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朗篇

關燈
【題解】 《關朗篇》與《問易篇》既有聯系,又有不同。

    聯系體現在這兩篇皆有闡發《周易》之道的論述,所不同的是《問易篇》側重于闡釋周公聖道之源,而《關朗篇》則側重借北魏精通《易》道、長于占算的關朗為線索,進而引出王通對《周易》之道的理解與體悟。

    《問易篇》側重于闡發立德修身與治國安邦,《關朗篇》則側重于闡發對隋朝國祚不永、二世将亡的敏銳洞察與深刻分析。

    《關朗篇》遵循“以詩觀風”的線索,指出當今“無詩”是朝政不法古制。

    于是對安貧守道、虛心求教的門生給予肯定,更對仲長子光提綱挈領的為政之法大加贊賞。

    王通深刻指出,無論修身、為政,皆應明大道、知天命、合禮義、遵古制。

    知天命、遵古制,可修《續書》《元經》之教;明大道、合禮義,當悟《周易》之理。

    唯有如此,方能知曉何為善行、何為善政、何為中國!《關朗篇》中,王通贊《易》道而察隋運,觀政教而明得失,可謂深谙《周易》的精微與玄妙。

    隋滅南陳之後,王通敏銳地發現隋文帝“龍德亢矣”,已然洞見隋道将衰之幾。

    獻《太平十二策》而不能用,進“五德終始說”而不能行。

    隋文帝晚年昏聩“委任不一”“監察不止”可謂“卒不悔”,恰好印證了王通之言。

    而後由《易》道延及古制,指出隋文帝對楊廣寵愛尤甚,未及冠而封王,種種作為,已然漸露“亡征”。

    此外,更以古今之政進行對比,表達對四民分治、五等封爵、井田裡居等傳統古制的追慕和向往,轉而指斥當下君臣無道、上下無德,所行之政實為“苟道”。

    因而,鑒于世道混亂,不遇其時,王通闡釋君子隐世的深刻寓意與矢志弘道的堅定信念。

    最後,是關于王通之弟太原府君王凝的簡要載錄。

    太原府君謹承其說、躬行其道,教化王通後嗣。

    此外,更有門人修業,及《中說》成書等内容包含其中。

     10.1 或問關朗①。

    子曰:“魏之賢人也。

    孝文沒而宣武立②,穆公死③,關朗退,魏之不振有由哉!” 【注釋】 ①關朗:字子明,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人。

    有經濟大器,善占算。

    北魏太和末,任公府記室。

    晉陽穆公歎服其學,将其舉薦于孝文帝。

    孝文帝駕崩,遂隐居不仕。

    詳見《錄關子明事》。

     ②孝文:北魏孝文帝。

    見2.52條注。

    宣武: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孝文帝拓跋宏之子,太和二十一年(497)冊立為皇太子。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去世後即位。

    在位期間,擴建洛陽,鞏固漢化改革成果。

    南取益州,北攻柔然,使疆域拓展,國勢盛極一時。

    在位後期,外戚高肇專權,朝政日趨黑暗,國力逐漸衰弱。

    《魏書》卷八有《世宗紀》。

     ③穆公:晉陽穆公。

    見1.1條注。

     【譯文】 有人問關朗。

    文中子說:“是魏國的賢才。

    孝文帝駕崩而宣武帝即位,晉陽穆公離世,關朗歸隐,魏國不興是有原因的。

    ” 10.2 子曰:“中國失道,四夷知之。

    ”魏徵曰:“請聞其說。

    ”子曰:“《小雅》盡廢,四夷交侵①,斯中國失道也,非其說乎?”徵退,謂薛收曰:“時可知矣②。

    ” 【注釋】 ①《小雅》盡廢,四夷交侵:《詩經·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見6.45條。

     ②時可知矣:阮逸注雲:“時隋炀帝失道可知。

    ” 【譯文】 文中子說:“中原盡失王道,四夷戎狄皆知。

    ”魏徵說:“願聽其中原委。

    ”文中子說:“《小雅》之道盡廢,四夷疊相侵犯,皆因中原盡失王道,不正說明了問題所在嗎?”魏徵告退,對薛收說:“隋朝失道可想而知。

    ” 10.3 薛收問曰:“今之民胡無詩①?”子曰:“詩者,民之情性也②。

    情性能亡乎?非民無詩,職詩者之罪也③。

    ” 【注釋】 ①胡:為什麼。

     ②詩者,民之情性也:《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③職詩者:采詩官。

    見2.7條及注。

     【譯文】 薛收問:“當今百姓為何沒有詩歌?”文中子說:“詩歌,反映的是百姓的情感。

    情感豈能消失?不是百姓沒有詩歌,而是采詩之人的過錯。

    ” 10.4 姚義困于窭①。

    房玄齡曰:“傷哉!窭也。

    盍請乎②?”姚義曰:“古之人為人請,猶以為舍讓也③,況為己乎?吾不願。

    ”子聞之曰:“确哉④!義也。

    實行古之道矣,有以發我也:難進易退⑤。

    ” 【注釋】 ①窭(jù):貧窮,貧困。

     ②盍(hé):何不。

    請:此指求助。

     ③舍:留有,保有。

    讓:辭讓。

     ④确:此指意志堅定。

     ⑤難進易退:《禮記·儒行》:“儒有衣冠中,動作慎。

    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僞;大則如威,小則如愧。

    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

    ”意在說明君子當謹慎于有為而常思謙退。

     【譯文】 姚義生活貧困。

    房玄齡說:“令人傷心啊,這麼貧困!何不向人求助呢?”姚義說:“古時之人為他人尋求幫助,尚且保有辭讓之禮,更何況是為自己呢?因此我不願求助。

    ”文中子聽聞後說:“意志堅定啊,姚義!踐行古人之道,能夠啟發我理解:慎于有為而常思謙退。

    ” 10.5 子曰:“雖迩言必有可察①,求本則遠。

    ” 【注釋】 ①迩言:《禮記·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東漢鄭玄注雲:“迩,近也。

    近言而善易以進人。

    ”即淺近易懂之言。

    必有可察:實模仿《論語·子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 【譯文】 文中子說:“即使是淺近之言亦必有可取之處,探究其本質則意蘊深遠。

    ” 10.6 王珪從子求《續經》①。

    子曰:“叔父②,通何德以之哉?”珪曰:“勿辭也。

    當仁不讓于師③,況無師乎!吾聞關朗之筮矣④:積亂之後,當生大賢。

    世習禮樂,莫若吾族。

    天未亡道,振斯文者⑤,非子誰欤?” 【注釋】 ①王珪(guī,570—639):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南朝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唐初名相。

    為人安貧樂道,品行方正。

    開皇十三年(593),入召秘書内省,為奉禮郎。

    唐朝建立後,任太子中舍人等職,為李建成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放嶲州。

    貞觀年間,征召回朝,曆任谏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等職,封永甯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