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立命篇
關燈
小
中
大
⑨上如标枝,下如野鹿:實模仿《莊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标,樹梢。
意在說明“至德之世”,君主就像樹梢之枝,高而不尊;百姓就像原野之鹿,率性自由。
⑩淳漓樸散:又作“澆淳散樸”。
《漢書·黃霸傳》:“澆淳散樸,并行僞貌。
”唐顔師古注雲:“不雜為淳,以水澆之,則味漓薄。
樸,大質也,割之,散也。
”即淳樸的世風變得浮薄。
?人能弘道:《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繼軌:繼承遵循。
?陂(bì):傾斜。
此指世道傾頹。
?綏(suí)之斯來,動之斯和:《論語·子張》:“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西漢孔安國注雲:“綏,安也。
言孔子為政,其立教則無不立,道之則莫不興行,安之則遠者來至,動之則莫不和睦。
”意在說明文中子之道若能廣行于世,則安邦而使遠人來,行教而使萬民和,世風歸樸當在不遠。
【譯文】 賈瓊問:“先富民而後施教,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仁生于荒歉,義生于豐足,因此先富民而後施教,這樣才能容易。
古時聖王統治天下,百姓田宅疏離,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大概能自給自足。
因此最美好的時代,先王典冊藏而不用,禮樂教化擱置不行,尊卑等級混而不分。
人們隻知滿足日常飲食而不積累财貨,隻知成群聚集生活而無親愛恭敬。
君主高而不尊,百姓率性自由。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君主無為而治,百姓自給自足。
”賈瓊問:“淳樸的世風已經變得澆薄,還能回到從前嗎?”文中子說:“人能弘揚大道,如果大道得以推行,世風重歸淳樸可謂易如反掌。
從前舜、禹繼承遵循大道而世風淳樸,夏桀承襲盛世而使世風詭詐;商湯流放夏桀而天下太平,商纣承襲盛世而使天下傾頹;周文王、周武王時國家安定,周幽王、周厲王時國家離亂;漢文帝、漢景帝時社會安甯,漢桓帝、漢靈帝時社會動蕩。
這就是世道治亂交替循環,世風浮薄淳樸皆有原因。
世道興衰取決于君主,政事得失有賴于教化。
有人說無法回到上古治世的狀态,這是不知道古聖先王的教化之功。
如若不然,傳承《詩》《書》《禮》《樂》又是為了什麼呢?”董常聽聞後,對賈瓊說:“孔子、孟子皆已逝去,先生之道若能廣行于世,應該就能達到‘安邦而遠人來,行教而萬民和’的境界吧?誰說無法回歸世風淳樸的狀态呢?” 9.15 子曰:“以性制情者鮮矣。
我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
《易》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①。
’” 【注釋】 ①“直方大”四句:《周易·坤卦》:“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唐孔穎達疏雲:“言六二之體所有興動,任其自然之性。
”“言所以不假修習,物無不利,猶地道光大故也。
”“《文言》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直方大”即為純粹質樸之“坤德”,與上文“以性制情”之“性”對應,皆為人之“善心本性”。
“不疑其所行也”則為秉承“坤德”,内心為“善心本性”所主宰,故能行事而不疑,與上文“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對應。
直,質直。
方,方正。
大,讀為“泰”,安定沉穩。
習,修習,學習。
利,吉祥。
【譯文】 文中子說:“能夠以善心本性來控制情感的人太少了。
我還沒有見到身處岔路而不猶豫的人。
《周易》說:‘心地質直、品行方正、性情沉穩,即便沒有學習,也會吉祥平安,并且行事不會猶豫不決。
’” 9.16 窦威曰:“大哉!《易》之盡性也①。
門人孰至焉?”子曰:“董常近之。
”或問:“威與常也,何如?”子曰:“不知。
” 【注釋】 ①《易》之盡性也:《周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盡性,即窮理盡性。
【譯文】 窦威說:“偉大啊!《周易》窮盡萬物之理洞悉人之本性。
門生中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文中子說:“董常已經接近了。
”有人問:“窦威與董常相比如何?”文中子說:“不知道。
” 9.17 子曰:“大雅或幾于道①,蓋隐者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②。
” 【注釋】 ①大雅:溫大雅。
見2.3條注。
幾于道:見5.28條注。
②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見5.1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溫大雅應該幾近于道了,是位高士,‘默然明理達道,不用言語自能令人深信不疑’。
” 9.18 或問陶元亮①。
子曰:“放人也。
《歸去來》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傳》則幾于閉關矣②。
