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公篇

關燈
,子聞之曰:“禍自此始矣。

    天子不見伯益贊禹之詞②,公卿不用魏相諷宣帝之事③。

    ” 【注釋】 ①遼東之役:即隋炀帝征伐遼東。

    阮逸注雲:“炀帝大業八年征遼,二百萬衆并陷;九年又征之,山東始亂;十年又征,天下遂喪。

    ”事見《隋書·炀帝紀》。

     ②伯益贊禹之詞:阮逸注雲:“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禹乃班師振旅,七旬苗格。

    ”《尚書·大禹谟》:“三旬,苗民逆命。

    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帝初于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

    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亦允若。

    至感神,矧茲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

    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即當年伯益輔佐大禹時的良言。

    贊,輔佐,佐助。

     ③魏相諷宣帝之事:阮逸注雲:“漢宣帝使趙充國擊匈奴,魏相谏曰:‘臣聞恃大威者為驕兵,兵驕者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漢書·魏相傳》:“元康中,匈奴遣兵擊漢屯田車師者,不能下。

    上與後将軍趙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敢複擾西域。

    ”于是,魏相以師出無名、物資匮乏、邊民困苦為重點,力谏罷兵,最終“上從相言而止”。

    即當年魏相對漢宣帝進谏忠言之事。

    魏相(?—前59),字弱翁,濟陰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人。

    西漢名臣。

    曆任茂陵令、揚州刺史、谏大夫、河南太守等職。

    漢宣帝即位後,為大司農,後任禦史大夫,官至丞相,封高平侯。

    為人嚴毅,剛正不阿,勤于政務,撫恤百姓。

    整頓吏治,抑制豪強,選賢任能,平昭冤獄。

    督責各地官吏省費用、寬賦稅,獎勵農桑,使國家太平,百姓豐足。

    《漢書》卷七十四有傳。

    諷,進谏,谏言。

     【譯文】 隋炀帝征伐遼東。

    文中子聽聞後說:“天下禍敗自此而始。

    天子得不到當年伯益輔佐大禹時的良言,公卿們也不會像魏相勸谏漢宣帝那樣進谏忠言。

    ” 4.18 王孝逸謂子曰①:“天下皆争利棄義,吾獨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棄,不亦君子乎?” 【注釋】 ①王孝逸:見1.27條注。

     【譯文】 王孝逸對文中子說:“天下人都争奪利益背棄仁義,我一個人又能怎樣呢?”文中子說:“舍棄他們争奪的利益,選擇他們背棄的仁義,這難道不是君子嗎?” 4.19 子謂賈瓊、王孝逸、淩敬曰①:“諸生何樂?”賈瓊曰:“樂閑居。

    ”子曰:“靜以思道,可矣。

    ”王孝逸曰:“樂聞過②。

    ”子曰:“過而屢聞,益矣。

    ”淩敬曰:“樂逢善人。

    ”子曰:“多賢③,不亦樂乎?” 【注釋】 ①賈瓊:見1.13條注。

    淩敬:見1.35條注。

     ②樂聞過:《孟子·公孫醜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 ③多:此指喜好。

     【譯文】 文中子對賈瓊、王孝逸、淩敬說:“各位以何為樂?”賈瓊說:“以閑居為樂。

    ”文中子說:“平靜内心以思考大道,很好。

    ”王孝逸說:“以聽取批評為樂。

    ”文中子說:“有了過錯能夠多多聽取批評,大有好處。

    ”淩敬說:“以遇到善人為樂。

    ”文中子說:“喜好賢者,這難道不令人快樂嗎?” 4.20 薛收遊于館陶①,适與魏徵。

    歸告子曰:“徵,顔、冉之器也②。

    ”徵宿子之家,言《六經》,逾月不出。

    及去,謂薛收曰:“明王不出而夫子生,是三才、九疇屬布衣也③。

    ” 【注釋】 ①館陶:阮逸注雲:“魏有館陶縣。

    ”在今山東甯陽。

     ②顔、冉:顔回和冉有。

    皆為孔子弟子。

     ③三才:見1.1條注。

    九疇:見4.9條注。

    布衣:指平民百姓。

     【譯文】 薛收遊曆于館陶,碰巧遇到魏徵。

    回來告訴文中子說:“魏徵是顔回、冉有一般的人才。

    ”魏徵住在文中子家,談論《六經》之學,一個多月足不出戶。

    等到離開時,對薛收說:“明王聖主沒有出現而先生卻出現了,天地之道和治國之法盡歸于先生這樣一個平民百姓了。

    ” 4.21 劉炫見子①,談《六經》,唱其端,終日不竭。

    子曰:“何其多也!”炫曰:“先儒異同,不可不述也。

    ”子曰:“一以貫之可矣。

    爾以尼父為多學而識之耶?”炫退,子謂門人曰:“榮華其言,小成其道,難矣哉②!” 【注釋】 ①劉炫(xuàn,約546—613):字光伯,河間景城(今河北滄州)人。

    開皇中,奉敕修史及天文律曆。

    後與諸儒修定“五禮”,授旅騎尉,旋任太學博士。

    歲餘去任,歸于河間,隋末動亂,凍餒而死,門人谥為“宣德先生”。

    學通南北經學,精博今文、古文經典,對先儒章句,多有非議。

    自言《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傳》《左傳》《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皆能講授,子史文集,皆誦于心。

