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宋。
薛據輯 子岀衛第十一 子岀衛東門逢姑布子卿子卿迎而謂子貢曰是為魯。
孔丘與得堯之颡舜之目禹之頸臯陶之喙從前視之。
盎盎乎似有土者從後視之髙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轉。
要下四寸此惟不及四聖者也子貢曰籲子卿曰子何。
患焉污面而不惡葭喙而不藉羸乎若喪家之狗子何。
患焉子貢以告子無辭而獨辭喪家之狗曰丘何敢乎。
賜汝不見喪家之狗與既斂而椁布器而祭顧望無人。
意欲施之今上無眀王下無賢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
淩弱衆??寡百姓縱心莫之紀綱是故以丘為欲當之。
者也丘何敢乎哉。
〈韓詩外傳〉 子貢曰:葉公問政于夫子,子曰:政在于附近而來逺。
魯哀公問政,子曰:政在于論臣。
齊景公問政,子曰:政在于節用。
三君問政,夫子應之不同,然則政有異乎?子曰: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來逺。
哀公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惑其君,外障距諸侯賓客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論臣。
齊景公奢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之樂不解,一旦而賜人百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用。
東郭子思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曰:夫??栝之旁多枉木,良醫之門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頑鈍。
夫子聞之曰:脩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
子曰:參,女以為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臯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子曰:古之刑者省之,今之刑者繁之。
古者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也。
今也反是,無禮而齊之以刑,是以繁也。
子如衛。
人謂曰:公甫不能聽獄。
子曰:非公甫不能聽獄也。
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民近禮矣。
子曰:聽訟者,雖得其情,必哀矜之。
死者不可複生,??者不可複續也。
子曰:呉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勝,由無禮也。
中國之教,内外有别,男女不同椸架,不同巾栉,其刑重而勝,由有禮也。
語曰:夏後不殺不刑,罰有罪而民不輕犯。
子曰: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
是故老而受刑謂之悖,弱而受刑謂之??,不赦過謂之逆,率過以小謂之枳。
子曰:今之聽民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民者,求所以生之。
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君與臣?焉。
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
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
夫逺而光者,飾也。
近而逾明者,學也。
譬之污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從上觀之,誰知其非源水也。
子曰:文王得四臣,丘得四友。
吾得回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邪?吾得賜也,逺方之士至,是非奔走邪?吾得師也,前有光,後有輝,是非先後邪?吾得由也,惡言不至于耳,是非禦侮邪?故文王有四臣,免于虎口;丘有四友,以禦侮。
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
并見尚書大傳〉。
顔叔子第十二 顔叔子獨處于室,鄰之嫠婦又獨處于室,夜??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顔叔子納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
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
魯人有男子獨處室,鄰之嫠婦獨處于室,夜??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就之,男子閉戸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同居,吾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
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妪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
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者也。
孔子俟子貢,乆而不至。
謂弟子占之,遇鼎,皆曰:折足,賜不來。
顔淵掩口而笑。
子曰:回也哂,謂賜來也無足。
乘舟而至。
子貢朝至。
〈呂氏春秋〉 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見大戴禮〉。
子曰:國有道,雖加刑,無刑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
子曰:君子不盡利以遺民。
故詩雲: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
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
并見春秋繁露〉。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馬遷傳:〉。
郈、費之宰二大夫數叛,患之,以問孔子。
孔子曰:陪臣執國命,采長數叛者,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
季氏說而堕郈、堕費。
〈公羊傳何休注:〉,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何休公羊傳序〉 孔子見羅者所得皆黃口也,孔子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羅者對曰: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
孔子顧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網羅之患。
子路問曰:治國何如?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
子路曰:範、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何為其亡也?子曰:範、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也。
賢者知其不用己也,怨之;不肖者知其賤己也,仇之。
怨仇并興,欲無亡,得乎?〈并見說苑〉。
齊侯問第十三 齊侯問于晏子曰:為政何患?對曰:患善惡之不分。
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
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孔子聞之曰:善哉! 子曰: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終必衰。
春秋之義,有正春,無亂秋;有正君,無危國。
易曰:建其本而萬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裡。
故君子貴建本而重其始。
子曰:中人之情,有馀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
故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蓄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
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後君子知周道亡也。
故上下相虧也,猶水火之相滅也。
人君不可不察,而大盛其臣下,此私門盛而公室毀也。
子路問于孔子曰:請釋古之學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
昔者東夷慕諸夏之義,有女,其夫死,為之納私婿,終身不嫁。
不嫁則不嫁矣,然而非貞節之義也。
