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魏相篇

關燈
【題解】 《魏相篇》内容相對駁雜,人物品評、立德修身、治學之法、經典要義、政事得失皆包含其中。

    如若反複玩味,深入揣摩,方能漸漸厘清此篇端緒。

    《魏相篇》的主要線索實為有道君子遭逢亂世的立身之法與出處之道。

    開篇借品評魏相、楊遵彥等曆史人物而引入君子的立身之法與出處之道。

    在王通看來,無論立身抑或出處,皆應合乎禮義、持守中道。

    立德修身、遵行古禮自當精勤不怠。

    當然,作為亂世的立身之法,不僅含有儒家傳統的忠恕之道,更加入了應對複雜世道人心的謹慎與持中。

    王通肯定門生的德行修為,亦批判時俗的古禮盡廢與人心變亂,更哀歎隋炀帝開鑿運河耗盡民力、連年災荒兵革不息,以緻江都生變、天下崩亂。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秉承儒家正統思想的王通,在隋朝承平之時,曾谒文帝獻《太平十二策》,然而未得重用。

    如今世道大壞,對待朝廷所謂的征召,王通選擇了隐而不仕。

    但王通矢志弘道之心卻不曾動搖,訪求《禮》《樂》于隐逸之士,修明《六經》于鄉野之間。

    既有“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後已”的堅定,又有“人事修,天地之理得矣”的洞見,更有“君子不貴得位”的達觀。

    不得其時,則述《六經》以明道。

    王通向門生傳授《六經》要義,更鑒于長久以來世道變亂、史筆不一的局面,申明《春秋》《元經》的褒貶之義與權變之法,意在闡明《春秋》之于東、西二周,義在“尊王政”;《元經》之于南、北兩朝,義在“明中國”。

    王通欲以一己“獨斷之作”彰明帝制所在、天命所歸。

    斯此,方能更為透徹深刻地理解王通征召不至,隐居鄉野,卻仍孜孜于傳習聖道、汲汲于躬行古禮的原因所在。

     8.1 子謂魏相“真漢相。

    識兵略,達時令,遠乎哉!”① 【注釋】 ①魏相:見4.17條注。

     【譯文】 文中子評價魏相是“當之無愧的大漢宰相。

    精通兵法,明達時令,遠見卓識!” 8.2 子曰:“孰謂齊文宣瞢而善楊遵彥也①?謂孝文明②,吾不信也。

    謂爾朱榮忠③,吾不信也。

    謂陳思王善讓也④,能污其迹,可謂遠刑名矣⑤。

    人謂不密,吾不信也。

    ” 【注釋】 ①齊文宣:見3.7條注。

    瞢(méng):懵懂,糊塗。

    楊遵彥:見3.7條注。

     ②孝文:見2.52條注。

     ③爾朱榮(493—530):字天寶,北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梁郡公爾朱新興之子,北魏權臣。

    初襲爵,任第一領民酋長。

    鎮壓北方起義,對抗胡太後勢力。

    孝昌二年(526),自領肆州刺史。

    武泰元年(528),得知孝明帝遇鸩後,以為帝報仇為由,率軍攻克洛陽,擁立孝莊帝元子攸即位,拜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任尚書令,封太原王,弑胡太後和幼帝元钊,專擅朝政。

