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立命篇
關燈
小
中
大
人乎:阮逸注雲:“《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非識則不能神,故曰‘識為神’。
” ⑤理性:阮逸注雲:“窮理盡性,則能行變化,通鬼神。
”見5.2條注。
⑥冥:冥求,即潛心探索。
“冥諸心”與下文“求諸身”對應。
⑦尊而遠之:即“敬而遠之”。
見2.25條注。
⑧祀禮:阮逸注雲:“此宗祀天神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東漢鄭玄注雲:“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禮者,謂祀之、祭之、享之。
”接:交接。
此指溝通神明。
⑨引而敬之:即反用“敬而遠之”之義。
⑩飨(xiǎng)禮:宴享之禮。
飨,通“享”。
?觀盥(guàn)而不薦:《周易·觀卦》:“盥而不薦,有孚颙若。
”三國王弼注雲:“王道之可觀者,莫盛于宗廟。
宗廟之可觀者,莫盛于盥也。
至薦,簡略不足複觀。
故觀盥而不觀薦也。
”盥事簡而薦事繁,于簡之中,更見行禮之謹、事神之敬,故“觀盥而不薦”。
盥,祭祀前主祭者用清水洗手,以酒灌地降神之禮。
薦,進獻犧牲供品。
?圜(yuán)丘:古時天子祭天的圓台。
《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圜,同“圓”。
?方澤:即“方丘”,古時天子祭地的方台,因設于水中,故又稱“方澤”。
《周禮·春官·大司樂》:“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
” 【譯文】 文中子說:“氣居上,形居下,識居其中,而三才齊備。
氣化為鬼,應當源出于天吧?識化為神,應當源出于人吧?我窮天理、盡人性而得此義。
”薛收說:“請問天神、人鬼,說的是什麼?周公明白其中的道理嗎?”文中子說:“偉大啊,周公!對于遙遠之物則探索本心。
探索本心沒有其他原因,實為窮盡天地之理,因此天地之理皆源出于天;将神歸屬于天,意在敬而遠之,因此通過祀禮進行溝通。
對近處之物則考求自身,考求自身沒有其他原因,實為窮盡人之本性,因此人之本性皆源出于人;将鬼歸屬于人,意在引而敬之,因此通過飨禮進行溝通。
古時祭祀觀盥而不觀薦,主要就這個道理。
”薛收說:“請問地神。
”文中子說:“至善啊!衆生賴之以化生,萬物得之以成形。
可以将此告訴百姓,這就是地神之義。
形不是别的,就是通常所說的軀體,因此通過祭禮進行溝通。
”薛收問:“這三者哪個最重要?”文中子說:“三才不可相分離,用于不同的事,則各有側重。
圜丘祭祀上天,以觀自然之道;方澤祭祀大地,以察萬物之情;宗廟祭祀祖宗,以懷先人之德。
”薛收說:“請問三才的深義。
”文中子說:“問得好啊!天統攝世間元氣,不隻是所謂的虛空浩渺之處;地統攝萬物元形,不隻是所謂的山川丘陵之所;人統攝宇宙元識,不隻是所謂的頭圓腳方之物。
乾坤的深義,你思考過嗎?”于是薛收告退而鑽研《周易》。
9.21 子曰:“射以觀德①,今亡矣。
古人貴仁義,賤勇力。
” 【注釋】 ①射以觀德:《禮記·射義》:“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内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射,射禮。
【譯文】 文中子:“古時舉行射禮以觀察人的德行,這種做法現在已經消失了。
古人崇尚仁義,輕視勇力。
” 9.22 子曰:“棄德背義而患人之不己親,好疑尚詐而患人之不己信,則有之矣。
” 【譯文】 文中子說:“背棄道德和仁義卻擔心别人不親愛自己,喜好懷疑和欺詐卻擔心别人不信任自己,世上就有這樣的人。
” 9.23 子曰:“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①。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義,小人以力,難矣夫!” 【注釋】 ①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阮逸注雲:“此其次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君子使人心服,而不使人口服;其次使人口服,而不使人身體屈服。
因為使人身體屈服,勢必要強加以暴力。
君子躬行仁義,小人奉行暴力,這是難以改變的!” 9.24 子曰:“太熙之後,天子所存者号爾。
烏乎!索化列之以政①,則蕃君比之矣②。
《元經》何不興乎③?” 【注釋】 ①索化列之以政:阮逸注雲:“《續詩》有政、化。
”見3.24、3.26條。
②蕃君:即蕃臣。
見3.24條注。
比:等同。
③《元經》何不興乎:阮逸注雲:“《詩》亡則《春秋》作。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文中子将《續詩》比之于《詩經》,《元經》比之于《春秋》,借“《詩》亡則《春秋》作”以說明《續詩》亡而《元經》必興。
