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朗篇
關燈
小
中
大
禹不能理矣。
” 【注釋】 ①裡居:遵井田之制,一井之地,八家耕種生活其中。
《孟子·滕文公上》:“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 ②井受:遵井田之制授予百姓土地。
井,井田。
受,同“授”,授田,給予百姓土地。
③苟道:見5.27條。
【譯文】 文中子說:“百姓不遵裡居之制,土地不守井田之法,終究是苟且簡略之道,即使舜、禹也無法治理。
” 10.16 子曰:“政猛①,甯若恩;法速,甯若緩;獄繁,甯若簡;臣主之際,其猜也甯信。
執其中者,惟聖人乎?” 【注釋】 ①政猛:為政嚴苛。
《禮記·檀弓》:“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與其為政嚴苛,不如施予恩澤;與其執法迅疾,不如待之寬緩;與其獄訟繁多,不如省刑息訟;臣子君主之間,與其互相猜忌,不如彼此信任。
能夠守此中正之道的,應該隻有聖人吧?” 10.17 子曰:“委任不一,亂之媒也①;監察不止,奸之府也②。
”裴晞聞之曰③:“左右相疑④,非亂乎?上下相伺⑤,非奸乎?古謂之蛇豕之政⑥。
噫!亡秦之罪也。
” 【注釋】 ①委任不一,亂之媒也:《隋書·高祖紀下》:“(開皇二十年)冬十月,……乙醜,皇太子勇及諸子并廢為庶人。
……十一月戊子,……以晉王廣為皇太子。
”意在說明隋文帝晚年聽信讒言,廢黜太子楊勇而另立楊廣,為隋朝動亂埋下禍根。
媒,有亡國之兆,而尚無亡國之實。
此實就隋文帝而言,與10.8條對應。
②監察不止,奸之府也:《隋書·高祖紀下》:“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
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将,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意在說明隋文帝生性多疑,好猜忌,信讒言,晚年昏聩益甚,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導緻隋朝世風日下,人心喪亂。
府,為奸邪所聚,而尚無傾頹之崩。
此亦就隋文帝而言,與10.8條對應。
③裴晞(xī):見1.18條注。
④左右:此指親近之人,即父子兄弟。
⑤上下:此指君臣。
伺:窺察,窺探。
⑥蛇豕(shǐ):《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
”西晉杜預注雲:“言吳貪害如蛇豕。
”即貪婪殘暴。
【譯文】 文中子說:“廢立儲君不一,國家動亂由此而産生;監察朝臣無休無止,奸邪狡詐由此而彙聚。
”裴晞聽聞說:“父子兄弟互相猜疑,國家怎能不亂?君臣上下互相窺探,人心怎能不詐?這就是古人所謂長蛇封豕般的貪殘之政。
哎!這是暴秦的罪過啊。
” 10.18 杜淹問隐①。
子曰:“非伏其身而不見也,時命大謬則隐其德矣②,惟有道者能之,故謂之退藏于密③。
”杜淹曰:“《易》之興也,天下其可疑乎④,故聖人得以隐?”子曰:“顯仁藏用⑤,中古之事也⑥。
”淹曰:“敢問藏之之說。
”子曰:“泯其迹⑦,其心⑧,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斯其說也。
”又問道之旨。
子曰:“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⑨。
”淹曰:“此仁者之目也。
”子曰:“道在其中矣。
”淹退,謂如晦曰:“‘瞻之在前,忽然在後’⑩,信顔氏知之矣。
” 【注釋】 ①杜淹:見2.3條注。
②非伏其身而不見也,時命大謬則隐其德矣:實模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德,此指大道。
③退藏于密:《周易·系辭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西晉韓康伯注雲:“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于密’,猶藏諸用也。
”即大道深邃精微,聖人藏之于萬物日用,百姓用之而不察。
④疑:疑亂。
此指世道混亂。
與上文“時命大謬”對應。
⑤顯仁藏用:實模仿《周易·系辭上》:“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西晉韓康伯注雲:“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
”即聖人大道仁及萬物,藏于日用而百姓不知。
⑥中古:見10.7條“中代”注。
⑦泯其迹:此指藏身世外。
⑧(bì)其心:閉守内心,不受外界打擾。
見4.3條“閉關”注。
,關閉。
⑨“非禮勿動”三句:實模仿《論語·顔淵》:“顔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⑩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實模仿《論語·子罕》:“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北宋邢昺疏雲:“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複在後也。
”意在說明文中子之道深奧廣博。
【譯文】 杜淹問歸隐。
文中子說:“并非藏身山野而不現于世,而是在時運乖謬之時隐藏自己的大道,唯有有道之人能夠做到,因此稱之為退藏于密。
”杜淹問:“《周易》之所以廣行于世,是因為世道混亂,聖人歸隐吧?”文中子說:“顯仁藏用,已經是商、周時的事了。
”杜淹問:“請問什麼是藏?”文中子說:“藏身世外,閉守内心,可以心神相交,不可有事相求,這就是所說的藏。
”又問大道的要義。
文中子說:“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杜淹說:“這是仁的條目。
”文中子說:“大道就在其中。
”杜淹告退後,對杜如晦說:“瞻之在前,忽然在後。
”相信顔回确實體會到了。
10.19 文中子曰:“四民不分①,五等不建②,六官不職③,九服不序④,《皇墳》《帝典》不得而識矣⑤。
不以三代之法統天下,終危邦也。
如不得已,其兩漢之制乎?不以兩漢之制輔天下者⑥,誠亂也已。
” 【注釋】 ①四民:古時稱士、農、工、商為四民。
《尚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分:分而居之,不使雜處。
《國語·齊語》:“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
’” ②五等:古時分封制度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孟子·萬章下》:“天
