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魏相篇
關燈
小
中
大
》為賞罰,這就是先生存世的原因。
”叔恬聽聞說:“先生以孝悌倫理為社稷,以不言之化為宗廟,以無所不知為富貴,以無所不極為生死,先生為天下所尊,先生之道大行于世。
” 8.7 賈瓊曰:“中山吳欽①,天下之孝者也。
其處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②,父兄焦然,若無所據。
”子曰:“吾黨之孝者異此③:其處家也,父母晏然;其行事也,父兄恬然,若無所思。
” 【注釋】 ①吳欽:其人不詳。
②行事:此指外出辦事。
與上文“處家”對應。
③吾黨之孝者異此:實模仿《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
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 【譯文】 賈瓊說:“中山人吳欽,是天下聞名的孝子。
他在家時,父母兄弟都感到快樂;他外出辦事,父母兄弟都焦慮不安,好像失去了依靠。
”文中子說:“我們鄉裡的孝子與此不同:他在家時,父母安泰如常;他外出辦事時,父母兄弟恬然平靜,好像沒什麼要擔心的。
” 8.8 裴嘉有婚會①,薛方士預焉②。
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出③。
子聞之曰:“薛方士知禮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④?” 【注釋】 ①裴嘉:其人不詳。
②薛方士:見2.24條注。
預:參與,參加。
③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出:阮逸注雲:“《士婚禮》:‘三日不舉樂。
’”《禮記·曾子問》:“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
”酒,酒宴。
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左傳·昭公三年》:“二大夫退。
子大叔告人曰:‘張趯有知,其猶在君子之後乎!’”西晉杜預注雲:“譏其無隐諱。
”意在說明薛方士雖知曉禮樂,但其行為有違中道,非君子所為,故“猶在君子之後”。
【譯文】 裴嘉舉辦婚禮,薛方士前來參加。
酒宴中奏起了音樂,薛方士予以批評後離去。
文中子聽聞後說:“薛方士知曉禮樂,然而尚不及于君子之列。
” 8.9 文中子曰:“《元經》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見義①。
《元經》有變也,所行有适②,于是乎見權。
權義舉而皇極立矣③。
”董常曰:“夫子《六經》④,皇極之能事畢矣。
” 【注釋】 ①義:宜,合宜。
②适:恰當。
③皇極:見1.8條注。
④《六經》:即《續六經》。
【譯文】 文中子說:“《元經》有恒常之理,匡正天下遵以正道,因而呈現為義。
《元經》有變化之道,推行政教恰到好處,因而呈現為權。
權與義皆彰明于世則聖王之制便得以建立。
”董常說:“先生的《續六經》,詳盡闡述了治理天下的準則。
” 8.10 文中子曰:“《春秋》,一國之書也,其以天下有國而王室不尊乎?故約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元經》天下之書也,其以無定國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①,此《元經》之事也。
” 【注釋】 ①神器:國家權力,即帝位。
【譯文】 文中子說:“《春秋》是一方諸侯的史書,其編纂應該是出于諸侯并起、王室衰微的原因吧?因此約束諸侯以尊崇王道,以此表明天命并未改變,這是《春秋》的要義;《元經》是天下四方的史書,其編纂應該是出于世道動蕩、帝道不明的原因吧?因此征引天命以匡正帝道,以此表明帝位已有歸屬,這是《元經》的要義。
” 8.11 董常曰:“執小義妨大權,《春秋》《元經》之所罪與?”子曰:“斯謂皇之不極①。
” 【注釋】 ①皇之不極:《漢書·五行志上》:“《洪範五行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有下人伐上。
’”此處就8.9條“義”與“權”之關系為論,意在說明處事當持中道,不可偏頗,文中“皇之不極”即有違“大中之道”。
見1.8條注。
【譯文】 董常說:“執着于一隅之義而妨礙全局之權,這應該是《春秋》和《元經》所批判的吧?”文中子說:“這就叫作‘皇之不極’。