見1.8條。
【譯文】 文中子說:“西晉太熙之後,天子僅存名号而已。
哎!《續詩》之所以把‘化’列于‘政’之下,是将天子等同于諸侯。
《元經》怎能不廣行于世呢?” 9.25 房玄齡謂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①?”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天子失道,則諸侯修之;諸侯失道,則大夫修之②;大夫失道,則士修之;士失道,則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從師無常③,誨而不倦④,窮而不濫⑤,死而後已⑥。
得時則行,失時則蟠⑦。
此先王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⑧。
《詩》不雲乎:‘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⑨?’如之何以不行而廢也?”玄齡惕然謝曰⑩:“其行也如是之遠乎!” 【注釋】 ①營營:奔波勞苦之貌。
②“天子失道”四句:見6.28條。
③從師無常:實模仿《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④誨而不倦:實模仿《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⑤窮而不濫: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⑥死而後已:《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⑦蟠(pán):盤伏。
此指歸隐。
⑧繼時:繼時之道,即傳承時世之大道。
⑨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唐孔穎達疏雲:“縱使我不往彼見子,子甯得不來學習音樂乎?責其廢業去學也。
” ⑩惕然:驚懼醒悟之貌。
【譯文】 房玄齡對薛收說:“大道無法推行是必然的事,先生何必如此奔波勞苦?”薛收說:“你難道不是先生的門生嗎?天子無道,則諸侯予以修明;諸侯無道,則大夫予以修明;大夫無道,則士人予以修明;士人無道,則庶民予以修明。
修明之法:無所不學,誨人不倦,困窮而不失操守,至死而堅守正道。
得其時推行大道,失其時則歸隐山林。
這就是古聖先王之道延續至今而未墜失的原因,古人稱之為‘繼時’。
《詩經》不是說:‘縱然我不去見你,難道你就放棄學業嗎?’怎麼能以大道不得推行而使之荒廢呢?”房玄齡内心驚懼幡然醒悟并緻歉說:“先生所為原來意義如此深遠!”
’非識則不能神,故曰‘識為神’。
” ⑤理性:阮逸注雲:“窮理盡性,則能行變化,通鬼神。
”見5.2條注。
⑥冥:冥求,即潛心探索。
“冥諸心”與下文“求諸身”對應。
⑦尊而遠之:即“敬而遠之”。
見2.25條注。
⑧祀禮:阮逸注雲:“此宗祀天神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東漢鄭玄注雲:“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禮者,謂祀之、祭之、享之。
”接:交接。
此指溝通神明。
⑨引而敬之:即反用“敬而遠之”之義。
⑩飨(xiǎng)禮:宴享之禮。
飨,通“享”。
?觀盥(guàn)而不薦:《周易·觀卦》:“盥而不薦,有孚颙若。
”三國王弼注雲:“王道之可觀者,莫盛于宗廟。
宗廟之可觀者,莫盛于盥也。
至薦,簡略不足複觀。
故觀盥而不觀薦也。
”盥事簡而薦事繁,于簡之中,更見行禮之謹、事神之敬,故“觀盥而不薦”。
盥,祭祀前主祭者用清水洗手,以酒灌地降神之禮。
薦,進獻犧牲供品。
?圜(yuán)丘:古時天子祭天的圓台。
《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圜,同“圓”。
?方澤:即“方丘”,古時天子祭地的方台,因設于水中,故又稱“方澤”。
《周禮·春官·大司樂》:“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
” 【譯文】 文中子說:“氣居上,形居下,識居其中,而三才齊備。
氣化為鬼,應當源出于天吧?識化為神,應當源出于人吧?我窮天理、盡人性而得此義。
”薛收說:“請問天神、人鬼,說的是什麼?周公明白其中的道理嗎?”文中子說:“偉大啊,周公!對于遙遠之物則探索本心。
探索本心沒有其他原因,實為窮盡天地之理,因此天地之理皆源出于天;将神歸屬于天,意在敬而遠之,因此通過祀禮進行溝通。
對近處之物則考求自身,考求自身沒有其他原因,實為窮盡人之本性,因此人之本性皆源出于人;将鬼歸屬于人,意在引而敬之,因此通過飨禮進行溝通。
古時祭祀觀盥而不觀薦,主要就這個道理。
”薛收說:“請問地神。
”文中子說:“至善啊!衆生賴之以化生,萬物得之以成形。
可以将此告訴百姓,這就是地神之義。
形不是别的,就是通常所說的軀體,因此通過祭禮進行溝通。
”薛收問:“這三者哪個最重要?”文中子說:“三才不可相分離,用于不同的事,則各有側重。
圜丘祭祀上天,以觀自然之道;方澤祭祀大地,以察萬物之情;宗廟祭祀祖宗,以懷先人之德。
