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禮樂篇

關燈
政①。

    子曰:“恭以儉②。

    ”邳公問政③。

    子曰:“清以平④。

    ”安平公問政⑤。

    子曰:“無鬥人以名⑥。

    ” 【注釋】 ①越公:楊素。

    見1.11、1.15條注。

     ②恭以儉:阮逸注雲:“楊素驕侈,故規之。

    ” ③邳(pī)公:蘇威。

    見4.33條注。

     ④清以平:阮逸注雲:“威以老臣貴位,引其子夔預朝政,非清白公平也,故亦規之。

    ” ⑤安平公:李德林。

    見1.11條注。

     ⑥無鬥人以名:阮逸注雲:“德林文學擅名,然多自負,見毀于時,故規之使無鬥名。

    ” 【譯文】 越公問為政之道。

    文中子說:“恭敬節儉。

    ”邳公問為政之道。

    文中子說:“清正公平。

    ”安平公問為政之道。

    文中子說:“不要與人争名。

    ” 6.21 子謂薛收、賈瓊曰:“《春秋》《元經》,其衰世之意乎①?義直而微②,言曲而中。

    ” 【注釋】 ①其衰世之意乎:《周易·系辭下》:“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東晉韓康伯注雲:“有憂患而後作《易》,世衰則失得彌彰,爻繇之辭,所以明失得,故知衰世之意邪?”即在世道衰微之時,明辨得失,彰顯正道。

     ②微:深邃,深奧。

    《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 【譯文】 文中子對薛收、賈瓊說:“《春秋》《元經》,應該是君子在世道衰微之時表達的志意吧?寓意正直而深奧,言辭委婉而中肯。

    ” 6.22 越公初見子,遇内史薛公①,曰:“公見王通乎?”薛公曰:“鄉人也②。

    是其家傳七世矣,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③。

    ”越公曰:“天下豈有七世不逢乎?”薛公曰:“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④。

    ”越公曰:“奚若其祖⑤?”公曰:“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孫焉⑥。

    雖然,久于其道,鐘美于是也⑦。

    是人必能叙彜倫矣⑧。

    ” 【注釋】 ①内史薛公:見2.9條注。

     ②鄉人:阮逸注雲:“并家河東。

    ” ③其家傳七世矣,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見1.1條注。

    家傳,阮逸注雲:“家傳儒業。

    ” ④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阮逸注雲:“若孔子,自弗父何嗣厲公及正考甫佐戴武宣公,至孔父嘉立殇公,至仲尼,凡三百年不遇明時。

    三十年為一世。

    ”君子道消,《周易·否卦》:“《彖》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 ⑤祖:此指儒家宗師孔子。

     ⑥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孫焉:此句意在将王通與宗師孔子相比而言。

    《史記·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

    ”“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 ⑦鐘美于是:《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子貉早死,無後,而天鐘美于是,将必以是大有敗也。

    ”鐘,集中,彙集。

     ⑧叙彜倫:《尚書·洪範》:“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

    ”叙,次叙。

    此指匡正。

    彜倫,倫常大道。

    見1.27條注。

     【譯文】 越公初見文中子,遇到内史薛公說:“您見過王通嗎?”薛公說:“是我同鄉。

    他們家傳習經典已有七代,皆有經世濟國之道,隻是生不逢時。

    ”越公問:“天下哪有七代人都生不逢時的?”薛公說:“君子之道衰微,十代生不逢時的都有。

    ”越公問:“與孔子相比如何?”薛公說:“王通上有祖、父,下有子、孫。

    盡管如此,他長久鑽研孔子之道,集儒家學說之長,此人必能匡正倫常大道。

    ” 6.23 子出自蒲關①,關吏陸逢止之曰②:“未可以遁我生民也③。

    ”子為之宿,翌日而行④。

    陸逢送子曰:“行矣,江湖鳣鲸,非溝渎所容也⑤。

    ” 【注釋】 ①子出自蒲關:阮逸注雲:“自長安出蒲州龍門關北歸晉。

    ” ②陸逢:阮逸注雲:“賢人,隐于關吏。

    ” ③遁:遁舍,舍棄。

    《南齊書·杜京産傳》:“泰始之朝,挂冠辭世,遁舍家業,隐于太平。

    ” ④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⑤江湖鳣(zhān)鲸,非溝渎所容也:實模仿西漢賈誼《吊屈原文》:“彼尋常之污渎兮,豈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蟻。