” 8.12 禦河之役①,子聞之曰:“人力盡矣。
” 【注釋】 ①禦河:阮逸注雲:“魏郡白溝,炀帝開永濟渠,名禦河,運糧征遼。
”即大運河。
役:征發百姓。
【譯文】 隋炀帝征發百姓開鑿運河,文中子聽聞後說:“民力耗盡了!” 8.13 子居家,不暫舍《周禮》。
門人問子,子曰:“先師以王道極是也①,如有用我,則執此以往②。
通也宗周之介子③,敢忘其禮乎?” 【注釋】 ①先師:見6.29條注。
極:盡。
②如有用我,則執此以往:實模仿《論語·陽貨》:“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③宗周之介子:即傳承周朝王道的晚生小輩。
介子,庶子。
此指晚生小輩,與上文“先師”相對,實文中子自謙之詞。
【譯文】 文中子居于家中,手不釋《周禮》。
門生問文中子為何,文中子說:“先師孔子認為王道盡在于此,如果重用我,我将攜《周禮》前往。
我是傳承周朝王道的小輩,怎敢忘記周朝的禮儀制度?” 8.14 子曰:“《周禮》其敵于天命乎①?《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周之所存乎②?《元經》抗帝而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乎③?” 【注釋】 ①《周禮》其敵于天命乎:阮逸注雲:“周公典禮與天命齊其久長,故曰‘敵’也。
”敵,相匹,相配。
②《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周之所存乎:阮逸注雲:“抗,舉也。
《春秋》舉周王正朔而書于《魯史》者,以周禮盡在魯故也。
” ③《元經》抗帝而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乎:阮逸注雲:“《元經》舉帝号,以得中國者為正朔,蓋天命歸中國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周禮》應該能夠與天命相配吧?《春秋》彰明天子且以魯國為尊,應該是魯國保存了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吧?《元經》彰明帝号且以中原為尊,應該是依據天命所歸吧?” 8.15 張玄素問禮①。
子曰:“直爾心②,俨爾形③,動思恭,靜思正④。
”問道。
子曰:“禮得而道存矣⑤。
”玄素出,子曰:“有心乎禮也。
夫禮,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親哉⑥!” 【注釋】 ①張玄素(?—664):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虞鄉鎮)人。
隋時為景城縣戶曹,為官清廉。
隋末為窦建德所執,授治書侍禦史、黃門侍郎。
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後,授景城錄事參軍。
太宗即位後,授侍禦史,遷給事中等職。
直言進谏,極言得失。
遷太子少詹事,輔佐皇太子李承乾。
貞觀十四年(640),拜太子左庶子,悉心教導。
太子被廢後,坐罪免職。
貞觀十八年(644),遷潮、鄧二州刺史。
麟德元年(664),卒于家中。
《舊唐書》卷七十五有傳。
②爾:此,無實際意義。
③俨:俨然。
見3.35條注。
④動思恭,靜思正:實模仿《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⑤禮得而道存矣:阮逸注雲:“上四事合禮,則道在其中。
” ⑥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親哉:阮逸注雲:“竊,謂非己有也。
假外飾而行之尚得成名,況玄素有心于克己哉!”意在說明竊禮假飾之徒尚得以成名,張玄素實有心于禮,必能躬行之,定當有所成就。
【譯文】 張玄素問什麼是禮。
文中子說:“使内心正直,使容貌莊重,行動時恭敬有禮,靜處時心思方正。
”問什麼是道。
文中子說:“掌握了禮之精髓則道之要義也便蘊藏其中了。
”張玄素離開後,文中子說:“他有志于禮。
對于禮,有竊禮假飾而成就美名的,更何況像張玄素這樣躬親踐行的呢!” 8.16 魏徵問君子之辯①。
子曰:“君子奚辯?而有時乎為辯,不得已也②,其猶兵乎③?”董常聞之曰:“君子有不言之辯④,不殺之兵,亦時乎?”子曰:“誠哉!不知時,無以為君子。
” 【注釋】 ①君子之辯:《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辯者,有士君子之辯者。