蒼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請與
薛據輯 子岀衛第十一 子岀衛東門逢姑布子卿子卿迎而謂子貢曰是為魯。
孔丘與得堯之颡舜之目禹之頸臯陶之喙從前視之。
盎盎乎似有土者從後視之髙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轉。
要下四寸此惟不及四聖者也子貢曰籲子卿曰子何。
患焉污面而不惡葭喙而不藉羸乎若喪家之狗子何。
患焉子貢以告子無辭而獨辭喪家之狗曰丘何敢乎。
賜汝不見喪家之狗與既斂而椁布器而祭顧望無人。
意欲施之今上無眀王下無賢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
淩弱衆??寡百姓縱心莫之紀綱是故以丘為欲當之。
者也丘何敢乎哉。
〈韓詩外傳〉 子貢曰:葉公問政于夫子,子曰:政在于附近而來逺。
魯哀公問政,子曰:政在于論臣。
齊景公問政,子曰:政在于節用。
三君問政,夫子應之不同,然則政有異乎?子曰: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來逺。
哀公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惑其君,外障距諸侯賓客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論臣。
齊景公奢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之樂不解,一旦而賜人百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用。
東郭子思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曰:夫??栝之旁多枉木,良醫之門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頑鈍。
夫子聞之曰:脩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
子曰:參,女以為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臯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子曰:古之刑者省之,今之刑者繁之。
古者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也。
今也反是,無禮而齊之以刑,是以繁也。
子如衛。
人謂曰:公甫不能聽獄。
子曰:非公甫不能聽獄也。
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民近禮矣。
子曰:聽訟者,雖得其情,必哀矜之。
死者不可複生,??者不可複續也。
子曰:呉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勝,由無禮也。
中國之教,内外有别,男女不同椸架,不同巾栉,其刑重而勝,由有禮也。
語曰:夏後不殺不刑,罰有罪而民不輕犯。
子曰: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
是故老而受刑謂之悖,弱而受刑謂之??,不赦過謂之逆,率過以小謂之枳。
子曰:今之聽民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民者,求所以生之。
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君與臣?焉。
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
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
夫逺而光者,飾也。
近而逾明者,學也。
譬之污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從上觀之,誰知其非源水也。
子曰:文王得四臣,丘得四友。
吾得回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邪?吾得賜也,逺方之士至,是非奔走邪?吾得師也,前有光,後有輝,是非先後邪?吾得由也,惡言不至于耳,是非禦侮邪?故文王有四臣,免于虎口;丘有四友,以禦侮。
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
并見尚書大傳〉。
顔叔子第十二 顔叔子獨處于室,鄰之嫠婦又獨處于室,夜??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顔叔子納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
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
魯人有男子獨處室,鄰之嫠婦獨處于室,夜??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就之,男子閉戸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同居,吾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
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妪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
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者也。
孔子俟子貢,乆而不至。
謂弟子占之,遇鼎,皆曰:折足,賜不來。
顔淵掩口而笑。
子曰:回也哂,謂賜來也無足。
乘舟而至。
子貢朝至。
〈呂氏春秋〉 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見大戴禮〉。
子曰:國有道,雖加刑,無刑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
子曰:君子不盡利以遺民。
故詩雲: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
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
并見春秋繁露〉。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馬遷傳:〉。
郈、費之宰二大夫數叛,患之,以問孔子。
孔子曰:陪臣執國命,采長數叛者,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
季氏說而堕郈、堕費。
〈公羊傳何休注:〉,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何休公羊傳序〉 孔子見羅者所得皆黃口也,孔子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羅者對曰: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
孔子顧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網羅之患。
子路問曰:治國何如?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
子路曰:範、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何為其亡也?子曰:範、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也。
賢者知其不用己也,怨之;不肖者知其賤己也,仇之。
怨仇并興,欲無亡,得乎?〈并見說苑〉。
齊侯問第十三 齊侯問于晏子曰:為政何患?對曰:患善惡之不分。
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
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孔子聞之曰:善哉! 子曰: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終必衰。
春秋之義,有正春,無亂秋;有正君,無危國。
易曰:建其本而萬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裡。
故君子貴建本而重其始。
子曰:中人之情,有馀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
故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蓄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
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後君子知周道亡也。
故上下相虧也,猶水火之相滅也。
人君不可不察,而大盛其臣下,此私門盛而公室毀也。
子路問于孔子曰:請釋古之學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
昔者東夷慕諸夏之義,有女,其夫死,為之納私婿,終身不嫁。
不嫁則不嫁矣,然而非貞節之義也。
蒼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