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問易篇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問易篇》與《周公篇》存在較為明顯的邏輯關聯。
如果說《周公篇》側重闡發周公聖道之用,那麼《問易篇》則側重探尋周公聖道之源。
聖人之所以能夠德合天地、成就大道,皆仰賴于精研《周易》的深邃與精微。
《周易》是連接天地大德與人世正道的重要樞機與紐帶。
《問易篇》較諸《周公篇》,更為側重于《周易》之道對立德修身的啟發,對治國安邦的助益。
先聖參悟《周易》之旨,經則有《春秋》,典則有《尚書》。
王通敬承《周易》之旨,依《春秋》之例而成《元經》,遵《尚書》之體而成《續書》,意欲浚儒家思想之源泉,立是非正道之公義,備聖王賢臣之哲思,成帝制王道之大用。
因此,王通意在通過正本清源之法,重振儒家正道。
《問易篇》中有較多内容是圍繞其《續書》《元經》的體例與内容展開的。
與其說王通是在闡述《續書》《元經》的體例與内容,不如說他更是在約世人以文、成世人以禮,明之以王道經制,曉之以善惡褒貶,使長久飽受離亂而乖離日久的人心重歸正道。
盛贊兩漢之制、标舉太和之政,更哀傷惠懷之亂、感歎隋炀之敗。
面對社會儒、釋、道三教并行的局面,并未簡單予以否定,抑或流于空疏的說教,而是回歸人道,以人為本,可謂睿智而深沉。
此外,《問易篇》中也載錄了王通從《周易》中體悟到的出處之道,動靜之宜,因此進退交接,皆能圓融周洽而不違中道。
5.1 劉炫問《易》①。
子曰:“聖人于《易》,沒身而已②,況吾侪乎③?”炫曰:“吾談之于朝,無我敵者。
”子不答。
退謂門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④。
” 【注釋】 ①劉炫(xuàn):見4.21條注。
②沒(mò)身:終身。
③吾侪(chái):我輩,我們。
《左傳·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 ④“默而成之”三句:《周易·系辭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唐孔穎達疏雲:“若能順理足于内,默然而成就之,暗與理會,不須言而自信也。
存乎德行者,若有德行則得默而成就之,不言而信也;若無德行則不能然。
此言德行據賢人之德行也。
前《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謂聖人也。
” 【譯文】 劉炫問《周易》。
文中子說:“聖人修習《周易》,都要終身鑽研,更何況我們呢?”劉炫說:“我在朝堂上談論《周易》,沒有人能比得上我。
”文中子沒有回答。
回來對門生說:“默然明理達道,不用言語自能令人深信不疑,做到這些的關鍵是有德行。
” 5.2 魏徵曰:“聖人有憂乎?”子曰:“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乎?”問疑。
子曰:“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乎?”徵退,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①?窮理盡性②,吾何疑?”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③?”子曰:“徵所問者迹也④,吾告汝者心也⑤。
心、迹之判久矣⑥,吾獨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迹固殊乎?”子曰:“自汝觀之則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⑦,各雲當而已矣。
則夫二未違一也⑧。
”李播聞而歎曰⑨:“大哉乎!一也。
天下皆歸焉,而不覺也。
” 【注釋】 ①樂天知命,吾何憂:實模仿《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唐孔穎達疏雲:“順天施化,是歡樂于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
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 ②窮理盡性:《周易·說卦》:“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東晉韓康伯注雲:“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
