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公篇

關燈
:《周易·系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唐孔穎達疏雲:“事久不變則民倦而窮,今黃帝、堯、舜之等以其事久或窮,故開通其變,量時制器使民用之,日新不有懈倦也。

    ”即開通變革。

     ②執其方:阮逸注雲:“偏執一隅,有時作泥。

    ”即固守一端,不思改變。

    4.3條作“執方”。

     ③存乎其人:《周易·系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即關鍵在于人。

    見2.44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能夠開通變革,天下就沒有不好的制度;如果固守不變,天下就沒有好的政教。

    因此說:關鍵在于人。

    ” 4.9 子曰:“安得圓機之士①,與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極之主②,與之共叙九疇哉③?” 【注釋】 ①圓機:《莊子·盜跖》:“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

    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

    ”唐成玄英疏雲:“圓機,猶環中也。

    執環中之道以應是非,用于獨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虛通之理,轉變無窮者也。

    ”此指天地自然萬物之道。

     ②皇極:皇權得以建立的制度與規範。

    此指盛德大業。

    見1.8條注。

     ③九疇(chóu):此指治理天下的方略。

    《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指傳說中天帝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種方法。

    疇,類,種。

     【譯文】 文中子說:“哪有懂得天地大道之士,和他一起讨論諸子百家之學?哪有建立盛德大業之君,和他一起談論治理天下的大政方略?” 4.10 杜淹問①:“崔浩何人也②?”子曰:“迫人也③。

    執小道④,亂大經。

    ” 【注釋】 ①杜淹:見2.3條注。

     ②崔浩(381—450):字伯淵,小字桃簡,清河東武(今河北清河)人。

    北魏司空崔宏長子。

    擅長天象星曆及長生之術。

    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為太武帝重要謀臣,輔佐太武帝滅亡胡夏、平定北涼、擊破柔然,打通西域商道。

    曆任太常卿、司徒等職,封東郡公。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坐“國史之獄”,夷滅九族。

    《魏書》卷三十五有傳。

     ③迫:此指狹隘淺陋。

     ④執小道:阮逸注雲:“好星曆及真君長生之術。

    ” 【譯文】 杜淹問:“崔浩是怎樣的人?”文中子說:“是狹隘淺陋之人。

    執着于小道而違背了正道。

    ” 4.11 程元曰①:“敢問《豳風》何也②?”子曰:“變風也③。

    ”元曰:“周公之際亦有變風乎?”子曰:“君臣相诮④,其能正乎?成王終疑⑤,則風遂變矣。

    非周公至誠⑥,孰能卒正之哉⑦?”元曰:“《豳》居變風之末⑧,何也?”子曰:“夷王已下⑨,變風不複正矣。

    夫子蓋傷之者也,故終之以《豳風》。

    言變之可正也,唯周公能之,故系之以正,歌《豳》曰周之本也。

    嗚呼!非周公孰知其艱哉?變而克正,危而克扶,始終不失于本,其惟周公乎?系之《豳》,遠矣哉!” 【注釋】 ①程元:見2.29條注。

     ②《豳(bīn)風》:《詩經》十五國風之末,包含《七月》《鸱鸮》《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七篇。

     ③變風:即《風》中反應周朝衰敗的作品。

    見3.28條注。

     ④君臣相诮:《尚書·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于後,公乃為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诮,責備,責難。

     ⑤成王終疑:《尚書·金縢》:“于後,公乃為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唐孔穎達疏雲:“成王信流言而疑周公。

    ” ⑥周公至誠:《尚書·金縢》:“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

    對曰:‘信。

    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蔔!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

    ’” ⑦卒正:阮逸注雲:“止乎禮義,是卒正之也。

    ”即最終歸于正風。

     ⑧《豳》居變風之末:《詩經·邶風·柏舟》唐陸德明雲:“從此訖《豳·七月》,十三國并變風也。

    ” ⑨夷王:周夷王,姬姓,名燮,西周第九代國王。

    在位期間,王室衰落,諸侯不貢,互相攻伐。

    聽信讒言,烹殺齊哀公。

    不顧天子諸侯之别,下堂親迎諸侯,使封建禮法遭到進一步破壞。

     【譯文】 程元問:“請問《豳風》有什麼含義?”文中子說:“是變風。

    ”程元問:“周公之時也有變風嗎?”文中子說:“君臣之間互相責備,哪裡能算正風呢?成王自始至終心存懷疑,于是正風就成了變風。

    若不是周公的赤誠之心,又有誰能讓它最終成為正風呢?”程元問:“《豳風》列于變風之末,這是為什麼?”文中子說:“周夷王以後,就不再是正風了。

    孔子感傷于此,因此把《豳風》列于最後。

    意在說明變可以為正,隻有周公能做到,因此将其編為正風,歌唱《豳風》就等于頌揚周朝的根本。

    啊!若非周公,又有誰知道創業的艱辛?能夠使變風歸正,匡扶危局,自始至終不失根本,應該隻有周公了吧?周公編纂《豳風》之詩真是寓意深遠!” 4.12 子曰:“齊桓尊王室而諸侯服①,惟管仲知之;苻秦舉大号而中原靜②,惟王猛知之③。

