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立命篇
關燈
小
中
大
常出曰:“慮不及精,思不及睿⑥,焉能無咎?焉能不違?”
【注釋】
①三月不違仁矣:《論語·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 ②姑慮而行之:即就董常“時有慮焉”而言。
見2.39條及注。
③爾無苟羨焉:阮逸注雲:“顔回曰:‘舜何人也,餘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彼顔回不羨舜也,故常亦無羨回,但慮而行之,自及矣。
”意即勉勵董常之意。
④惟精惟一:見5.9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注。
⑤誕先登于岸:《詩經·大雅·皇矣》:“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
”東漢鄭玄注雲:“畔援,猶拔扈也。
誕,大。
登,成。
”岸,阮逸注雲:“喻仁義之地也。
”即達于仁道,臻于至善。
⑥思不及睿:實模仿《尚書·洪範》:“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西漢孔安國注雲:“必通于微。
” 【譯文】 董常感歎道:“顔回之心,可貴啊!能夠長久不違仁道。
”文中子聽聞說:“仁道本就不遠,姑且慎思而行即可,你不必輕易羨慕他人。
‘隻要心思精純專一’,‘就能率先達于仁道’。
”董常告退後說:“慮事不精純專一,思考不細緻入微,豈能不犯過錯?豈能不違仁道?” 9.5 繁師玄聞董常賢①,問賈瓊以齒②。
瓊曰:“始冠矣③。
”師玄曰:“籲④!其幼達也⑤。
”瓊曰:“夫子十五為人師焉⑥。
陳留王孝逸⑦,先達之慠者也⑧,然白首北面⑨,豈以年乎?瓊聞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 【注釋】 ①繁師玄:見1.14條注。
②齒:阮逸注雲:“年齒。
” ③始:剛,方。
冠:即成年之冠禮。
見2.23條注。
④籲:表驚歎之意。
⑤達:阮逸注雲:“謂達道。
” ⑥夫子:此指文中子。
⑦王孝逸:見1.27條注。
⑧慠:同“傲”,倨傲,桀骜不馴。
⑨北面:弟子行敬師之禮。
舊時老師坐北朝南,學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譯文】 繁師玄聽聞董常賢明,便向賈瓊詢問董常的年齡。
賈瓊說:“剛滿二十。
”繁師玄說:“哎呀!年紀輕輕就明達大道。
”賈瓊說:“先生十五歲便做了别人的老師。
陳留王孝逸,也是年輕達道桀骜不馴之人,縱然白首年高仍北面受教,明達大道豈在年齡?我聽說,德行敦厚不在年齡大小,明達大道不在地位高低。
” 9.6 門人有問姚義:“孔庭之法①,曰《詩》曰《禮》,不及《四經》②,何也?”姚義曰:“嘗聞諸夫子矣:《春秋》斷物③,志定而後及也④;《樂》以和⑤,德全而後及也;《書》以制法⑥,從事而後及也;《易》以窮理⑦,知命而後及也。
故不學《春秋》,無以主斷⑧;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
四者非具體不能及⑨,故聖人後之,豈養蒙之具邪⑩?”或曰:“然則《詩》《禮》何為而先也?”義曰:“夫教之以《詩》,則出辭氣,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
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辯其德。
志定則發之以《春秋》,于是乎斷而能變;德全則導之以樂,于是乎和而知節;可從事,則達之以《書》,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則申之以《易》,于是乎可與盡性。
若驟而語《春秋》,則蕩志輕義;驟而語《樂》,則喧德敗度?;驟而語《書》,則狎法;驟而語《易》,則玩神。
是以聖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
先成諸己,然後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
亶其深乎?!亶其深乎!”子聞之,曰:“姚子得之矣。
” 【注釋】 ①孔庭之法:即孔子教子之法。
《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 ②《四經》:此指儒家《六經》除去《詩》《禮》之外的《四經》,即下文中之《春秋》《樂》《書》《易》。
③《春秋》斷物:西晉杜預《春秋左傳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
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
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僞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将來之法。
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戒。
