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禮樂篇

關燈
【題解】 《禮樂篇》内容相對駁雜,人物品評、立德修身、治學之法、經典要義等皆包含其中,篇中并沒有對古代禮樂制度進行系統論述,而是以禮作為切入點,巧妙地将禮的“正”與“中”予以整合。

    “禮者,天地之序也”,體現的是禮的守正;“禮之用,和為貴”,體現的是禮的持中。

    王通将禮樂置于無比崇高的地位,唯有匡正厥失、恭敬傳承,并且認為“禮”是實現皇極帝制的不二門徑,因此對時下違禮之舉、廢禮之事表達了批判和惋惜。

    結合其《續六經》要義,闡明《元經》守《春秋》之正,明褒貶以匡衰世;《續書》守《尚書》之正,備典冊以興政教。

    對淆亂經典正道之人予以批判,對适時退隐持中之人予以贊揚。

    品評曆史人物,以正為本;告誡時下權臣,以中為道。

    與此同時,王通還闡明了仁為本、禮為用的辯證關系,避免了固守一端的拘泥與偏執。

    立足門生的性情之别,肯定各自的修習所長。

    在教誨門生時,指出無論修身之法,抑或為政之道,都應兼具守正之方直與持中之圓融,進而申明“君子不器”之義。

    王通始終秉承儒家正統思想,縱然世道衰微,仍能敬承安康獻公之志,始終以修禮傳道為己任,申明大道,誨人不倦。

    當然,在王通的修身處世之道中,亦包含了些許謙退、無為的老莊思想。

    面對變亂之世,對待儒家正統思想以外的相術、禱疾、長生之道、非義之事等,則予以旗幟鮮明地否定。

     6.1 子曰:“吾于禮樂,正失而已①。

    如其制作,以俟明哲②,必也崇貴乎③!” 【注釋】 ①正失:匡正缺失,改正錯誤。

    《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 ②明哲:明智之人。

    《尚書·說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

    ”西漢孔安國注雲:“知事則為明智,明智則能制作法則。

    ” ③崇貴:阮逸注雲:“明哲君子必得公輔崇貴之位,乃助成王道也。

    ”即尊貴之位。

     【譯文】 文中子說:“我對于禮樂,不過是匡正缺失而已。

    如果要制禮作樂,那要等明哲之人,而且還必須身居尊貴之位!” 6.2 賈瓊、薛收曰:“道不行,如之何?”子曰:“父母安之,兄弟愛之,朋友信之,施于有政①,道亦行矣,奚謂不行②?” 【注釋】 ①“父母安之”四句:實承襲《尚書·君陳》:“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唐孔穎達疏雲:“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

    推此親親之心以至于疏遠,每事以仁恕行之,故能施有政令也。

    ” ②奚:怎麼,為什麼。

     【譯文】 賈瓊、薛收問:“王道無法推行,怎麼辦呢?”文中子說:“使父母安享生活,兄弟和睦友愛,朋友相互信任,由此推而廣之以施行政令,王道也就得以推行了,怎麼說無法推行呢?” 6.3 子謂:“任、薛、王、劉、崔、盧之婚①,非古也②,何以視譜③?” 【注釋】 ①任:任姓。

    《元和姓纂》卷五:“黃帝廿五子,十二人各以德為姓,一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

    ”薛:薛姓。

    《元和姓纂》卷十:“黃帝二十五子,一為任姓,裔孫奚仲居薛。

    至仲虺,為湯左相,代為侯伯,曆三代,凡六十四世,周末為楚所滅,公子登仕楚,懷王賜師邑為大夫,以國為氏。

    ”故任、薛二姓同譜。

    王:王姓。

    阮逸注雲:“王姓,出舜之後,封于劉,至漢有王于齊者,号王氏。

    ”故王、劉二姓同譜。

    崔:崔姓。

    阮逸注雲:“崔姓,帝喾、姜嫄之後,居崔邑。

    ”盧:盧姓。

    《元和姓纂》卷三:“姜姓,齊太公之後。

    至文公子高,高孫傒,食采于盧,因姓盧氏。

    ”故崔、盧二姓同譜。

     ②非古也:不是古制。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将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③譜:宗譜。

