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訂本略注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聯以式灋掌祭祀之戒具,與其薦羞,從大宰而眡滌濯。
聯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聯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灋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飲食、賓賜之飧牽,與其陳數。
聯凡邦之弔事,掌其戒令與其幣注、器、財用,凡所共者。
説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事而治之。
三公、六卿之喪,與職喪帥官有司而治之。
凡諸大夫之喪,使其旅帥有司而治之。
經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
此以元旦正月爲斷。
月王如月。
終,則令正月要,旬一月三旬。
終,則令正日成,一旬十日,如一公九大夫。
而以考其治。
傳治不以時舉者,以告而誅之。
經正歲,則以灋警戒群吏,令修宮中之職事。
政事以時節舉,如農田、祭祀不拘月分者,如陽曆法。
傳書其能者與其良者,而以告於上注。
經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以時比宮中之官府、官府之名始於王宮,由近及遠,推之甸服,甸畿皆同此名。
次舍之寡衆。
傳爲之版以待。
夕擊柝而比之。
説國有故,則令宿,其比亦如之。
經辨外内注而時禁。
傳稽其功緒,糾其德行,幾其出入,均其稍食,去其淫怠與其奇衺之民,會其什伍而教之道藝。
經月終注則會其稍食。
傳歲終則會其行事。
經凡邦之大事,令于王之官府、王宮諸職守稱官,府外則稱百官府。
次舍。
傳無去守而聽政令。
經春秋,以木鐸修火禁。
聯凡邦之事,蹕宮中、廟中,則執燭。
聯大喪,則授廬舍,辨其親疏貴賤之居。
經宮伯掌王宮之士、庶子凡在版者。
經如今本《會典》之綱。
傳掌其政令,行其秩叙注,作其徒役之事。
傳如今本《會典》之注,説如事例。
經授八次、八舍之職事。
傳若邦有大事,作宮衆,則令之。
經月終則均秩,歲終則均叙。
傳以時頒其衣裘,掌其誅賞。
經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
傳凡王讀作「皇」。
之饋,食用六穀,皇統六合六宗,故食品皆用六。
膳用六牲,以六起例。
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取象百二十官。
珍用八物,八方之産物。
醬用百二十罋。
備此數以應天道。
經王日一舉,《白虎通》:「王者所以日食者注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
」鼎有十二取象外十二州。
物,皆有俎,以樂侑食。
《白虎通》:「王者食所以有樂何?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
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飽,故傳曰:天子食時舉樂。
」 傳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
説卒食,以樂徹于造。
經王齊,日三舉。
傳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大劄則不舉,天地有烖則不舉,邦有大故則不舉。
經王燕食,則奉膳贊祭。
傳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
傳凡王之稍食,設薦脯醢。
傳王燕飲酒,則爲獻主。
經掌後及世子之膳羞。
傳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
凡祭祀之緻福者,受而膳之。
説以摯見者,亦如之。
經歲終則會。
傳惟王及後、世子之膳不會。
有定數,以下同。
經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義取六宗、六合。
辨其名物。
傳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
聯共祭祀之好注羞。
聯共喪紀之庶羞、賓客之禽獻。
經凡令禽獻,令,獸人也。
以灋授之。
説其出入亦如之。
傳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牛脂也。
夏行腒、乾雉。
鱐,乾魚。
膳膏臊;杜曰:犬膏也。
秋行犢、麛,膳膏腥;豕膏也。
冬行鱻、魚也。
羽,雁也。
膳膏羶。
羊脂也。
經歲終則會。
傳惟王及後之膳禽不會。
經内饔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
傳辨體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
