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朗篇
關燈
小
中
大
公。
貞觀十三年(639)離世,追贈吏部尚書,谥号“懿”。
《舊唐書》卷七十有傳。
②叔父:阮逸注雲:“子之從叔。
” ③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西漢孔安國注雲:“當行仁之事,不複讓于師,言行仁急。
” ④筮(shì):蔔筮,即對未來的預測。
⑤斯文:見1.1條注。
【譯文】 王珪師從文中子學習《續六經》。
文中子說:“叔父,我有何德敢做您的老師?”王珪說:“請不要推辭。
當仁行義不謙讓于老師,何況當世無人傳授大道!我聽聞關朗蔔筮:連年災禍之後,當有大賢産生。
并且世代傳習禮樂,無人可比肩我家。
如果上天不亡大道,能夠重振禮樂之人,不是你還能是誰?” 10.7 魏徵問:“議事以制①,何如?”子曰:“苟正其本②,刑将措焉;如失其道,議之何益?故至治之代③,法懸而不犯④;其次犯而不繁,故議事以制。
噫!中代之道也⑤。
如有用我,必也無訟乎⑥?” 【注釋】 ①議事以制:《尚書·周官》:“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西漢孔安國注雲:“言當先學古訓,然後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義議度終始,政乃不迷錯。
”即商議政事謹遵古制。
②本:此指為政之本,即修德安民。
③至治之代:見9.14條注。
④懸:公布,頒布。
⑤中代:阮逸注雲:“商、周已後為中代。
”即中古時代。
⑥必也無訟乎:實模仿《論語·顔淵》:“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 魏徵問:“商議政事謹遵古制,這樣如何?”文中子說:“如果能匡正根本,刑罰将擱置不用;如果違背正道,商議政事又有何用?因此最美好的時代,法令頒布而無人觸犯;其次是觸犯的人不多。
因此商議政事謹遵古制。
哎!這是中古時代的方法。
如果任用我的話,一定會讓世間沒有争訟。
” 10.8 文中子曰:“平陳之後①,龍德亢矣,而卒不悔②。
悲夫!” 【注釋】 ①平陳:隋開皇八年(588)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隋文帝楊堅命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五十餘萬,攻滅南陳。
随即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漢末以來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②龍德亢矣,而卒不悔:《周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
”“《彖》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文言》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意在借《周易·乾卦》說明隋文帝君道已臻于極盛,然不悟“亢龍有悔”之義,無所改悔而終使隋室崩頹。
龍德,君道。
亢,極。
悔,改悔。
【譯文】 文中子說:“滅陳之後,隋文帝君道已臻于極盛,然而終不改悔。
令人悲哀啊!” 10.9 子曰:“吾于《續書》《元經》也,其知天命而著乎!傷禮樂則述章、志①,正曆數則斷南北②,感帝制而首太熙③,尊中國而正皇始④。
” 【注釋】 ①章、志:阮逸注雲:“《樂章》《禮志》。
” ②曆數:氣數,運數。
此指王朝正朔、正統。
《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南北:即南北朝。
③感帝制而首太熙:阮逸注雲:“《書》帝制尚不及黃初,況太熙乎!然《元經》首于太熙者,蓋感帝制之絕而持振之也。
”見1.2、9.24條。
④尊中國而正皇始:阮逸注雲:“晉、宋卒不振,則曆數斷歸北朝,以後魏孝文皇始年都洛陽,得中國也。
”見1.10、5.47、7.10條。
【譯文】 文中子說:“我對于《續書》《元經》,應該是知悉天命方著錄于文!感傷禮崩樂壞而作《樂章》《禮志》,辨正王朝正朔而裁斷南北朝政,感懷帝制衰亡而編撰始于太熙,尊崇中原王道而采用皇始年号。
” 10.10 文中子曰:“動失之繁,靜失之寡①。
” 【注釋】 ①動失之繁,靜失之寡:阮逸注雲:“不得中。
”《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西晉韓康伯注雲:“剛動而柔止也。
動止得其常體,則剛柔之分著矣。
”《論語·先進》:“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繁,多,過。
