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公篇
關燈
小
中
大
乎②!其上湛然,其下恬然③。
天下之危,與天下安之;天下之失,與天下正之。
千變萬化,吾常守中焉。
其卓然不可動乎!其感而無不通乎④!此之謂帝制矣。
” 【注釋】 ①恢恢乎:廣大貌。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②制天下而不割:阮逸注雲:“割,分判也者。
”《老子》第二十八章:“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③其上湛然,其下恬然:阮逸注雲:“湛、恬,皆靜。
” ④感而無不通乎:實化用《周易·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唐孔穎達疏雲:“既無思無為,故寂然不動。
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帝王規劃天下,寬廣宏大無所不容。
若有大的規劃,那應該是規劃天下而不會分割天下!君主百姓,上下相安無事。
天下有危難,就與天下人共同平定;天下有弊政,就與天下人共同改正。
無論世事千變萬化,帝王都應永守中道。
他的偉大是不可撼動的!他的内心與天下萬民相通!這就是帝王之制。
” 4.40 文中子曰:“《易》之憂患①,業業焉②,孜孜焉③,其畏天憫人④,思及時而動乎?”繁師玄曰:“遠矣!吾視《易》之道。
何其難乎?”子笑曰:“有是夫?終日乾乾可也⑤。
視之不臧,我思不遠⑥。
” 【注釋】 ①《易》之憂患:《周易·系辭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②業業:《尚書·臯陶谟》:“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西漢孔安國注雲:“業業,危懼。
” ③孜孜:《尚書·益稷》:“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即勤勉,不懈怠。
④畏天:《詩經·魯頌·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東漢鄭玄注雲:“早夜敬天,于是得安文王之道。
” ⑤終日乾乾:《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唐孔穎達疏雲:“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
”此指努力鑽研《周易》。
⑥視之不臧,我思不遠:實化用《詩經·鄘風·載馳》:“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阮逸注雲:“此《載馳》篇雲也,言汝不思善道則已,在我思之不為遠。
” 【譯文】 文中子說:“《周易》中的憂患思想,心存戒懼,勤勉不怠,應該是教人敬畏上天、憐憫百姓,考慮等待時機而有所作為吧?”繁師玄說:“我看《周易》的思想太過深遠!為何這樣難以琢磨呢?”文中子笑着說:“是這樣嗎?每天努力鑽研即可。
在你看來很難,在我看來卻很簡單。
” 4.41 越公聘子①。
子謂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②。
”歌《幹旄》而遣之③。
既而曰:“玉帛雲乎哉④?” 【注釋】 ①越公:指楊素。
見1.11、1.15條注。
聘:聘請,聘召,即以币帛或重金聘請人才。
《孟子·萬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湯使人以币聘之。
” ②存而行之可也:阮逸注雲:“姑存此聘禮即可,非得聘賢之實也。
”即文中子對保存并執行這種征聘賢才的禮儀制度表示認可,但同時更表達出了文中子對隻存其形式而未存其内涵的批判。
③《幹旄(máo)》:即《詩經·鄘風·幹旄》。
唐孔穎達疏雲:“作《幹旄》詩者,美好善也。
衛文公臣子多好善,故處士賢者樂告之以善道也。
”意在借《幹旄》詩中衛文公臣子多好善賢士,暗諷隋重臣楊素隻存“好賢之禮”而無有“好賢之實”。
