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述史篇

關燈
【題解】 《述史篇》是以評論太熙之後史筆不一為切入點展開論述的。

    史官著史,各執一詞,乃至互相诋毀謾罵,實因朝政南北分治,史官各為其主,王政衰微不立,大道幽暗不明。

    因此,《述史篇》實際上是遵循着“匡經正史,立身行教”的思維理路。

    王通希望通過秉承儒家正統思想整饬文辭華而不實、經義亂而不明、史傳淆而不一的種種時俗弊病,以期能夠使個人立身有則、使朝政行教有道。

    因此,王通借亂世出處之道,申明立身之本、正家之道,以及自己矢志弘道、誨人不倦的責任與操守。

    與此同時,更以深入發明《周易》一卦六爻之旨、重新解釋《詩經》《小雅》《豳風》之義,引發人們對經史修撰體例與含義的全面思考,進而闡釋《續書》之體例,于取舍間辨是非;《元經》之筆法,于褒貶間明大義。

    唯有道君子既能守此正道,又能達此權變。

    王通熱情頌贊中原典章制度和禮樂政教,并指出修撰經典傳承聖教是為了緻世太平、匡正世風。

    晉谒國君獻《十二策》意在緻太平,退居鄉裡修《續六經》意在匡世風。

    對曆史上的太和之政、七制之主等聖君、名臣頗多溢美之詞,而對兩漢、魏晉敗亡的根本原因,亦有言簡意赅的歸納。

     7.1 子曰:“太熙之後,述史者幾乎罵矣①,故君子沒稱焉。

    ” 【注釋】 ①太熙之後,述史者幾乎罵矣:阮逸注雲:“太熙,……已後至十六國《載記》及《南北史》有‘索虜’‘島夷’之呼,如诟罵焉。

    ”即太熙之後,晉室衰微,國家長期陷入南北分裂局面,修史者各為其主,以緻互相诋毀攻擊。

    太熙,西晉武帝司馬炎的最後一個年号,改元當年四月武帝駕崩,惠帝即位,西晉王朝由此迅速走向衰敗。

    《晉書·惠帝紀》:“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武帝崩。

    ” 【譯文】 文中子說:“西晉太熙之後,著史之人幾乎都是互相诋毀謾罵,因此不為君子所稱道。

    ” 7.2 楚公作難①,賈瓊去之。

    子曰:“瓊可謂立不易方矣②。

    ” 【注釋】 ①楚公:指楊玄感。

    見2.17條及注。

     ②立不易方:《周易·恒卦》:“《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

    ’”唐孔穎達疏雲:“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

    方,猶道也。

    ” 【譯文】 楚公楊玄感叛亂,賈瓊離開了他。

    文中子說:“賈瓊可以說是立身有恒,不改其道。

    ” 7.3 溫彥博問知①。

    子曰:“無知②。

    ”問識。

    子曰:“無識。

    ”彥博曰:“何謂其然?”子曰:“是究是圖,亶其然乎③?”彥博退告董常。

    常曰:“深乎哉!此文王所以順帝之則也④。

    ” 【注釋】 ①溫彥博:見3.29條注。

     ②無知:實模仿《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來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③是究是圖,亶(dǎn)其然乎:《詩經·小雅·棠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是究是圖,亶其然乎?”東漢鄭玄注雲:“女深謀之,信其如是。

    ”究,探究,思考。

    亶,确實。

     ④順帝之則:《詩經·大雅·皇矣》:“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東漢鄭玄注雲:“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即遵行天道。

     【譯文】 溫彥博問什麼是知。

    文中子說:“知就是無知。

    ”又問什麼是識。

    文中子說:“識就是無識。

    ”溫彥博問:“為什麼這樣說呢?”文中子說:“你認真思考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溫彥博回來将這些告訴了董常。

    董常說:“意蘊深遠啊!這就是周文王所遵行的天道。

    ” 7.4 子曰:“《詩》有天下之作焉①,有一國之作焉②,有神明之作焉③。

    ” 【注釋】 ①天下之作:阮逸注雲:“謂《大雅》。

    ”《毛詩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 ②一國之作:阮逸注雲:“謂《國風》。

    ”《毛詩序》:“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 ③神明之作:阮逸注雲:“謂《頌》。

    ”《毛詩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詩經》中有反映天下王政的詩作,有反映封國民情的詩作,有祭祀神明歌功頌德的詩作。

    ” 7.5 吳季劄曰①:“《小雅》,其周之衰乎?《豳》,其樂而不淫乎②?”子曰:“孰謂季子知樂?《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③?《豳》烏乎樂,其勤而不怨乎?” 【注釋】 ①季劄(前576一前484):姬姓,名劄,吳太伯十九世孫,吳王壽夢第四子。

