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朗篇
關燈
小
中
大
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建:封立諸侯。
《尚書·康王之诰》:“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
”唐孔穎達疏雲:“乃施政令封立賢臣為諸侯者,樹之以為蕃屏。
” ③六官:古時所設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卿之官,分掌邦國之政。
《孔子家語·執辔》:“古之禦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
”職:此指遵循古制設六卿之官。
④九服:古時分封制度下王畿以外,由近及遠将地域劃分為九等。
《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裡曰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藩服。
”序:此指遵循古制有序經理天下邦國。
⑤《皇墳》《帝典》:即《三墳》《五典》。
見5.40條注。
⑥輔:扶,匡扶。
【譯文】 文中子說:“百姓四民不分而居之,五等諸侯不封而建之,公卿六官不設而行之,九服天下不序而經之,就無法理解《三墳》《五典》。
不以三代之法治理天下,終究會使國家離亂。
倘若不能如此,應該可以遵循兩漢之制吧?如果不能以兩漢之制匡扶天下,必會大亂。
” 10.20 文中子曰:“仲尼之述,廣大悉備①,曆千載而不用,悲夫!”仇璋進曰:“然夫子今何勤勤于述也?”子曰:“先師之職也②,不敢廢。
焉知後之不能用也?是藨是蓘,則有豐年③。
” 【注釋】 ①廣大悉備:《周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 ②先師:見6.29條注。
③是藨(biāo)是蓘(gǔn),則有豐年:《左傳·昭公元年》:“譬如農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馑,必有豐年。
”唐孔穎達疏雲:“言耕鋤不息,必有豐年之收。
”藨,通“穮”,耘田鋤草。
蓘,培土育苗。
【譯文】 文中子說:“孔子的著述,内容廣博而完備,曆經千年卻不得推行,令人悲哀啊!”仇璋上前說:“那麼現在先生為何還要辛勤著述呢?”文中子說:“先師孔子職責所在,我不敢荒廢。
怎知後世不能推行呢?所謂辛勤耕耘,才獲豐年。
” 10.21 子謂薛收曰:“元魏已降①,天下無主矣。
開皇九載②,人始一。
先人有言曰:‘敬其事者大其始③,慎其位者正其名④。
’此吾所以建議于仁壽也⑤:‘陛下真帝也,無踵僞亂⑥,必紹周、漢⑦,以土襲火,色尚黃,數用五⑧,除四代之法⑨,以乘天命。
千載一時,不可失也。
’高祖偉之而不能用。
所以然者,吾庶幾乎周公之事矣。
故《十二策》何先?必先正始者也⑩。
” 【注釋】 ①元魏:見4.13條注。
②開皇九載:開皇九年(589),南陳為隋所滅,天下一統。
見10.8條注。
③大其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大,重。
④正其名:《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 ⑤建議于仁壽:見8.25條注。
⑥無踵僞亂:阮逸注雲:“南北朝僞亂相繼。
”踵,繼踵,跟随。
僞亂,以僞亂真,有名而無實。
見5.50、5.51、6.4條。
⑦紹:繼承。
⑧“以土襲火”三句:阮逸注雲:“周木德,漢火德,隋當為土德。
”即按“五德終始說”周朝為木德,木生火故漢朝為火德,火生土故隋朝當為土德。
土德以黃色為尊,數以五為法。
戰國末年,齊人鄒衍創立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解釋世間萬物發展變化及朝代更疊。
戰國末至漢采相克之說,以“(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之次序闡釋朝代更疊;漢以後則采相生之說,以“(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之次序闡釋朝代更疊。
《中說》原文及阮注皆從相生之說。
⑨四代:阮逸注雲:“謂北朝魏、周、齊,南朝陳也。
” ⑩正始:與文中“大其始”對應。
【譯文】 文中子對薛收說:“北魏開國以來,天下無主。
開皇九年,天下歸一。
家中先人曾說:‘敬其事者大其始,慎其位者正其名。
’這就是我仁壽年間向隋文帝建言的原因:‘陛下是實至名歸的帝王,不要跟随亂道,應當繼承周、漢之制,以土德承襲火德,色以黃為尊,數以五為法,摒除四朝舊政,以順天命。