④玉帛雲乎哉:《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北宋邢昺疏雲:“言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貴者在于安上治民。
”意在借用孔子之語,強調禮儀制度最重要的不是玉帛,而是要心存忠君愛民之心。
【譯文】 越公楊素聘請文中子。
文中子對使者說:“能夠保存并執行這禮聘之制,還是不錯的。
”文中子唱着《幹旄》之詩送走了使者。
不久又說:“玉帛就是禮儀嗎?” 4.42 子謂房玄齡曰:“好成者,敗之本也;願廣者,狹之道也①。
”玄齡問:“立功、立言何如②?”子曰:“必也量力乎!” 【注釋】 ①狹:狹隘,鄙陋短淺。
②立功、立言:建功立業、著書立說。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譯文】 文中子對房玄齡說:“急于求成,往往是造成失敗的根本原因;好高骛遠,往往是變得鄙陋短淺的問題所在。
”房玄齡問:“想要建功立業、著書立說該怎樣做呢?”文中子說:“一定要量力而行!” 4.43 子謂:“姚義可與友,久要不忘①;賈瓊可與行事,臨難不變②;薛收可與事君,仁而不佞;董常可與出處③,介如也。
” 【注釋】 ①久要不忘:《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北宋邢昺疏雲:“久要,舊約也。
……雖年長貴達不忘其言。
”即不忘記從前的約定。
②臨難不變:阮逸注雲:“臨事貴斷。
”即危難之時,處事果斷。
③出處:出仕和歸隐。
見2.27條注。
此指相伴。
【譯文】 文中子說:“姚義可以和他交友,因為他不會忘記從前的約定;賈瓊可以和他處理政事,因為他在危難之時辦事果斷;薛收可以和他奉侍君主,因為他心地仁厚而不谄佞獻媚;董常可以和他長久相伴,因為他耿介正直。
” 4.44 子曰:“賤物貴我①,君子不為也。
好奇尚怪②,蕩而不止③,必有不肖之心應之④。
” 【注釋】 ①賤物貴我:阮逸注雲:“賈誼曰:‘小智自私,賤彼貴我。
’” ②好奇尚怪:又作“好奇尚異”,喜好并推崇奇怪的事物。
③蕩:此指不守正道。
《論語·陽貨》:“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西漢孔安國注雲:“蕩,無所适守也。
” ④必有不肖之心應之:阮逸注雲:“理使之然。
”即外有“蕩而不止”之行,内必有“不肖之心”與之相應。
《莊子·人間世》:“克覈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不肖,不賢,不良。
《禮記·中庸》:“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輕賤他人、看重自己,君子不會這樣做。
喜好并推崇奇怪的事物,終日不守正道,與此對應的是此人必定心地不良。
” 4.45 薛宏請見《六經》①,子不出。
門人惑,子笑曰:“有好古博雅君子,則所不隐②。
” 【注釋】 ①薛宏:其人不詳。
《六經》:指《續六經》。
②有好古博雅君子,則所不隐:實模仿《尚書序》:“若好古博雅君子,與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 【譯文】 薛宏請求觀看《續六經》,文中子不肯出示。
門生迷惑不解,文中子笑着說:“若是雅好古風、學識淵博、品行方正的君子,我就不會藏而不出了。
” 4.46 子有内弟之喪①,不飲酒食肉。
郡人非之②。
子曰:“吾不忍也。
”賦《載馳》卒章而去③。
【注釋】 ①内弟:妻子的弟弟。
②非之:阮逸注雲:“非其過禮。
”即認為其禮過重。
③《載馳》卒章:即《詩經·鄘風·載馳》的末章:“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東漢鄭玄注雲:“君子,國中賢者。
無我有尤,無過我也。
”毛傳雲:“不如我所思之笃厚也。
”即借用《載馳》末章之詩,表達自己哀傷之情的深切。
【譯文】 文中子服内弟之喪,不飲酒吃肉。
同郡之人都認為其禮過重。
文中子說:“我是因為心懷不忍。
”吟誦《載馳》末章而離去。
4.47 鄭和谮子于越公曰①:“彼實慢公,公何重焉?”越公使問子,子曰:“公可慢,則仆得矣;不可慢,則仆失矣。
得失在仆,公何預焉②?”越公待之如舊。
【注釋】 ①鄭和:其人不詳。
谮(zèn):讒毀,誣陷。
②預:此指關系、幹系。