寡,少,不及。
意在說明人之動靜皆當循常道,方能得中正。
【譯文】 文中子說:“違常之動,失之于過;違常之靜,失之于不及。
” 10.11 子曰:“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①,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 【注釋】 ①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實模仿《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譯文】 文中子說:“罪莫大于争強好勝,禍莫大于多言多語,痛莫大于不聽批評,辱莫大于不知羞恥。
” 10.12 子曰:“天子之子,合冠而議封①,知治而受職,古之道也。
” 【注釋】 ①合冠而議封:阮逸注雲:“年二十成人,始封之土。
”《隋書·炀帝紀上》:“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
”意在說明楊廣尚未成年而授以政事,實有違古制。
合,應當。
冠,冠禮。
見2.23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天子的兒子,應當成年之後再讨論封爵,懂得為政之後再授予官職,這是古代之制。
” 10.13 薛收問政于仲長子光①。
子光曰:“舉一綱,衆目張②;弛一機③,萬事隳④。
不知其政也。
”收告文中子。
子曰:“子光得之矣。
” 【注釋】 ①仲長子光:見2.14條注。
②舉一綱,衆目張:實模仿《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 ③弛:廢。
機:樞機,即事物關鍵所在。
④隳(huī):毀。
【譯文】 薛收問仲長子光為政之道。
仲長子光說:“大綱舉,則衆目張;樞機廢,則萬事毀。
并不知道應該如何為政。
”薛收将此事禀告了文中子。
文中子說:“仲長子光懂得為政之道了。
” 10.14 文中子曰:“不知道,無以為人臣①,況君乎?” 【注釋】 ①不知道,無以為人臣:實模仿《論語·子張》:“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 【譯文】 文中子說:“不知曉天地大道,就無法做臣子,更何況君王呢?” 10.15 子曰:“人不裡居①,地不井受②,終苟道也③,雖舜、
貞觀十三年(639)離世,追贈吏部尚書,谥号“懿”。
《舊唐書》卷七十有傳。
②叔父:阮逸注雲:“子之從叔。
” ③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西漢孔安國注雲:“當行仁之事,不複讓于師,言行仁急。
” ④筮(shì):蔔筮,即對未來的預測。
⑤斯文:見1.1條注。
【譯文】 王珪師從文中子學習《續六經》。
文中子說:“叔父,我有何德敢做您的老師?”王珪說:“請不要推辭。
當仁行義不謙讓于老師,何況當世無人傳授大道!我聽聞關朗蔔筮:連年災禍之後,當有大賢産生。
并且世代傳習禮樂,無人可比肩我家。
如果上天不亡大道,能夠重振禮樂之人,不是你還能是誰?” 10.7 魏徵問:“議事以制①,何如?”子曰:“苟正其本②,刑将措焉;如失其道,議之何益?故至治之代③,法懸而不犯④;其次犯而不繁,故議事以制。
噫!中代之道也⑤。
如有用我,必也無訟乎⑥?” 【注釋】 ①議事以制:《尚書·周官》:“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西漢孔安國注雲:“言當先學古訓,然後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義議度終始,政乃不迷錯。
”即商議政事謹遵古制。
②本:此指為政之本,即修德安民。
③至治之代:見9.14條注。
④懸:公布,頒布。
⑤中代:阮逸注雲:“商、周已後為中代。
”即中古時代。
⑥必也無訟乎:實模仿《論語·顔淵》:“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 魏徵問:“商議政事謹遵古制,這樣如何?”文中子說:“如果能匡正根本,刑罰将擱置不用;如果違背正道,商議政事又有何用?因此最美好的時代,法令頒布而無人觸犯;其次是觸犯的人不多。
因此商議政事謹遵古制。
哎!這是中古時代的方法。
如果任用我的話,一定會讓世間沒有争訟。
” 10.8 文中子曰:“平陳之後①,龍德亢矣,而卒不悔②。
悲夫!” 【注釋】 ①平陳:隋開皇八年(588)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隋文帝楊堅命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五十餘萬,攻滅南陳。