    借口丞相高陽王元雍謀反,制造“河陰之變”,殺王公百官。

    後率軍返晉陽,身居外藩重鎮,遙制朝政。

    鎮壓葛榮起義,遷侍中、大丞相、都督河北諸軍事,平定韓樓、邢杲、元颢叛亂,拜太師、天柱大将軍。

    永安三年(530),坐罪被殺。

    《北史》卷八十四有傳。

     ④陳思王:見3.21條注。

     ⑤刑名:刑罰。

    此指災禍。

     【譯文】 文中子說:“誰說齊文宣帝糊塗,糊塗焉能重用楊遵彥?說北魏孝文帝英明,我不相信。

    說爾朱榮忠誠,我不相信。

    陳思王善于辭讓,能夠自污行迹,可以說是遠刑避禍了。

    有人卻說他慮事不周,我不相信。

    ” 8.3 董常問:“古者明而不視,聰而不聞①,有是夫?”子曰:“又有圓而不同②,方而不礙③,直而不抵④,曲而不佞者矣。

    ”常曰:“濁而不穢,清而不皎,剛而和,柔而毅,可乎?”子曰:“出而不聲,隐而不沒,用之則成,舍之則全,吾與爾有矣⑤。

    ” 【注釋】 ①古者明而不視,聰而不聞:《淮南子·本經訓》:“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是故神明藏于無形,精神反于至真,則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心條達而不以思慮;委而弗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雜焉。

    ” ②圓而不同:實模仿《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③方而不礙:實模仿《老子》第五十八章:“聖人方而不割。

    ”礙,通“閡”,孤傲,特立獨行。

     ④抵:冒犯。

    此指無禮。

     ⑤“用之則成”三句:實模仿《論語·述而》:“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譯文】 董常問:“古時聖賢明察而不必去看,善聞而不必去聽,是這樣嗎?”文中子說:“除此之外還有圓融而不苟同,方正而不孤傲,剛直而不無禮,委婉而不谄媚的。

    ”董常問:“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污,持身清正而不太過皎潔,剛正不阿且能處世随和,溫和柔順且能堅毅果敢,這樣可以嗎?”文中子說:“出仕為官不會聲名大噪,歸隐田園不會埋沒于世,得以重用則成就功業,不得施展則保全自身,隻有我和你才是這樣。

    ” 8.4 子遊馬頰之谷,遂至牛首之谿①,登降信宿②,從者樂。

    姚義、窦威進曰③:“夫子遂得潛乎?”子曰:“潛雖伏矣,亦孔之炤④。

    ”威曰:“聞朝廷有召子議矣。

    ”子曰:“彼求我則,如不我得。

    執我仇仇,亦不我力⑤。

    ”姚義曰:“其車既載,乃棄爾輔⑥。

    ”窦威曰:“終逾絕險,曾是不意⑦。

    ”子喟然,遂歌《正月》終焉。

    既而曰:“不可為矣⑧。

    ” 【注釋】 ①子遊馬頰之谷,遂至牛首之谿:阮逸注雲:“晉州有馬頰河、牛首山。

    ”牛首之谿,考《新唐書·王勃傳》:“初,祖通,隋末居白牛谿,教授門人甚衆。

    ”又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諸子》:“龔氏本雲:‘子遊黃頰之谷,遂至白牛之谿。

    ’注雲:‘王績嘗題詩黃頰山壁。

    ’愚按,《負苓者傳》:‘文中子講道于白牛之谿。

    ’當從龔本。

    ” ②登降:山路行進中或上或下。

    信宿:連宿兩夜。

     ③窦威:見2.3條注。

     ④潛雖伏矣,亦孔之炤(zhāo):《詩經·小雅·正月》:“魚在于沼,亦匪克樂。

    潛雖伏矣,亦孔之炤。

    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禮記·中庸》亦引此詩:“《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無惡于志。