” 【注釋】 ①裡居:遵井田之制,一井之地,八家耕種生活其中。
《孟子·滕文公上》:“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 ②井受:遵井田之制授予百姓土地。
井,井田。
受,同“授”,授田,給予百姓土地。
③苟道:見5.27條。
【譯文】 文中子說:“百姓不遵裡居之制,土地不守井田之法,終究是苟且簡略之道,即使舜、禹也無法治理。
” 10.16 子曰:“政猛①,甯若恩;法速,甯若緩;獄繁,甯若簡;臣主之際,其猜也甯信。
執其中者,惟聖人乎?” 【注釋】 ①政猛:為政嚴苛。
《禮記·檀弓》:“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與其為政嚴苛,不如施予恩澤;與其執法迅疾,不如待之寬緩;與其獄訟繁多,不如省刑息訟;臣子君主之間,與其互相猜忌,不如彼此信任。
能夠守此中正之道的,應該隻有聖人吧?” 10.17 子曰:“委任不一,亂之媒也①;監察不止,奸之府也②。
”裴晞聞之曰③:“左右相疑④,非亂乎?上下相伺⑤,非奸乎?古謂之蛇豕之政⑥。
噫!亡秦之罪也。
” 【注釋】 ①委任不一,亂之媒也:《隋書·高祖紀下》:“(開皇二十年)冬十月,……乙醜,皇太子勇及諸子并廢為庶人。
……十一月戊子,……以晉王廣為皇太子。
”意在說明隋文帝晚年聽信讒言,廢黜太子楊勇而另立楊廣,為隋朝動亂埋下禍根。
媒,有亡國之兆,而尚無亡國之實。
此實就隋文帝而言,與10.8條對應。
②監察不止,奸之府也:《隋書·高祖紀下》:“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
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将,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意在說明隋文帝生性多疑,好猜忌,信讒言,晚年昏聩益甚,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導緻隋朝世風日下,人心喪亂。
府,為奸邪所聚,而尚無傾頹之崩。
此亦就隋文帝而言,與10.8條對應。
③裴晞(xī):見1.18條注。
④左右:此指親近之人,即父子兄弟。
⑤上下:此指君臣。
伺:窺察,窺探。
⑥蛇豕(shǐ):《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
”西晉杜預注雲:“言吳貪害如蛇豕。
”即貪婪殘暴。
【譯文】 文中子說:“廢立儲君不一,國家動亂由此而産生;監察朝臣無休無止,奸邪狡詐由此而彙聚。
”裴晞聽聞說:“父子兄弟互相猜疑,國家怎能不亂?君臣上下互相窺探,人心怎能不詐?這就是古人所謂長蛇封豕般的貪殘之政。
哎!這是暴秦的罪過啊。
” 10.18 杜淹問隐①。
子曰:“非伏其身而不見也,時命大謬則隐其德矣②,惟有道者能之,故謂之退藏于密③。
”杜淹曰:“《易》之興也,天下其可疑乎④,故聖人得以隐?”子曰:“顯仁藏用⑤,中古之事也⑥。
”淹曰:“敢問藏之之說。
”子曰:“泯其迹⑦,其心⑧,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斯其說也。
”又問道之旨。
子曰:“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⑨。
”淹曰:“此仁者之目也。
”子曰:“道在其中矣。
”淹退,謂如晦曰:“‘瞻之在前,忽然在後’⑩,信顔氏知之矣。
” 【注釋】 ①杜淹:見2.3條注。
②非伏其身而不見也,時命大謬則隐其德矣:實模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德,此指大道。
③退藏于密:《周易·系辭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西晉韓康伯注雲:“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于密’,猶藏諸用也。
”即大道深邃精微,聖人藏之于萬物日用,百姓用之而不察。
④疑:疑亂。
此指世道混亂。
與上文“時命大謬”對應。
⑤顯仁藏用:實模仿《周易·系辭上》:“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西晉韓康伯注雲:“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
”即聖人大道仁及萬物,藏于日用而百姓不知。
⑥中古:見10.7條“中代”注。
⑦泯其迹:此指藏身世外。
⑧(bì)其心:閉守内心,不受外界打擾。
見4.3條“閉關”注。
,關閉。
⑨“非禮勿動”三句:實模仿《論語·顔淵》:“顔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⑩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實模仿《論語·子罕》:“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北宋邢昺疏雲:“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複在後也。
”意在說明文中子之道深奧廣博。
【譯文】 杜淹問歸隐。
文中子說:“并非藏身山野而不現于世,而是在時運乖謬之時隐藏自己的大道,唯有有道之人能夠做到,因此稱之為退藏于密。
”杜淹問:“《周易》之所以廣行于世,是因為世道混亂,聖人歸隐吧?”文中子說:“顯仁藏用,已經是商、周時的事了。
”杜淹問:“請問什麼是藏?”文中子說:“藏身世外,閉守内心,可以心神相交,不可有事相求,這就是所說的藏。
”又問大道的要義。
文中子說:“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杜淹說:“這是仁的條目。
”文中子說:“大道就在其中。
”杜淹告退後,對杜如晦說:“瞻之在前,忽然在後。
”相信顔回确實體會到了。
10.19 文中子曰:“四民不分①,五等不建②,六官不職③,九服不序④,《皇墳》《帝典》不得而識矣⑤。
不以三代之法統天下,終危邦也。
如不得已,其兩漢之制乎?不以兩漢之制輔天下者⑥,誠亂也已。
” 【注釋】 ①四民:古時稱士、農、工、商為四民。
《尚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分:分而居之,不使雜處。
《國語·齊語》:“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
’” ②五等:古時分封制度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孟子·萬章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