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事君篇

關燈
【題解】 《事君篇》主要闡述的是臣子如何事君的問題,具體包括為臣之道和為政之道兩個部分。

    這兩部分依然是秉承儒家正道,從立德修身出發,以期達到君君臣臣皆合禮、是是非非皆中道的理想境界。

    當然,在具體的為臣、為政方面,亦遵循其特有的原則與變通。

    在為臣之道部分,除強調傳統的立德修身之外,王通更為詳細地論述了為人臣者所應具備的品德與修養,結合對當時大小官員及曆史人物的品評,指出崇聖教、合禮義、守忠正、克勤儉才是為臣之道的正途,為匡正魏晉南北朝以來上下失序、君臣失道的局面提出對策。

    更為可貴的是,王通直溯孔孟之教,恪守忠正而又不失中道。

    得其主,則位列朝堂行教化之政;失其時,則退居鄉裡述聖賢之教。

    居朝堂事君,不以其道則止,不強而為之;處鄉裡修身,必遵其道而行,當自強不息。

    切不可因求取高位而淪于谄佞,因超然物外而放浪形骸。

    在為政之道部分,《事君篇》中亦遵循德政、教化的正統思想,并結合其《續六經》的編修體例及微言大義進行深入闡釋。

    在具體施政中,固然要心存仁德,恩澤百姓,但在面對恩與義、儉與禮的取舍時,亦當保持中道,不因恩而害義,不因儉而傷禮。

    秉承這一思想,《事君篇》中還出現了關于郡縣之弊、肉刑之廢的議論。

    王通認為,為政當順民心、遵古制、持中道、合禮義,郡縣制度不順民心、不遵古制,是苛政暴虐之根;廢除肉刑,有違中道,恩傷于義,是刑罰不中之源。

    此外,王通在《事君篇》中更對儒家傳統的君臣關系進行了完善與補充。

    面對超出傳統儒家經典闡釋範圍的霍光廢立之事,文中子亦秉承中道思想,對這種盡臣職而匡君道的行為給予肯定。

     3.1 房玄齡問事君之道。

    子曰:“無私。

    ”①問使人之道。

    曰:“無偏②。

    ”曰:“敢問化人之道。

    ”子曰:“正其心。

    ”問禮樂。

    子曰:“王道盛則禮樂從而興焉,非爾所及也③。

    ” 【注釋】 ①“房玄齡問事君之道”三句:實模仿《論語·憲問》:“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北宋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七注雲:“勿欺,忠也;犯之,義也。

    ”房玄齡,見1.23條注。

     ②偏:偏心,偏向。

    《尚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西漢孔安國注雲:“偏,不平;陂,不正。

    言當循先王之正義以治民。

    ” ③非爾所及也: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 【譯文】 房玄齡問奉侍君王之道。

    文中子說:“無私心。

    ”問用人之道。

    文中子說:“不偏心。

    ”房玄齡說:“請問教化百姓之道。

    ”文中子說:“端正他們的思想。

    ”問禮樂。

    文中子說:“王道興盛則禮樂亦随之大興,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 3.2 或問楊素①。

    子曰:“作福、作威、玉食②,不知其他也。

    ” 【注釋】 ①楊素:見1.11條注。

     ②作福、作威、玉食:見1.15條“《洪範》‘三德’”注。

     【譯文】 有人問楊素。

    文中子說:“他隻知道作福、作威、錦衣玉食,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 3.3 房玄齡問郡縣之治。

    子曰:“宗周列國八百餘年①,皇漢雜建四百餘載②,魏晉已降,滅亡不暇③,吾不知其用也。

    ” 【注釋】 ①宗周:指周王朝,因周為所封諸侯之宗主,故稱“宗周”。

    《詩經·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列國:阮逸注雲:“謂封建五等諸侯。

    ”即封建諸侯。

    此指封建制度。

     ②雜建:阮逸注雲:“漢監秦亡之勢,雖無五等,而雜封功臣宗室子弟。

    ”即兼郡縣、封建兩種制度而用之。

     ③不暇:來不及,沒有時間。

    此指立國時間短暫。

     【譯文】 房玄齡問郡縣制度。

    文中子說:“周朝分封諸侯,國祚八百餘年;漢朝兼用郡縣分封,國祚四百餘年;魏晉以來皆用郡縣,國祚短暫紛紛滅亡,我不知道這種制度究竟有什麼用。

    ” 3.4 楊素使謂子曰:“盍仕乎①?”子曰:“疏屬之南②,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在,可以避風雨,有田可以具粥③,彈琴著書,講道勸義,自樂也。

    願君侯正身以統天下,時和歲豐④,則通也受賜多矣,不願仕也。

    ” 【注釋】 ①盍:何不。

    《論語·公冶長》:“顔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北宋邢昺疏雲:“盍,何不也。

    ” ②疏屬:山名。

    《(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五《绛州志》:“疏屬山,在河津縣東,接本州界,高一千九百丈,周三十裡。

    ” ③(zhān)粥:即粥,稀飯。

    《禮記·檀弓》:“申也聞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粥之食,自天子達。

    ’”唐孔穎達疏雲:“粥之食者,厚曰,希曰粥。

    ” ④時和歲豐:即“時和年豐”。

    《詩譜·小大雅譜》唐孔穎達疏雲:“萬物盛多,人民忠孝,則緻時和年豐,故次《華黍》,歲豐宜黍稷也。

    ” 【譯文】 楊素派人對文中子說:“何不出仕為官呢?”文中子說:“疏屬山之南,汾河轉彎之處,那裡有先人老宅,可以遮風擋雨,有薄田可以煮粥糊口,居家彈琴著書,宣道勸善,自得其樂。

