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公篇

關燈
成均之法,亦謂之‘樂尹’,以樂舞教國子。

    ” ②《龍舟五更》:阮逸注雲:“炀帝将遊江都宮,作此曲。

    ” ③瞿(jù)然:因驚恐而瞪大眼睛,即驚恐之貌。

     ④靡靡樂也:《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纣為靡靡之樂也。

    ……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

    ” 【譯文】 文中子遊覽太樂署,聽到《龍舟五更》曲,驚恐地回來,說:“靡靡之樂,演奏于國家之中,不可以遊覽了。

    ” 4.28 子謂姚義①:“盍官乎?”義曰:“舍道幹祿②,義則未暇。

    ”子曰:“誠哉!” 【注釋】 ①姚義:見2.3條注。

     ②舍道幹祿:《孟子·盡心下》:“經德不回,非以幹祿也。

    ”幹,求取。

     【譯文】 文中子對姚義說:“怎麼不去做官呢?”姚義說:“如果舍棄大道去求取官職,這樣就無暇顧及仁義了。

    ”文中子說:“确實如此!” 4.29 或問荀彧、荀攸①。

    子曰:“皆賢者也。

    ”曰:“生死何如?”子曰:“生以救時,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②。

    ” 【注釋】 ①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陰(今河南許昌)人。

    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謀臣,人稱有“王佐之才”。

    初舉孝廉,任守宮令。

    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其後投奔曹操。

    官至侍中、尚書令,封萬歲亭侯。

    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十餘年,處理軍國政務,人稱“荀令君”。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遭忌,于壽春憂郁而終(一說服毒自盡),谥号“敬”。

    《三國志》卷十有傳。

    荀攸(157—214):字公達,颍川颍陰(今河南許昌)人。

    荀彧之侄。

    曾因密謀刺殺董卓入獄,後棄官歸鄉。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後,荀攸輔佐曹操,屢出奇謀,建功無數。

    行事周密謹慎,深得曹操稱贊。

    建安十九年(214),在曹操伐吳途中去世,追谥“敬侯”。

    《三國志》卷十有傳。

     ②荀氏有二仁焉:實模仿《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 【譯文】 有人問荀彧、荀攸。

    文中子說:“他們都是賢人。

    ”問:“他們生死的意義是什麼?”文中子說:“他們活着是為了拯救時世,死去是為了彰明正道,荀氏家族出了兩位仁者。

    ” 4.30 子曰:“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①;行而謹,未若不行而謹②。

    ”賈瓊曰:“如何?”子曰:“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鎮之以靜,則不行而謹。

    惟有道者能之。

    ” 【注釋】 ①不言而信:阮逸注雲:“心至誠,雖未言,人已知其必信矣。

    ”《周易·系辭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②不行而謹:阮逸注雲:“性複靜,雖未行,人知必謹。

    ” 【譯文】 文中子說:“說話而得到信任,不如不說話而得到信任;行事時小心謹慎,不如未行事時就小心謹慎。

    ”賈瓊問:“怎樣能做到呢?”文中子說:“誠心待人,即便不說話也會得到信任;内心鎮靜,即便不行事也會小心謹慎。

    隻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

    ” 4.31 楊素謂子曰①:“甚矣!古之為衣冠裳履,何樸而非便也。

    ”子曰:“先王法服②,不其深乎③?為冠所以莊其首也,為履所以重其足也。

    衣裳襜如④,劍佩锵如⑤,皆所以防其躁也。

    故曰‘俨然人望而畏之’⑥。

    以此防民,猶有疾驅于道者⑦。

    今舍之曰‘不便’,是投魚于淵,置猿于木也。

    天下庸得不馳騁而狂乎?引之者非其道也⑧。

    ” 【注釋】 ①楊素:見1.11條注。

     ②法服:符合禮法規定的正裝服飾。

    《孝經·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 ③不其深乎:阮逸注雲:“有深旨。

    ” ④襜(chān)如:《論語·鄉黨》:“衣前後,襜如也。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第五雲:“襜,整貌。