【譯文】 鄭和向越公楊素說文中子的壞話:“他實在是輕慢于您,您為何要厚待他呢?”越公派人問文中子,文中子說:“您如果可以輕慢,那麼我就做對了;如果不可以輕慢,那麼我就做錯了。
對錯都在于我,與您有什麼關系呢?”于是越公對待文中子一如從前。
4.48 子曰:“我未見勇者。
”或曰賀若弼。
子曰:“弼也戾,焉得勇?”① 【注釋】 ①此條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剛?’”賀若弼,見3.15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我沒見過大勇之人。
”有人說賀若弼是。
文中子說:“賀若弼兇狠暴戾,哪裡稱得上勇呢?” 4.49 李密問英雄。
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問勇。
子曰:“必也義乎!” 【譯文】 李密問何為英雄。
文中子說:“有自知之明是‘英’,能夠戰勝自己是‘雄’。
”問何為勇。
文中子說:“行事一定要符合道義!” 4.50 賈瓊曰:“甚矣!天下之不知子也。
”子曰:“爾願知乎哉?姑修焉,天将知之,況人乎?” 【譯文】 賈瓊說:“天下人都不知道先生您啊!”文中子說:“你想讓天下人知道嗎?姑且先修習大道吧,等到上天都知道你了,更何況衆人呢?” 4.51 賈瓊請《六經》之本,曰:“吾恐夫子之道或墜也。
”子曰:“爾将為名乎?有美玉姑待價焉①。
” 【注釋】 ①有美玉姑待價焉:實模仿《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即将自己的學說比喻成美玉,将明主比喻為前來求取美玉之人。
姑,姑且,暫且。
【譯文】 賈瓊請教《續六經》的要義,說:“我擔心先生的學說失傳于世。
”文中子說:“你是為了博取虛名嗎?我的學說猶如美玉,尚需等待明主來求取。
” 4.52 楊玄感問孝①。
子曰:“始于事親,終于立身。
”問忠。
子曰:“孝立,則忠遂矣。
” 【注釋】 ①楊玄感:見2.17條注。
【譯文】 楊玄感問何為孝。
文中子說:“從奉侍父母開始,到修德立身結束。
”問何為忠。
文中子說:“孝道得以确立,忠道便随之形成。
”
天下之危,與天下安之;天下之失,與天下正之。
千變萬化,吾常守中焉。
其卓然不可動乎!其感而無不通乎④!此之謂帝制矣。
” 【注釋】 ①恢恢乎:廣大貌。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②制天下而不割:阮逸注雲:“割,分判也者。
”《老子》第二十八章:“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③其上湛然,其下恬然:阮逸注雲:“湛、恬,皆靜。
” ④感而無不通乎:實化用《周易·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唐孔穎達疏雲:“既無思無為,故寂然不動。
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帝王規劃天下,寬廣宏大無所不容。
若有大的規劃,那應該是規劃天下而不會分割天下!君主百姓,上下相安無事。
天下有危難,就與天下人共同平定;天下有弊政,就與天下人共同改正。
無論世事千變萬化,帝王都應永守中道。
他的偉大是不可撼動的!他的内心與天下萬民相通!這就是帝王之制。
” 4.40 文中子曰:“《易》之憂患①,業業焉②,孜孜焉③,其畏天憫人④,思及時而動乎?”繁師玄曰:“遠矣!吾視《易》之道。
何其難乎?”子笑曰:“有是夫?終日乾乾可也⑤。
視之不臧,我思不遠⑥。
” 【注釋】 ①《易》之憂患:《周易·系辭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②業業:《尚書·臯陶谟》:“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西漢孔安國注雲:“業業,危懼。
” ③孜孜:《尚書·益稷》:“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即勤勉,不懈怠。
④畏天:《詩經·魯頌·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東漢鄭玄注雲:“早夜敬天,于是得安文王之道。