” ③二言:阮逸注雲:“前雲有憂疑,後雲無憂疑,是二言。
”即兩種說法。
④迹:阮逸注雲:“舉天下物情之動而聖人應之曰‘迹’。
”即外在表象。
⑤心:阮逸注雲:“以一性之本合乎天命曰‘心’。
”即内在本質。
⑥心、迹之判久矣:阮逸注雲:“自周公已來心、迹分。
”判,分離,分開。
⑦适造者不知其殊也:阮逸注雲:“适造,謂我适至于道,乘時而用,則安知心與迹果殊哉!”即至道之人不知心、迹之殊。
⑧二未違一:阮逸注雲:“言則二,道則一也。
”一,即天下大道。
⑨李播:阮逸注雲:“亦門人,未見傳。
”《舊唐書·隐逸傳》載:“(王績)少與李播、呂才為莫逆之交。
” 【譯文】 魏徵問:“聖人會憂慮嗎?”文中子說:“天下人都會憂慮,我又怎麼會不憂慮呢?”又問疑惑。
文中子說:“天下人都會疑惑,我又怎麼會不疑惑呢?”魏徵告退,文中子對董常說:“我樂天知命,有什麼憂慮的呢?我窮理盡性,有什麼疑惑的呢?”董常說:“這不是您告訴魏徵的話,您難道有兩種說法嗎?”文中子說:“魏徵問的是外在表象,我告訴你的是内在本質。
本質與表象分離已經很久了,我又怎麼會沒有兩種說法呢?”董常問:“本質與表象原本就是不同的嗎?”文中子說:“在你看來是不同的,而在至道之人看來則是相同的,兩種說法皆各有其理。
并且這兩種說法并未違背天地間的大道。
”李播聽聞後感歎道:“大道真是偉大啊!天下萬物皆歸結于此,而人們卻沒有察覺。
” 5.3 程元問叔恬曰①:“《續書》之有志有诏,何謂也?”叔恬以告文中子。
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其見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緻用也悉②。
一言而天下應,一令而不可易。
非仁智博達,則天明命③,其孰能诏天下乎?”叔恬曰:“敢問策何謂也?”子曰:“其言也典,其緻也博,憫而不私,勞而不倦,其惟策乎?” 【注釋】 ①程元:見2.29條注。
②緻用:《周易·系辭上》:“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唐孔穎達疏雲:“謂備天下之物,招緻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為天下之利。
”即供人取用。
此指滿足百姓需求。
③則天:取法上天。
《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西漢孔安國注雲:“則,法也。
” 【譯文】 程元問叔恬:“《續書》中的‘志’和‘诏’有何内涵?”叔恬轉告文中子。
文中子說:“‘志’用來成就王道,‘言’用來宣揚志。
‘诏’體現的應該是王者之志吧?撫恤百姓周到全面,充分滿足百姓需求。
隻要說話就會天下響應,隻要下令必定不可更改。
若不是仁德睿智、廣博通達,取法上天、明達天命,又有誰能诏令天下呢?”叔恬說:“請問‘策’有何内涵?”文中子說:“言辭典雅,用途廣泛,憐憫百姓而沒有私心,勞于政事而不知疲倦,這就是‘策’吧?” 5.4 子曰:“《續書》之有命①,邃矣②!其有君臣經略當其地乎!其有成敗于其間,天下懸之,不得已而臨之乎③!進退消息④,不失其幾乎⑤!道甚大,物不廢⑥,高逝獨往⑦,中權契化⑧,自作天命乎!” 【注釋】 ①命:阮逸注雲:“天爵、人爵皆為命也。
” ②邃(suì):深遠。
③臨:此指治理、管理。
《詩經·魯頌·宮》:“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 ④進退消息:此指治理規劃。
與上文“經略”“臨之”相對。
⑤幾:微,端倪。
《周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唐孔穎達疏雲:“言君子既見事之幾微,則須動作而應之,不得待終其日。
” ⑥道甚大,物不廢:《周易·系辭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唐孔穎達疏雲:“言《易》道功用甚大,百種之物賴之,不有休廢也。
” ⑦高逝:高隐,隐居。
獨往:獨來獨往,超脫萬物。
⑧中(zhòng)權:合宜。
《論語·微子》:“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中清,廢中權。
”契化:契合萬物。
化,指萬物。