    品德高尚,三次讓國,廣交賢士,弘揚禮樂。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有載錄。

     ②《小雅》,其周之衰乎?《豳》,其樂而不淫乎:阮逸注雲:“《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季劄聘魯,觀周樂,聽《小雅》,曰‘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聞《周南》《召南》,曰‘勤而不怨’;聽《豳》,曰‘樂而不淫’。

    ” ③《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阮逸注雲:“《小雅》自《鹿鳴》至《菁菁者莪》,皆言先王之德也,故《天保》已上治内,《采薇》已下治外。

    後王能修先王之政,仲尼删《詩》,謂雖不及先王之大,然亦不失其政,故曰:‘《小雅》,言政之小者也。

    ’季子所聽,雲:‘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則不謂變雅者也。

    幽、厲之世,國異政,家殊俗,斯變雅作矣,然有先王之遺民,不敢怨貳,亦由先王盛德使然。

    ’” 【譯文】 吳國季劄說:“《小雅》反映的是周王朝的衰敗吧?《豳風》反映的是歡樂而有節制吧?”文中子說:“誰說季劄懂得音樂?《小雅》哪裡有衰敗,反映的應該是周王朝的興盛吧?《豳風》哪裡有歡樂,反映的應該是百姓辛勞而沒有怨言吧?” 7.6 子曰:“太和之主有心哉①!”賈瓊曰:“信美矣。

    ”子曰:“未光也。

    ” 【注釋】 ①太和之主:即北魏太和年間主政的孝文帝拓跋宏。

    見2.52、5.12、5.47條及注。

    有心:懷有信念。

    此指有志于推行王道。

     【譯文】 文中子說:“北魏孝文帝有志于推行王道!”賈瓊說:“實屬美善。

    ”文中子說:“可惜沒有發揚光大。

    ” 7.7 文中子曰:“《元經》作,君子不榮祿矣①。

    ” 【注釋】 ①君子不榮祿矣:阮逸注雲:“《易·否卦》:‘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言晉惠而下否矣,故《元經》作。

    ” 【譯文】 文中子說:“《元經》傳世,意在告誡君子不要追慕尊榮高位。

    ” 7.8 董常習《書》①,告于子曰:“吳、蜀遂忘乎②?”子慨然歎曰:“通也敢忘大皇、昭烈之懿識,孔明、公瑾之盛心哉③?” 【注釋】 ①《書》:阮逸注雲:“《續書》。

    ” ②吳、蜀遂忘乎:阮逸注雲:“《續書》有魏而無吳、蜀。

    ” ③通也敢忘大皇、昭烈之懿(yì)識,孔明、公瑾之盛心哉:阮逸注雲:“吳主孫權谥‘大皇帝’,蜀主劉備谥‘昭烈皇帝’。

    ……‘懿識’,謂能任賢也。

    ‘盛心’,謂亮雲‘普天之下,莫匪漢民’、瑜雲‘曹公托名漢相,實漢之賊’是也。

    ” 【譯文】 董常修習《續書》,請教文中子說:“是不是忘記吳、蜀了?”文中子慨歎道:“我怎敢忘記大皇帝和昭烈帝的選賢任能,諸葛亮和周瑜的忠漢之心?” 7.9 董常曰:“大哉!中國。

    五帝、三王所自立也①,衣冠禮義所自出也②,故聖賢景慕焉。

    中國有一,聖賢明之。

    中國有并③,聖賢除之耶?”子曰:“噫!非中國不敢以訓④。

    ” 【注釋】 ①五帝、三王所自立也:阮逸注雲:“五帝:少昊都曲阜,颛顼都濮陽,帝喾都亳,堯都冀,舜都蒲。

    三王:夏都安邑,湯都亳,周都雍洛。

    皆中原之國也。

    ” ②衣冠禮義:即典章制度。

     ③并:阮逸注雲:“謂吳、蜀是也。

    ”即群雄并立。

     ④非中國不敢以訓:阮逸注雲:“周、孔之志。

    ”意在闡明非謹遵中原周、孔之正道,不敢以之為匡世之典範。

    訓,典範。

     【譯文】 董常說:“偉大啊,中原之地!五帝、三王皆立國于此,典章制度皆源出于此,因此聖賢皆傾心仰慕。

    中原王朝一統,則聖賢申明大道。

    中原群雄并立,難道聖賢要消除紛争嗎?”文中子說:“哎!一定要謹遵中原周、孔之正道。

    ” 7.10 董常曰:“《元經》之帝元魏①,何也?”子曰:“亂離斯瘼,吾誰适歸②?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

    且居先王之國③,受先王之道,予先王之民矣④,謂之何哉?”董常曰:“敢問皇始之授魏而帝晉⑤,何也?”子曰:“主中國者,将非中國也。

    我聞有命,未敢以告人⑥,則猶傷之者也。

    傷之者,懷之也⑦。

    ”董常曰:“敢問卒帝之何也⑧?”子曰:“貴其時,大其事,于是乎用義矣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