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訂本略注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色。
四曰緹齊,緹者,成而紅赤。
五曰沈齊。
經辨三酒之物。
傳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經辨四飲之物。
傳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
今之粥。
説掌其厚薄之齊,以共王之四飲三酒之饌,及後、世子之飲與其酒。
聯凡祭祀,以灋共五齊奠神。
三酒,享屍。
以實八尊。
説大祭王服大裘、衮冕所祭也。
三貳,三益副之也。
中祭王服鷩冕、毳冕所祭也。
再貳,小祭王服希冕、玄冕所祭也。
壹貳,皆有酌數。
唯齊酒不貳,神用少。
皆有器量。
聯共賓客之禮酒,共後之緻飲於賓客之禮。
説醫、酏、糟,皆使其士奉之。
經凡王之燕飲酒,共其計。
傳酒正奉之。
聯凡饗士、庶子,饗耆老、孤子,皆共其酒,無酌數。
傳掌酒之頒賜,皆有灋以行之。
凡有秩酒者,《王制》九十日有秩。
以書契授之。
經酒正之出,日入其成,月入其要。
傳小宰聽之。
經歲終則會。
傳唯王及後之飲酒不會。
説以酒式誅賞。
經酒人掌爲五齊三酒。
祭祀,則共奉之,以役世婦。
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
傳凡事,共酒而入於酒府。
聯凡祭祀,共酒以往。
聯賓客之陳酒,亦如之。
經漿人掌共王之六飲。
傳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
聯共賓客之稍禮,共夫人緻飲於賓客之禮。
説清醴、醫、酏糟,而奉之。
凡飲共之。
經淩人掌冰。
傳正歲十有二月,此夏正建醜之月,非周正建亥之月,可見《周禮》非姬周也。
令斬冰,三其淩。
三倍其冰。
經春始治鑑。
春者,夏正寅卯辰之月。
傳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
説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
聯祭祀注,共冰鑑。
聯賓客,共冰。
聯大喪,共夷槃冰。
經夏頒冰,夏正建午未之月,暑氣盛,天子以冰頒賜。
掌事。
傳秋,刷。
秋涼之時,刷除冰室,以備冬藏。
蓋經制皆從夏正,若周正,則秋適當暑。
經籩人掌四籩之實。
傳朝事之籩,其實、先鄭曰:熬麥曰。
蕡、麻曰蕡。
白、稻曰白。
黑、黍曰黑。
形鹽、鹽虎形。
膴、鄭曰:生魚爲大臠。
鮑、鮑者,於煏室中糗乾之。
魚鱐。
鱐者,析乾之。
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乾、榛實。
加注籩之實,蓤、芡、栗、膴。
,蓤、芡、栗、膴以四物爲八籩。
羞籩之實,糗、餌、粉、餈。
聯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
聯喪事及賓客之事,共其薦籩、羞籩。
傳爲王及後、世子,共其内羞。
説凡籩事,掌之。
經醢人掌四豆之實。
傳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肉汁也。
醢、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爲菹。
麋、菁菹、菁,蔓菁也。
鹿、茆菹、茆,鳧葵也。
麇。
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蠃,螔蝓。
脾析、牛百葉也。
蠯醢、蠯蛤也。
蜃、大蛤。
蚳蛾子。
醢、豚拍、鄭、杜皆以拍爲膊,謂脅也。
魚醢。
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醓醢、肉醬也。
箈水中魚衣。
菹、雁醢、筍竹萌也。
菹、魚醢。
羞豆之實,酏食、糝食。
聯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客、喪紀亦如之。
傳爲王及後、世子共其内羞。
王舉,則共醢六十罋,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
聯賓客之禮,共醢五十罋。
傳凡事,共醢。
經醯人掌共五齊、七菹,凡醯物。
聯以共祭祀之齊菹,凡醯、醬之物。
賓客,亦如之。
經王舉,則共齊、菹醯物六十罋,共後及世子之醬、齊、菹。
聯賓客之禮,共醯五十罋。
傳凡事,共醯。
經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
傳祭祀,共其苦鹽、散鹽。
聯賓客,共其形鹽、散鹽。
傳王之膳羞,共飴鹽。
後及世子,亦如之。
説凡齊事,鬻鹽,以待戒令。
經冪人掌共巾冪。
聯祭祀,以疏布巾冪八尊,以畫布巾冪六彜。
傳凡王巾皆黼。
經宮人掌王六寢之脩,爲其井匽,先鄭雲:路也。