     【譯文】 文中子說:“任、薛、王、劉、崔、盧家族之間結為婚姻,這不是古制,如何面對共同的宗譜呢?” 6.4 文中子曰:“帝之不帝久矣。

    ”王孝逸曰①:“敢問《元經》之帝何也?”子曰:“絜名索實,此不可去②。

    其為帝,實失而名存矣。

    ” 【注釋】 ①王孝逸:見1.27條注。

     ②絜(xié)名索實,此不可去:阮逸注雲:“中國天子,不可去此号。

    ”絜名索實,即循名責實。

     【譯文】 文中子說:“帝王的稱号有名無實已經很久了。

    ”王孝逸說:“請問《元經》中帝王的稱号有何含義?”文中子說:“循名責實,帝王稱号不可除去。

    但這些帝王,已經名存實亡了。

    ” 6.5 或問謝安①。

    子曰:“簡矣。

    ”問王導②。

    子曰:“敬矣。

    ”問溫峤③。

    子曰:“毅人也。

    ”問桓溫④。

    子曰:“智近謀遠,鮮不及矣⑤。

    ” 【注釋】 ①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東晉名臣。

    曆任征西大将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協力阻止桓溫篡位。

    淝水之戰中,謝安以八萬人馬力挫号稱百萬的前秦軍隊。

    後遭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太元十年(385)病逝,谥号“文靖”。

    《晉書》卷七十九有傳。

     ②王導(276—339):字茂弘,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東晉名臣。

    曆仕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

    東晉建立後,拜骠騎将軍,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錄尚書事,領中書監。

    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

    後受元帝遺诏輔立晉明帝。

    其後進位太保。

    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并反對庾亮征蘇峻入京。

    蘇峻之亂平定後,駁斥衆人遷都之議,穩定了時局。

    鹹康五年(339)離世,追谥“文獻”。

    《晉書》卷六十五有傳。

     ③溫峤(qiáo,288—329):字泰真,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東晉名将。

    擁戴晉元帝即位建立東晉,拜散騎常侍,遷太子中庶子,輔佐東宮,與太子(晉明帝)結為布衣之交。

    晉明帝即位,拜侍中,轉中書令,從平王敦之亂。

    晉明帝病重,随王導、郗覽等同受顧命,拜平南将軍、江州刺史,從平蘇峻之亂,拜骠騎将軍,封始安郡公。

    鹹和四年(329)病逝,谥号“忠武”。

    《晉書》卷六十七有傳。

     ④桓溫(312—373):字元子,谯郡龍亢(今安徽懷遠)人。

    東晉權臣。

    為晉明帝之驸馬,因滅亡成漢而聞名,又三次北伐,戰功累累。

    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利而未能如願。

    晚年曾逼迫朝廷加九錫,但并未實現。

    《晉書》卷九十八有傳。

     ⑤智近謀遠,鮮不及矣:實模仿《周易·系辭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南宋馮椅《厚齋易學》卷四十五:“鮮不及,言鮮不及于兇敗也。

    ” 【譯文】 有人問謝安。

    文中子說:“簡達之人。

    ”問王導。

    文中子說:“恭敬之人。

    ”問溫峤。

    文中子說:“剛毅之人。

    ”問桓溫。

    文中子說:“智略平庸而野心勃勃,是會敗亡的。

    ” 6.6 賈瓊問群居之道①。

    子曰:“同不害正,異不傷物②。

    ”曰:“可終身而行乎?”子曰:“烏乎而不可也?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③,而外不殊俗④,夫如此故全也。

    ” 【注釋】 ①群居:與衆人相處。

     ②同不害正,異不傷物:阮逸注雲:“外雖同而内必正,内雖異則外無傷,此中庸者乎?” ③真:本真,本性。

    《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 ④殊俗:異于常人,異于他人。

     【譯文】 賈瓊問與衆人相處之道。

    文中子說:“外表相同但内心堅守正道,觀念雖然不同但不要傷害他人。

    ”問:“可以終身奉行嗎?”文中子說:“怎麼不可以呢?古時有道之人,對内不失其本真,對外不異于他人,這樣才是周全之法。

    ” 6.7 繁師玄曰①:“敢問稽古之利②?”子曰:“執古以禦今之有乎③!” 【注釋】 ①繁師玄:見1.14條注。

     ②稽古:考查古事。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

    ”西漢孔安國注雲:“能順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堯。

    ” ③執古以禦今之有乎:實模仿《老子》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禦,管理,處理。

     【譯文】 繁師玄說:“請問研究古史有何好處?”文中子說:“可以用古史來處理當下的事務!” 6.8 子曰:“居近識遠,處今知古①,惟學矣乎!” 【注釋】 ①居近識遠,處今知古:實模仿《荀子·不苟》:“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

    ” 【譯文】 文中子說:“生活于此卻能了解遠方,身處當下卻能了解古事,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到!” 6.9 子曰:“恭則物服,悫則有成,平則物化①。

    ”子曰:“我未見平者也。

    ” 【注釋】 ①“恭則物服”三句:實模仿《論語·堯曰》:“寬則得衆,敏則有功,公則民說。

    ”物服,阮逸注雲:“俨然,人望而畏之。

    ”即使人敬服。

    悫(què),誠實,誠信。

    《荀子·修身》:“辟違而不悫,程役而不錄。

    ”唐楊倞注雲:“乖僻違背,不能端悫誠信。

    ”化,化成。

    《老子》第五十七章:“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西漢河上公注雲:“聖人言:‘我修道承天,無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 【譯文】 文中子說:“恭敬則百姓敬服,誠信則功業可立,公平則萬民化成。

    ”文中子說:“我卻沒有見過公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