    希望君侯您修身正己以治理天下,天下太平、五谷豐登,我也就受惠頗多了,不想出仕為官。

    ” 3.5 子曰:“古之為政者,先德而後刑①,故其人悅以恕;今之為政者,任刑而棄德,故其人怨以詐。

    ” 【注釋】 ①先:根本的,重要的。

    《莊子·天道》:“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唐成玄英疏雲:“先,本也。

    ” 【譯文】 文中子說:“古人為政,以德化為本而以刑罰為末,因此百姓心懷喜悅而淳樸寬厚;今人為政,專任刑罰而抛棄德化,因此百姓心懷怨恨而奸詐狡猾。

    ” 3.6 子曰:“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①。

    ” 【注釋】 ①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實模仿《論語·憲問》:“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譯文】 文中子說:“古時為官之人關照百姓,現今為官之人關照自己。

    ” 3.7 子曰:“甚矣!齊文宣之虐也①。

    ”姚義曰②:“何謂克終③?”子曰:“有楊遵彥者④,寔掌國命⑤,視民如傷⑥,奚為不終⑦?” 【注釋】 ①齊文宣:高洋(529—559),字子進,因生于晉陽,一名晉陽樂,北齊開國皇帝,齊神武帝高歡次子。

    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任散騎常侍、骠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太原郡開國公等職。

    武定七年(549),長兄高澄遇刺身亡,遂趁機執掌朝政,任丞相、封齊王。

    武定八年(550),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禅位,遂登基稱帝,改國号為齊,史稱“北齊”。

    在位初期,勵精圖治,厲行改革,勸農興學。

    後期以功自矜,縱欲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費無度,最終因飲酒過度而暴斃,谥号“文宣”。

    《北齊書》卷四有《文宣帝紀》。

     ②姚義:見2.3條注。

     ③克終:得以善終。

     ④楊遵彥:楊愔(yīn,511—560),字遵彥,小字秦王,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北齊宰相、北魏司空楊津之子。

    少聰穎,十一歲通《詩》《易》《左氏春秋》。

    建義元年(528),孝莊帝即位,任通直散騎侍郎,後棄官歸隐。

    永安四年(531),投靠高歡,任行台郎中。

    武定八年(550),高歡之子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禅位,建立北齊,楊愔封陽夏縣男,領太子少傅。

    曆任侍中、尚書仆射、尚書令、骠騎大将軍等職,封開封郡王。

    乾明元年(560),常山王高演發動政變,楊愔被殺。

    《北齊書》卷三十四有傳。

     ⑤寔(shí):同“實”。

     ⑥視民如傷:《孟子·離婁下》:“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東漢趙岐注雲:“視民如傷者,雍容不動擾也。

    ”北宋孫奭疏雲:“言文王常有恤民之心,故視下民常若有所傷而不敢以橫役擾動之也。

    ” ⑦奚:為何,怎麼。

     【譯文】 文中子說:“北齊文宣帝真是太暴虐了。

    ”姚義說:“為何能得以善終呢?”文中子說:“有楊遵彥這樣的人執掌國家大政,關愛黎民百姓,怎麼能不善終呢?” 3.8 窦威好議禮①。

    子曰:“威也賢乎哉?我則不敢②。

    ” 【注釋】 ①窦威:見2.3條注。

     ②威也賢乎哉?我則不敢:阮逸注雲:“隋室禮壞,賢威有心,大抵治定而後議,今非其時,故曰‘不敢’。

    ”即贊賞窦威賢能的同時,意在強調當下世道變亂、天下崩頹,慨歎不得其時,無法推行禮制。

     【譯文】 窦威喜好讨論禮制。

    文中子說:“窦威很賢能吧?我卻不敢讨論這些。

    ” 3.9 北山丈人謂文中子曰:“何謂遑遑者,無乃急欤?”子曰:“非敢急,傷時怠也。

    ”① 【注釋】 ①此條實模仿《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對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丈人,老者,老人。

    《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遑遑,匆忙。

    怠,衰敗,衰微。

     【譯文】 北山老者對文中子說:“為何這樣匆忙,豈不是太着急了?”文中子說:“并不是着急,隻是感傷時世衰敗。

    ” 3.10 子曰:“吾不度不執①,不常不遂②。

    ” 【注釋】 ①不度不執:阮逸注雲:“度德執用。

    ”即考慮是否合乎德的标準而後再去施行。

    度,标準,準則。

    此指“度德”,即合乎德的标準。

    執,執行,施用。

     ②不常不遂:阮逸注雲:“得常遂行。

    ”即考慮是否合乎道的規範而後再去行動。

    常,常道,大道。

    此指“守常”,即遵守道的規範。

    遂,遂行,實行。

     【譯文】 文中子說:“不合乎德的标準不做,不遵守道的規範不為。

    ” 3.11 房玄齡曰:“《書》雲霍光廢帝舉帝①,何謂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廢昏舉明,所以康天下也②。

    ” 【注釋】 ①《書》:阮逸注雲:“《續書》有《霍光之命》,言廢帝舉帝之事。

    ”霍光(?—前68):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

    霍中孺之子,霍去病異母弟。

    初以門蔭,選為郎官,曆任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

    漢武帝臨終,拜大将軍、大司馬,受命托孤輔政,封博陸侯,輔佐漢昭帝。

    昭帝死後,無子嗣,立昌邑王劉賀,又因劉賀淫亂無道,廢劉賀而擁立漢宣帝。

    地節二年(前68)離世,谥号“宣成”。

    《漢書》卷六十八有傳。

     ②康:安甯,平安。

    《禮記·樂記》:“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唐孔穎達疏雲:“康,安也。

    ” 【譯文】 房玄齡問:“《續書》說霍光廢掉皇帝又擁立新君,這是什麼意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