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兄易。
忠則忠矣,然非禮也。
今子欲釋古之學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為是,用是為非?子不慎其初,雖欲悔,難哉! 孔子曰:惡惡道不能甚者,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
子曰:吾于甘棠,見宗廟之美也。
尊其人,敬其位,古聖之道幾〈音基〉哉? 仲尼見梁君,梁君問曰:吾欲長有國,吾欲列都之得,吾欲民不惑,吾欲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聖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為之奈何?仲尼曰:丘聞之,兩君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之得;毋殺不辜,毋釋罪人,則民不惑;益士祿賞,則竭其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善為刑罰,則聖人自來;尚賢使能,則官府治。
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曰:殺之。
孔子曰:未可殺也。
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乆矣,是則上過也。
上有道,是人亡矣。
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孝者不教而誅之,是殺不辜也。
三軍大敗,不可誅也;訟獄不治,不可刑也。
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躬行不從而後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
夫一仭之牆,民不能逾;百仭之山,童子升而遊焉,陵遲故也。
今仁義陵遲乆矣,能謂民不逾乎?〈并見說苑〉 文王第十四 文王似元年,武王似春,周公似正月。
文王以王季為父,太任為母,太姒為妃,武王、周公為子,泰颠、闳夭為臣,其本美矣。
武王正其身,正其國,以正天下,伐無道,刑有罪,一動天下正,其事正矣。
春緻其時,萬物皆生;君緻其道,萬人皆治。
周公戴已,而天下順其誠矣。
孔子曰:存亡禍福在己而己,天災地妖不能殺也。
昔殷王帝辛爵生烏于城之隅,占者曰:小而生巨,國家必祉。
帝辛喜,不治國家,亢暴無極,外冦乃至,遂亡殷國。
此逆天之時,詭福而反得禍也。
殷王武丁之時,刑法弛廢,桑榖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
占者曰:桑榖,野物也,而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駭,側身脩行,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三年之後,逺方之君重譯而朝者六國。
此迎天之時,詭禍而反得福也。
故妖孽者,天之所以警天子諸侯也;惡夢者,所以警士大夫也。
妖孽不勝善政,惡夢不勝善行。
孔子讀易至損益,喟然而歎。
子夏避席曰:夫子何歎?孔子曰:自損者益,自益者損,吾是以歎也。
子夏曰:然則學不可益乎?孔子曰:否。
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乆也。
夫學者以虛而受之,故曰:茍得持滿,則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
昔堯履天子之位,猶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下,故百載而逾盛,迄今而猶章。
昆吾自臧而滿意,窮高而不衰,故當時而虧,迄今而愈惡。
是非益損之徴與? 哀公問于孔子曰:人若何而可取也?孔子對曰:毋取鉗〈音釣〉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銳者。
鉗者太利,不可盡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為法也;口銳者多誕而寡信,後恐無驗也。
夫弓矢調而後求其中焉,馬悫願而後求其良焉。
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譬猶豺狼,不可近也。
是故先仁信之誠者,然後親之;于是人之有智能者,然後任之。
魯人有贖臣妾于諸侯者,取金于府。
子貢贖人于諸侯而還其金。
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
聖人舉事可以移風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适其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貧者衆矣。
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則後莫敢贖。
自今以後,魯人不複贖矣。
〈并見說苑。
〉 齊桓公第十五 齊桓公出獵,逐鹿于谷中,見老人而問之曰:何谷?對曰: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曰:以臣故名之。
