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公篇

關燈
【題解】 《周公篇》以周公之道為發端,闡明聖人之道乃與天地合德,潛藏于萬物之中。

    《周公篇》通過品評門生、名士、權臣及曆史人物,進而論述其德行之高下,政略之優劣,以此證明立德修身、遵循聖道的重要性。

    《周公篇》中有關于聖人為政之道的專題論述。

    王通認為,緻太平之法在于遵聖教而行聖道,聖教著于經典,當潛心修習研讀;聖道本乎持中,當悉心揣摩參悟。

    因此在批判晉隋暴政的同時,亦對北朝振作之主給予充分肯定。

    進而結合其《續六經》,擴充發明了傳統儒家的褒貶之法,為其中國、帝制之說奠定基礎。

    南北朝時期,疆土南北分治,王朝鼎革不斷,士人各為其主,史官各執一詞。

    王通秉承儒家聖道,申大義而明中國,闡明中國之道在于存續典章禮樂,因而能存續典章禮樂者方為中國。

    以仁德論王道,以禮樂辯中國,實為高屋建瓴之論。

    在王通看來,典章禮樂著于篇籍,得其時,則王朝推之以興邦;失其時,則聖人述之以行教。

    《六經》篇籍承載典章禮樂,存禮樂方能明聖教,明聖教方能觀世道,觀世道方能正厥失,正厥失方能成王道,成王道方能緻太平。

    因此将天命所在系于禮樂所存,此論與其《續六經》互為表裡,對漢末以來的儒家正統王朝觀、中國觀進行了立場鮮明的擴充和發明,以中道對儒家思想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此外,《周公篇》還載錄王通對其所見所聞隋末君臣無道之事,結合其《續六經》世風時變之論,指出隋朝崩頹當在不遠,這亦與其退居不仕、修禮行教互為印證。

     4.1 子謂周公之道:“曲而當,私而恕①,其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乎②?” 【注釋】 ①曲而當,私而恕:阮逸注雲:“攝政誅管、蔡,曲而當也;代武王笞伯禽,私而恕也。

    ”曲而當,《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開代殷後,國于宋。

    ”即王朝興立之初,周公為穩定國家,鞏固分封制度所做的一系列積極應對措施。

    曲,周全,盡心竭力。

    私而恕,《禮記·文王世子》:“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東漢鄭玄注雲:“以成王之過擊伯禽,則足以感喻焉。

    ” ②其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乎:阮逸注雲:“曲而當,于理窮矣;私而恕,于性盡矣。

    理則性,性則天,天則命,此所以為聖也。

    ”窮理盡性,《周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 【譯文】 文中子說周公為政之道:“治國為政處事周全而公正允當,教導帝王雖出己意亦合乎人情,應該是洞悉事理、窮盡本性達到知天命的境界了吧?” 4.2 子曰:“聖人之道,其昌也潛①,其弊也寝②,亹亹焉若寒暑進退③,物莫不從之,而不知其由也④。

    ” 【注釋】 ①潛:此指潛藏。

     ②寝:此指暗藏。

    與“潛藏”相對。

     ③亹亹(wěi):阮逸注雲:“循環不絕貌。

    ” ④物莫不從之,而不知其由也:《周易·系辭上》:“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 【譯文】 文中子說:“聖人之道,世道昌明時潛藏其中,世道衰敗時暗藏其内,循環不絕就像寒來暑往,萬物沒有不遵循它的,卻又不知其中的道理。

    ” 4.3 溫彥博問①:“嵇康、阮籍何人也②?”子曰:“古之名理者③,而不能窮也。

    ”曰:“何謂也?”子曰:“道不足而器有餘。

    ”曰:“敢問道器。

    ”子曰:“通變之謂道④,執方之謂器⑤。

    ”曰:“劉靈何人也⑥?”子曰:“古之閉關人也⑦。

    ”曰:“可乎?”曰:“兼忘天下⑧,不亦可乎?”曰:“道足乎?”曰:“足則吾不知也。

    ” 【注釋】 ①溫彥博:見3.29條注。

     ②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國铚(今安徽濉溪)人。

    “竹林七賢”之一。

    幼聰穎,博覽群書,好老莊,與阮籍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拜郎中,調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後隐居不仕,因得罪司隸校尉鐘會,遭其構陷,被掌權的大将軍司馬昭處死。

    《晉書》卷四十九有傳。

    阮籍:見1.34條注。

     ③名理:此指魏晉及其後清談家辨析事物名與理是非同異的讨論。

     ④通變:通權達變,即能夠根據變化發展而随機應變。

     ⑤執方:固執一端,即固守一家之說、一隅之見而不知改變。

     ⑥劉靈:即劉伶,字伯倫,沛國沛縣(今江蘇沛縣)人。

    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嗜酒不羁,世稱“醉侯”,好老莊,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

    曾在建威将軍王戎幕府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晉書》卷四十九有傳。

     ⑦閉關:阮逸注雲:“喻藏身也。

    此世人所不能窺其阃阈。

    ”此指閉守内心,不受外界打擾。

     ⑧兼忘天下:此指忘卻天下功名,即魏晉名士崇尚自然、醉心山水、超然物外之風度。

    《莊子·天運》:“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唐成玄英疏雲:“夫兼忘天下者,棄萬乘如脫屣也。

