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立命篇

關燈
【題解】 《立命篇》的所立之命,并非人之性命,而是天命。

    天命乃天地自然萬物規律所在,即天道所在。

    天命雖然高深幽遠,然而皆與人事相應,故吉兇禍福,皆源于人之所作所為,且無不相應。

    篇中貫穿着“性自命出,命從天降”的邏輯線索,提醒有道君子當上畏天命而心懷戒懼,居家則立德修身,在朝則推行善政,言動則不逾古禮,興作則不違古制,始終保有自己的善心本性。

    在王通看來,立德修身當本乎仁義、達乎善道,拜師、教子、觀德皆當遵循古禮。

    意在使人回歸“直方大”的樸厚本性,達到“幾于道”的完美境界。

    即便有人非議《續六經》,王通亦躬行“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不與争辯。

    篇中借孔子庭訓之教,申明儒家《六經》要義及修習之法,以期門生弟子皆能内修心性、外行聖道,無論立德修身,還是為政行教皆能各得其宜。

    王通實欲推行聖人教化,以期實現正萬民之性而匡乾坤之命的偉大理想。

    《續書》不及太熙、《元經》不及仁壽,皆因朝政大壞、世道變亂。

    縱然社會治亂、人生窮達、禍福吉兇皆有運數,然而“興衰資乎人,得失在乎教”。

    王通以君子矢志弘道的責任與擔當,與門生房玄齡、杜如晦談論為臣、為政之道。

    更就賈瓊“富而教之”之問,熱情贊頌了人心淳樸而為政無為的三代至世。

    在秉承儒家正統思想的同時,亦兼收老子的道家思想,肯定上古聖君無為的至世美政。

    值得注意的是,《立命篇》中亦有專章闡釋氣、形、識的辯證關系。

    其中所透射出的則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深層思考。

    針對氣、形、識等哲學概念進行深入闡釋,加之窮天地之理、盡生民之性,以求洞悉天命所在。

    在此基礎之上,王通加以引申通過辨明天神、人鬼之别,進而闡明祭祀古制的深意所在。

     9.1 文中子曰:“命之立也,其稱人事乎①?故君子畏之②。

    無遠近高深而不應也,無洪纖曲直而不當也③,故歸之于天。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④。

    ’”魏徵曰:“《書》雲:‘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⑤。

    ’《詩》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彼交匪傲,萬福來求⑥。

    ’其是之謂乎?”子曰:“徵,其能自取矣⑦。

    ”董常曰:“自取者,其稱人邪?”子曰:“誠哉!惟人所召。

    ”賈瓊進曰:“敢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何謂也⑧?”子曰:“召之在前,命之在後,斯自取也,庸非命乎⑨?噫!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⑩。

    ”瓊拜而出,謂程元曰:“吾今而後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

    ”程元曰:“敬佩玉音,服之無?。

    ” 【注釋】 ①稱:相稱,相應。

    本書《問易篇》:“子曰:‘稽之于天,合之于人,謂其有定于此而應于彼,吉兇曲折,無所逃乎!非君子,孰能知而畏之乎?非聖人,孰能至之哉?’” ②君子畏之:即畏懼天命。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 ③當:相當,相稱。

     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阮逸注雲:“引《易》以明命,因性而稱也。

    ”《周易·乾卦》:“《彖》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 ⑤“惠迪吉”三句:《尚書·大禹谟》:“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西漢孔安國注雲:“迪,道也。

    順道吉,從逆兇。

    吉兇之報,如影之随形,響之應聲。

    ” ⑥“不戢(jí)不難”四句:《詩經·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為憲。

    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彼交匪敖,萬福來求。

    ”東漢鄭玄注雲:“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

    然而不自斂以先王之法,不自難以亡國之戒,則其受福祿亦不多也。

    ”“彼,彼賢者也。

    賢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交必以禮,則萬福之祿就而求之,謂登用爵命,加以慶賜。

    ”戢,聚。

    此指學習。

    難,責難,責問。

    此指警戒。

    那,多。

    匪,非。

     ⑦自取:阮逸注雲:“自取福。

    ”即自取善道而得福。

     ⑧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顔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 ⑨庸:怎麼,難道。

     ⑩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此句似當為答複賈瓊“死生有命”之後,對于身處亂世,面對門生“富貴在天”之問而發出的無奈感慨。

    見6.19條及注。

     ?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阮逸注雲:“若周公乞代武王、仲尼求為東周,皆自作元命,終獲多福,此知命之大者。

    ”意在說明文中子秉承先聖大道,可以修明文教而複興天命,為天下蒼生謀求福祉。

    元命,見5.25條及注。

    多福可求,實模仿《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敬佩玉音,服之無(yì):南北朝謝莊《月賦》:“敬佩玉音,複之無。

    ”化用《月賦》之詩句,意在說明謹遵先生之教,修習大道不止。

    玉音,此指文中子教誨之言。

    ,止。

     【譯文】 文中子說:“天命之确立,應該是與人事相應吧?因此君子畏懼天命。

    無論遠近高深沒有不相應的,無論大小是非沒有不相當的,因此君子将其歸結于上天的安排。

    《周易》說:‘大道運行變化,皆與性命相應。

    ’”魏徵說:“《尚書》雲:‘順道吉,從逆兇,吉兇之報如影随形。

    ’《詩經》雲:‘學先王之法,聞亡國之戒,則獲福良多;遵賢人之禮,守謙恭之道,則萬福自來。

    ’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文中子說:“魏徵,你能自取善道了。

    ”董常問:“自取善道,應該就是與人的本性相應吧?”文中子說:“确實如此!實因人之本性所緻。

    ”賈瓊上前說:“請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是什麼意思?”文中子說:“人事召之在前,天命應之在後,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這難道不是命嗎?哎!對于‘富貴在天’,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說解。

    ”賈瓊施禮告退,對程元說:“從今以後,我知道天命可以複興,蒼生可獲福祉。

    ”程元說:“我輩當謹遵先生之教,修習大道不止。

    ” 9.2 文中子曰:“度德而師①,易子而教②,今亡矣。

    ” 【注釋】 ①度(duó):衡量。

     ②易子而教:《孟子·離婁上》:“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 【譯文】 文中子說:“古人衡量德行選擇老師,交換孩子互相教導,如今這些制度都消失了。

    ” 9.3 子曰:“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國①,非大臣也。

    不以霍光、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②,皆具臣也③。

    ” 【注釋】 ①伊尹:名伊摯,又名阿衡。

    聰慧好學,助湯滅夏,建立商王朝。

    湯崩,太甲即位,暴虐無道。

    伊尹流放太甲于桐宮,待其悔過而迎之還政。

    伊尹整頓吏治,體察民心,曆事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勤政不息,輔政達五十餘年。

    《史記》卷三《殷本紀》有載錄。

    康:安定,太平。

     ②霍光:見3.11條注。

     ③具臣:《論語·先進》:“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西漢孔安國注雲:“言備臣數而已也。

    ”見7.19條“備員”注。

     【譯文】 文中子說:“不以伊尹、周公之正道安定國家的,不是真正的大臣。

    不以霍光、諸葛亮之忠心奉侍君主的,皆是充數的臣子。

    ” 9.4 董常歎曰:“善乎!顔子之心也。

    三月不違仁矣①。

    ”子聞之曰:“仁亦不遠,姑慮而行之②,爾無苟羨焉③。

    ‘惟精惟一’④,‘誕先登于岸’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