及三年,則大比。
説大比則受邦國之比。
要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
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四兩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五師爲軍。
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
傳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
説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凡凡「凡」皆爲傳説。
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爲羨,唯田田獵。
與追胥竭盡也。
作。
凡用衆庶,則掌其政教,與其戒禁,聽其辭訟,施其賞罰,誅其犯命者。
凡國之大事,戎事。
緻民;大故,喪葬。
緻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