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朗篇
關燈
小
中
大
于《續六經》則另有他論,因此予以注明。
10.25 太原府君曰①:“文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
日月逝矣,不可使文中之後不達于茲也。
”召三子而教之《略例》焉②。
【注釋】 ①太原府君:見1.10條“叔恬”注。
②三子:文中子的三個兒子,福郊、福祚、福畤。
《略例》:阮逸注雲:“《續經》略例。
” 【譯文】 太原府君說:“文中子的思想,不可不發揚光大。
時光流逝,不能使文中子的後代不知道他的思想。
”于是召集文中子的三個孩子,教授他們《續六經略例》。
10.26 太原府君曰凝,當居栗如也①,子弟非公服不見②,閨門之内若朝廷焉。
昔文中子曰:“賢哉!凝也。
權則未,而可與立矣③。
”府君再拜曰:“謹受教。
”非禮不動終身焉。
貞觀中,起家監察禦史④,劾奏侯君集有無君之心⑤。
及退,則鄉黨以穆⑥。
禦家以四教:勤、儉、恭、恕;正家以四禮:冠、婚、喪、祭。
三年之畜備,則散之親族。
聖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⑦。
垣屋什物必堅樸⑧,曰“無苟費也”;門巷果木必方列,曰“無苟亂也”。
事寡嫂以恭順著,與人不款曲⑨,不受遺⑩。
非其力,非其祿,未嘗衣食。
飨食之禮無加物焉?,曰“及禮可矣”;居家不肉食,曰“無求飽”?;一布被二十年不易,曰“無為費天下也”。
鄉人有誣其稅者,一歲再輸。
臨官計日受俸?。
年逾七十,手不辍經。
親朋有非義者,必正之,曰:“面譽背毀?,吾不忍也。
”群居縱言?,未嘗及人之短。
常有不可犯之色,故小人遠焉。
【注釋】 ①當居:居家之時。
栗如:莊重謹慎貌。
《尚書·臯陶谟》:“臯陶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彰厥有常,吉哉!’”西漢孔安國注雲:“性寬弘而能莊栗。
” ②公服:官員所穿的禮服。
③權則未,而可與立矣:實模仿《論語·子罕》:“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可與适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權,見2.4、4.3、5.28、7.29條。
④起家:古代士人出任官職。
見3.42條。
⑤劾奏:彈劾,上奏罪狀。
侯君集(?—643):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
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孫,唐初名将。
随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戰功卓著,拜秦王府車騎将軍、全椒縣子。
積極策劃并參與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即位後,為左衛将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将軍。
貞觀四年(630),為兵部尚書。
後參與平定東突厥,大破吐谷渾,封陳國公。
曆任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等職,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十七年(643),卷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坐罪處死。
《舊唐書》卷六十九有傳。
⑥穆:通“睦”,和睦。
⑦聖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見1.30條及注。
⑧垣:圍牆。
什物:家用什物,即各種常用器物。
堅:牢固。
樸:樸素,質樸。
⑨款曲:應酬。
此指曲意逢迎。
⑩遺(wèi):給予,饋贈。
?飨(xiǎng)食之禮:飨禮。
見9.20條注。
?無求飽:《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計日受俸:官員根據自己家中每日基本所需領取朝廷俸祿,以此彰顯清廉。
?面譽背毀:見3.29條注。
?縱言:閑談。
《禮記·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遊侍,縱言至于禮。
” 【譯文】 太原府君名凝,居家時莊重謹慎,不穿公服則不見家中子弟,家門之中宛若朝堂。
從前文中子說:“賢能啊,王凝!雖不知權變,但可與他明道立身。
”太原府君再拜說:“謹遵您的教誨。
”終身行動皆遵禮法。
貞觀年間,出任監察禦史,彈劾侯君集意圖謀反。
退官居家,鄉裡和睦。
以勤、儉、恭、恕四教管理家庭;以冠、婚、喪、祭四禮匡正家風。