    使天下兼忘我者,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 【譯文】 溫彥博問:“嵇康、阮籍是怎樣的人?”文中子說:“是古代談名說理之人,然而未能窮盡其妙。

    ”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他們道不足而器有餘。

    ”問:“請問道、器是什麼?”文中子說:“能夠通權達變是‘道’,隻能固守一端是‘器’。

    ”問:“劉伶是怎樣的人?”文中子說:“他是古時閉守内心不問世事之人。

    ”問:“這種做法可取嗎?”文中子說:“連天下功名都忘卻了,難道不可取嗎?”問:“是否達到了道的境界?”文中子說:“這我就不知道了。

    ” 4.4 陳守謂薛生曰①:“吾行令于郡縣而盜不止,夫子居于鄉裡而争者息,何也?”薛生曰:“此以言化,彼以心化。

    ”陳守曰:“吾過矣。

    ”退而靜居②,三月盜賊出境。

    子聞之曰:“收善言,叔達善德。

    ” 【注釋】 ①陳守:阮逸注雲:“叔達也。

    ”陳叔達,見2.3條注。

    《舊唐書·陳叔達傳》:“大業中,拜内史舍人,出為绛郡通守。

    ”薛生:即薛收。

     ②退而靜居:阮逸注雲:“思行其道。

    ”即回來之後靜思化民之道。

     【譯文】 绛郡太守陳叔達對薛收說:“我管理郡縣而盜賊屢禁不絕,先生居住鄉裡百姓卻沒有紛争,這是為什麼呢?”薛收說:“你用言語去教化,先生用真心去感化。

    ”陳叔達說:“我錯了。

    ”回來後閉門靜思,三個月後盜賊離開绛郡。

    文中子聽聞此事說:“薛收善于進言,陳叔達善于修德。

    ” 4.5 房玄齡問:“田疇何人也?”子曰:“古之義人也。

    ”① 【注釋】 ①此條實模仿《論語·述而》:“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田疇(169—214),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今天津薊州區)人。

    東漢末年隐士。

    少好讀書,初為幽州牧劉虞從事,“虞已為公孫瓒所害。

    疇至,谒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入曹操麾下,任司空戶曹掾,為向導。

    後因平定烏丸有功,封亭侯,不受。

    又随曹操征荊州有功,以前爵封之,仍不受,于是拜為議郎。

    建安十九年(214)離世。

    《三國志》卷十一有傳。

     【譯文】 房玄齡問:“田疇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子說:“他是古時義士。

    ” 4.6 子謂:“《武德》之舞勞而決①,其發謀動慮經天下乎②?”謂:“《昭德》之舞閑而泰③,其和神定氣綏天下乎④?”太原府君曰⑤:“何如?”子曰:“或決而成之,或泰而守之。

    吾不知其變也。

    噫!《武德》則功存焉,不如《昭德》之善也。

    且《武》之未盡善久矣⑥。

    其時乎!其時乎!” 【注釋】 ①《武德》之舞:《漢書·禮樂志》曰:“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以行,武已除亂也。

    ”即祭祀漢高祖的樂舞。

     ②發謀:定謀略,出主意。

    動:作。

    慮:深思熟慮。

     ③《昭德》之舞:《漢書·禮樂志》曰:“孝景采《武德》舞以為《昭德》,以尊太宗廟。

    ”漢文帝,廟号“太宗”,故《昭德》之舞為祭祀漢文帝的樂舞。

     ④綏(suí):撫綏,安撫。

    《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⑤太原府君:即王凝。

    見1.10條“叔恬”注。

     ⑥《武》之未盡善久矣:《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西漢孔安國注雲:“《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盡善也!’”《武》,即歌頌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樂舞。

     【譯文】 文中子說:“《武德》之舞辛勞而果決,應該是表達高祖深謀遠略經營天下吧?”說:“《昭德》之舞閑适而安定,應該是表達文帝寬和穩重安撫天下吧?”太原府君王凝問:“怎麼樣?”文中子說:“一個是果決創業,一個是穩重守業,然而這其中的文武相濟與權變之道,我卻不甚知曉。

    啊!《武德》頌揚武功,不如《昭德》盡善盡美。

    并且周代《武》并非盡善盡美已是很久的事了。

    這是時代的原因啊!這是時代的原因啊!” 4.7 子謂史談善述九流①,“知其不可廢,而知其各有弊也,安得長者之言哉②?” 【注釋】 ①史談:阮逸注雲:“司馬談為太史,故曰‘史談’。

    ”司馬談(?—前110),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司馬遷之父。

    西漢建元、元封年間任太史令。

    學識廣博,作文論六家之要旨。

    九流:即戰國諸子中影響最大的九家。

    此處泛指諸子之學。

    考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僅就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而言,而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載:“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 ②長者之言:《漢書·龔遂傳》載,王生曰:“天子即問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陳對,宜曰:‘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遂受其言,既至前,上果問以治狀,遂對如王生言。

    天子說其有讓,笑曰:“君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遂因前曰:“臣非知此,乃臣議曹教戒臣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司馬談善于傳承諸子之學,“知道此學不可荒廢,又知道其中各有不足,是怎麼會有這些睿智老成的言辭呢?” 4.8 子曰:“通其變①,天下無弊法;執其方②,天下無善教。

    故曰:存乎其人③。

    ” 【注釋】 ①通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