經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
傳選百羞、醬物、珍物,以俟饋。
説共後及世子之膳羞。
經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傳牛夜鳴則庮;朽木臭也。
羊泠毛毛長總結也。
而毳,羶;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失色不澤美也。
而沙澌也。
鳴,貍;貍,《内則》作「鬱」。
豕盲視杜雲望視。
而交睫,腥;馬黑瘠而般臂,臂毛有文。
螻。
螻蛄臭也。
○螻,《内則》作漏。
聯凡宗廟之祭祀,掌割亨之事。
説凡燕飲,食亦如之。
經凡掌共羞、脩、鍛脯也。
刑、鄭曰:鉶羹。
膴、先鄭曰:刑膴,夾脊肉,或曰膺肉也。
胖、如脯而腥者。
骨、鱐,鄭曰:骨,牲體也。
鱐,乾魚。
以待共膳。
傳凡王之好賜肉脩,則饔人共之。
經外饔掌外祭祀之割亨。
傳共其脯、脩、刑、膴,陳其鼎俎,實之牲體、魚、臘。
説凡賓客之飧、饔、饗、食之事,亦如之。
聯邦饗耆老、國學之教師。
孤子,國學之弟子。
則掌其割亨之事。
《記》:春饗孤子,秋食耆老,别一義。
説饗士、庶子,亦如之。
專就大學言。
聯師役,則掌共其獻、賜脯肉之事。
聯凡小喪紀,陳其鼎、俎而實之。
經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傳職外、内饔之爨亨煑,辨膳羞之物注。
聯祭祀,共大羹、不緻五味。
鉶羹。
加盬菜矣。
説賓客,亦如之。
經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齍盛。
聯祭祀,共蕭、茅,共野果、蓏之薦注。
聯喪事,代王受眚烖。
既殯,大祝作禱辭授甸人,以禱藉田之神,受眚烖。
經王之同姓有辠,則死、刑焉。
傳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
經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
傳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
經時田,則守罟。
傳及弊田,先鄭雲:春火弊,夏車弊,秋羅弊,冬徒弊。
令注禽注于虞中。
置禽於虞人所植虞旗之中。
聯凡祭祀、喪紀、賓客,共其死獸、生獸。
經凡獸入于臘人。
傳皮毛筋骨入于玉府。
經凡田獸者,掌其政令。
經同「漁」。
人掌以時,爲梁。
傳春獻王鮪,言春獻以包夏、秋、冬,爲舉隅例。
辨魚物,爲鱻薧,以共王膳羞。
聯凡祭祀、賓客、喪紀,共其魚之鱻薧。
經凡者,掌其政令。
傳凡征,入於玉府。
經鼈人掌取互物,以時簎以杈刺泥中搏取之。
魚、鼈、龜、蜃,凡貍莫皆反。
物。
傳春獻鼈蜃,秋獻龜魚。
聯祭祀,共蠯、蛤也。
蠃、螔蝓。
蚳,蛾子,即蟻子也。
以授醢人。
傳掌凡邦之簎事。
經臘人掌乾肉。
凡此皆爲隸役事,非官。
傳凡田獸之脯、臘、膴、胖之事。
聯凡祭祀,共豆脯、薦脯、膴、胖,凡臘物。
聯賓客、喪紀,共其脯臘。
傳凡乾肉之事。
經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
傳凡邦之有疾病者,疕頭瘍也,亦謂禿也。
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
分科。
經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
傳十全爲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又次之,十失四爲下。
經食醫掌和王之六食、膳夫六穀。
六飲、六清。
六膳、六牲。
百羞、百二十品,舉成數,下同。
百醬、百二十罋。
八珍八物。
之齊。
和調也。
傳凡食齊才絀切,下同。
視春時,宜溫。
○《白虎通》:王居中央,制禦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
羹齊視夏時,宜暖。
○晝食,太陽之始也。
醬齊眡秋時,宜涼。
○餔食,少陰之始也。
飲齊眡冬時。
宜寒。
○暮食,太陰之始也。
經凡和,以相反之味調和之。
春東散本辛。
多酸,以酸收之。
夏南炎本鹹。
多苦,以水清之。
秋西收本酸。
多辛,以辛散之。
冬北寒本苦。
多鹹,以火溫之。
○四時各有其正味,以分四方。
調以滑甘。
土。
○《洪範》:木酸,火苦,金辛,水鹹,土甘,分配四方,此以四方之味合和於中。
萬物入土則化,猶四方會朝於京師則歸化矣。
○五方、五味之説,惟《内經》最爲詳明。
傳凡會膳食之宜,即所謂和也。
牛南。
○《月令》季夏食牛。
宜稌,羊東。
○春食羊。
宜黍,豕北。
○冬食豕。
宜稷,犬西。
○秋食犬。
宜粱注,雁上方。
宜麥,魚下方。
宜苽。
説凡君子《詩》:「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洪範》:「天子作民父母。
」《白虎通》:「帝稱天子。
」即君子。
之食恒放猶依也。
焉。
經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