” ②“君子奚辯”三句:實模仿《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③其猶兵乎:《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 ④不言之辯:《莊子·齊物論》:“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 【譯文】 魏徵問君子論辯之道。
文中子說:“君子為何要論辯呢?即便有時與人論辯,實是不得已而為之,應該就像聖人用兵吧?”董常聽聞說:“君子有不依靠言說的論辯,有不通過殺戮的征伐,應該是懂得順應時勢吧?”文中子說:“确實如此!不知時勢,無法成為君子。
” 8.17 文中子曰:“聞謗而怒者,讒之由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
絕由去媒,讒佞遠矣。
” 【譯文】 文中子說:“聽聞毀謗就怒不可遏,這是讒言産生的緣由;得到贊譽便喜出望外,這是谄佞近身的媒介。
去除這些緣由和媒介,則讒言和谄佞自會消失。
” 8.18 子曰:“聞難思解,見利思避①,好成人之美②,可以立矣。
” 【注釋】 ①見利思避:實模仿《論語·憲問》:“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②成人之美:《論語·顔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 【譯文】 文中子說:“聽聞災禍能思考解決,見到利益能避讓不争,樂于成人之美,這樣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 8.19 子謂董常曰:“我未見勤者矣。
蓋有焉,我未之見也。
” 【譯文】 文中子對董常說:“我沒有見到勤勉不息的人。
這種人應該是有的,隻是我沒有見到。
” 8.20 子曰:“年不豐,兵不息,吾已矣夫①?” 【注釋】 ①“年不豐”三句:實模仿《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 文中子說:“年景不好,戰争不斷,我沒有什麼希望了。
” 8.21 子謂北山黃公善醫①,先寝食而後針藥②;汾陰侯生善筮③,先人事而後說卦。
【注釋】 ①北山黃公:其人不詳。
②寝食:睡
”叔恬聽聞說:“先生以孝悌倫理為社稷,以不言之化為宗廟,以無所不知為富貴,以無所不極為生死,先生為天下所尊,先生之道大行于世。
” 8.7 賈瓊曰:“中山吳欽①,天下之孝者也。
其處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②,父兄焦然,若無所據。
”子曰:“吾黨之孝者異此③:其處家也,父母晏然;其行事也,父兄恬然,若無所思。
” 【注釋】 ①吳欽:其人不詳。
②行事:此指外出辦事。
與上文“處家”對應。
③吾黨之孝者異此:實模仿《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
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 【譯文】 賈瓊說:“中山人吳欽,是天下聞名的孝子。
他在家時,父母兄弟都感到快樂;他外出辦事,父母兄弟都焦慮不安,好像失去了依靠。
”文中子說:“我們鄉裡的孝子與此不同:他在家時,父母安泰如常;他外出辦事時,父母兄弟恬然平靜,好像沒什麼要擔心的。
” 8.8 裴嘉有婚會①,薛方士預焉②。
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出③。
子聞之曰:“薛方士知禮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④?” 【注釋】 ①裴嘉:其人不詳。
②薛方士:見2.24條注。
預:參與,參加。
③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出:阮逸注雲:“《士婚禮》:‘三日不舉樂。
’”《禮記·曾子問》:“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
”酒,酒宴。
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左傳·昭公三年》:“二大夫退。
子大叔告人曰:‘張趯有知,其猶在君子之後乎!’”西晉杜預注雲:“譏其無隐諱。
”意在說明薛方士雖知曉禮樂,但其行為有違中道,非君子所為,故“猶在君子之後”。
【譯文】 裴嘉舉辦婚禮,薛方士前來參加。
