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上

關燈
見史記〉。

     六藝第七 子曰:六藝於治,一也。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孔子遷於蔡三嵗,呉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

    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將往,陳蔡之大夫謀曰:楚,大國也,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

    於是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絶糧,從者皆莫能興。

    孔子講誦弦歌不衰。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貢作色。

    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非與?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幹子路出子貢入見子曰。

    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

    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

    焉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

    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

    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逺矣子貢出顔回入。

    子曰囘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

    此顔囘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

    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

    吾醜也道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顔氏之子使。

    爾多財吾為爾宰〈並史記〉 子曰:通國皆人也。

    以道導之,則吾民也;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

     魯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有使民富且壽。

    哀公曰:何謂也?子曰:薄賦歛則民富,無事則逺罪,逺罪則民壽。

    公曰:若是則國貧矣。

    子曰:詩雲: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未見子富而父母貧者也。

     子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故武王諤諤而昌,紂嘿嘿而亡。

     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

    孔子曰:吾其從諷諫矣乎!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

    與其危君,寧危身。

    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

    子曰:非其地而樹之,不生也;非其人而語之,弗聽也。

    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聚聾而鼓之。

     孔子觀於周之太廟,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謹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

    無多言,多言多敗。

    無多事,多事多害。

    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

    勿謂何害,其禍將大。

    勿謂何殘,其禍將然。

    勿謂莫聞,神將伺人。

    熒熒不滅,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將成江河。

    綿綿不絶,將成網羅。

    青青不伐,將尋斧柯。

    誠不能謹,禍之根也。

    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

    執雌持下,莫能與爭。

    人皆趨彼,我獨守此。

    衆人惑惑,我獨不從。

    内藏我智,不與人論技。

    我雖尊髙,人莫害我。

    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顧謂弟子曰:識之。

    此言雖鄙,而中事情。

    子曰:不知其子,視其所友。

    不知其君,視其所使。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俱化矣。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臰,〈??同〉。

    亦與之化矣。

    故君子謹所與。

    〈並見説苑。

    〉 依賢第八 子曰:依賢固不困,依富故不貧。

    馬蚿斬而復行者,輔足衆也。

    〈:説苑:〉: 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貧不可得也;貴而能貴人者,欲賤不可得也;達而能達人者,欲窮不可得也。

     子曰:士有五:有埶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慧者,有貌美好者。

    埶尊貴者,不以愛民行義理,而反以暴傲陵物;家富厚者,不以賑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資勇悍者,不以衛上攻戰,而反以侵陵私鬭;心智慧者,不以端計數,而反以事姦飾詐;貌美好者,不以統朝涖官,而反以蠱女從欲。

    此五者,所謂喪其美質者也。

    〈並韓詩外傳〉。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而衆説,語丘以其故,曰:不齊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

    孔子曰:善。

    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也。

    曰: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

    中節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

    曰:此地有賢於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以治之之術。

    孔子曰:其大者乃於此在矣。

    子曰:回,若有君子之道四:強於行己,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持身。

     子曰:自季孫之賜我千鍾,而友益親;自南宮項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

    故道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

    微二子,丘之道幾於廢也。

     子路問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無也。

    君子修其身,未得則樂其意,已得又樂其知,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

    小人則不然,未得之也則憂不得,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