常病多内因。
四時皆有癘疾。
時疾多外因。
傳春時有痟酸削也。
首疾,頭痛。
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四時之疾,《内經》言之甚詳,推而大之,則四方異制、異俗、異齊、異宜,惟王者調劑而醫治之耳。
經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聲、五氣、五色眡其死生。
純以五立義。
《内經》「地以五制」,其舉五爲例,如五氣、五運、五行、五星、五音、五常政、五藏、五官之類,皆由此推衍而出,所以譬喻大地球之五方,非沾沾言醫而已。
傳兩之以九竅惟口爲單竅。
之變,上七下五。
參之以九藏之動。
即《内經》脈診三部九候所舉。
○以三部肺、胃、腎爲上、中、下之綱,各有三部,合爲九藏,而十二經備。
經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於内科中又分科。
傳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于醫師。
如今醫案。
經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
外科。
傳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
《内經》:「天地之間,六合之内,不離乎五。
」五象五方。
《洪範》謂之五行、五事,《呂刑》謂之五極,《周禮》五位、五官、五土、五民、五動植物,皆取五方之義。
傳凡藥,以酸木。
養骨,以辛金。
養筋,以鹹水。
養脈,以苦火。
養氣,以甘土。
養肉,五味五養,《内經》發明此義不少。
以滑滑足以調劑五味,合數爲六。
古説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又曰五六者,天地之中也,皆經傳之大例。
養竅。
凡有瘍者,受其藥焉。
經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
傳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
傳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説凡獸之有病者,有瘍者,使療之。
死,則計其數以進退之。
以上醫官。
經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
傳凡爲公酒者,亦如之。
經辨五齊杜讀作「栥」,下同。
之名。
酒以養人,齊以享神。
傳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
聯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聯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灋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飲食、賓賜之飧牽,與其陳數。
聯凡邦之弔事,掌其戒令與其幣注、器、財用,凡所共者。
説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事而治之。
三公、六卿之喪,與職喪帥官有司而治之。
凡諸大夫之喪,使其旅帥有司而治之。
經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
此以元旦正月爲斷。
月王如月。
終,則令正月要,旬一月三旬。
終,則令正日成,一旬十日,如一公九大夫。
而以考其治。
傳治不以時舉者,以告而誅之。
經正歲,則以灋警戒群吏,令修宮中之職事。
政事以時節舉,如農田、祭祀不拘月分者,如陽曆法。
傳書其能者與其良者,而以告於上注。
經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以時比宮中之官府、官府之名始於王宮,由近及遠,推之甸服,甸畿皆同此名。
次舍之寡衆。
傳爲之版以待。
夕擊柝而比之。
説國有故,則令宿,其比亦如之。
經辨外内注而時禁。
傳稽其功緒,糾其德行,幾其出入,均其稍食,去其淫怠與其奇衺之民,會其什伍而教之道藝。
經月終注則會其稍食。
傳歲終則會其行事。
經凡邦之大事,令于王之官府、王宮諸職守稱官,府外則稱百官府。
次舍。
傳無去守而聽政令。
經春秋,以木鐸修火禁。
聯凡邦之事,蹕宮中、廟中,則執燭。
聯大喪,則授廬舍,辨其親疏貴賤之居。
經宮伯掌王宮之士、庶子凡在版者。
經如今本《會典》之綱。
傳掌其政令,行其秩叙注,作其徒役之事。
傳如今本《會典》之注,説如事例。
經授八次、八舍之職事。
傳若邦有大事,作宮衆,則令之。
經月終則均秩,歲終則均叙。
傳以時頒其衣裘,掌其誅賞。
經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
傳凡王讀作「皇」。
之饋,食用六穀,皇統六合六宗,故食品皆用六。
膳用六牲,以六起例。
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取象百二十官。
