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新義凡例

關燈
長各自有屬員。

    今分别上下,寫全目次,以見本屬。

    傳説多不在本條下,如地官之宅土、度地,既别出量人於司馬,匠人二職,且在《考工》。

    今故詳考本篇,著以本屬,而文在别篇者,尤宜詳審。

     傳説歧出。

     《易》乾坤傳説有歧異之條,《周官》尤多。

    如司寇以五刑糾萬民,即指五刑而言,乃本職。

    傳以野宰鄉官立説,司刑則以肉刑當之。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

    九法,一傳以爲九畿之法,一傳又以九事當之。

    九貢,本爲《禹貢》,一傳以爲九畿之貢,即《大行人》九服之貢;一傳又别指九事。

    此蓋不止一師,故人各異説,亦如《公》、《穀》之「傳曰」、「或曰」。

    必明此例,而後異義可道。

     教宗。

     地球各地,凡有政即有教。

    政以行事,教以繫心。

    小統詳於政,風土不殊;大統詳於教,以性情相反,蓋教有由地分者。

    今天下教多,大統一尊,必合爲一,以尊至聖。

    然孔子教中又分宜俗,故九兩、十二教皆與九流大同小異,各持注一端,以待時好。

    《周禮》注九兩與十二教皆屬教。

    九兩主九州,十二教主十二土、十二風,未必能分疆畫界。

    每州各就一門言之,合讀則通、分讀則别之義也。

     息兵盟會。

     春秋盟會,即今泰西兩君相見之禮。

    或諸臣會盟,和紛争,定條約,有所謂密約者。

    大約發議即盟主,故《周官》特設司盟等官。

    又息兵、恤災、慶賀諸事,亦詳之。

    他如賽奇,即聚天下之物,觀新物知其利害。

    西國行事,亦由時勢而出,皆合於經傳。

     語言文字。

     中國通商,以繙譯爲切要;行人使才,亦以此爲初基。

    抵掌而談,折衝樽俎,使必由繙譯官,彼此陳説則難矣。

    《列子》言皇帝能盡通鳥獸之語,何況外國方言。

    《周禮》於象胥之外,别立監鳥獸之官,則《周禮》爲皇帝之書,所以非中法所能盡。

    《大行人》九歲於聲音文字之學包括無遺矣。

     刑律。

     今西律各有不同,故《周禮》有三等之分。

    西人無肉刑,故肉刑爲苗民之法。

    《周禮》之傳有之者,襲《呂刑》傳文耳。

    經言納贖、納矢、盟詛,亦見《管子》。

    蓋西方有其俗,用以治疑獄。

    又人之疑《周禮》者,以爲富人不死。

    不知大統之法,貧富兼均,中法不可行,西人行反多效者,以國勢異也,故不當以中人疑《周禮》。

     六宗表。

     人學以天下爲六合。

    天學之六官,實取法六宗,合上下與四方。

    凡以六爲目者,如六官、六色、六牲,樂之六變,皆取法焉。

    六合與五方名異實同,皆在六合之内,一涉天學,則三才上下不在六合以内,此《周禮》所以以天地、四時分篇,而經隻五篇,以地官攝北、冬,司空不在立官之事例也。

    十二土、十二月以分配外十二州。

    《淮南·時則訓》十二月合爲六合:孟春與孟秋合,仲春與仲秋合,季春與季秋合,孟夏與孟冬合,仲夏與仲冬合,季夏與季冬合。

    分别彼此,不相通合。

    樂則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六呂配十二月合樂,即所謂六合之樂。

    他如子與醜合,寅與亥合,辰與酉合,午與未合,申與巳合,戌與卯合,六呂相合,爲鬥與日躔之六合。

     地中圖考。

     土圭測日景,即地四遊法。

    故鄭注引四遊古説爲證。

    日南爲冬,日北爲夏,日東爲秋,日西爲春。

    謂地四遊,繞日之四旁,即今西人四遊圖説。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就地球四遊立表,四方皆萬五千裡,則春秋緻月,冬夏緻日之法。

    其經雲南景短、北景長者,則南指赤道,北指黑道。

    合地中言,日中無景,兩赤皆短,兩黑皆長。

    《詩》以上南爲地中,北爲兩黑道,與《周禮》同。

     靈素類編。

     《内經》分治國、治身。

    其中黃帝當讀爲皇帝,總統《周禮》之三皇五帝而言。

    凡言三才者,皆爲三皇例,五行者爲五帝例。

    五運、六氣、二十二歲,即五官之正歲、正月、五土之民,推詳二十五民。

    九州應九竅,言九九八十一者數十見,即大九州、九畿。

    終於鎮,鍼法九九八十一鍼,鍼、鎮名異數符,合九鍼爲二萬七千裡。

    三才之天地,即天地二官。

    四方、四時即四帝、五行之官。

    《大學》以修身比治國,故經全以人身配天地。

    今取其醫家治病之説以注天官。

    醫官外所有五運、六氣、九州、二十五人、南向、北向、朝夕、寒暑,皆引《内經》以爲注。

    並將原書分爲二類:專言治病即爲治身;五運、六氣、三才、五行、九大論,則别爲皇帝專書。

    所謂同類異名,即辨方正位之師説。

    就一身之中分别陰陽、五行、六合、八風,則全爲三五師説。

    唯醫家治病,則無須多立名目。

    本經爲典墳專書,《内經》即爲師説。

    是本經遺文墜典,皆有證據,而醫學亦可借以大明。

    五運六氣升降,上下左右司天在泉,即地球四遊、東西南北、朝夕、寒暑。

    蓋統地球言,一時之中全有十二時之裡差,一朔之中全有十二月之朔令,每一辰各有司天在泉、上下左右之節候,周而復始,循環無端。

    蓋地球三萬裡,陰陽寒暑顛倒不同,不能專就一隅言之。

     注 九分九分:疑衍一「九分」。

     注 與十七篇:原作「學七十篇」。

    顧實《漢志講疏》引劉敞曰:「學七十篇」,當作「與十七篇」。

    據改。

     注 以九爲目:原作「以九爲甘」,據上下文例改。

     注 持:原作「特」,據文義改。

     注 周禮:「禮」字原爲墨丁,九兩、十二教出自《周禮·天官冢宰》,據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