” 【注釋】 ①陶元亮:即陶淵明(?—427),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東晉末至南朝宋初詩人。
曆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出任彭澤縣令八十餘天便棄官而去,從此歸隐田園,被譽為“古今隐逸詩人之宗”。
《晉書》卷九十四有傳。
②閉關:此指藏身世外。
見4.3條注。
【譯文】 有人問陶淵明。
文中子說:“是放達之人。
他的《歸去來兮辭》有避世隐居之意,而《五柳先生傳》則近乎藏身世外了。
” 9.19 子曰:“和大怨者必有餘怨①,忘大樂者必有餘樂,天之道也。
” 【注釋】 ①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實模仿《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
”南宋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為政以德則民自無怨,苟不以德而剛強多欲,取之不以度,使之不以時,則民怨,及其有禍亂大作,方且撫綏而和釋之,則亦必有餘怨矣。
”意在提醒為政之人當謹遵先王之道。
【譯文】 文中子說:“縱然大亂已平必定尚存餘怨,倘若淡泊功業必定另有他趣,這就是天道。
” 9.20 子曰:“氣為上,形為下,識都其中①,而三才備矣②。
氣為鬼,其天乎③?識為神,其人乎④?吾得之理性焉⑤。
”薛收曰:“敢問天神、人鬼,何謂也?周公其達乎?”子曰:“大哉!周公。
遠則冥諸心也⑥。
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故悉本于天;推神于天,蓋尊而遠之也⑦,故以祀禮接焉⑧。
近則求諸己也,己者非他也,盡性者也,卒歸之人;推鬼于人,蓋引而敬之也⑨,故以飨禮接焉⑩。
古者觀盥而不薦?,思過半矣。
”薛收曰:“敢問地祇。
”子曰:“至哉!百物生焉,萬類形焉。
示之以民,斯其義也。
形也者,非他也,骨肉之謂也,故以祭禮接焉。
”收曰:“三者何先?”子曰:“三才不相離也,措之事業,則有主焉。
圜丘尚祀?,觀神道也;方澤貴祭?,察物類也;宗廟用飨,懷精氣也。
”收曰:“敢問三才之蘊。
”子曰:“至哉乎問!夫天者,統元氣焉,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地者,統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謂也;人者,統元識焉,非止圓首方足之謂也。
乾坤之蘊,汝思之乎?”于是收退而學《易》。
【注釋】 ①識:此指人的思想意識。
都:阮逸注雲:“居也。
” ②三才:見1.1條注。
③氣為鬼,其天乎:阮逸注雲:“《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鬼者精氣之變也,故曰‘氣為鬼’。
” ④識為神,其
”标,樹梢。
意在說明“至德之世”,君主就像樹梢之枝,高而不尊;百姓就像原野之鹿,率性自由。
⑩淳漓樸散:又作“澆淳散樸”。
《漢書·黃霸傳》:“澆淳散樸,并行僞貌。
”唐顔師古注雲:“不雜為淳,以水澆之,則味漓薄。
樸,大質也,割之,散也。
”即淳樸的世風變得浮薄。
?人能弘道:《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繼軌:繼承遵循。
?陂(bì):傾斜。
此指世道傾頹。
?綏(suí)之斯來,動之斯和:《論語·子張》:“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西漢孔安國注雲:“綏,安也。
言孔子為政,其立教則無不立,道之則莫不興行,安之則遠者來至,動之則莫不和睦。
”意在說明文中子之道若能廣行于世,則安邦而使遠人來,行教而使萬民和,世風歸樸當在不遠。
【譯文】 賈瓊問:“先富民而後施教,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仁生于荒歉,義生于豐足,因此先富民而後施教,這樣才能容易。
古時聖王統治天下,百姓田宅疏離,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大概能自給自足。
因此最美好的時代,先王典冊藏而不用,禮樂教化擱置不行,尊卑等級混而不分。
人們隻知滿足日常飲食而不積累财貨,隻知成群聚集生活而無親愛恭敬。
君主高而不尊,百姓率性自由。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君主無為而治,百姓自給自足。
”賈瓊問:“淳樸的世風已經變得澆薄,還能回到從前嗎?”文中子說:“人能弘揚大道,如果大道得以推行,世風重歸淳樸可謂易如反掌。
從前舜、禹繼承遵循大道而世風淳樸,夏桀承襲盛世而使世風詭詐;商湯流放夏桀而天下太平,商纣承襲盛世而使天下傾頹;周文王、周武王時國家安定,周幽王、周厲王時國家離亂;漢文帝、漢景帝時社會安甯,漢桓帝、漢靈帝時社會動蕩。
這就是世道治亂交替循環,世風浮薄淳樸皆有原因。
世道興衰取決于君主,政事得失有賴于教化。
有人說無法回到上古治世的狀态,這是不知道古聖先王的教化之功。
如若不然,傳承《詩》《書》《禮》《樂》又是為了什麼呢?”董常聽聞後,對賈瓊說:“孔子、孟子皆已逝去,先生之道若能廣行于世,應該就能達到‘安邦而遠人來,行教而萬民和’的境界吧?誰說無法回歸世風淳樸的狀态呢?” 9.15 子曰:“以性制情者鮮矣。
我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
《易》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①。