除其不蠲,猶潔也。
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
傳凡寢中之事,掃除、執燭、共鑪炭,凡勞事。
説四方之舍事,亦如之。
經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
傳設梐枑鄭曰:梐枑謂行馬。
再重。
鄭曰:以周衛有内外别。
設車宮、轅門,爲壇,壝宮,棘門,爲帷宮,設旌門。
無宮,則共人門。
説凡舍事,則掌之。
經幕人掌帷、在旁曰帷。
幕、在上曰幕。
幄、四舍象宮室曰幄。
帟王在幕若帷中坐,上承塵。
綬凡四物者,以綬連繫之。
之事。
聯凡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綬。
聯大喪共帷、幕、帟、綬。
説三公、卿大夫之喪,共其帟。
經掌次掌王次之灋,以待張事。
聯王讀作皇。
大旅上帝,《帝典》:「肆類于上帝。
」大宗伯掌祀昊天上帝,上帝乃天之尊神,皇則配天,故大旅上帝。
則張氈案,設皇邸。
朝日、《書大傳》:古者帝王躬率有司、百執事,而以正月朝迎日於東郊,以爲萬物先,而尊事天也。
祀上帝於南郊,所以報天德。
迎日之辭曰:「維某年月上日明光於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維予一人某敬拜迎日東郊。
」《堯典》曰「寅賓出日」,此之謂也。
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重案。
説合諸侯,亦如之。
聯師、田,則張幕,設重帟、重案。
説師、田,則張幕、設案。
聯諸侯朝覲、會同,則注張大次、小次。
説孤、世子。
卿三卿。
有邦事,則張幕、設案。
聯凡喪,王則張帟三重,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
聯凡祭祀,張其旅幕,張屍次。
聯射,則張耦次。
傳掌凡邦之張事。
經大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九功,謂九職也,即《禹貢》九州。
功與共通,故古文有《九共》之説。
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於受藏之府,頒其賄于受用之府。
傳凡官府、都鄙之吏,及執事者,受財用焉。
經凡頒財,以式灋授之。
傳關市之賦,此段較大宰九賦之次序稍有移易。
以待王之膳服;邦中之賦,以待賓客;四郊之賦,以待稍秣;家削之賦,以待匪頒;邦甸之賦,以待工事;邦縣之賦,以待幣帛;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山澤之賦,以待喪紀;幣餘之賦,以待賜予。
傳凡邦國之貢,此大宰九貢中器貢、幣貢、材貢、貨貢、服貢、斿貢之貢。
以待弔用;凡邦民之貢,此九職之財。
以充府庫;凡式貢九式九貢。
之餘財,以共玩好之用。
説凡邦之賦用,取具焉。
傳歲終,則以貨賄之入出會之。
經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
傳共王之服玉、先鄭曰冠飾十二玉。
佩玉、《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
珠玉。
聯王齊,則共食玉。
聯大喪,共含玉、復衣裳、角枕、角柶。
經掌王之燕衣服、袵席、牀笫,凡褻器。
聯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傳凡王之獻金玉、兵器、文織、良貨賄之物,受而藏之。
説凡王之好賜,共其貨賄。
經内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書序》因有《九共》之篇。
之貨賄,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傳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
此段掌其入。
傳凡適四方之使者,共其所受之物而奉之。
此段掌其出。
説凡王及冢宰之好賜予,則共之。
經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傳凡有灋者,共王及後、世子之衣服之用。
聯凡祭祀、賓客、喪紀、會同、軍旅,共其財用之幣齎,賜予之財用。
説凡邦之小用,皆受焉。
經歲終,則會。
傳惟王及後之服不會。
經司會掌邦之六典、八灋、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
傳以九貢之灋緻邦國之財用,以九賦之法令田野之財用,以九功之法令民職之財用,以九式之灋均節邦之財用。
經掌邦國之官府、郊、野、縣、都之百物財用。
傳凡在書契、版圖者,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