” ⑤終日乾乾:《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唐孔穎達疏雲:“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
”此指努力鑽研《周易》。
⑥視之不臧,我思不遠:實化用《詩經·鄘風·載馳》:“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阮逸注雲:“此《載馳》篇雲也,言汝不思善道則已,在我思之不為遠。
” 【譯文】 文中子說:“《周易》中的憂患思想,心存戒懼,勤勉不怠,應該是教人敬畏上天、憐憫百姓,考慮等待時機而有所作為吧?”繁師玄說:“我看《周易》的思想太過深遠!為何這樣難以琢磨呢?”文中子笑着說:“是這樣嗎?每天努力鑽研即可。
在你看來很難,在我看來卻很簡單。
” 4.41 越公聘子①。
子謂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②。
”歌《幹旄》而遣之③。
既而曰:“玉帛雲乎哉④?” 【注釋】 ①越公:指楊素。
見1.11、1.15條注。
聘:聘請,聘召,即以币帛或重金聘請人才。
《孟子·萬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湯使人以币聘之。
” ②存而行之可也:阮逸注雲:“姑存此聘禮即可,非得聘賢之實也。
”即文中子對保存并執行這種征聘賢才的禮儀制度表示認可,但同時更表達出了文中子對隻存其形式而未存其内涵的批判。
③《幹旄(máo)》:即《詩經·鄘風·幹旄》。
唐孔穎達疏雲:“作《幹旄》詩者,美好善也。
衛文公臣子多好善,故處士賢者樂告之以善道也。
”意在借《幹旄》詩中衛文公臣子多好善賢士,暗諷隋重臣楊素隻存“好賢之禮”而無有“好賢之實”。
④玉帛雲乎哉:《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北宋邢昺疏雲:“言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貴者在于安上治民。
”意在借用孔子之語,強調禮儀制度最重要的不是玉帛,而是要心存忠君愛民之心。
【譯文】 越公楊素聘請文中子。
文中子對使者說:“能夠保存并執行這禮聘之制,還是不錯的。
”文中子唱着《幹旄》之詩送走了使者。
不久又說:“玉帛就是禮儀嗎?” 4.42 子謂房玄齡曰:“好成者,敗之本也;願廣者,狹之道也①。
”玄齡問:“立功、立言何如②?”子曰:“必也量力乎!” 【注釋】 ①狹:狹隘,鄙陋短淺。
②立功、立言:建功立業、著書立說。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譯文】 文中子對房玄齡說:“急于求成,往往是造成失敗的根本原因;好高骛遠,往往是變得鄙陋短淺的問題所在。
”房玄齡問:“想要建功立業、著書立說該怎樣做呢?”文中子說:“一定要量力而行!” 4.43 子謂:“姚義可與友,久要不忘①;賈瓊可與行事,臨難不變②;薛收可與事君,仁而不佞;董常可與出處③,介如也。
” 【注釋】 ①久要不忘:《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北宋邢昺疏雲:“久要,舊約也。
……雖年長貴達不忘其言。
”即不忘記從前的約定。
②臨難不變:阮逸注雲:“臨事貴斷。
”即危難之時,處事果斷。
③出處:出仕和歸隐。
見2.27條注。
此指相伴。
【譯文】 文中子說:“姚義可以和他交友,因為他不會忘記從前的約定;賈瓊可以和他處理政事,因為他在危難之時辦事果斷;薛收可以和他奉侍君主,因為他心地仁厚而不谄佞獻媚;董常可以和他長久相伴,因為他耿介正直。
” 4.44 子曰:“賤物貴我①,君子不為也。
好奇尚怪②,蕩而不止③,必有不肖之心應之④。
” 【注釋】 ①賤物貴我:阮逸注雲:“賈誼曰:‘小智自私,賤彼貴我。
’” ②好奇尚怪:又作“好奇尚異”,喜好并推崇奇怪的事物。
③蕩:此指不守正道。
《論語·陽貨》:“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西漢孔安國注雲:“蕩,無所适守也。
” ④必有不肖之心應之:阮逸注雲:“理使之然。