【譯文】 文中子說:“《續書》中的‘命’寓意深遠!有君臣經營謀劃治理他們自己國土的!有天下安危懸于成敗之間,于是不得已而治理天下的!他們的治理規劃,不錯失任何細微之處!其功用甚大,萬物皆仰賴此道,聖人高隐超脫,處事合乎時宜契合萬物,這是自己創造天命啊!” 5.5 文中子曰:“事者①,其取諸仁義而有謀乎?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②?唯道所存。
以天下之身③,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注釋】 ①事:阮逸注雲:“《續書》有事。
”即《續書》載錄之事。
②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西漢孔安國注雲:“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也。
”意在說明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即無所不學。
常師,固定的老師。
③天下之身:擔當天下大任之身,指天子。
【譯文】 文中子說:“《續書》載錄之事,應該都是取之于仁義而又兼有謀略吧?縱然是天子也必定有老師,然而又哪有固定的老師呢?隻要是有道之人就行。
以擔當天下大任之身,接受天下之人的教誨,得到治理天下的方法,成就天下大治的功業,小民百姓不知其中原委,隻有明主才能做到吧?” 5.6 文中子曰:“廣仁益智,莫善于問①;乘事演道②,莫善于對③。
非明君孰能廣問!非達臣孰能專對乎④!其因宜取類,無不經乎⑤!洋洋乎⑥!晁、董、公孫之對⑦。
” 【注釋】 ①問:阮逸注雲:“《續書》有問。
” ②乘:依托。
演:闡述。
③對:阮逸注雲:“《續書》有對。
” ④專對:獨立應對問答。
《論語·子路》:“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⑤經:阮逸注雲:“經營。
”即謀劃。
⑥洋洋:《尚書·伊訓》:“聖谟洋洋,嘉言孔彰。
”西漢孔安國注雲:“洋洋,美善。
言甚明可法。
” ⑦晁:晁錯。
見4.37條注。
董: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棗強)人。
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春秋公羊傳》。
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上《舉賢良
如果說《周公篇》側重闡發周公聖道之用,那麼《問易篇》則側重探尋周公聖道之源。
聖人之所以能夠德合天地、成就大道,皆仰賴于精研《周易》的深邃與精微。
《周易》是連接天地大德與人世正道的重要樞機與紐帶。
《問易篇》較諸《周公篇》,更為側重于《周易》之道對立德修身的啟發,對治國安邦的助益。
先聖參悟《周易》之旨,經則有《春秋》,典則有《尚書》。
王通敬承《周易》之旨,依《春秋》之例而成《元經》,遵《尚書》之體而成《續書》,意欲浚儒家思想之源泉,立是非正道之公義,備聖王賢臣之哲思,成帝制王道之大用。
因此,王通意在通過正本清源之法,重振儒家正道。
《問易篇》中有較多内容是圍繞其《續書》《元經》的體例與内容展開的。
與其說王通是在闡述《續書》《元經》的體例與内容,不如說他更是在約世人以文、成世人以禮,明之以王道經制,曉之以善惡褒貶,使長久飽受離亂而乖離日久的人心重歸正道。
盛贊兩漢之制、标舉太和之政,更哀傷惠懷之亂、感歎隋炀之敗。
面對社會儒、釋、道三教并行的局面,并未簡單予以否定,抑或流于空疏的說教,而是回歸人道,以人為本,可謂睿智而深沉。
此外,《問易篇》中也載錄了王通從《周易》中體悟到的出處之道,動靜之宜,因此進退交接,皆能圓融周洽而不違中道。
5.1 劉炫問《易》①。
子曰:“聖人于《易》,沒身而已②,況吾侪乎③?”炫曰:“吾談之于朝,無我敵者。
”子不答。
退謂門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④。
” 【注釋】 ①劉炫(xuàn):見4.21條注。
②沒(mò)身:終身。
③吾侪(chái):我輩,我們。
《左傳·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 ④“默而成之”三句:《周易·系辭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唐孔穎達疏雲:“若能順理足于内,默然而成就之,暗與理會,不須言而自信也。
存乎德行者,若有德行則得默而成就之,不言而信也;若無德行則不能然。
此言德行據賢人之德行也。
前《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謂聖人也。