傳以參互考日成,一旬十日,如一公、九大夫,以三旬考之,故雲參互。
以月要考月成,三十日爲一月,如三公、二十七大夫統於一王。
以歲會考歲成,十二月爲一歲,如外十二州統於一皇。
以周知《周禮》十二言周知、周徧也,乃統括全球之辭,爲皇統之國號,非姬周也。
四國《書·多士》、《多方》皆言四國。
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廢置。
經司書掌邦國之六典、八灋、八則、九賦、九正、九賦,九貢之正稅。
九事即九式。
邦中之版、土地之圖,以周知入出百物,以叙其財,受其幣,使入於職幣。
傳凡上之用財用,必考於司會。
經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
《尚書》「三載考績」。
傳以知民之財、器械之數,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數,以知山林、川澤之數,以逆受而鈎考之。
群吏之徵令。
説凡稅斂,掌事者受灋焉。
及事成,則入要貳焉。
傳凡邦治考焉。
經職内掌邦之賦入,辨其財用之物,而執其總。
傳以貳官府、都鄙之財入之數,以逆邦國之賦用。
説凡受財者,受其貳令而書之。
傳及會,以逆職歲與官府財用之出,而叙其財,以待邦之移用。
經職歲掌邦之賦出,以貳官府、都鄙之財注出賜之數,以待會計而考之。
傳凡官府、都鄙群吏之出財用,此邦之賦出。
受式灋於職歲。
凡上之賜予,此出賜之數。
以叙與職幣受之。
説及會,以式灋贊逆會。
經職幣掌式灋,以斂官府、都鄙,與凡用官財者之幣。
傳振掌事者之餘財,皆辨其物而奠其録,以書楬之,以詔上之小用、賜予。
經歲終,則會其出。
傳凡邦之會,以式灋贊之。
經司裘掌爲大裘,以共王皇。
祀天之服。
傳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
季秋,獻注功裘,以待頒賜。
聯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
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則共麋侯,皆設其鵠。
聯大喪,廞裘,飾皮車。
説凡邦之皮事,掌之。
經歲終,則會。
傳唯王之裘與其皮事不會。
經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
傳遂以式灋頒皮革於百工。
説共其毳毛爲氈,以待邦事。
經歲終,則會其財齎。
經内宰掌書版圖之灋,以治王内之政令。
四曰緹齊,緹者,成而紅赤。
五曰沈齊。
經辨三酒之物。
傳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經辨四飲之物。
傳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
今之粥。
説掌其厚薄之齊,以共王之四飲三酒之饌,及後、世子之飲與其酒。
聯凡祭祀,以灋共五齊奠神。
三酒,享屍。
以實八尊。
説大祭王服大裘、衮冕所祭也。
三貳,三益副之也。
中祭王服鷩冕、毳冕所祭也。
再貳,小祭王服希冕、玄冕所祭也。
壹貳,皆有酌數。
唯齊酒不貳,神用少。
皆有器量。
聯共賓客之禮酒,共後之緻飲於賓客之禮。
説醫、酏、糟,皆使其士奉之。
經凡王之燕飲酒,共其計。
傳酒正奉之。
聯凡饗士、庶子,饗耆老、孤子,皆共其酒,無酌數。
傳掌酒之頒賜,皆有灋以行之。
凡有秩酒者,《王制》九十日有秩。
以書契授之。
經酒正之出,日入其成,月入其要。
傳小宰聽之。
經歲終則會。
傳唯王及後之飲酒不會。
説以酒式誅賞。
經酒人掌爲五齊三酒。
祭祀,則共奉之,以役世婦。
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
傳凡事,共酒而入於酒府。
聯凡祭祀,共酒以往。
聯賓客之陳酒,亦如之。
經漿人掌共王之六飲。
傳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
聯共賓客之稍禮,共夫人緻飲於賓客之禮。
説清醴、醫、酏糟,而奉之。
凡飲共之。
經淩人掌冰。
傳正歲十有二月,此夏正建醜之月,非周正建亥之月,可見《周禮》非姬周也。
令斬冰,三其淩。
三倍其冰。
經春始治鑑。
春者,夏正寅卯辰之月。
傳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
説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
聯祭祀注,共冰鑑。
聯賓客,共冰。
聯大喪,共夷槃冰。
經夏頒冰,夏正建午未之月,暑氣盛,天子以冰頒賜。
掌事。
傳秋,刷。
秋涼之時,刷除冰室,以備冬藏。
蓋經制皆從夏正,若周正,則秋適當暑。
經籩人掌四籩之實。
傳朝事之籩,其實、先鄭曰:熬麥曰。
蕡、麻曰蕡。
白、稻曰白。
黑、黍曰黑。
形鹽、鹽虎形。
膴、鄭曰:生魚爲大臠。
鮑、鮑者,於煏室中糗乾之。