”即外有“蕩而不止”之行,内必有“不肖之心”與之相應。
《莊子·人間世》:“克覈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不肖,不賢,不良。
《禮記·中庸》:“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輕賤他人、看重自己,君子不會這樣做。
喜好并推崇奇怪的事物,終日不守正道,與此對應的是此人必定心地不良。
” 4.45 薛宏請見《六經》①,子不出。
門人惑,子笑曰:“有好古博雅君子,則所不隐②。
” 【注釋】 ①薛宏:其人不詳。
《六經》:指《續六經》。
②有好古博雅君子,則所不隐:實模仿《尚書序》:“若好古博雅君子,與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 【譯文】 薛宏請求觀看《續六經》,文中子不肯出示。
門生迷惑不解,文中子笑着說:“若是雅好古風、學識淵博、品行方正的君子,我就不會藏而不出了。
” 4.46 子有内弟之喪①,不飲酒食肉。
郡人非之②。
子曰:“吾不忍也。
”賦《載馳》卒章而去③。
【注釋】 ①内弟:妻子的弟弟。
②非之:阮逸注雲:“非其過禮。
”即認為其禮過重。
③《載馳》卒章:即《詩經·鄘風·載馳》的末章:“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東漢鄭玄注雲:“君子,國中賢者。
無我有尤,無過我也。
”毛傳雲:“不如我所思之笃厚也。
”即借用《載馳》末章之詩,表達自己哀傷之情的深切。
【譯文】 文中子服内弟之喪,不飲酒吃肉。
同郡之人都認為其禮過重。
文中子說:“我是因為心懷不忍。
”吟誦《載馳》末章而離去。
4.47 鄭和谮子于越公曰①:“彼實慢公,公何重焉?”越公使問子,子曰:“公可慢,則仆得矣;不可慢,則仆失矣。
得失在仆,公何預焉②?”越公待之如舊。
【注釋】 ①鄭和:其人不詳。
谮(zèn):讒毀,誣陷。
②預:此指關系、幹系。
【譯文】 鄭和向越公楊素說文中子的壞話:“他實在是輕慢于您,您為何要厚待他呢?”越公派人問文中子,文中子說:“您如果可以輕慢,那麼我就做對了;如果不可以輕慢,那麼我就做錯了。
對錯都在于我,與您有什麼關系呢?”于是越公對待文中子一如從前。
4.48 子曰:“我未見勇者。
”或曰賀若弼。
子曰:“弼也戾,焉得勇?”① 【注釋】 ①此條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剛?’”賀若弼,見3.15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我沒見過大勇之人。
”有人說賀若弼是。
文中子說:“賀若弼兇狠暴戾,哪裡稱得上勇呢?” 4.49 李密問英雄。
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問勇。
子曰:“必也義乎!” 【譯文】 李密問何為英雄。
文中子說:“有自知之明是‘英’,能夠戰勝自己是‘雄’。
”問何為勇。
文中子說:“行事一定要符合道義!” 4.50 賈瓊曰:“甚矣!天下之不知子也。
”子曰:“爾願知乎哉?姑修焉,天将知之,況人乎?” 【譯文】 賈瓊說:“天下人都不知道先生您啊!”文中子說:“你想讓天下人知道嗎?姑且先修習大道吧,等到上天都知道你了,更何況衆人呢?” 4.51 賈瓊請《六經》之本,曰:“吾恐夫子之道或墜也。
”子曰:“爾将為名乎?有美玉姑待價焉①。
” 【注釋】 ①有美玉姑待價焉:實模仿《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即将自己的學說比喻成美玉,将明主比喻為前來求取美玉之人。
姑,姑且,暫且。
【譯文】 賈瓊請教《續六經》的要義,說:“我擔心先生的學說失傳于世。
”文中子說:“你是為了博取虛名嗎?我的學說猶如美玉,尚需等待明主來求取。
” 4.52 楊玄感問孝①。
子曰:“始于事親,終于立身。
”問忠。
子曰:“孝立,則忠遂矣。
” 【注釋】 ①楊玄感:見2.17條注。
【譯文】 楊玄感問何為孝。
文中子說:“從奉侍父母開始,到修德立身結束。
”問何為忠。
文中子說:“孝道得以确立,忠道便随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