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禮樂篇
關燈
小
中
大
”
6.10 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禮為?”子曰:“不可行也①。
”或曰:“禮豈為我輩設哉②?”子不答,既而謂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③,安知教意哉?有若謂先王之道④,斯為美也。
” 【注釋】 ①不可行也:阮逸注雲:“行仁必以禮節之。
”即此種說法不可行。
②禮豈為我輩設哉:《世說新語·任誕》:“阮籍嫂嘗還家,籍見與别,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也?’” ③旁行而不流:阮逸注雲:“旁行一隅,不知流通之變。
”《周易·系辭上》:“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三國王弼注雲:“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原為應變旁通而不失正道,此指拘于一隅而不知變通。
④有若:有氏,名若,世稱“有子”。
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先王之道:《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譯文】 有人問:“君子心存仁義就可以了,為何還要用禮呢?”文中子說:“這種說法不可行。
”有人問:“禮豈是為我們這樣的人設立的?”文中子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對薛收說:“這個人拘于一隅而不知變通,怎麼會知道禮教的意義呢?有子所說的先王之道才是最完美的。
” 6.11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①,道斯盛矣。
”薛收曰:“何為其然?”子曰:“嗚呼!惟明王能受訓②。
”收曰:“無制而有訓③,何謂也?”子曰:“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④!無制而有訓,天下其無大過矣。
否則蒼生不無大憂焉。
” 【注釋】 ①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②惟明王能受訓:見5.5條。
訓,阮逸注雲:“《續書》有訓。
” ③無制而有訓:見5.26條及注。
此指先代賢臣之命實可為後代君王之訓。
④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阮逸注雲:“若孝武之制未亡,霍光之命尚正,則可以訓前漢諸帝也;光武之制未亡,桓榮之命尚正,則可以訓後漢諸帝也。
” 【譯文】 文中子說:“七制之主,王道興盛。
”薛收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哎!隻有明主才會接受大臣之訓。
”薛收問:“沒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訓,這是為何?”文中子說:“那是因為先帝之制沒有失去,大臣之訓尚遵正道!因此才會沒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訓,這說明天下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否則天下蒼生不免要有大禍了。
” 6.12 薛收曰:“贊其非古乎①?”子曰:“唐、虞之際,斯為盛。
大禹、臯陶②,所以順天休命也③。
” 【注釋】 ①贊:阮逸注雲:“《續書》有贊。
” ②臯陶(gāoyáo):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曆經唐、虞、夏三個時代,以正直聞名,相傳構建了中國最早的司法體系(五刑、五教),注重“法治”與“德政”的結合,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天下大治。
③順天休命:《周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唐孔穎達疏雲:“亦當包含遏匿其惡,褒揚其善,順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
” 【譯文】 薛收問:“贊應該不是古已有之的吧?”文中子說:“唐堯、虞舜之時,已頗為興盛。
因此大禹、臯陶才能順承天德,萬物休美。
” 6.13 文中子曰:“議①,天子所以兼采而博聽也,唯至公之主為能擇焉②。
” 【注釋】 ①議:阮逸注雲:“《續書》有議。
”見5.8條及注。
②唯至公之主為能擇焉:阮逸注雲:“公朝共議,擇善而從。
” 【譯文】 文中子說:“議,天子靠它多方采納廣泛聽取,隻有至公至正的君主才能擇善而從。
” 6.14 文中子曰:“誡①,其至矣乎②!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見③,悚懼所未聞④,刻于盤盂⑤,勒于幾杖⑥,居有常念,動無過事,其誡之功乎!” 【注釋】 ①誡:阮逸注雲:“《續書》有誡。
” ②至:此指周全。
與下文“居有常念,動無過失”對應。
③敬慎:《尚書·多士》:“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緻天之罰于爾躬。
”西漢孔安國注雲:“汝不能敬慎,其罰深重,不但不得還本土而已,我亦緻天罰于汝身。
”即恭敬謹慎。