公曰:視爾之狀,非庸人,何以爾名?對曰: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以買駒。
少年曰:牛不能生馬。
遂持駒去。
聞者以臣為愚,故谷以臣得名。
桓公歸以告管仲,管仲曰:此夷吾之愚也。
使堯在上,臯陶為理,安有取人駒者乎?愚公知治獄不正,故與之耳。
請退而脩政。
孔子曰:弟子記之,桓公霸君,管仲賢佐,猶有以智為愚者,況不及桓公、管仲者乎? 孔子與齊景公坐,左右曰:周使來,言周廟焚。
齊景公問孔子曰:何廟也?孔子對曰:必釐王廟也。
詩雲:皇皇上帝,其命不忒。
天之報人,必報其德,禍亦如之。
釐王變文王之制,輿馬奢侈,不可振也,故天殃其廟。
以是知之。
景公曰:何不殃其身?曰:天以文王之故,若殃其身,文王之祀,無乃絕乎!故殃其廟,以彰其過也。
左右入報曰:是釐王之廟也。
景公驚曰:聖人之智,不亦大乎! 孔子将行,無蓋。
弟子曰:子夏有之,可以行。
孔子曰:商之為人短于财。
吾聞與人交者,推其長,違其短,故能乆長矣。
子讀詩至正月之六章,戄然曰:不逢時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廢道,違上離俗則危身。
世不與善,而已獨行之,故曰:非其時,恐不得終焉。
孔子曰:不觀高岸,何以知颠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失之者,其在此乎?士慎三者,無累于人。
〈并見說苑〉。
公索氏第十六 公索氏将祭,亡其牲。
子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後一年而亡。
弟子曰:夫子何以知之?孔子曰:祭之為言索也。
索也者,自盡也,乃孝子所以自盡于親也。
将祭而亡其牲,則馀所亡者多矣。
吾以此知其将亡也。
魯哀公問孔子曰:吾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乎?孔子對曰:此非忘之甚也,忘之甚者忘其身。
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脩禹之道,毀壞辟法,裂絕世祀,荒淫于樂,沈酗于酒,其臣左師觸龍谄?不止,湯誅桀,左師觸龍身死,四支異處,此忘其身者也。
哀公變色曰:善。
顔回将西遊,問于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
恭則免于衆,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矣。
子路行,辭于仲尼曰:敢問新交取親若何?言寡而可行若何?長為善士而無犯若何?仲尼曰:新交取親,其
忠則忠矣,然非禮也。
今子欲釋古之學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為是,用是為非?子不慎其初,雖欲悔,難哉! 孔子曰:惡惡道不能甚者,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
子曰:吾于甘棠,見宗廟之美也。
尊其人,敬其位,古聖之道幾〈音基〉哉? 仲尼見梁君,梁君問曰:吾欲長有國,吾欲列都之得,吾欲民不惑,吾欲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聖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為之奈何?仲尼曰:丘聞之,兩君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之得;毋殺不辜,毋釋罪人,則民不惑;益士祿賞,則竭其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善為刑罰,則聖人自來;尚賢使能,則官府治。
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曰:殺之。
孔子曰:未可殺也。
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乆矣,是則上過也。
上有道,是人亡矣。
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孝者不教而誅之,是殺不辜也。
三軍大敗,不可誅也;訟獄不治,不可刑也。
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躬行不從而後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
夫一仭之牆,民不能逾;百仭之山,童子升而遊焉,陵遲故也。
今仁義陵遲乆矣,能謂民不逾乎?〈并見說苑〉 文王第十四 文王似元年,武王似春,周公似正月。
文王以王季為父,太任為母,太姒為妃,武王、周公為子,泰颠、闳夭為臣,其本美矣。
武王正其身,正其國,以正天下,伐無道,刑有罪,一動天下正,其事正矣。
春緻其時,萬物皆生;君緻其道,萬人皆治。
周公戴已,而天下順其誠矣。
孔子曰:存亡禍福在己而己,天災地妖不能殺也。
昔殷王帝辛爵生烏于城之隅,占者曰:小而生巨,國家必祉。
帝辛喜,不治國家,亢暴無極,外冦乃至,遂亡殷國。
此逆天之時,詭福而反得禍也。
殷王武丁之時,刑法弛廢,桑榖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