時機千載難逢,不可錯失。
’文帝大加贊賞然而并未采納。
因為這樣,我或許可以精研周公之道了。
因此《十二策》以何為先?一定是以正始為先。
” 10.22 魏永為龍門令①,下車而廣公舍②。
子聞之曰:“非所先也。
勞人逸己,胡甯是營?”永遽止以謝子。
【注釋】 ①魏永:其人不詳。
②下車:官吏到任。
公舍:衙署,官吏辦公及居住之處。
【譯文】 魏永出任龍門令,剛剛到任就擴建衙署。
文中子聽聞後說:“這不是首要之事。
使他人勞苦而自己安逸,為何要這樣做?”魏永立即停工并向文中子緻歉。
10.23 子曰:“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①。
” 【注釋】 ①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隋書·炀帝紀下》:“盛治宮室,窮極侈靡。
”意在批判隋炀帝窮奢極欲,無人君之德。
不勤不儉,實反用“克勤克儉”。
《尚書·大禹谟》:“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人上,此指君主。
【譯文】 文中子說:“不勤不儉,不可為君。
” 10.24 門人窦威、賈瓊、姚義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受《樂》,杜淹、房喬、魏徵受《書》①,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詩》,叔恬受《元經》,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備聞《六經》之義②。
凝常聞③:不專經者,不敢以受也④。
經别有說⑤,故著之⑥。
【注釋】 ①房喬:房玄齡。
見1.23條注。
②《六經》:即《續六經》。
③凝:王凝自稱。
④受:同“授”,教授,傳授。
⑤經:《續六經》。
⑥著:注明,标明。
【譯文】 門生窦威、賈瓊、姚義學習《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學習《樂》,杜淹、房玄齡、魏徵學習《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學習《詩》,王凝學習《元經》,董常、仇璋、薛收、程元盡知《續六經》之義。
王凝常聽說:不專心于經典的人,不敢教授。
至
”建:封立諸侯。
《尚書·康王之诰》:“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
”唐孔穎達疏雲:“乃施政令封立賢臣為諸侯者,樹之以為蕃屏。
” ③六官:古時所設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卿之官,分掌邦國之政。
《孔子家語·執辔》:“古之禦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
”職:此指遵循古制設六卿之官。
④九服:古時分封制度下王畿以外,由近及遠将地域劃分為九等。
《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裡曰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藩服。
”序:此指遵循古制有序經理天下邦國。
⑤《皇墳》《帝典》:即《三墳》《五典》。
見5.40條注。
⑥輔:扶,匡扶。
【譯文】 文中子說:“百姓四民不分而居之,五等諸侯不封而建之,公卿六官不設而行之,九服天下不序而經之,就無法理解《三墳》《五典》。
不以三代之法治理天下,終究會使國家離亂。
倘若不能如此,應該可以遵循兩漢之制吧?如果不能以兩漢之制匡扶天下,必會大亂。
” 10.20 文中子曰:“仲尼之述,廣大悉備①,曆千載而不用,悲夫!”仇璋進曰:“然夫子今何勤勤于述也?”子曰:“先師之職也②,不敢廢。
焉知後之不能用也?是藨是蓘,則有豐年③。
” 【注釋】 ①廣大悉備:《周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 ②先師:見6.29條注。
③是藨(biāo)是蓘(gǔn),則有豐年:《左傳·昭公元年》:“譬如農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馑,必有豐年。
”唐孔穎達疏雲:“言耕鋤不息,必有豐年之收。
”藨,通“穮”,耘田鋤草。
蓘,培土育苗。
【譯文】 文中子說:“孔子的著述,内容廣博而完備,曆經千年卻不得推行,令人悲哀啊!”仇璋上前說:“那麼現在先生為何還要辛勤著述呢?”文中子說:“先師孔子職責所在,我不敢荒廢。
怎知後世不能推行呢?所謂辛勤耕耘,才獲豐年。