④悚懼:《尚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西漢孔安國注雲:“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過悔。
”即驚懼不安。
⑤刻于盤盂:《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成湯盤盂,著日新之規;武王戶席,題必戒之訓。
” ⑥勒于幾杖:将訓誡自警之文刻于幾、杖之上。
勒,刻。
幾杖,坐幾和手杖。
古人坐則憑幾,行則據杖,将訓誡自警之文刻于幾、杖之上,意在于生活起立坐行之中無時無刻不提醒約束自己。
【譯文】 文中子說:“誡,堪稱最為周全完備!古時聖明之君,其恭敬謹慎堪稱見所未見,其驚懼不安堪稱聞所未聞,将‘誡’刻在盤、盂、幾、杖之上,使自己起居之時常常想起,行事之時沒有過錯,這就是‘誡’的功用吧!” 6.15 薛收曰:“谏①,其見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②。
”子曰:“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诋③,其知命者之所為乎④!狡乎逆上⑤,吾不與也。
” 【注釋】 ①谏:阮逸注雲:“《續書》有谏。
”見5.10條及注。
②其言危:《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東漢包鹹注雲:“危,厲也。
”即話語嚴厲。
③诋:诋毀。
④其知命者之所為乎:阮逸注雲:“知命,為知其君可谏則谏,進退不違天命也。
”即順應天命,洞悉進退之道。
⑤狡乎逆上:阮逸注雲:“狡,謂志不直也,言不危也,非忠順,故曰‘逆’。
”《晏子春秋·内篇問下第四》:“邪人則不然,用于上則虐民,行于下則逆上。
”狡,不守正道。
逆上,逢迎君主。
逆,迎。
【譯文】 薛收說:“谏,體現的是忠臣之心!志意剛直,話語嚴厲。
”文中子說:“一定要剛直而不逼迫,嚴厲而不诋毀,這應該就是知天命之人的作為吧!不守正道逢迎君主,我是不會贊成的。
” 6.16 賈瓊曰:“虐哉!漢武。
未嘗從谏也。
”子曰:“孝武,其生知之乎①!雖不從,未嘗不悅而容之,故賢人攢于朝②,直言屬于耳③。
斯有志于道,故能知悔而康帝業④,可不謂有志之主乎?” 【注釋】 ①生知:即生而知之。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②攢:聚集。
③屬:集中。
④知悔而康帝業:阮逸注雲:“晚年下诏,覺用兵之悔,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是知悔而帝業康也。
” 【譯文】 賈瓊說:“漢武帝真是暴虐啊!從來沒有采納過臣子的谏言。
”文中子說:“漢武帝此人,應該是生而睿智吧!雖然不采納谏言,但未嘗不愉快地包容進谏之人,因此賢人才能彙聚于朝堂,直言才能聽進他的耳朵。
他有志于王道,所以能真心悔過痛改前非使天下安定成就帝業,怎能不說他是有志之主呢?” 6.17 子曰:“姚義之辯①,李靖之智②,賈瓊、魏徵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③,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禮樂④,可以成人矣。
” 【注釋】 ①姚義:見2.3條注。
②李靖:見2.3條注。
③程元:見2.29條注。
王孝逸:見1.27條注。
④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禮樂:實模仿西晉陸機《辯亡論》:“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節儉。
”笃固,笃厚堅定。
申,申明。
【譯文】 文中子說:“姚義的辯才,李靖的智謀,賈瓊、魏徵的方正,薛收的仁義,程元、王孝逸的文才,加之以笃厚堅定,申明以禮樂教化,就可以成為人才了。
” 6.18 子謂京房、郭璞“古之亂常人也”①。
【注釋】 ①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人。
受學于梁人焦延壽。
京房氏《易》長于災變,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舉孝廉為郎,後任魏郡太守。
多次上疏論說災異,得罪權宦,以“非謗政治,歸惡天子”之罪棄市。
《漢書》卷七十五有傳。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
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少博學,随河東郭公學蔔筮。
永嘉之亂時,避亂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導征為參軍。
晉元帝時拜著作佐郎,與王隐共撰《晉史》。
後為大将軍王敦記室參軍,以蔔筮不吉勸阻王敦謀反而遇害。
《晉書》卷七十二有傳。
【譯文】 文中子說京房、郭璞是“古時擾亂倫常大道之人”。
6.19 子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禮廢,天下無家道矣;喪禮廢,天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
嗚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①。
” 【注釋】 ①末如之何:無可奈何。
末,莫。
《論語·衛靈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譯文】 文中子說:“冠禮廢弛,天下就沒有成人之道了;婚禮廢弛,天下就沒有成家之道了;喪禮廢弛,天下人就遺棄自己的父母了;祭禮廢弛,天下人就忘記自己的祖先了。