占者曰:桑榖,野物也,而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駭,側身脩行,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三年之後,逺方之君重譯而朝者六國。
此迎天之時,詭禍而反得福也。
故妖孽者,天之所以警天子諸侯也;惡夢者,所以警士大夫也。
妖孽不勝善政,惡夢不勝善行。
孔子讀易至損益,喟然而歎。
子夏避席曰:夫子何歎?孔子曰:自損者益,自益者損,吾是以歎也。
子夏曰:然則學不可益乎?孔子曰:否。
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乆也。
夫學者以虛而受之,故曰:茍得持滿,則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
昔堯履天子之位,猶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下,故百載而逾盛,迄今而猶章。
昆吾自臧而滿意,窮高而不衰,故當時而虧,迄今而愈惡。
是非益損之徴與? 哀公問于孔子曰:人若何而可取也?孔子對曰:毋取鉗〈音釣〉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銳者。
鉗者太利,不可盡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為法也;口銳者多誕而寡信,後恐無驗也。
夫弓矢調而後求其中焉,馬悫願而後求其良焉。
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譬猶豺狼,不可近也。
是故先仁信之誠者,然後親之;于是人之有智能者,然後任之。
魯人有贖臣妾于諸侯者,取金于府。
子貢贖人于諸侯而還其金。
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
聖人舉事可以移風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适其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貧者衆矣。
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則後莫敢贖。
自今以後,魯人不複贖矣。
〈并見說苑。
〉 齊桓公第十五 齊桓公出獵,逐鹿于谷中,見老人而問之曰:何谷?對曰: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曰:以臣故名之。
公曰:視爾之狀,非庸人,何以爾名?對曰: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以買駒。
少年曰:牛不能生馬。
遂持駒去。
聞者以臣為愚,故谷以臣得名。
桓公歸以告管仲,管仲曰:此夷吾之愚也。
使堯在上,臯陶為理,安有取人駒者乎?愚公知治獄不正,故與之耳。
請退而脩政。
孔子曰:弟子記之,桓公霸君,管仲賢佐,猶有以智為愚者,況不及桓公、管仲者乎? 孔子與齊景公坐,左右曰:周使來,言周廟焚。
齊景公問孔子曰:何廟也?孔子對曰:必釐王廟也。
詩雲:皇皇上帝,其命不忒。
天之報人,必報其德,禍亦如之。
釐王變文王之制,輿馬奢侈,不可振也,故天殃其廟。
以是知之。
景公曰:何不殃其身?曰:天以文王之故,若殃其身,文王之祀,無乃絕乎!故殃其廟,以彰其過也。
左右入報曰:是釐王之廟也。
景公驚曰:聖人之智,不亦大乎! 孔子将行,無蓋。
弟子曰:子夏有之,可以行。
孔子曰:商之為人短于财。
吾聞與人交者,推其長,違其短,故能乆長矣。
子讀詩至正月之六章,戄然曰:不逢時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廢道,違上離俗則危身。
世不與善,而已獨行之,故曰:非其時,恐不得終焉。
孔子曰:不觀高岸,何以知颠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失之者,其在此乎?士慎三者,無累于人。
〈并見說苑〉。
公索氏第十六 公索氏将祭,亡其牲。
子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後一年而亡。
弟子曰:夫子何以知之?孔子曰:祭之為言索也。
索也者,自盡也,乃孝子所以自盡于親也。
将祭而亡其牲,則馀所亡者多矣。
吾以此知其将亡也。
魯哀公問孔子曰:吾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乎?孔子對曰:此非忘之甚也,忘之甚者忘其身。
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脩禹之道,毀壞辟法,裂絕世祀,荒淫于樂,沈酗于酒,其臣左師觸龍谄?不止,湯誅桀,左師觸龍身死,四支異處,此忘其身者也。
哀公變色曰:善。
顔回将西遊,問于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
恭則免于衆,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矣。
子路行,辭于仲尼曰:敢問新交取親若何?言寡而可行若何?長為善士而無犯若何?仲尼曰:新交取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