    ” ⑤劍佩:佩劍和佩玉。

    阮逸注雲:“帶劍示威,垂佩合節。

    ”锵如:阮逸注雲:“響聲。

    ” ⑥俨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俨然,莊重嚴肅。

    見3.35條注。

     ⑦疾驅于道:在道路上飛奔。

    此指離經叛道不遵禮法。

     ⑧引:引導,教化。

     【譯文】 楊素對文中子說:“古時的衣冠裳履真是太過簡樸又不方便啦!”文中子說:“先王的正裝服飾,寓意難道不深刻嗎?制冠是用來使頭部莊重,作履是用來使腳步沉穩。

    衣裳整整齊齊,佩劍佩玉锵锵有聲,都是為了防止躁動。

    所以說‘莊重的神情令人望見就生出敬畏之心’。

    以此約束百姓,尚有離經叛道之人。

    現在因‘不便’而舍棄,就好比把魚扔進水裡,把猿放到樹上,天下怎麼能不混亂呢?是引導百姓之人不走正道。

    ” 4.32 董常歌《邶·柏舟》①。

    子聞之曰:“天實為之,謂之何哉②?” 【注釋】 ①《邶(bèi)·柏舟》:即《詩經·邶風·柏舟》。

    阮逸注雲:“言仁不遇也。

    衛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

    ” ②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為《詩經·邶風·北門》詩句。

    阮逸注雲:“此《北門》篇也,刺仕不得志。

    炀帝任群小,仁人憂之,言董常不遇者天也。

    ” 【譯文】 董常歌《邶風·柏舟》之詩。

    文中子聽到說:“天意如此,能說什麼呢?” 4.33 邳公好古物①,鐘鼎什物、珪玺錢具必具。

    子聞之,曰:“古之好古者聚道②,今之好古者聚财③。

    ” 【注釋】 ①邳(pī)公:指蘇威。

    阮逸注雲:“蘇威封邳國公。

    ”故稱。

    蘇威(542—623),字無畏,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

    西魏度支尚書蘇綽之子。

    起為京兆郡功曹,襲封美陽縣公。

    隋立國後,拜太子少保、納言、度支尚書。

    頗有才能,曆任要職,力主減賦,修訂法典。

    開皇九年(589),拜為尚書右仆射,成為“四貴”之一。

    開皇十二年(592),結黨營私,免除官爵。

    大業元年(605),拜尚書左仆射。

    大業三年(607),遷太常卿、納言,參與朝政,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封邳國公,頗受尊重,坐罪罷免。

    唐朝武德六年(623),病逝于長安。

    《北史》卷六十三、《隋書》卷四十一有傳。

     ②聚道:阮逸注雲:“聚淳樸之性。

    ” ③聚财:阮逸注雲:“聚珍異之器。

    ” 【譯文】 邳國公蘇威喜好古物,鐘鼎、玉珪、玺印、錢币等物一應俱全。

    文中子聽聞後,說:“古時雅好古風之人凝集淳樸本性,現今雅好古風之人聚斂珍器重寶。

    ” 4.34 子謂仲長子光曰①:“山林可居乎?”曰:“會逢其适也②,焉知其可?”子曰:“達人哉!隐居放言也③。

    ”子光退謂董、薛曰:“子之師,其至人乎?死生一矣,不得與之變④。

    ” 【注釋】 ①仲長子光:見2.14條注。

     ②會逢其适:又作“适逢其會”,恰好碰上時機。

     ③隐居放言:《論語·微子》:“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中清,廢中權。

    ”北宋邢昺疏雲:“隐遁退居,放置言語,不複言其世務。

    ”即不言世事,超然物外。

     ④死生一矣,不得與之變:阮逸注雲:“極乎道為至人,死生不變其道者,一貫天下者也。

    ” 【譯文】 文中子對仲長子光說:“可以隐居山林嗎?”仲長子光說:“要看是否遇到合适的時機,如果遇不到哪會知道可以還是不可以呢?”文中子說:“真是通達之人!順時隐居、不問世事。

    ”仲長子光離開後,對董常、薛收說:“你們的老師,應該就是至聖之人吧?不會因生死而改變他的大道。

    ” 4.35 薛收問隐。

    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①。

    ” 【注釋】 ①“至人天隐”三句:實模仿《論語·憲問》:“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天隐,阮逸注雲:“藏其天真,高莫窺測。

    ”地隐,阮逸注雲:“避地山林,潔身全節。

    ”名隐,阮逸注雲:“名混朝市,心在世外。

    ” 【譯文】 薛收問隐居。

    文中子說:“至聖之人高深莫測,無論何時何地皆包藏天真本性;其次唯有避居山林,方能潔身自好;再次雖然混迹俗世之中,而心卻置之世事之外。

    ” 4.36 子謂姚義能交①。

    或曰“簡”②。

    子曰:“所以為能也。

    ”或曰“廣”。

    子曰:“廣而不濫③,又所以為能也。

    ” 【注釋】 ①能交:此處兼有值得結交與善于結交兩重含義。

     ②簡:阮逸注雲:“簡靜。

    ” ③濫:不加選擇。

     【譯文】 文中子說姚義善于交友。

    有人說他“簡約沉靜”。

    文中子說:“所以說他值得結交。

    ”有人說他“交友廣泛”。

    文中子說:“交友廣泛而不會不加選擇,這又說明他善于交友。

    ” 4.37 子謂晁錯“率井田之序,有心乎複古矣”①。

     【注釋】 ①晁錯(前200—前154):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

    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

    景帝即位後,任内史,後遷禦史大夫。

    提出“重農貴粟”“移民實邊”等主張,促進農業生産,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嚴重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

    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于東市。

    其政論“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以《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對策》等為代表。

    《漢書》卷四十九有傳。

    率井田之序:阮逸注雲:“晁錯說文帝曰:‘五口之家,服作者不過二人,能耕者不過百畝。

    ’古者一夫一婦受田百畝,此井田之制也。

    文帝不能行,故漢緻治不及三代。

    文中子惜其有複古之心焉。

    ”率,遵循。

    序,法度,制度。

     【譯文】 文中子說晁錯“遵循井田之法,有意恢複古制”。

     4.38 賈瓊問《續書》之義①。

    子曰:“天子之義列乎範者有四②:曰制,曰诏,曰志,曰策。

    大臣之義載于業者有七③:曰命,曰訓,曰對,曰贊,曰議,曰誡,曰谏。

    ” 【注釋】 ①義:即義例,指著書的主旨和體例。

     ②範:典範,規範。

     ③業:定式。

     【譯文】 賈瓊問《續書》的義例。

    文中子說:“天子文書的體例能夠列為典範的有四種:制、诏、志、策。

    大臣文書的體例能夠成為定式的有七種:命、訓、對、贊、議、誡、谏。

    ” 4.39 文中子曰:“帝者之制,恢恢乎其無所不容①。

    其有大制,制天下而不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