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立命篇

關燈
深奧了!這其中的道理确實太深奧了!”文中子聽聞後說:“姚義領會了《六經》的奧妙。

    ” 9.7 子曰:“識寡于亮①,德輕于才②,斯過也已。

    ” 【注釋】 ①識寡于亮:阮逸注雲:“有亮少識,必有太緩之過。

    ”亮,通“諒”,誠信,忠誠。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東漢趙岐注雲:“亮,信也。

    ” ②德輕于才:阮逸注雲:“有才少德,必有太淺之過。

    ” 【譯文】 文中子說:“為人誠信而見識不足,才學過人而德不相配,這些都會産生問題。

    ” 9.8 子曰:“治亂,運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①。

    窮達,時也,有行之者②,有遇之者。

    吉兇,命也,有作之者③,有偶之者。

    一來一往④,各以數至,豈徒雲哉?” 【注釋】 ①有乘之者,有革之者:阮逸注雲:“乘之,謂舜乘堯之類;革之,謂湯革夏之類是也。

    ”乘,依托,憑借。

    革,革命,即改朝換代。

     ②行:去。

    此指不遇時。

     ③作:阮逸注雲:“謂自作孽、自求多福,皆由人作之者也。

    ” ④一來一往:即循環往複。

     【譯文】 文中子說:“世道治亂,自有運數,有人乘勢而起,有人革舊鼎新。

    困頓顯達,自有時機,有人一生不遇,有人恰逢其時。

    吉兇禍福,自有命數,有因所作而得,有因偶然而得。

    天道循環往複,萬事萬物自有運數,哪裡隻是随便說說的啊?” 9.9 遼東之役①,天下治船。

    子曰:“林麓盡矣。

    帝省其山②,其将何辭以對③?” 【注釋】 ①遼東之役:見4.17條注。

     ②帝省其山:《詩經·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

    ” ③其将何辭以對:阮逸注雲:“掌林麓之官何辭對帝?” 【譯文】 隋炀帝征遼東,天下修造戰船。

    文中子說:“山林砍伐殆盡。

    如果帝王巡視山林,掌管山林之官将何言以對?” 9.10 或非《續經》,薛收、姚義告于子。

    曰:“使賢者非邪,吾将飾誠以請對①;愚者非邪,吾獨奈之何?”因賦《黍離》之卒章②,入謂門人曰:“五交、三釁③,劉峻亦知言哉④!” 【注釋】 ①飾:通“饬”。

    此指謹慎。

     ②《黍離》之卒章:見7.22條注。

     ③五交、三釁:南北朝劉孝标《廣絕交論》中指出的五種以利交友的方式:勢交、賄交、談交、窮交、量交,及由這五種交友方式所導緻的三種過失:敗德殄義、仇訟所聚、名陷饕餮。

     ④劉峻:見1.41條注。

    知言:見6.48條注。

     【譯文】 有人批評《續六經》,薛收、姚義告知了文中子。

    文中子說:“如果是賢哲之人的批評,我将謹慎誠摯地進行說明;如果是愚鈍之人的批評,我又能怎樣呢?”于是吟誦《黍離》末章,進來對門生說:“劉峻的‘五交’‘三釁’,可謂真知灼見之言!” 9.11 房玄齡問:“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可謂忠乎?”子曰:“讓矣。