”即謹遵禮制以裁斷天下萬物是非曲直。
④及:及教,即方可言及教導。
⑤《樂》以和:《禮記·樂記》:“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即《樂》可以協和天下萬民。
⑥《書》以制法:《尚書序》:“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
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義。
”即《書》可以制定王朝為政之規範。
⑦《易》以窮理:《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即《周易》窮盡自然萬物之理。
⑧不學《春秋》,無以主斷:實模仿《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下同。
⑨具體:大體完備,初步具備。
⑩養蒙:開蒙,教養童蒙。
具:準備。
?“夫教之以《詩》”六句:實模仿《論語·泰伯》:“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辭氣,談吐。
此指談吐高雅。
暴慢,暴戾傲慢。
容貌,此指儀容莊重。
?喧:雜。
此指擾亂。
?備:求備,謀求完美無缺。
?濟:完善。
與上文“成”對應。
?亶(dǎn):确實,的确。
【譯文】 門生有人問姚義:“孔子教子之法,言及《詩》《禮》,而未言及其他《四經》,這是為何?”姚義說:“我曾聽夫子說:《春秋》裁斷是非,意志堅定方能言及教導;《樂》協和萬民,德行完備方能言及教導;《尚書》制定規範,參與政務方能言及教導;《周易》窮盡事理,洞悉天命方能言及教導。
因此不學《春秋》,無法裁斷是非曲直;不學《樂》,無法知道協和萬民;不學《尚書》,無法議定興立規範;不學《周易》,無法通達世間之理。
這四者不先具備則無法掌握,因此聖人待此具備之後方才施教,哪裡是為童子開蒙準備的呢?”有人問:“那麼為何要先學《詩》和《禮》呢?”姚義說:“用《詩》教導人,則談吐高雅,使之遠離暴戾傲慢;用《禮》約束人,則儀容莊重,使之得以樹立威嚴。
揣度他的話語,審察他的志向,考量他的操行,辨别他的品德。
意志堅定方可教授《春秋》,于是能裁斷而不失權變;德行完備方可教授《樂》,于是能協和而不失禮節;參與政務方可教授《尚書》,于是能興立制度;洞悉天命方可教授《周易》,于是能窮理盡性。
如果貿然講授《春秋》,則使人心志不定而輕視道義;貿然講授《樂》,則使人常德擾亂而法度敗壞;貿然講授《尚書》,則使人輕視法令;貿然講授《周易》,則使人亵渎神明。
聖人知道必會如此,所以立《六經》為法,依次排列。
先成就自己,然後再求備于外物;先完善四近,然後再盡見于八方。
這其中的道理确實太
’” ②姑慮而行之:即就董常“時有慮焉”而言。
見2.39條及注。
③爾無苟羨焉:阮逸注雲:“顔回曰:‘舜何人也,餘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彼顔回不羨舜也,故常亦無羨回,但慮而行之,自及矣。
”意即勉勵董常之意。
④惟精惟一:見5.9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注。
⑤誕先登于岸:《詩經·大雅·皇矣》:“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
”東漢鄭玄注雲:“畔援,猶拔扈也。
誕,大。
登,成。
”岸,阮逸注雲:“喻仁義之地也。
”即達于仁道,臻于至善。
⑥思不及睿:實模仿《尚書·洪範》:“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西漢孔安國注雲:“必通于微。
” 【譯文】 董常感歎道:“顔回之心,可貴啊!能夠長久不違仁道。
”文中子聽聞說:“仁道本就不遠,姑且慎思而行即可,你不必輕易羨慕他人。
‘隻要心思精純專一’,‘就能率先達于仁道’。
”董常告退後說:“慮事不精純專一,思考不細緻入微,豈能不犯過錯?豈能不違仁道?” 9.5 繁師玄聞董常賢①,問賈瓊以齒②。
瓊曰:“始冠矣③。
”師玄曰:“籲④!其幼達也⑤。
”瓊曰:“夫子十五為人師焉⑥。
陳留王孝逸⑦,先達之慠者也⑧,然白首北面⑨,豈以年乎?瓊聞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 【注釋】 ①繁師玄:見1.14條注。
②齒:阮逸注雲:“年齒。
” ③始:剛,方。
冠:即成年之冠禮。
見2.23條注。
④籲:表驚歎之意。
⑤達:阮逸注雲:“謂達道。
” ⑥夫子:此指文中子。
⑦王孝逸:見1.27條注。
⑧慠:同“傲”,倨傲,桀骜不馴。
⑨北面:弟子行敬師之禮。
舊時老師坐北朝南,學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譯文】 繁師玄聽聞董常賢明,便向賈瓊詢問董常的年齡。
賈瓊說:“剛滿二十。
”繁師玄說:“哎呀!年紀輕輕就明達大道。
”賈瓊說:“先生十五歲便做了别人的老師。
陳留王孝逸,也是年輕達道桀骜不馴之人,縱然白首年高仍北面受教,明達大道豈在年齡?我聽說,德行敦厚不在年齡大小,明達大道不在地位高低。