” 10.21 子謂薛收曰:“元魏已降①,天下無主矣。
開皇九載②,人始一。
先人有言曰:‘敬其事者大其始③,慎其位者正其名④。
’此吾所以建議于仁壽也⑤:‘陛下真帝也,無踵僞亂⑥,必紹周、漢⑦,以土襲火,色尚黃,數用五⑧,除四代之法⑨,以乘天命。
千載一時,不可失也。
’高祖偉之而不能用。
所以然者,吾庶幾乎周公之事矣。
故《十二策》何先?必先正始者也⑩。
” 【注釋】 ①元魏:見4.13條注。
②開皇九載:開皇九年(589),南陳為隋所滅,天下一統。
見10.8條注。
③大其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大,重。
④正其名:《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 ⑤建議于仁壽:見8.25條注。
⑥無踵僞亂:阮逸注雲:“南北朝僞亂相繼。
”踵,繼踵,跟随。
僞亂,以僞亂真,有名而無實。
見5.50、5.51、6.4條。
⑦紹:繼承。
⑧“以土襲火”三句:阮逸注雲:“周木德,漢火德,隋當為土德。
”即按“五德終始說”周朝為木德,木生火故漢朝為火德,火生土故隋朝當為土德。
土德以黃色為尊,數以五為法。
戰國末年,齊人鄒衍創立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解釋世間萬物發展變化及朝代更疊。
戰國末至漢采相克之說,以“(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之次序闡釋朝代更疊;漢以後則采相生之說,以“(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之次序闡釋朝代更疊。
《中說》原文及阮注皆從相生之說。
⑨四代:阮逸注雲:“謂北朝魏、周、齊,南朝陳也。
” ⑩正始:與文中“大其始”對應。
【譯文】 文中子對薛收說:“北魏開國以來,天下無主。
開皇九年,天下歸一。
家中先人曾說:‘敬其事者大其始,慎其位者正其名。
’這就是我仁壽年間向隋文帝建言的原因:‘陛下是實至名歸的帝王,不要跟随亂道,應當繼承周、漢之制,以土德承襲火德,色以黃為尊,數以五為法,摒除四朝舊政,以順天命。
時機千載難逢,不可錯失。
’文帝大加贊賞然而并未采納。
因為這樣,我或許可以精研周公之道了。
因此《十二策》以何為先?一定是以正始為先。
” 10.22 魏永為龍門令①,下車而廣公舍②。
子聞之曰:“非所先也。
勞人逸己,胡甯是營?”永遽止以謝子。
【注釋】 ①魏永:其人不詳。
②下車:官吏到任。
公舍:衙署,官吏辦公及居住之處。
【譯文】 魏永出任龍門令,剛剛到任就擴建衙署。
文中子聽聞後說:“這不是首要之事。
使他人勞苦而自己安逸,為何要這樣做?”魏永立即停工并向文中子緻歉。
10.23 子曰:“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①。
” 【注釋】 ①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隋書·炀帝紀下》:“盛治宮室,窮極侈靡。
”意在批判隋炀帝窮奢極欲,無人君之德。
不勤不儉,實反用“克勤克儉”。
《尚書·大禹谟》:“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人上,此指君主。
【譯文】 文中子說:“不勤不儉,不可為君。
” 10.24 門人窦威、賈瓊、姚義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受《樂》,杜淹、房喬、魏徵受《書》①,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詩》,叔恬受《元經》,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備聞《六經》之義②。
凝常聞③:不專經者,不敢以受也④。
經别有說⑤,故著之⑥。
【注釋】 ①房喬:房玄齡。
見1.23條注。
②《六經》:即《續六經》。
③凝:王凝自稱。
④受:同“授”,教授,傳授。
⑤經:《續六經》。
⑥著:注明,标明。
【譯文】 門生窦威、賈瓊、姚義學習《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學習《樂》,杜淹、房玄齡、魏徵學習《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學習《詩》,王凝學習《元經》,董常、仇璋、薛收、程元盡知《續六經》之義。
王凝常聽說:不專心于經典的人,不敢教授。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