魚鱐。
鱐者,析乾之。
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乾、榛實。
加注籩之實,蓤、芡、栗、膴。
,蓤、芡、栗、膴以四物爲八籩。
羞籩之實,糗、餌、粉、餈。
聯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
聯喪事及賓客之事,共其薦籩、羞籩。
傳爲王及後、世子,共其内羞。
説凡籩事,掌之。
經醢人掌四豆之實。
傳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肉汁也。
醢、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爲菹。
麋、菁菹、菁,蔓菁也。
鹿、茆菹、茆,鳧葵也。
麇。
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蠃,螔蝓。
脾析、牛百葉也。
蠯醢、蠯蛤也。
蜃、大蛤。
蚳蛾子。
醢、豚拍、鄭、杜皆以拍爲膊,謂脅也。
魚醢。
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醓醢、肉醬也。
箈水中魚衣。
菹、雁醢、筍竹萌也。
菹、魚醢。
羞豆之實,酏食、糝食。
聯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客、喪紀亦如之。
傳爲王及後、世子共其内羞。
王舉,則共醢六十罋,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
聯賓客之禮,共醢五十罋。
傳凡事,共醢。
經醯人掌共五齊、七菹,凡醯物。
聯以共祭祀之齊菹,凡醯、醬之物。
賓客,亦如之。
經王舉,則共齊、菹醯物六十罋,共後及世子之醬、齊、菹。
聯賓客之禮,共醯五十罋。
傳凡事,共醯。
經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
傳祭祀,共其苦鹽、散鹽。
聯賓客,共其形鹽、散鹽。
傳王之膳羞,共飴鹽。
後及世子,亦如之。
説凡齊事,鬻鹽,以待戒令。
經冪人掌共巾冪。
聯祭祀,以疏布巾冪八尊,以畫布巾冪六彜。
傳凡王巾皆黼。
經宮人掌王六寢之脩,爲其井匽,先鄭雲:路也。
除其不蠲,猶潔也。
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
傳凡寢中之事,掃除、執燭、共鑪炭,凡勞事。
説四方之舍事,亦如之。
經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
傳設梐枑鄭曰:梐枑謂行馬。
再重。
鄭曰:以周衛有内外别。
設車宮、轅門,爲壇,壝宮,棘門,爲帷宮,設旌門。
無宮,則共人門。
説凡舍事,則掌之。
經幕人掌帷、在旁曰帷。
幕、在上曰幕。
幄、四舍象宮室曰幄。
帟王在幕若帷中坐,上承塵。
綬凡四物者,以綬連繫之。
之事。
聯凡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綬。
聯大喪共帷、幕、帟、綬。
説三公、卿大夫之喪,共其帟。
經掌次掌王次之灋,以待張事。
聯王讀作皇。
大旅上帝,《帝典》:「肆類于上帝。
」大宗伯掌祀昊天上帝,上帝乃天之尊神,皇則配天,故大旅上帝。
則張氈案,設皇邸。
朝日、《書大傳》:古者帝王躬率有司、百執事,而以正月朝迎日於東郊,以爲萬物先,而尊事天也。
祀上帝於南郊,所以報天德。
迎日之辭曰:「維某年月上日明光於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維予一人某敬拜迎日東郊。
」《堯典》曰「寅賓出日」,此之謂也。
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重案。
説合諸侯,亦如之。
聯師、田,則張幕,設重帟、重案。
説師、田,則張幕、設案。
聯諸侯朝覲、會同,則注張大次、小次。
説孤、世子。
卿三卿。
有邦事,則張幕、設案。
聯凡喪,王則張帟三重,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
聯凡祭祀,張其旅幕,張屍次。
聯射,則張耦次。
傳掌凡邦之張事。
經大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九功,謂九職也,即《禹貢》九州。
功與共通,故古文有《九共》之説。
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於受藏之府,頒其賄于受用之府。
傳凡官府、都鄙之吏,及執事者,受財用焉。
經凡頒財,以式灋授之。
傳關市之賦,此段較大宰九賦之次序稍有移易。
以待王之膳服;邦中之賦,以待賓客;四郊之賦,以待稍秣;家削之賦,以待匪頒;邦甸之賦,以待工事;邦縣之賦,以待幣帛;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山澤之賦,以待喪紀;幣餘之賦,以待賜予。