家中儲備三年之用,其餘施予親戚族人。
聖賢經典及官服、禮器概不借人。
房屋圍牆,家用器物必定堅固樸素,說“不要随意浪費”;門庭裡巷,栽種果樹,必定方正整齊,說“不要随意亂為”。
侍奉寡嫂以恭敬順從著稱,不曲意逢迎,不接受饋贈。
不是自己耕種所獲,不是自己俸祿所得,則不吃不穿。
祭祀飨禮貢品不求繁多,說“合乎禮制即可”;平時不吃肉食,說“君子食無求飽”;一條布被蓋了二十年沒有更換,說“不要浪費天下物力”。
有鄉人誣陷他沒有交稅,于是他一年中交了兩次。
做官時隻按家中每日所需領取俸祿。
年過七旬,手不釋卷。
親朋之中,有人不合道義,必定批評糾正,說:“當面稱道而背後诋毀,我不會那樣做。
”群坐閑談,從不談論他人短處。
始終神色威嚴不容侵犯,因此小人敬而遠之。
10.27 杜淹曰:“《續經》其行乎?”太原府君曰:“王公大人最急也①,先王之道,布在此矣②。
天下有道,聖人推而行之;天下無道,聖人述而藏之③。
所謂流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
升則雲,施則雨,潛則潤,何往不利也。
” 【注釋】 ①急:急需,迫切需要。
②布:此指著錄且含昭示于天下之義。
③“天下有道”四句:實模仿《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聖人述而藏之,見10.18條及注。
【譯文】 杜淹問:“《續六經》能否廣行于世呢?”太原府君說:“王公貴族最迫切需要,因為古聖先王之道,著錄于此。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推廣而行之天下;天下無道,聖人可以著錄而藏之内心。
正所謂奔流則為河川,壅塞則為深潭。
升騰則為雲,化施則為雨,潛藏則潤澤萬物,因此無往而不利。
” 10.28 太原府君曰:“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經》益明①。
對問之作②,四生之力也。
董、仇早殁,而程、薛繼殂③。
文中子之教,其未作矣。
嗚呼!以俟來哲。
” 【注釋】 ①《六經》:即《續六經》。
②對問之作:阮逸《文中子〈中說〉序》:“《中說》者,子之門人對問之書也,薛收、姚義集而名之。
”即指《中說》。
③繼:相繼。
殂(cú):死亡。
【譯文】 太原府君說:“先生得到程元、仇璋、董常、薛收的輔助,《續六經》之道更加彰明。
《中說》的編纂,有賴于四位門生的助力。
董常、仇璋早卒,而程元、薛收也相繼離世。
因而文中子的思想沒有廣行于世。
哎!以待後來賢哲吧。
”
10.25 太原府君曰①:“文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
日月逝矣,不可使文中之後不達于茲也。
”召三子而教之《略例》焉②。
【注釋】 ①太原府君:見1.10條“叔恬”注。
②三子:文中子的三個兒子,福郊、福祚、福畤。
《略例》:阮逸注雲:“《續經》略例。
” 【譯文】 太原府君說:“文中子的思想,不可不發揚光大。
時光流逝,不能使文中子的後代不知道他的思想。
”于是召集文中子的三個孩子,教授他們《續六經略例》。
10.26 太原府君曰凝,當居栗如也①,子弟非公服不見②,閨門之内若朝廷焉。
昔文中子曰:“賢哉!凝也。
權則未,而可與立矣③。
”府君再拜曰:“謹受教。
”非禮不動終身焉。
貞觀中,起家監察禦史④,劾奏侯君集有無君之心⑤。
及退,則鄉黨以穆⑥。
禦家以四教:勤、儉、恭、恕;正家以四禮:冠、婚、喪、祭。
三年之畜備,則散之親族。
聖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⑦。
垣屋什物必堅樸⑧,曰“無苟費也”;門巷果木必方列,曰“無苟亂也”。
事寡嫂以恭順著,與人不款曲⑨,不受遺⑩。
非其力,非其祿,未嘗衣食。
飨食之禮無加物焉?,曰“及禮可矣”;居家不肉食,曰“無求飽”?;一布被二十年不易,曰“無為費天下也”。
鄉人有誣其稅者,一歲再輸。
臨官計日受俸?。
年逾七十,手不辍經。
親朋有非義者,必正之,曰:“面譽背毀?,吾不忍也。
”群居縱言?,未嘗及人之短。
常有不可犯之色,故小人遠焉。
【注釋】 ①當居:居家之時。
栗如:莊重謹慎貌。
《尚書·臯陶谟》:“臯陶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彰厥有常,吉哉!’”西漢孔安國注雲:“性寬弘而能莊栗。
” ②公服:官員所穿的禮服。
③權則未,而可與立矣:實模仿《論語·子罕》:“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可與适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權,見2.4、4.3、5.28、7.29條。
④起家:古代士人出任官職。
見3.42條。
⑤劾奏:彈劾,上奏罪狀。
侯君集(?—643):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