” 【譯文】 劉炫問《周易》。
文中子說:“聖人修習《周易》,都要終身鑽研,更何況我們呢?”劉炫說:“我在朝堂上談論《周易》,沒有人能比得上我。
”文中子沒有回答。
回來對門生說:“默然明理達道,不用言語自能令人深信不疑,做到這些的關鍵是有德行。
” 5.2 魏徵曰:“聖人有憂乎?”子曰:“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乎?”問疑。
子曰:“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乎?”徵退,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①?窮理盡性②,吾何疑?”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③?”子曰:“徵所問者迹也④,吾告汝者心也⑤。
心、迹之判久矣⑥,吾獨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迹固殊乎?”子曰:“自汝觀之則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⑦,各雲當而已矣。
則夫二未違一也⑧。
”李播聞而歎曰⑨:“大哉乎!一也。
天下皆歸焉,而不覺也。
” 【注釋】 ①樂天知命,吾何憂:實模仿《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唐孔穎達疏雲:“順天施化,是歡樂于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
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 ②窮理盡性:《周易·說卦》:“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東晉韓康伯注雲:“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
” ③二言:阮逸注雲:“前雲有憂疑,後雲無憂疑,是二言。
”即兩種說法。
④迹:阮逸注雲:“舉天下物情之動而聖人應之曰‘迹’。
”即外在表象。
⑤心:阮逸注雲:“以一性之本合乎天命曰‘心’。
”即内在本質。
⑥心、迹之判久矣:阮逸注雲:“自周公已來心、迹分。
”判,分離,分開。
⑦适造者不知其殊也:阮逸注雲:“适造,謂我适至于道,乘時而用,則安知心與迹果殊哉!”即至道之人不知心、迹之殊。
⑧二未違一:阮逸注雲:“言則二,道則一也。
”一,即天下大道。
⑨李播:阮逸注雲:“亦門人,未見傳。
”《舊唐書·隐逸傳》載:“(王績)少與李播、呂才為莫逆之交。
” 【譯文】 魏徵問:“聖人會憂慮嗎?”文中子說:“天下人都會憂慮,我又怎麼會不憂慮呢?”又問疑惑。
文中子說:“天下人都會疑惑,我又怎麼會不疑惑呢?”魏徵告退,文中子對董常說:“我樂天知命,有什麼憂慮的呢?我窮理盡性,有什麼疑惑的呢?”董常說:“這不是您告訴魏徵的話,您難道有兩種說法嗎?”文中子說:“魏徵問的是外在表象,我告訴你的是内在本質。
本質與表象分離已經很久了,我又怎麼會沒有兩種說法呢?”董常問:“本質與表象原本就是不同的嗎?”文中子說:“在你看來是不同的,而在至道之人看來則是相同的,兩種說法皆各有其理。
并且這兩種說法并未違背天地間的大道。
”李播聽聞後感歎道:“大道真是偉大啊!天下萬物皆歸結于此,而人們卻沒有察覺。
” 5.3 程元問叔恬曰①:“《續書》之有志有诏,何謂也?”叔恬以告文中子。
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其見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緻用也悉②。
一言而天下應,一令而不可易。
非仁智博達,則天明命③,其孰能诏天下乎?”叔恬曰:“敢問策何謂也?”子曰:“其言也典,其緻也博,憫而不私,勞而不倦,其惟策乎?” 【注釋】 ①程元:見2.29條注。
②緻用:《周易·系辭上》:“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唐孔穎達疏雲:“謂備天下之物,招緻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為天下之利。
”即供人取用。
此指滿足百姓需求。
③則天:取法上天。
《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西漢孔安國注雲:“則,法也。
