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下

關燈
忠乎!言寡可行,其信乎!長為善士而無犯,其禮乎! 仲尼曰:史鳅有君子之道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能曲于人。

     子路盛服入見孔子。

    孔子曰:是襜襜〈音籖〉者,何也?昔者江水出于岷山,其始也,大足以濫觞,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風,不可渡也,非唯下流衆川之多乎?今若衣服甚盛,顔色充盈,天下孰肯加若者哉?子路趨出,改服而入。

    孔子曰:由,汝記之,吾語汝。

    贲于言者,華也;奮于事者,伐也;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

    故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為能,不能為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則知,行要則仁。

    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趙襄子見圍于晉陽,罷圍,賞功臣,高赫無功而受上賞。

    張孟談曰:晉陽之中,高赫無功與上賞,何也?襄子曰:吾在厄中,唯赫不失臣主之禮。

    子以功驕寡人也,與赫上賞,不亦可乎?孔子聞之曰:趙襄子可謂善賞士矣。

    賞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禮。

     孔子閑居,喟然歎曰:銅鞮伯華無死,天下其有定矣。

    子路曰:其為人也何若?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壯也勇而不屈,老也有道而能下人。

    子路曰:何謂也?孔子曰:由,汝不知。

    吾聞以衆攻寡,無不消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

    周公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豈無道哉?欲得士故也。

    有道而能下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子曰:可也簡。

    簡者,易野也。

    易野也者,無禮文也。

    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

    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子曰:其質美而無文,吾将說而文之。

    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說,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

    故曰:文質脩者,謂之君子;有質無文,謂之易野。

    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馬,故仲弓曰太簡。

     孔子至齊郭門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行。

    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

    孔子謂禦者曰:趣驅之!趣驅之!韶樂将作。

    孔子至彼,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并見說苑〉 子夏問第十七 子夏問仲尼曰:顔淵為人何若?曰:回之信賢于丘也。

    曰:子貢為人何若?曰:賜之敏賢于丘也。

    曰:子路為人何若?曰:由之勇賢于丘也。

    曰:子張為人何若?曰:師之荘賢于丘也。

    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者何為而事先生?子曰:坐,吾語汝。

    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荘而不能同。

    兼此四者,丘不為也。

    夫所謂至聖之士,必見進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孔子觀于呂梁,懸水四十仭,環流九十裡,有丈夫将渉之。

    孔子使人止之,丈夫不錯〈音措〉意,遂渡而岀。

    孔子曰:子有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能岀者,何也?丈夫曰:始吾入,先之以忠信;吾之出,又從以忠信。

    忠信錯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用吾私,所以能入而複出也。

    孔子謂弟子曰:水尚可以忠信義乆而身親之,況于人乎? 子路持劍,孔子問曰:安用此乎?子路曰:古者以自衛。

    孔子曰:君子以忠為質,以仁為衛,不出環堵之内,而聞千裡之外。

    不善以忠化,冦暴以仁圍,何必劔乎?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後可為君子。

    體有義矣,而孝為本;喪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隊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為本;居國有禮矣,而嗣為本;生财有時矣,而力為本。

    寘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說,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聞記不言,無務多談;比近不說,無務脩逺。

    是以反本脩迩,君子之道也。

     孔子曰:鯉,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

    不飾則無根,無根則失理,失理則不忠,不忠則失禮,失禮則不立。

    夫逺而有光者,飾也;近而愈眀者,學也。

    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菅蒲生之,從上觀之,誰知其非源也。

     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曰:好劍。

    孔子曰:非此之問也。

    請以汝之所能,加以好學,豈不可哉?子路曰:學有益乎?孔子曰:人君無谏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徳。

    狂馬不擇其策,操弓不反于檠。

    〈,正弓之器〉。

    木受繩則直,人受谏則聖。

    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學也。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乎犀革,又何學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并見說苑〉。

     楚伐陳第十八 楚伐陳,焚西門,使降民脩之。

    孔子過之,不轼。

    子路問曰:禮,過三人則下車,二人則轼。

    陳脩門者衆矣,夫子不轼,何也?孔子曰:丘聞之,國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

    今陳脩門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為轼也。

     顔淵問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逹乎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遊氣之源,若此則可謂成人。

    既知天道,行身以仁義,饬身以禮樂。

    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子貢問:死人有知乎?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吾欲言死者無知也,恐不孝子孫棄而不葬也。

    賜!爾欲知死人有知将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晩也。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是故聖人修禮文,設庠序,陳鐘鼓,天子辟雍,諸侯泮宮,所以行德化也。

     孔子之楚,有獻魚者,孔子不受,獻魚者曰:天暑市逺,賣之不售,思欲棄之,不若獻之君子。

    孔子再拜受命,使弟子埽除,将祭之,弟子曰:人将棄之,而夫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之,務施而不腐馀财者,聖人也,受聖人之饋,可無祭乎?孔子曰:北方有獸,其名曰蟨,前足?而後足兔,是獸也,甚愛蛩蛩巨虛也,食得甘草,必齧以遺蛩蛩巨虛,蛩蛩巨虛見人将來,必負蟨以走,蟨非性愛蛩蛩巨虛也,為其假足故也,二獸者,亦非性愛蟨也,為其得甘草而遺之也。

    夫禽獸昆蟲猶知比假以相報也,況于士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