酒宴中奏起了音樂,薛方士予以批評後離去。
文中子聽聞後說:“薛方士知曉禮樂,然而尚不及于君子之列。
” 8.9 文中子曰:“《元經》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見義①。
《元經》有變也,所行有适②,于是乎見權。
權義舉而皇極立矣③。
”董常曰:“夫子《六經》④,皇極之能事畢矣。
” 【注釋】 ①義:宜,合宜。
②适:恰當。
③皇極:見1.8條注。
④《六經》:即《續六經》。
【譯文】 文中子說:“《元經》有恒常之理,匡正天下遵以正道,因而呈現為義。
《元經》有變化之道,推行政教恰到好處,因而呈現為權。
權與義皆彰明于世則聖王之制便得以建立。
”董常說:“先生的《續六經》,詳盡闡述了治理天下的準則。
” 8.10 文中子曰:“《春秋》,一國之書也,其以天下有國而王室不尊乎?故約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元經》天下之書也,其以無定國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①,此《元經》之事也。
” 【注釋】 ①神器:國家權力,即帝位。
【譯文】 文中子說:“《春秋》是一方諸侯的史書,其編纂應該是出于諸侯并起、王室衰微的原因吧?因此約束諸侯以尊崇王道,以此表明天命并未改變,這是《春秋》的要義;《元經》是天下四方的史書,其編纂應該是出于世道動蕩、帝道不明的原因吧?因此征引天命以匡正帝道,以此表明帝位已有歸屬,這是《元經》的要義。
” 8.11 董常曰:“執小義妨大權,《春秋》《元經》之所罪與?”子曰:“斯謂皇之不極①。
” 【注釋】 ①皇之不極:《漢書·五行志上》:“《洪範五行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有下人伐上。
’”此處就8.9條“義”與“權”之關系為論,意在說明處事當持中道,不可偏頗,文中“皇之不極”即有違“大中之道”。
見1.8條注。
【譯文】 董常說:“執着于一隅之義而妨礙全局之權,這應該是《春秋》和《元經》所批判的吧?”文中子說:“這就叫作‘皇之不極’。
” 8.12 禦河之役①,子聞之曰:“人力盡矣。
” 【注釋】 ①禦河:阮逸注雲:“魏郡白溝,炀帝開永濟渠,名禦河,運糧征遼。
”即大運河。
役:征發百姓。
【譯文】 隋炀帝征發百姓開鑿運河,文中子聽聞後說:“民力耗盡了!” 8.13 子居家,不暫舍《周禮》。
門人問子,子曰:“先師以王道極是也①,如有用我,則執此以往②。
通也宗周之介子③,敢忘其禮乎?” 【注釋】 ①先師:見6.29條注。
極:盡。
②如有用我,則執此以往:實模仿《論語·陽貨》:“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③宗周之介子:即傳承周朝王道的晚生小輩。
介子,庶子。
此指晚生小輩,與上文“先師”相對,實文中子自謙之詞。
【譯文】 文中子居于家中,手不釋《周禮》。
門生問文中子為何,文中子說:“先師孔子認為王道盡在于此,如果重用我,我将攜《周禮》前往。
我是傳承周朝王道的小輩,怎敢忘記周朝的禮儀制度?” 8.14 子曰:“《周禮》其敵于天命乎①?《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周之所存乎②?《元經》抗帝而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乎③?” 【注釋】 ①《周禮》其敵于天命乎:阮逸注雲:“周公典禮與天命齊其久長,故曰‘敵’也。
”敵,相匹,相配。
②《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周之所存乎:阮逸注雲:“抗,舉也。
《春秋》舉周王正朔而書于《魯史》者,以周禮盡在魯故也。
” ③《元經》抗帝而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乎:阮逸注雲:“《元經》舉帝号,以得中國者為正朔,蓋天命歸中國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周禮》應該能夠與天命相配吧?《春秋》彰明天子且以魯國為尊,應該是魯國保存了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吧?《元經》彰明帝号且以中原為尊,應該是依據天命所歸吧?” 8.15 張玄素問禮①。
子曰:“直爾心②,俨爾形③,動思恭,靜思正④。
”問道。
子曰:“禮得而道存矣⑤。
”玄素出,子曰:“有心乎禮也。