    ”東漢鄭玄注雲:“孔,甚也。

    昭,明也。

    言聖人雖隐居,其德亦甚明矣。

    ”炤,同“昭”,明。

     ⑤“彼求我則”四句:《詩經·小雅·正月》:“彼求我則,如不我得。

    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東漢鄭玄注雲:“彼,彼王也。

    王之始征求我,如恐不得我,言其禮命之繁多。

    ”“王既得我,執留我,其禮待我謷謷然,亦不問我在位之功力,言其有貪賢之名,無用賢之實。

    ” ⑥其車既載,乃棄爾輔:《詩經·小雅·正月》:“其車既載,乃棄爾輔。

    ”東漢鄭玄注雲:“以車之載物,喻王之任國事也。

    棄輔,謂遠賢也。

    ”輔,夾在車輪外側的直木,以增加車輪負重。

     ⑦終逾絕險,曾是不意:《詩經·小雅·正月》:“無棄爾輔,員于爾輻。

    屢顧爾仆,不輸爾載。

    終逾絕險,曾是不意。

    ”東漢鄭玄注雲:“女不棄車之輔,數顧女仆,終用是逾度陷絕之險。

    ”此句意在說明,君主若能親近賢者,重用人才,國家終能渡過難關。

    曾,豈,怎能。

    意,留意,在意。

     ⑧不可為矣:阮逸注雲:“言隋必亡,不可救。

    ” 【譯文】 文中子遊覽馬頰谷,而後又到了白牛谿,一路上下前行連宿兩夜,随行的人都很快樂。

    姚義、窦威上前說:“先生就這樣歸隐了嗎?”文中子說:“君子雖然隐居鄉野,但是德行昭明于世。

    ”窦威說:“聽說朝廷正讨論要征召先生。

    ”文中子說:“朝廷征召我,如恐求我不得。

    得到之後頗多仇怨,亦不加以重用。

    ”姚義說:“治國如馭載重之車,疏遠賢人猶如抛棄負重之輔。

    ”窦威說:“隻要能夠重用賢才,國家終能渡過難關,君王對此怎能不多加留意。

    ”文中子喟然長歎,于是詠唱《正月》之詩以盡其意。

    不久後說:“隋朝已無可救藥了。

    ” 8.5 子曰:“《書》以辯事,《詩》以正性①,《禮》以制行②,《樂》以和德③,《春秋》《元經》以舉往④,《易》以知來。

    先王之蘊盡矣⑤。

    ” 【注釋】 ①《書》以辯事,《詩》以正性:阮逸注雲:“言常道在乎事,思無邪在乎性。

    ” ②《禮》以制行:阮逸注雲:“行不可縱,必禮以制之。

    ”《禮》,即“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制,約束。

     ③《樂》以和德:阮逸注雲:“德不可苦,必樂以和之。

    ” ④舉:此指評論。

    往:過去。

     ⑤蘊:阮逸注雲:“奧赜(zé)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尚書》用來明辨事理,《詩經》用來匡正心性,《禮》用來約束行為,《樂》用來和諧德政,《春秋》和《元經》用來評論過去,《周易》用來預知将來。

    古聖先王之道的奧妙盡在其中。

    ” 8.6 王孝逸曰①:“惜哉!夫子不仕,哲人徒生矣。

    ”賈瓊曰:“夫子豈徒生哉?以萬古為兆人②,五常為四國③,三才、九疇為公卿④,又安用仕?”董常曰:“夫子以《續詩》《續書》為朝廷,《禮論》《樂論》為政化,《贊易》為司命⑤,《元經》為賞罰,此夫子所以生也。

    ”叔恬聞之曰:“孝悌為社稷,不言為宗廟⑥,無所不知為富貴⑦,無所不極為死生⑧,天下宗之,夫子之道足矣。

    ” 【注釋】 ①王孝逸:見1.27條注。

     ②萬古:萬世。

    兆人:兆民。

     ③五常:見1.6條注。

    四國:四方,即天下。

     ④三才:見1.1條注。

    九疇:見4.9、4.20條注。

     ⑤司命:此指朝廷诏令。

     ⑥不言:即“不言之化”。

    見1.28條及注。

     ⑦無所不知:《列子·黃帝》:“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 ⑧無所不極:《禮記·大學》:“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東漢鄭玄注雲:“極,猶盡也。

    君子日新其德,常盡心力,不有餘也。

    ”指竭盡全力躬行聖教。

     【譯文】 王孝逸說:“可惜啊!先生不出仕為官,聖哲之人徒生于世間。

    ”賈瓊說:“先生怎麼是徒生于世間呢?先生以萬世為兆民,以五常為天下,以天地之道和治國之法為公卿,又何必出仕為官呢?”董常說:“先生以《續詩》《續書》為朝廷,以《禮論》《樂論》為施政教化,以《贊易》為诏令,以《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