’” 【注釋】 ①“直方大”四句:《周易·坤卦》:“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唐孔穎達疏雲:“言六二之體所有興動,任其自然之性。
”“言所以不假修習,物無不利,猶地道光大故也。
”“《文言》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直方大”即為純粹質樸之“坤德”,與上文“以性制情”之“性”對應,皆為人之“善心本性”。
“不疑其所行也”則為秉承“坤德”,内心為“善心本性”所主宰,故能行事而不疑,與上文“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對應。
直,質直。
方,方正。
大,讀為“泰”,安定沉穩。
習,修習,學習。
利,吉祥。
【譯文】 文中子說:“能夠以善心本性來控制情感的人太少了。
我還沒有見到身處岔路而不猶豫的人。
《周易》說:‘心地質直、品行方正、性情沉穩,即便沒有學習,也會吉祥平安,并且行事不會猶豫不決。
’” 9.16 窦威曰:“大哉!《易》之盡性也①。
門人孰至焉?”子曰:“董常近之。
”或問:“威與常也,何如?”子曰:“不知。
” 【注釋】 ①《易》之盡性也:《周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盡性,即窮理盡性。
【譯文】 窦威說:“偉大啊!《周易》窮盡萬物之理洞悉人之本性。
門生中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文中子說:“董常已經接近了。
”有人問:“窦威與董常相比如何?”文中子說:“不知道。
” 9.17 子曰:“大雅或幾于道①,蓋隐者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②。
” 【注釋】 ①大雅:溫大雅。
見2.3條注。
幾于道:見5.28條注。
②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見5.1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溫大雅應該幾近于道了,是位高士,‘默然明理達道,不用言語自能令人深信不疑’。
” 9.18 或問陶元亮①。
子曰:“放人也。
《歸去來》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傳》則幾于閉關矣②。
” 【注釋】 ①陶元亮:即陶淵明(?—427),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東晉末至南朝宋初詩人。
曆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出任彭澤縣令八十餘天便棄官而去,從此歸隐田園,被譽為“古今隐逸詩人之宗”。
《晉書》卷九十四有傳。
②閉關:此指藏身世外。
見4.3條注。
【譯文】 有人問陶淵明。
文中子說:“是放達之人。
他的《歸去來兮辭》有避世隐居之意,而《五柳先生傳》則近乎藏身世外了。
” 9.19 子曰:“和大怨者必有餘怨①,忘大樂者必有餘樂,天之道也。
” 【注釋】 ①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實模仿《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
”南宋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為政以德則民自無怨,苟不以德而剛強多欲,取之不以度,使之不以時,則民怨,及其有禍亂大作,方且撫綏而和釋之,則亦必有餘怨矣。
”意在提醒為政之人當謹遵先王之道。
【譯文】 文中子說:“縱然大亂已平必定尚存餘怨,倘若淡泊功業必定另有他趣,這就是天道。
” 9.20 子曰:“氣為上,形為下,識都其中①,而三才備矣②。
氣為鬼,其天乎③?識為神,其人乎④?吾得之理性焉⑤。
”薛收曰:“敢問天神、人鬼,何謂也?周公其達乎?”子曰:“大哉!周公。
遠則冥諸心也⑥。
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故悉本于天;推神于天,蓋尊而遠之也⑦,故以祀禮接焉⑧。
近則求諸己也,己者非他也,盡性者也,卒歸之人;推鬼于人,蓋引而敬之也⑨,故以飨禮接焉⑩。
古者觀盥而不薦?,思過半矣。
”薛收曰:“敢問地祇。
”子曰:“至哉!百物生焉,萬類形焉。
示之以民,斯其義也。
形也者,非他也,骨肉之謂也,故以祭禮接焉。
”收曰:“三者何先?”子曰:“三才不相離也,措之事業,則有主焉。
圜丘尚祀?,觀神道也;方澤貴祭?,察物類也;宗廟用飨,懷精氣也。
”收曰:“敢問三才之蘊。
”子曰:“至哉乎問!夫天者,統元氣焉,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地者,統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謂也;人者,統元識焉,非止圓首方足之謂也。
乾坤之蘊,汝思之乎?”于是收退而學《易》。
【注釋】 ①識:此指人的思想意識。
都:阮逸注雲:“居也。
” ②三才:見1.1條注。
③氣為鬼,其天乎:阮逸注雲:“《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鬼者精氣之變也,故曰‘氣為鬼’。
” ④識為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