    《隋書》卷七十五有傳。

     ②難矣哉:阮逸注雲:“難入尼父之門矣。

    ”即難以獲得孔子之學的要義。

     【譯文】 劉炫拜見文中子,談論《六經》,言其端緒,說了一整天也沒說完。

    文中子說:“怎麼這麼多啊!”劉炫說:“先儒的異同,不能不說。

    ”文中子說:“把握中心、貫穿前後就可以了。

    你以為孔子學識廣博記憶超群嗎?”劉炫離去,文中子對門人說:“言辭華麗,境界不高,難以獲得孔子之學的要義!” 4.22 淩敬問禮樂之本。

    子曰:“無邪①。

    ”淩敬退,子曰:“賢哉!儒也。

    以禮樂為問。

    ” 【注釋】 ①無邪:阮逸注雲:“禮樂本乎情,情無邪則貌恭而氣和。

    ”《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淩敬問禮樂的根本。

    文中子說:“無邪。

    ”淩敬告退,文中子說:“賢能啊,這個儒生!能夠問及禮樂。

    ” 4.23 子曰:“《大風》安不忘危①,其霸心之存乎②?《秋風》樂極哀來③,其悔志之萌乎?” 【注釋】 ①《大風》:即漢高祖劉邦所作之《大風歌》。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歸,過沛,留。

    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安不忘危:阮逸注雲:“‘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不忘武備而心在雜霸也。

    ” ②霸心:即成就王業之心。

     ③《秋風》:即漢武帝劉徹所作之《秋風辭》。

    《文選》卷四十五《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譯文】 文中子說:“《大風歌》安不忘危,應該是高祖心存王業吧?《秋風辭》興盡悲來,應該是武帝萌生悔意了吧?” 4.24 子曰:“《詩》《書》盛而秦世滅①,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②,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③。

    《易》不雲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④。

    ’” 【注釋】 ①《詩》《書》盛而秦世滅:阮逸注雲:“秦不用《詩》《書》故。

    ”即秦不用《詩》《書》禮樂,違背聖王之道終自取滅亡。

     ②虛玄長而晉室亂:阮逸注雲:“老、莊存太古之教,非适時之典,晉賢蕩焉,故亂。

    ” ③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史載南朝梁武帝蕭衍笃信佛法,尤長釋典,常于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大造佛寺,并多次舍身同泰寺。

    阮逸注雲:“釋氏本空寂之法,非化俗之原,梁主惑焉,故亡。

    ”釋伽,指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

     ④苟非其人,道不虛行:若非至聖至賢之人,大道是不會化行于世的。

    見2.44條及注。

     【譯文】 文中子說:“《詩》《書》盛行于世而秦朝卻滅亡了,這不是孔子的罪過;玄學流行于時而晉朝離亂,這不是老、莊的罪過;修行佛教而梁國滅亡,這不是釋迦牟尼的罪過。

    《周易》不是說:‘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 4.25 或問佛。

    子曰:“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①。

    軒車不可以适越②,冠冕不可以之胡③,古之道也。

    ” 【注釋】 ①泥(nì):阻塞不通。

     ②軒車不可以适越:《國語·越語下》:“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

    ’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軒車,古時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帷幕的馬車。

    《莊子·讓王》:“子貢乘大馬,中绀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

    ” ③冠冕不可以之胡:《列子·湯問》:“北國之人鞨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

    ” 【譯文】 有人問佛陀。

    文中子說:“是聖人。

    ”問:“他的教義如何?”文中子說:“是西方的宗教,在中國則行不通。

    軒車不可以通行于越國,冠冕不可以傳播于胡地,這是古之常理。

    ” 4.26 或問宇文儉①。

    子曰:“君子儒也②。

    疏通知遠,其《書》之所深乎③?銅川府君重之④,豈徒然哉?” 【注釋】 ①宇文儉(550—578):字侯幼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

    北周宗室大臣,文皇帝宇文泰之子。

    武成初年,封谯國公,拜柱國大将軍。

    建德三年(574),進為谯王。

    五年(576),從北周武帝攻打北齊,拔取永固城,拜為大冢宰。

    宣政元年(578)離世,谥号“忠孝”。

    《北史》卷五十八《周室諸王傳》有載錄。

     ②君子儒:《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北宋邢昺疏雲:“戒子夏為君子也,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者皆謂之儒,但君子則将以明道,小人則矜其才名,言女當明道無得矜名也。

    ” ③其《書》之所深乎:《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 ④銅川府君:見1.1條注。

     【譯文】 有人問宇文儉。

    文中子說:“他是君子儒。

    為人通達目光高遠,應該是深得《尚書》之教吧?銅川府君尊重他,怎麼會沒有根據呢?” 4.27 子遊太樂①,聞《龍舟五更》之曲②,瞿然而歸③,曰:“靡靡樂也④,作之邦國焉,不可以遊矣。

    ” 【注釋】 ①太樂:阮逸注雲:“樂署。

    ”《通典·職官·太常卿》:“太樂署,周官有大司樂,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