    ”或曰苻秦逆。

    子曰:“晉制命者之罪也④,苻秦何逆?昔周制至公之命,故齊桓、管仲不得而背也;晉制至私之命,故苻秦、王猛不得而事也。

    其應天順命、安國濟民乎?是以武王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纣,齊桓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周。

    故曰:晉之罪也,苻秦何逆?三十餘年,中國士民,東西南北,自遠而至,猛之力也。

    ” 【注釋】 ①齊桓:齊桓公(?—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等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後,死于易牙、豎刁等小人之手。

    《史記·齊太公世家》有載錄。

     ②苻秦:前秦宣昭帝苻堅(338—385),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陽臨渭(今甘肅天水)人。

    十六國時期前秦第三位國君。

    勵精圖治,重用王猛,休養生息,促進生産,使國力強盛,消滅北方諸國,成功統一北方,攻占東晉的蜀地,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建元十九年(383),揮師南伐,發動淝水之戰,大敗。

    建元二十一年(385),為後秦武昭帝姚苌所害。

    《晉書》卷一百十四有《苻堅載記》。

    大号:帝王的号令。

    此指王道。

     ③王猛:見2.26條注。

     ④制命:此指統治。

     【譯文】 文中子說:“齊桓公尊奉王室而使諸侯臣服,隻有管仲知道他的理想;苻堅推行王道而中原安甯,隻有王猛知道他的理想。

    ”有人說苻堅是逆賊。

    文中子說:“這是晉朝統治者的罪過,苻堅怎麼是逆賊呢?從前周朝統治公正無私,因此齊桓公、管仲無法違背;晉朝統治自私自利,因此苻堅、王猛無法臣服。

    難道不應該順應天命、安定國家而救助百姓嗎?因此周武王不敢違背天命、背棄人心而奉侍商纣王,齊桓公不敢違背天命、背棄人心而廢黜周天子。

    所以說:這是晉朝的罪過,苻堅怎麼是逆賊呢?三十多年,中原士民,無論東西南北,從遠方前來歸附,這是王猛的功勞。

    ” 4.13 子曰:“苻秦之有臣,其王猛之所為乎?元魏之有主①,其孝文之所為乎?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 【注釋】 ①元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本姓“拓跋”為“元”,故稱“元魏”。

    孝文帝,見2.52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前秦有能臣,是因為王猛的成就吧?北魏有明主,是因為孝文帝的成就吧?中原王道不失,這是孝文帝的功勞。

    ” 4.14 太原府君曰:“溫子昇何人也①?”子曰:“險人也。

    智小謀大。

    永安之事②,同州府君常切齒焉③,則有由也。

    ” 【注釋】 ①溫子昇(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今山東曹縣)人。

    溫峤之後。

    北魏、東魏時期大臣,與邢劭齊名,并稱“溫邢”。

    永熙年間,任太子侍讀兼舍人、鎮南将軍、金紫光祿大夫,遷散騎常侍、中軍大将軍。

    武定五年(547),元僅作亂,為高澄所懷疑,遂餓死晉陽獄中。

    其為人外恬靜,與物無争,而内深險,世故之極,好參與密謀要事,所以緻禍敗。

    《魏書》卷八十五有傳。

     ②永安之事:北魏永安三年(530),北魏孝莊帝誅殺大臣爾朱榮,遂激起爾朱氏起兵叛亂,以造成京城遭襲、莊帝出逃的混亂局面。

    考《魏書·溫子昇傳》:“及帝殺爾朱榮也,子昇預謀,當時赦诏,子昇詞也。

    榮入内,遇子昇,把诏書問是何文書,子昇顔色不變,曰‘敕’。

    ”知溫子昇實參與其中,并為帝預謀。

     ③同州府君:見1.1條注。

     【譯文】 太原府君王凝問:“溫子昇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子說:“是個陰險的人。

    智謀很少卻謀劃大事。

    同州府君提起永安之亂,常常咬牙切齒憤怒無比,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 4.15 子讀三祖上事①,曰:“勤哉而不補也!無謂魏、周無人,吾家适不用爾②。

    ” 【注釋】 ①三祖上事:三代以上先人事迹。

    三祖上,三世祖以上,即三世祖同州府君王彥、四世祖晉陽穆公王虬、五世祖江州府君王煥、六世祖王玄則。

     ②适:剛好,恰巧。

     【譯文】 文中子讀家中三代以上先人事迹,說:“多麼勤勉啊,然而于事無補!不要說魏、周二朝沒有人才,我家先人恰巧沒被重用罷了。

    ” 4.16 子之家廟,座必東南向,自穆公始也①,曰:“未忘先人之國②。

    ” 【注釋】 ①穆公:晉陽穆公。

    見1.1條。

     ②先人之國:阮逸注雲:“穆公虬自宋奔魏,自是廟座向東南。

    ”考《文中子世家》可知“九代祖?,遭愍、懷之難,遂東遷焉”,“玄則,字彥法,即文中子六代祖也。

    仕宋,曆太仆、國子博士”,“虬始北事魏,太和中為并州刺史,家河汾”。

     【譯文】 文中子的家廟,從晉陽穆公開始,就一定要面向東南方,說:“沒有忘記祖先的國家。

    ” 4.17 遼東之役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