夫禮,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親哉⑥!” 【注釋】 ①張玄素(?—664):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虞鄉鎮)人。
隋時為景城縣戶曹,為官清廉。
隋末為窦建德所執,授治書侍禦史、黃門侍郎。
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後,授景城錄事參軍。
太宗即位後,授侍禦史,遷給事中等職。
直言進谏,極言得失。
遷太子少詹事,輔佐皇太子李承乾。
貞觀十四年(640),拜太子左庶子,悉心教導。
太子被廢後,坐罪免職。
貞觀十八年(644),遷潮、鄧二州刺史。
麟德元年(664),卒于家中。
《舊唐書》卷七十五有傳。
②爾:此,無實際意義。
③俨:俨然。
見3.35條注。
④動思恭,靜思正:實模仿《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⑤禮得而道存矣:阮逸注雲:“上四事合禮,則道在其中。
” ⑥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親哉:阮逸注雲:“竊,謂非己有也。
假外飾而行之尚得成名,況玄素有心于克己哉!”意在說明竊禮假飾之徒尚得以成名,張玄素實有心于禮,必能躬行之,定當有所成就。
【譯文】 張玄素問什麼是禮。
文中子說:“使内心正直,使容貌莊重,行動時恭敬有禮,靜處時心思方正。
”問什麼是道。
文中子說:“掌握了禮之精髓則道之要義也便蘊藏其中了。
”張玄素離開後,文中子說:“他有志于禮。
對于禮,有竊禮假飾而成就美名的,更何況像張玄素這樣躬親踐行的呢!” 8.16 魏徵問君子之辯①。
子曰:“君子奚辯?而有時乎為辯,不得已也②,其猶兵乎③?”董常聞之曰:“君子有不言之辯④,不殺之兵,亦時乎?”子曰:“誠哉!不知時,無以為君子。
” 【注釋】 ①君子之辯:《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辯者,有士君子之辯者。
” ②“君子奚辯”三句:實模仿《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③其猶兵乎:《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 ④不言之辯:《莊子·齊物論》:“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 【譯文】 魏徵問君子論辯之道。
文中子說:“君子為何要論辯呢?即便有時與人論辯,實是不得已而為之,應該就像聖人用兵吧?”董常聽聞說:“君子有不依靠言說的論辯,有不通過殺戮的征伐,應該是懂得順應時勢吧?”文中子說:“确實如此!不知時勢,無法成為君子。
” 8.17 文中子曰:“聞謗而怒者,讒之由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
絕由去媒,讒佞遠矣。
” 【譯文】 文中子說:“聽聞毀謗就怒不可遏,這是讒言産生的緣由;得到贊譽便喜出望外,這是谄佞近身的媒介。
去除這些緣由和媒介,則讒言和谄佞自會消失。
” 8.18 子曰:“聞難思解,見利思避①,好成人之美②,可以立矣。
” 【注釋】 ①見利思避:實模仿《論語·憲問》:“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②成人之美:《論語·顔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 【譯文】 文中子說:“聽聞災禍能思考解決,見到利益能避讓不争,樂于成人之美,這樣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 8.19 子謂董常曰:“我未見勤者矣。
蓋有焉,我未之見也。
” 【譯文】 文中子對董常說:“我沒有見到勤勉不息的人。
這種人應該是有的,隻是我沒有見到。
” 8.20 子曰:“年不豐,兵不息,吾已矣夫①?” 【注釋】 ①“年不豐”三句:實模仿《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 文中子說:“年景不好,戰争不斷,我沒有什麼希望了。
” 8.21 子謂北山黃公善醫①,先寝食而後針藥②;汾陰侯生善筮③,先人事而後說卦。
【注釋】 ①北山黃公:其人不詳。
②寝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