    ”三國如淳注雲:“鳣、鲸,皆大魚也。

    ” 【譯文】 文中子出蒲關,關吏陸逢阻攔他說:“不可以舍棄黎民百姓。

    ”文中子因此而留宿一晚,第二天便離開了。

    陸逢送别文中子說:“走吧,江湖中的鳣鲸巨鱗,不是小小溝渠所能容納的。

    ” 6.24 程元曰:“敢問‘風自火出,家人’①,何也?”子曰:“明内而齊外,故家道正而天下正。

    ” 【注釋】 ①風自火出,家人:《周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 【譯文】 程元說:“請問‘風自火出,家人’,是什麼意思?”文中子說:“對内治家嚴明,對外處事有方,因此家道端正,天下亦随之端正。

    ” 6.25 子曰:“仁義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繼道德而興禮樂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仁義應該就是教化的根本吧?古聖先王以此來繼承道德,進而振興禮樂。

    ” 6.26 子曰:“禮其皇極之門乎①?聖人所以向明而節天下也②。

    其得中道乎③?故能辯上下,定民志④。

    ” 【注釋】 ①皇極:見1.8條注。

     ②向明而節天下:《周易·說卦》:“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可知“向明而治”實取諸《離卦》,考《周易·離卦》:“《彖》曰:‘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唐孔穎達疏雲:“‘重明’,謂上下俱離。

    ‘麗乎正’也者,謂兩陰在内,既有重明之德,又附于正道,所以‘化成天下’也。

    ”即君臣上下皆明達事理、遵守正道。

     ③中道:《孟子·盡心下》:“孔子豈不欲中道哉?”東漢趙岐注雲:“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 ④故能辯上下,定民志:《周易·履卦》:“《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唐孔穎達疏雲:“天尊在上,澤卑處下,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辯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

    ” 【譯文】 文中子說:“禮應該就是構建聖王之制的門徑吧?這是聖人遵守正道治理天下的原因。

    它呈現的應該就是中正大道吧?因此能區别尊卑,穩定民心。

    ” 6.27 或問君子。

    子曰:“知微、知章、知柔、知剛①。

    ”曰:“‘君子不器’②,何如?”子曰:“此之謂不器。

    ” 【注釋】 ①知微、知章、知柔、知剛:實模仿《周易·系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唐孔穎達疏雲:“‘知微知彰’者,初見是幾,是知其微;既見其幾,逆知事之禍福,是知其彰著也。

    ‘知柔知剛’者,剛柔是變化之道,既知初時之柔,則逆知在後之剛,言凡物之體,從柔以至剛,凡事之理,從微以至彰,知幾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為萬夫所瞻望也。

    ”章,彰著,顯著。

     ②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北宋邢昺疏雲:“君子之德,則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見幾而作,無所不施也。

    ” 【譯文】 有人問君子。

    文中子說:“善見其微,見微知著,善察柔弱,知弱成剛。

    ”又問:“‘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文中子說:“以上說的這些就是‘不器’。

    ” 6.28 文中子曰:“周、齊之際,王公大臣不暇及禮矣①。

    獻公曰②:‘天子失禮,則諸侯修于國;諸侯失禮,則大夫修于家③。

    ’禮樂之作,獻公之志也。

    ” 【注釋】 ①周、齊之際,王公大臣不暇及禮矣:阮逸注雲:“北齊高洋至高緯二十八年,後周自宇文覺至介國公二十五年,日尋幹戈,雖有名臣,豈暇及禮哉!” ②獻公:安康獻公。

    見1.1條注。

     ③家:家邑,采邑,即大夫的封地。

     【譯文】 文中子說:“北周、北齊之時,王公大臣無暇顧及禮教。

    安康獻公說:‘天子失去了禮教,則諸侯修習禮教于封國;諸侯失去了禮教,則大夫修習禮教于家邑。

    ’振興禮樂,是安康獻公的心願。

    ” 6.29 程元問《六經》之緻①。

    子曰:“吾續《書》以存漢、晉之實②,續《詩》以辯六代之俗③,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④,贊《易》道以申先師之旨⑤,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⑥,如斯而已矣。

    ”程元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⑦,夫子何處乎?”子曰:“吾于道,屢伸而已⑧,其好而能樂⑨,勤而不厭者乎⑩?聖與明吾安敢處??” 【注釋】 ①《六經》:即《續六經》。

     ②吾續《書》以存漢、晉之實:見1.7條。

     ③續《詩》以辯六代之俗:見1.7條。

     ④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見1.8條。

     ⑤先師:此指孔子。

    《隋書·炀帝紀上》大業四年(608)十月丙午《立孔子後為紹聖侯诏》有雲:“先師尼父,聖德在躬。

    ” ⑥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阮逸注雲:“後王有不合周公制作者,則論而正之。

    ”旌,表明。

    此指确立标準。

     ⑦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禮記·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 ⑧伸:申述,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