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孫,唐初名将。
随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戰功卓著,拜秦王府車騎将軍、全椒縣子。
積極策劃并參與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即位後,為左衛将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将軍。
貞觀四年(630),為兵部尚書。
後參與平定東突厥,大破吐谷渾,封陳國公。
曆任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等職,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十七年(643),卷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坐罪處死。
《舊唐書》卷六十九有傳。
⑥穆:通“睦”,和睦。
⑦聖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見1.30條及注。
⑧垣:圍牆。
什物:家用什物,即各種常用器物。
堅:牢固。
樸:樸素,質樸。
⑨款曲:應酬。
此指曲意逢迎。
⑩遺(wèi):給予,饋贈。
?飨(xiǎng)食之禮:飨禮。
見9.20條注。
?無求飽:《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計日受俸:官員根據自己家中每日基本所需領取朝廷俸祿,以此彰顯清廉。
?面譽背毀:見3.29條注。
?縱言:閑談。
《禮記·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遊侍,縱言至于禮。
” 【譯文】 太原府君名凝,居家時莊重謹慎,不穿公服則不見家中子弟,家門之中宛若朝堂。
從前文中子說:“賢能啊,王凝!雖不知權變,但可與他明道立身。
”太原府君再拜說:“謹遵您的教誨。
”終身行動皆遵禮法。
貞觀年間,出任監察禦史,彈劾侯君集意圖謀反。
退官居家,鄉裡和睦。
以勤、儉、恭、恕四教管理家庭;以冠、婚、喪、祭四禮匡正家風。
家中儲備三年之用,其餘施予親戚族人。
聖賢經典及官服、禮器概不借人。
房屋圍牆,家用器物必定堅固樸素,說“不要随意浪費”;門庭裡巷,栽種果樹,必定方正整齊,說“不要随意亂為”。
侍奉寡嫂以恭敬順從著稱,不曲意逢迎,不接受饋贈。
不是自己耕種所獲,不是自己俸祿所得,則不吃不穿。
祭祀飨禮貢品不求繁多,說“合乎禮制即可”;平時不吃肉食,說“君子食無求飽”;一條布被蓋了二十年沒有更換,說“不要浪費天下物力”。
有鄉人誣陷他沒有交稅,于是他一年中交了兩次。
做官時隻按家中每日所需領取俸祿。
年過七旬,手不釋卷。
親朋之中,有人不合道義,必定批評糾正,說:“當面稱道而背後诋毀,我不會那樣做。
”群坐閑談,從不談論他人短處。
始終神色威嚴不容侵犯,因此小人敬而遠之。
10.27 杜淹曰:“《續經》其行乎?”太原府君曰:“王公大人最急也①,先王之道,布在此矣②。
天下有道,聖人推而行之;天下無道,聖人述而藏之③。
所謂流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
升則雲,施則雨,潛則潤,何往不利也。
” 【注釋】 ①急:急需,迫切需要。
②布:此指著錄且含昭示于天下之義。
③“天下有道”四句:實模仿《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聖人述而藏之,見10.18條及注。
【譯文】 杜淹問:“《續六經》能否廣行于世呢?”太原府君說:“王公貴族最迫切需要,因為古聖先王之道,著錄于此。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推廣而行之天下;天下無道,聖人可以著錄而藏之内心。
正所謂奔流則為河川,壅塞則為深潭。
升騰則為雲,化施則為雨,潛藏則潤澤萬物,因此無往而不利。
” 10.28 太原府君曰:“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經》益明①。
對問之作②,四生之力也。
董、仇早殁,而程、薛繼殂③。
文中子之教,其未作矣。
嗚呼!以俟來哲。
” 【注釋】 ①《六經》:即《續六經》。
②對問之作:阮逸《文中子〈中說〉序》:“《中說》者,子之門人對問之書也,薛收、姚義集而名之。
”即指《中說》。
③繼:相繼。
殂(cú):死亡。
【譯文】 太原府君說:“先生得到程元、仇璋、董常、薛收的輔助,《續六經》之道更加彰明。
《中說》的編纂,有賴于四位門生的助力。
董常、仇璋早卒,而程元、薛收也相繼離世。
因而文中子的思想沒有廣行于世。
哎!以待後來賢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