”薛收說:“請問三才的深義。
”文中子說:“問得好啊!天統攝世間元氣,不隻是所謂的虛空浩渺之處;地統攝萬物元形,不隻是所謂的山川丘陵之所;人統攝宇宙元識,不隻是所謂的頭圓腳方之物。
乾坤的深義,你思考過嗎?”于是薛收告退而鑽研《周易》。
9.21 子曰:“射以觀德①,今亡矣。
古人貴仁義,賤勇力。
” 【注釋】 ①射以觀德:《禮記·射義》:“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内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射,射禮。
【譯文】 文中子:“古時舉行射禮以觀察人的德行,這種做法現在已經消失了。
古人崇尚仁義,輕視勇力。
” 9.22 子曰:“棄德背義而患人之不己親,好疑尚詐而患人之不己信,則有之矣。
” 【譯文】 文中子說:“背棄道德和仁義卻擔心别人不親愛自己,喜好懷疑和欺詐卻擔心别人不信任自己,世上就有這樣的人。
” 9.23 子曰:“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①。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義,小人以力,難矣夫!” 【注釋】 ①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阮逸注雲:“此其次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君子使人心服,而不使人口服;其次使人口服,而不使人身體屈服。
因為使人身體屈服,勢必要強加以暴力。
君子躬行仁義,小人奉行暴力,這是難以改變的!” 9.24 子曰:“太熙之後,天子所存者号爾。
烏乎!索化列之以政①,則蕃君比之矣②。
《元經》何不興乎③?” 【注釋】 ①索化列之以政:阮逸注雲:“《續詩》有政、化。
”見3.24、3.26條。
②蕃君:即蕃臣。
見3.24條注。
比:等同。
③《元經》何不興乎:阮逸注雲:“《詩》亡則《春秋》作。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文中子将《續詩》比之于《詩經》,《元經》比之于《春秋》,借“《詩》亡則《春秋》作”以說明《續詩》亡而《元經》必興。
見1.8條。
【譯文】 文中子說:“西晉太熙之後,天子僅存名号而已。
哎!《續詩》之所以把‘化’列于‘政’之下,是将天子等同于諸侯。
《元經》怎能不廣行于世呢?” 9.25 房玄齡謂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①?”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天子失道,則諸侯修之;諸侯失道,則大夫修之②;大夫失道,則士修之;士失道,則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從師無常③,誨而不倦④,窮而不濫⑤,死而後已⑥。
得時則行,失時則蟠⑦。
此先王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⑧。
《詩》不雲乎:‘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⑨?’如之何以不行而廢也?”玄齡惕然謝曰⑩:“其行也如是之遠乎!” 【注釋】 ①營營:奔波勞苦之貌。
②“天子失道”四句:見6.28條。
③從師無常:實模仿《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④誨而不倦:實模仿《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⑤窮而不濫: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⑥死而後已:《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⑦蟠(pán):盤伏。
此指歸隐。
⑧繼時:繼時之道,即傳承時世之大道。
⑨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唐孔穎達疏雲:“縱使我不往彼見子,子甯得不來學習音樂乎?責其廢業去學也。
” ⑩惕然:驚懼醒悟之貌。
【譯文】 房玄齡對薛收說:“大道無法推行是必然的事,先生何必如此奔波勞苦?”薛收說:“你難道不是先生的門生嗎?天子無道,則諸侯予以修明;諸侯無道,則大夫予以修明;大夫無道,則士人予以修明;士人無道,則庶民予以修明。
修明之法:無所不學,誨人不倦,困窮而不失操守,至死而堅守正道。
得其時推行大道,失其時則歸隐山林。
這就是古聖先王之道延續至今而未墜失的原因,古人稱之為‘繼時’。
《詩經》不是說:‘縱然我不去見你,難道你就放棄學業嗎?’怎麼能以大道不得推行而使之荒廢呢?”房玄齡内心驚懼幡然醒悟并緻歉說:“先生所為原來意義如此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