随即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漢末以來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②龍德亢矣,而卒不悔:《周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
”“《彖》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文言》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意在借《周易·乾卦》說明隋文帝君道已臻于極盛,然不悟“亢龍有悔”之義,無所改悔而終使隋室崩頹。
龍德,君道。
亢,極。
悔,改悔。
【譯文】 文中子說:“滅陳之後,隋文帝君道已臻于極盛,然而終不改悔。
令人悲哀啊!” 10.9 子曰:“吾于《續書》《元經》也,其知天命而著乎!傷禮樂則述章、志①,正曆數則斷南北②,感帝制而首太熙③,尊中國而正皇始④。
” 【注釋】 ①章、志:阮逸注雲:“《樂章》《禮志》。
” ②曆數:氣數,運數。
此指王朝正朔、正統。
《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南北:即南北朝。
③感帝制而首太熙:阮逸注雲:“《書》帝制尚不及黃初,況太熙乎!然《元經》首于太熙者,蓋感帝制之絕而持振之也。
”見1.2、9.24條。
④尊中國而正皇始:阮逸注雲:“晉、宋卒不振,則曆數斷歸北朝,以後魏孝文皇始年都洛陽,得中國也。
”見1.10、5.47、7.10條。
【譯文】 文中子說:“我對于《續書》《元經》,應該是知悉天命方著錄于文!感傷禮崩樂壞而作《樂章》《禮志》,辨正王朝正朔而裁斷南北朝政,感懷帝制衰亡而編撰始于太熙,尊崇中原王道而采用皇始年号。
” 10.10 文中子曰:“動失之繁,靜失之寡①。
” 【注釋】 ①動失之繁,靜失之寡:阮逸注雲:“不得中。
”《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西晉韓康伯注雲:“剛動而柔止也。
動止得其常體,則剛柔之分著矣。
”《論語·先進》:“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繁,多,過。
寡,少,不及。
意在說明人之動靜皆當循常道,方能得中正。
【譯文】 文中子說:“違常之動,失之于過;違常之靜,失之于不及。
” 10.11 子曰:“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①,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 【注釋】 ①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實模仿《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譯文】 文中子說:“罪莫大于争強好勝,禍莫大于多言多語,痛莫大于不聽批評,辱莫大于不知羞恥。
” 10.12 子曰:“天子之子,合冠而議封①,知治而受職,古之道也。
” 【注釋】 ①合冠而議封:阮逸注雲:“年二十成人,始封之土。
”《隋書·炀帝紀上》:“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
”意在說明楊廣尚未成年而授以政事,實有違古制。
合,應當。
冠,冠禮。
見2.23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天子的兒子,應當成年之後再讨論封爵,懂得為政之後再授予官職,這是古代之制。
” 10.13 薛收問政于仲長子光①。
子光曰:“舉一綱,衆目張②;弛一機③,萬事隳④。
不知其政也。
”收告文中子。
子曰:“子光得之矣。
” 【注釋】 ①仲長子光:見2.14條注。
②舉一綱,衆目張:實模仿《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 ③弛:廢。
機:樞機,即事物關鍵所在。
④隳(huī):毀。
【譯文】 薛收問仲長子光為政之道。
仲長子光說:“大綱舉,則衆目張;樞機廢,則萬事毀。
并不知道應該如何為政。
”薛收将此事禀告了文中子。
文中子說:“仲長子光懂得為政之道了。
” 10.14 文中子曰:“不知道,無以為人臣①,況君乎?” 【注釋】 ①不知道,無以為人臣:實模仿《論語·子張》:“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 【譯文】 文中子說:“不知曉天地大道,就無法做臣子,更何況君王呢?” 10.15 子曰:“人不裡居①,地不井受②,終苟道也③,雖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