珍用八物,八方之産物。
醬用百二十罋。
備此數以應天道。
經王日一舉,《白虎通》:「王者所以日食者注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
」鼎有十二取象外十二州。
物,皆有俎,以樂侑食。
《白虎通》:「王者食所以有樂何?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
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飽,故傳曰:天子食時舉樂。
」 傳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
説卒食,以樂徹于造。
經王齊,日三舉。
傳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大劄則不舉,天地有烖則不舉,邦有大故則不舉。
經王燕食,則奉膳贊祭。
傳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
傳凡王之稍食,設薦脯醢。
傳王燕飲酒,則爲獻主。
經掌後及世子之膳羞。
傳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
凡祭祀之緻福者,受而膳之。
説以摯見者,亦如之。
經歲終則會。
傳惟王及後、世子之膳不會。
有定數,以下同。
經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義取六宗、六合。
辨其名物。
傳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
聯共祭祀之好注羞。
聯共喪紀之庶羞、賓客之禽獻。
經凡令禽獻,令,獸人也。
以灋授之。
説其出入亦如之。
傳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牛脂也。
夏行腒、乾雉。
鱐,乾魚。
膳膏臊;杜曰:犬膏也。
秋行犢、麛,膳膏腥;豕膏也。
冬行鱻、魚也。
羽,雁也。
膳膏羶。
羊脂也。
經歲終則會。
傳惟王及後之膳禽不會。
經内饔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
傳辨體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
經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
傳選百羞、醬物、珍物,以俟饋。
説共後及世子之膳羞。
經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傳牛夜鳴則庮;朽木臭也。
羊泠毛毛長總結也。
而毳,羶;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失色不澤美也。
而沙澌也。
鳴,貍;貍,《内則》作「鬱」。
豕盲視杜雲望視。
而交睫,腥;馬黑瘠而般臂,臂毛有文。
螻。
螻蛄臭也。
○螻,《内則》作漏。
聯凡宗廟之祭祀,掌割亨之事。
説凡燕飲,食亦如之。
經凡掌共羞、脩、鍛脯也。
刑、鄭曰:鉶羹。
膴、先鄭曰:刑膴,夾脊肉,或曰膺肉也。
胖、如脯而腥者。
骨、鱐,鄭曰:骨,牲體也。
鱐,乾魚。
以待共膳。
傳凡王之好賜肉脩,則饔人共之。
經外饔掌外祭祀之割亨。
傳共其脯、脩、刑、膴,陳其鼎俎,實之牲體、魚、臘。
説凡賓客之飧、饔、饗、食之事,亦如之。
聯邦饗耆老、國學之教師。
孤子,國學之弟子。
則掌其割亨之事。
《記》:春饗孤子,秋食耆老,别一義。
説饗士、庶子,亦如之。
專就大學言。
聯師役,則掌共其獻、賜脯肉之事。
聯凡小喪紀,陳其鼎、俎而實之。
經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傳職外、内饔之爨亨煑,辨膳羞之物注。
聯祭祀,共大羹、不緻五味。
鉶羹。
加盬菜矣。
説賓客,亦如之。
經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齍盛。
聯祭祀,共蕭、茅,共野果、蓏之薦注。
聯喪事,代王受眚烖。
既殯,大祝作禱辭授甸人,以禱藉田之神,受眚烖。
經王之同姓有辠,則死、刑焉。
傳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
經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
傳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
經時田,則守罟。
傳及弊田,先鄭雲:春火弊,夏車弊,秋羅弊,冬徒弊。
令注禽注于虞中。
置禽於虞人所植虞旗之中。
聯凡祭祀、喪紀、賓客,共其死獸、生獸。
經凡獸入于臘人。
傳皮毛筋骨入于玉府。
經凡田獸者,掌其政令。
經同「漁」。
人掌以時,爲梁。
傳春獻王鮪,言春獻以包夏、秋、冬,爲舉隅例。
辨魚物,爲鱻薧,以共王膳羞。
聯凡祭祀、賓客、喪紀,共其魚之鱻薧。
經凡者,掌其政令。
傳凡征,入於玉府。
經鼈人掌取互物,以時簎以杈刺泥中搏取之。