傳凡邦國之貢,此大宰九貢中器貢、幣貢、材貢、貨貢、服貢、斿貢之貢。
以待弔用;凡邦民之貢,此九職之財。
以充府庫;凡式貢九式九貢。
之餘財,以共玩好之用。
説凡邦之賦用,取具焉。
傳歲終,則以貨賄之入出會之。
經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
傳共王之服玉、先鄭曰冠飾十二玉。
佩玉、《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
珠玉。
聯王齊,則共食玉。
聯大喪,共含玉、復衣裳、角枕、角柶。
經掌王之燕衣服、袵席、牀笫,凡褻器。
聯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傳凡王之獻金玉、兵器、文織、良貨賄之物,受而藏之。
説凡王之好賜,共其貨賄。
經内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書序》因有《九共》之篇。
之貨賄,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傳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
此段掌其入。
傳凡適四方之使者,共其所受之物而奉之。
此段掌其出。
説凡王及冢宰之好賜予,則共之。
經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傳凡有灋者,共王及後、世子之衣服之用。
聯凡祭祀、賓客、喪紀、會同、軍旅,共其財用之幣齎,賜予之財用。
説凡邦之小用,皆受焉。
經歲終,則會。
傳惟王及後之服不會。
經司會掌邦之六典、八灋、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
傳以九貢之灋緻邦國之財用,以九賦之法令田野之財用,以九功之法令民職之財用,以九式之灋均節邦之財用。
經掌邦國之官府、郊、野、縣、都之百物財用。
傳凡在書契、版圖者,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
傳以參互考日成,一旬十日,如一公、九大夫,以三旬考之,故雲參互。
以月要考月成,三十日爲一月,如三公、二十七大夫統於一王。
以歲會考歲成,十二月爲一歲,如外十二州統於一皇。
以周知《周禮》十二言周知、周徧也,乃統括全球之辭,爲皇統之國號,非姬周也。
四國《書·多士》、《多方》皆言四國。
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廢置。
經司書掌邦國之六典、八灋、八則、九賦、九正、九賦,九貢之正稅。
九事即九式。
邦中之版、土地之圖,以周知入出百物,以叙其財,受其幣,使入於職幣。
傳凡上之用財用,必考於司會。
經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
《尚書》「三載考績」。
傳以知民之財、器械之數,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數,以知山林、川澤之數,以逆受而鈎考之。
群吏之徵令。
説凡稅斂,掌事者受灋焉。
及事成,則入要貳焉。
傳凡邦治考焉。
經職内掌邦之賦入,辨其財用之物,而執其總。
傳以貳官府、都鄙之財入之數,以逆邦國之賦用。
説凡受財者,受其貳令而書之。
傳及會,以逆職歲與官府財用之出,而叙其財,以待邦之移用。
經職歲掌邦之賦出,以貳官府、都鄙之財注出賜之數,以待會計而考之。
傳凡官府、都鄙群吏之出財用,此邦之賦出。
受式灋於職歲。
凡上之賜予,此出賜之數。
以叙與職幣受之。
説及會,以式灋贊逆會。
經職幣掌式灋,以斂官府、都鄙,與凡用官財者之幣。
傳振掌事者之餘財,皆辨其物而奠其録,以書楬之,以詔上之小用、賜予。
經歲終,則會其出。
傳凡邦之會,以式灋贊之。
經司裘掌爲大裘,以共王皇。
祀天之服。
傳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
季秋,獻注功裘,以待頒賜。
聯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
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則共麋侯,皆設其鵠。
聯大喪,廞裘,飾皮車。
説凡邦之皮事,掌之。
經歲終,則會。
傳唯王之裘與其皮事不會。
經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
傳遂以式灋頒皮革於百工。
説共其毳毛爲氈,以待邦事。
經歲終,則會其財齎。
經内宰掌書版圖之灋,以治王内之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