哎!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6.20 越公問
”或曰:“禮豈為我輩設哉②?”子不答,既而謂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③,安知教意哉?有若謂先王之道④,斯為美也。
” 【注釋】 ①不可行也:阮逸注雲:“行仁必以禮節之。
”即此種說法不可行。
②禮豈為我輩設哉:《世說新語·任誕》:“阮籍嫂嘗還家,籍見與别,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也?’” ③旁行而不流:阮逸注雲:“旁行一隅,不知流通之變。
”《周易·系辭上》:“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三國王弼注雲:“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原為應變旁通而不失正道,此指拘于一隅而不知變通。
④有若:有氏,名若,世稱“有子”。
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先王之道:《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譯文】 有人問:“君子心存仁義就可以了,為何還要用禮呢?”文中子說:“這種說法不可行。
”有人問:“禮豈是為我們這樣的人設立的?”文中子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對薛收說:“這個人拘于一隅而不知變通,怎麼會知道禮教的意義呢?有子所說的先王之道才是最完美的。
” 6.11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①,道斯盛矣。
”薛收曰:“何為其然?”子曰:“嗚呼!惟明王能受訓②。
”收曰:“無制而有訓③,何謂也?”子曰:“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④!無制而有訓,天下其無大過矣。
否則蒼生不無大憂焉。
” 【注釋】 ①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②惟明王能受訓:見5.5條。
訓,阮逸注雲:“《續書》有訓。
” ③無制而有訓:見5.26條及注。
此指先代賢臣之命實可為後代君王之訓。
④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阮逸注雲:“若孝武之制未亡,霍光之命尚正,則可以訓前漢諸帝也;光武之制未亡,桓榮之命尚正,則可以訓後漢諸帝也。
” 【譯文】 文中子說:“七制之主,王道興盛。
”薛收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哎!隻有明主才會接受大臣之訓。
”薛收問:“沒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訓,這是為何?”文中子說:“那是因為先帝之制沒有失去,大臣之訓尚遵正道!因此才會沒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訓,這說明天下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否則天下蒼生不免要有大禍了。
” 6.12 薛收曰:“贊其非古乎①?”子曰:“唐、虞之際,斯為盛。
大禹、臯陶②,所以順天休命也③。
” 【注釋】 ①贊:阮逸注雲:“《續書》有贊。
” ②臯陶(gāoyáo):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曆經唐、虞、夏三個時代,以正直聞名,相傳構建了中國最早的司法體系(五刑、五教),注重“法治”與“德政”的結合,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天下大治。
③順天休命:《周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唐孔穎達疏雲:“亦當包含遏匿其惡,褒揚其善,順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
” 【譯文】 薛收問:“贊應該不是古已有之的吧?”文中子說:“唐堯、虞舜之時,已頗為興盛。
因此大禹、臯陶才能順承天德,萬物休美。
” 6.13 文中子曰:“議①,天子所以兼采而博聽也,唯至公之主為能擇焉②。
” 【注釋】 ①議:阮逸注雲:“《續書》有議。
”見5.8條及注。
②唯至公之主為能擇焉:阮逸注雲:“公朝共議,擇善而從。
” 【譯文】 文中子說:“議,天子靠它多方采納廣泛聽取,隻有至公至正的君主才能擇善而從。
” 6.14 文中子曰:“誡①,其至矣乎②!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見③,悚懼所未聞④,刻于盤盂⑤,勒于幾杖⑥,居有常念,動無過事,其誡之功乎!” 【注釋】 ①誡:阮逸注雲:“《續書》有誡。
” ②至:此指周全。
與下文“居有常念,動無過失”對應。
③敬慎:《尚書·多士》:“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緻天之罰于爾躬。
”西漢孔安國注雲:“汝不能敬慎,其罰深重,不但不得還本土而已,我亦緻天罰于汝身。
”即恭敬謹慎。
④悚懼:《尚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西漢孔安國注雲:“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過悔。
”即驚懼不安。