” 【譯文】 程元問叔恬:“《續書》中的‘志’和‘诏’有何内涵?”叔恬轉告文中子。
文中子說:“‘志’用來成就王道,‘言’用來宣揚志。
‘诏’體現的應該是王者之志吧?撫恤百姓周到全面,充分滿足百姓需求。
隻要說話就會天下響應,隻要下令必定不可更改。
若不是仁德睿智、廣博通達,取法上天、明達天命,又有誰能诏令天下呢?”叔恬說:“請問‘策’有何内涵?”文中子說:“言辭典雅,用途廣泛,憐憫百姓而沒有私心,勞于政事而不知疲倦,這就是‘策’吧?” 5.4 子曰:“《續書》之有命①,邃矣②!其有君臣經略當其地乎!其有成敗于其間,天下懸之,不得已而臨之乎③!進退消息④,不失其幾乎⑤!道甚大,物不廢⑥,高逝獨往⑦,中權契化⑧,自作天命乎!” 【注釋】 ①命:阮逸注雲:“天爵、人爵皆為命也。
” ②邃(suì):深遠。
③臨:此指治理、管理。
《詩經·魯頌·宮》:“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 ④進退消息:此指治理規劃。
與上文“經略”“臨之”相對。
⑤幾:微,端倪。
《周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唐孔穎達疏雲:“言君子既見事之幾微,則須動作而應之,不得待終其日。
” ⑥道甚大,物不廢:《周易·系辭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唐孔穎達疏雲:“言《易》道功用甚大,百種之物賴之,不有休廢也。
” ⑦高逝:高隐,隐居。
獨往:獨來獨往,超脫萬物。
⑧中(zhòng)權:合宜。
《論語·微子》:“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中清,廢中權。
”契化:契合萬物。
化,指萬物。
【譯文】 文中子說:“《續書》中的‘命’寓意深遠!有君臣經營謀劃治理他們自己國土的!有天下安危懸于成敗之間,于是不得已而治理天下的!他們的治理規劃,不錯失任何細微之處!其功用甚大,萬物皆仰賴此道,聖人高隐超脫,處事合乎時宜契合萬物,這是自己創造天命啊!” 5.5 文中子曰:“事者①,其取諸仁義而有謀乎?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②?唯道所存。
以天下之身③,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注釋】 ①事:阮逸注雲:“《續書》有事。
”即《續書》載錄之事。
②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西漢孔安國注雲:“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也。
”意在說明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即無所不學。
常師,固定的老師。
③天下之身:擔當天下大任之身,指天子。
【譯文】 文中子說:“《續書》載錄之事,應該都是取之于仁義而又兼有謀略吧?縱然是天子也必定有老師,然而又哪有固定的老師呢?隻要是有道之人就行。
以擔當天下大任之身,接受天下之人的教誨,得到治理天下的方法,成就天下大治的功業,小民百姓不知其中原委,隻有明主才能做到吧?” 5.6 文中子曰:“廣仁益智,莫善于問①;乘事演道②,莫善于對③。
非明君孰能廣問!非達臣孰能專對乎④!其因宜取類,無不經乎⑤!洋洋乎⑥!晁、董、公孫之對⑦。
” 【注釋】 ①問:阮逸注雲:“《續書》有問。
” ②乘:依托。
演:闡述。
③對:阮逸注雲:“《續書》有對。
” ④專對:獨立應對問答。
《論語·子路》:“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⑤經:阮逸注雲:“經營。
”即謀劃。
⑥洋洋:《尚書·伊訓》:“聖谟洋洋,嘉言孔彰。
”西漢孔安國注雲:“洋洋,美善。
言甚明可法。
” ⑦晁:晁錯。
見4.37條注。
董: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棗強)人。
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春秋公羊傳》。
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上《舉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