    ” 【譯文】 房玄齡問:“有美善之處則說君主所為,有過失之處則說自己所為,可以稱為忠嗎?”文中子說:“這是謙讓。

    ” 9.12 杜如晦問政。

    子曰:“推爾誠,舉爾類①;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衆。

    夫為政而何有②?”如晦出,謂窦威曰③:“谠人容其讦④,佞人杜其漸⑤,賞罰在其中⑥。

    吾知乎為政矣。

    ” 【注釋】 ①類:《詩經·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錫爾類。

    ”毛傳雲:“類,善也。

    ” ②夫為政而何有:阮逸注雲:“未有過此得為政之要者。

    ” ③窦威:見2.3條注。

     ④谠(dǎng)人:方正剛直之人。

    讦:見8.51條注。

     ⑤漸:漸染,即日久而逐漸受到影響。

     ⑥賞罰在其中:阮逸注雲:“容一讦直,示賞百善之門;絕一佞媚,示罰衆惡之柄。

    ” 【譯文】 杜如晦問為政之道。

    文中子說:“以誠待人,舉賢任能;獎賞少數以勸勉大衆,責罰少數以懲戒大衆。

    除此之外,為政還有其他要義嗎?”杜如晦告退,對窦威說:“對待方正剛直之人,要容許他的批評;對待谄佞阿谀之人,要防止他的漸染;賞罰之道就在其中。

    我知道如何為政了。

    ” 9.13 文中子曰:“制、命不及黃初①,志、事不及太熙②,褒貶不及仁壽③。

    ”叔恬曰:“何謂也?”子泫然曰④:“仁壽、大業之際,其事忍容言邪?” 【注釋】 ①制、命不及黃初:阮逸注雲:“《續書》《帝制》《公命》惟漢有之,不及魏矣。

    黃初,魏文帝初即位年号。

    ” ②志、事不及太熙:阮逸注雲:“《續書》《君志》《臣事》至晉太康而止矣,不及惠帝。

    太熙,惠帝年号。

    ” ③褒貶不及仁壽:阮逸注雲:“《元經》至隋開皇而止矣,不及仁壽。

    仁壽四年,炀帝弑立。

    ”《元經》,模仿《春秋》而作,寓正道于褒貶。

    褒貶,此代指《元經》。

    見1.2條注。

     ④泫(xuàn)然:流淚的樣子。

    見1.5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續書》中的‘制’‘命’止于黃初年間,《續書》中的‘志’‘事’止于太熙年間,《元經》止于仁壽年間。

    ”叔恬問:“為何這樣說呢?”文中子流着眼淚說:“仁壽、大業之時所發生的事情讓我不忍心說。

    ” 9.14 賈瓊問:“富而教之①,何謂也?”子曰:“仁生于歉②,義生于豐,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古者聖王在上,田裡相距,雞犬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③,蓋自足也。

    是以至治之代④,五典潛⑤,五禮措⑥,五服不章⑦。

    人知飲食,不知蓋藏⑧;人知群居,不知愛敬。

    上如标枝,下如野鹿⑨。

    何哉?蓋上無為,下自足故也。

    ”賈瓊曰:“淳漓樸散⑩,其可歸乎?”子曰:“人能弘道?,苟得其行,如反掌爾。

    昔舜、禹繼軌而天下樸?,夏桀承之而天下詐,成湯放桀而天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治而幽、厲散,文、景甯而桓、靈失。

    斯則治亂相易,澆淳有由。

    興衰資乎人,得失在乎教。

    其曰太古不可複,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

    《詩》《書》《禮》《樂》,複何為哉?”董常聞之,謂賈瓊曰:“孔、孟雲亡,夫子之道行,則所謂‘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乎??孰雲淳樸不可歸哉?” 【注釋】 ①富而教之:《論語·子路》:“子适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漢書·食貨志》:“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即先使百姓富足,而後再施以教化。

     ②歉:阮逸注雲:“歲歉則仁者恻隐。

    ” ③“田裡相距”三句:實模仿《老子》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距,離,疏離。

     ④至治之代:最好的時代,即禮樂大行之時代。

     ⑤五典:五常之典。

    見5.40條注。

    潛:藏。

     ⑥五禮:古代吉、嘉、賓、軍、兇五種禮儀制度。

    措:擱置。

     ⑦五服:古代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五個等級的禮服。

    《尚書·臯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章:明。

    此指等級分明。

     ⑧蓋藏:《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命百官,謹蓋藏。

    ”東漢鄭玄注雲:“謂府庫囷倉有藏物。

    ”即儲存積累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