⑤刻于盤盂:《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成湯盤盂,著日新之規;武王戶席,題必戒之訓。
” ⑥勒于幾杖:将訓誡自警之文刻于幾、杖之上。
勒,刻。
幾杖,坐幾和手杖。
古人坐則憑幾,行則據杖,将訓誡自警之文刻于幾、杖之上,意在于生活起立坐行之中無時無刻不提醒約束自己。
【譯文】 文中子說:“誡,堪稱最為周全完備!古時聖明之君,其恭敬謹慎堪稱見所未見,其驚懼不安堪稱聞所未聞,将‘誡’刻在盤、盂、幾、杖之上,使自己起居之時常常想起,行事之時沒有過錯,這就是‘誡’的功用吧!” 6.15 薛收曰:“谏①,其見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②。
”子曰:“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诋③,其知命者之所為乎④!狡乎逆上⑤,吾不與也。
” 【注釋】 ①谏:阮逸注雲:“《續書》有谏。
”見5.10條及注。
②其言危:《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東漢包鹹注雲:“危,厲也。
”即話語嚴厲。
③诋:诋毀。
④其知命者之所為乎:阮逸注雲:“知命,為知其君可谏則谏,進退不違天命也。
”即順應天命,洞悉進退之道。
⑤狡乎逆上:阮逸注雲:“狡,謂志不直也,言不危也,非忠順,故曰‘逆’。
”《晏子春秋·内篇問下第四》:“邪人則不然,用于上則虐民,行于下則逆上。
”狡,不守正道。
逆上,逢迎君主。
逆,迎。
【譯文】 薛收說:“谏,體現的是忠臣之心!志意剛直,話語嚴厲。
”文中子說:“一定要剛直而不逼迫,嚴厲而不诋毀,這應該就是知天命之人的作為吧!不守正道逢迎君主,我是不會贊成的。
” 6.16 賈瓊曰:“虐哉!漢武。
未嘗從谏也。
”子曰:“孝武,其生知之乎①!雖不從,未嘗不悅而容之,故賢人攢于朝②,直言屬于耳③。
斯有志于道,故能知悔而康帝業④,可不謂有志之主乎?” 【注釋】 ①生知:即生而知之。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②攢:聚集。
③屬:集中。
④知悔而康帝業:阮逸注雲:“晚年下诏,覺用兵之悔,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是知悔而帝業康也。
” 【譯文】 賈瓊說:“漢武帝真是暴虐啊!從來沒有采納過臣子的谏言。
”文中子說:“漢武帝此人,應該是生而睿智吧!雖然不采納谏言,但未嘗不愉快地包容進谏之人,因此賢人才能彙聚于朝堂,直言才能聽進他的耳朵。
他有志于王道,所以能真心悔過痛改前非使天下安定成就帝業,怎能不說他是有志之主呢?” 6.17 子曰:“姚義之辯①,李靖之智②,賈瓊、魏徵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③,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禮樂④,可以成人矣。
” 【注釋】 ①姚義:見2.3條注。
②李靖:見2.3條注。
③程元:見2.29條注。
王孝逸:見1.27條注。
④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禮樂:實模仿西晉陸機《辯亡論》:“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節儉。
”笃固,笃厚堅定。
申,申明。
【譯文】 文中子說:“姚義的辯才,李靖的智謀,賈瓊、魏徵的方正,薛收的仁義,程元、王孝逸的文才,加之以笃厚堅定,申明以禮樂教化,就可以成為人才了。
” 6.18 子謂京房、郭璞“古之亂常人也”①。
【注釋】 ①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人。
受學于梁人焦延壽。
京房氏《易》長于災變,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舉孝廉為郎,後任魏郡太守。
多次上疏論說災異,得罪權宦,以“非謗政治,歸惡天子”之罪棄市。
《漢書》卷七十五有傳。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
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少博學,随河東郭公學蔔筮。
永嘉之亂時,避亂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導征為參軍。
晉元帝時拜著作佐郎,與王隐共撰《晉史》。
後為大将軍王敦記室參軍,以蔔筮不吉勸阻王敦謀反而遇害。
《晉書》卷七十二有傳。
【譯文】 文中子說京房、郭璞是“古時擾亂倫常大道之人”。
6.19 子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禮廢,天下無家道矣;喪禮廢,天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
嗚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①。
” 【注釋】 ①末如之何:無可奈何。
末,莫。
《論語·衛靈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譯文】 文中子說:“冠禮廢弛,天下就沒有成人之道了;婚禮廢弛,天下就沒有成家之道了;喪禮廢弛,天下人就遺棄自己的父母了;祭禮廢弛,天下人就忘記自己的祖先了。
哎!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6.20 越公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