” 9.6 門人有問姚義:“孔庭之法①,曰《詩》曰《禮》,不及《四經》②,何也?”姚義曰:“嘗聞諸夫子矣:《春秋》斷物③,志定而後及也④;《樂》以和⑤,德全而後及也;《書》以制法⑥,從事而後及也;《易》以窮理⑦,知命而後及也。
故不學《春秋》,無以主斷⑧;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
四者非具體不能及⑨,故聖人後之,豈養蒙之具邪⑩?”或曰:“然則《詩》《禮》何為而先也?”義曰:“夫教之以《詩》,則出辭氣,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
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辯其德。
志定則發之以《春秋》,于是乎斷而能變;德全則導之以樂,于是乎和而知節;可從事,則達之以《書》,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則申之以《易》,于是乎可與盡性。
若驟而語《春秋》,則蕩志輕義;驟而語《樂》,則喧德敗度?;驟而語《書》,則狎法;驟而語《易》,則玩神。
是以聖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
先成諸己,然後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
亶其深乎?!亶其深乎!”子聞之,曰:“姚子得之矣。
” 【注釋】 ①孔庭之法:即孔子教子之法。
《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 ②《四經》:此指儒家《六經》除去《詩》《禮》之外的《四經》,即下文中之《春秋》《樂》《書》《易》。
③《春秋》斷物:西晉杜預《春秋左傳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
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
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僞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将來之法。
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戒。
”即謹遵禮制以裁斷天下萬物是非曲直。
④及:及教,即方可言及教導。
⑤《樂》以和:《禮記·樂記》:“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即《樂》可以協和天下萬民。
⑥《書》以制法:《尚書序》:“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
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義。
”即《書》可以制定王朝為政之規範。
⑦《易》以窮理:《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即《周易》窮盡自然萬物之理。
⑧不學《春秋》,無以主斷:實模仿《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下同。
⑨具體:大體完備,初步具備。
⑩養蒙:開蒙,教養童蒙。
具:準備。
?“夫教之以《詩》”六句:實模仿《論語·泰伯》:“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辭氣,談吐。
此指談吐高雅。
暴慢,暴戾傲慢。
容貌,此指儀容莊重。
?喧:雜。
此指擾亂。
?備:求備,謀求完美無缺。
?濟:完善。
與上文“成”對應。
?亶(dǎn):确實,的确。
【譯文】 門生有人問姚義:“孔子教子之法,言及《詩》《禮》,而未言及其他《四經》,這是為何?”姚義說:“我曾聽夫子說:《春秋》裁斷是非,意志堅定方能言及教導;《樂》協和萬民,德行完備方能言及教導;《尚書》制定規範,參與政務方能言及教導;《周易》窮盡事理,洞悉天命方能言及教導。
因此不學《春秋》,無法裁斷是非曲直;不學《樂》,無法知道協和萬民;不學《尚書》,無法議定興立規範;不學《周易》,無法通達世間之理。
這四者不先具備則無法掌握,因此聖人待此具備之後方才施教,哪裡是為童子開蒙準備的呢?”有人問:“那麼為何要先學《詩》和《禮》呢?”姚義說:“用《詩》教導人,則談吐高雅,使之遠離暴戾傲慢;用《禮》約束人,則儀容莊重,使之得以樹立威嚴。
揣度他的話語,審察他的志向,考量他的操行,辨别他的品德。
意志堅定方可教授《春秋》,于是能裁斷而不失權變;德行完備方可教授《樂》,于是能協和而不失禮節;參與政務方可教授《尚書》,于是能興立制度;洞悉天命方可教授《周易》,于是能窮理盡性。
如果貿然講授《春秋》,則使人心志不定而輕視道義;貿然講授《樂》,則使人常德擾亂而法度敗壞;貿然講授《尚書》,則使人輕視法令;貿然講授《周易》,則使人亵渎神明。
聖人知道必會如此,所以立《六經》為法,依次排列。
先成就自己,然後再求備于外物;先完善四近,然後再盡見于八方。
這其中的道理确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