魚、鼈、龜、蜃,凡貍莫皆反。
物。
傳春獻鼈蜃,秋獻龜魚。
聯祭祀,共蠯、蛤也。
蠃、螔蝓。
蚳,蛾子,即蟻子也。
以授醢人。
傳掌凡邦之簎事。
經臘人掌乾肉。
凡此皆爲隸役事,非官。
傳凡田獸之脯、臘、膴、胖之事。
聯凡祭祀,共豆脯、薦脯、膴、胖,凡臘物。
聯賓客、喪紀,共其脯臘。
傳凡乾肉之事。
經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
傳凡邦之有疾病者,疕頭瘍也,亦謂禿也。
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
分科。
經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
傳十全爲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又次之,十失四爲下。
經食醫掌和王之六食、膳夫六穀。
六飲、六清。
六膳、六牲。
百羞、百二十品,舉成數,下同。
百醬、百二十罋。
八珍八物。
之齊。
和調也。
傳凡食齊才絀切,下同。
視春時,宜溫。
○《白虎通》:王居中央,制禦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
羹齊視夏時,宜暖。
○晝食,太陽之始也。
醬齊眡秋時,宜涼。
○餔食,少陰之始也。
飲齊眡冬時。
宜寒。
○暮食,太陰之始也。
經凡和,以相反之味調和之。
春東散本辛。
多酸,以酸收之。
夏南炎本鹹。
多苦,以水清之。
秋西收本酸。
多辛,以辛散之。
冬北寒本苦。
多鹹,以火溫之。
○四時各有其正味,以分四方。
調以滑甘。
土。
○《洪範》:木酸,火苦,金辛,水鹹,土甘,分配四方,此以四方之味合和於中。
萬物入土則化,猶四方會朝於京師則歸化矣。
○五方、五味之説,惟《内經》最爲詳明。
傳凡會膳食之宜,即所謂和也。
牛南。
○《月令》季夏食牛。
宜稌,羊東。
○春食羊。
宜黍,豕北。
○冬食豕。
宜稷,犬西。
○秋食犬。
宜粱注,雁上方。
宜麥,魚下方。
宜苽。
説凡君子《詩》:「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洪範》:「天子作民父母。
」《白虎通》:「帝稱天子。
」即君子。
之食恒放猶依也。
焉。
經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
常病多内因。
四時皆有癘疾。
時疾多外因。
傳春時有痟酸削也。
首疾,頭痛。
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四時之疾,《内經》言之甚詳,推而大之,則四方異制、異俗、異齊、異宜,惟王者調劑而醫治之耳。
經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聲、五氣、五色眡其死生。
純以五立義。
《内經》「地以五制」,其舉五爲例,如五氣、五運、五行、五星、五音、五常政、五藏、五官之類,皆由此推衍而出,所以譬喻大地球之五方,非沾沾言醫而已。
傳兩之以九竅惟口爲單竅。
之變,上七下五。
參之以九藏之動。
即《内經》脈診三部九候所舉。
○以三部肺、胃、腎爲上、中、下之綱,各有三部,合爲九藏,而十二經備。
經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於内科中又分科。
傳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于醫師。
如今醫案。
經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
外科。
傳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
《内經》:「天地之間,六合之内,不離乎五。
」五象五方。
《洪範》謂之五行、五事,《呂刑》謂之五極,《周禮》五位、五官、五土、五民、五動植物,皆取五方之義。
傳凡藥,以酸木。
養骨,以辛金。
養筋,以鹹水。
養脈,以苦火。
養氣,以甘土。
養肉,五味五養,《内經》發明此義不少。
以滑滑足以調劑五味,合數爲六。
古説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又曰五六者,天地之中也,皆經傳之大例。
養竅。
凡有瘍者,受其藥焉。
經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
傳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
傳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説凡獸之有病者,有瘍者,使療之。
死,則計其數以進退之。
以上醫官。
經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
傳凡爲公酒者,亦如之。
經辨五齊杜讀作「栥」,下同。
之名。
酒以養人,齊以享神。
傳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