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天地篇

關燈
【題解】 《天地篇》并非執着于探究天地乾坤的深奧與玄妙,而是以天地自然之道為發端,以聖賢之教為紐帶,将個人的高下賢愚之别與社會的治亂興衰之變有機地聯結在了一起。

    聖賢之教,上合天道,下順民心,在人則為立德修身之法,在國則為治世安邦之策。

    在王通看來,人的德行修養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天地篇》中有較多章節是對其門生、權臣、名士,乃至曆史人物德行品性的評鑒,意在闡明個人德行修明與否,與時代治亂存在重要聯系。

    這也從根本上回答了漢末以來,世道為何長久陷入離亂動蕩。

    因此,王通上承天地大道,祖述周公之政,謹遵孔子之教,希望借此以重振三綱五常之法、兩漢七制之政,而這一切,仍要回到立德修身上來。

    《天地篇》中的立德修身之法,秉承儒家正道,除潛心研習經典之外,亦注重日常德行的修習與身心的砥砺。

    細讀其文不難發現,凡于政事日用、農桑耕稼、歲時祭祀、婚喪典禮,王通皆秉持仁義之心、貫穿忠恕之道、合乎禮儀之制、明達權變之法。

    其次,《天地篇》由修身之法延及治國之道。

    修身當師聖賢之法,治國當遵聖王之道。

    聖王之道的根本,在于參悟天地自然,踐行古聖先王之政,将立德修身與治國安邦相結合,以仁義公恕治天下,更以禮樂教化安天下,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太平康樂。

    最後,《天地篇》中還透射出王通富有儒家正統思想的文道觀。

    王通認為,著述當弘揚正道、傳承文教、褒善貶惡,而不應流于空疏煩瑣的說解、立場暧昧的綴編、華麗文辭的堆砌。

    因此,王通的《續六經》堪稱踐行這一理念的典範之作。

     2.1 子曰:“圓者動,方者靜,其見天地之心乎①?” 【注釋】 ①“圓者動”三句:阮逸注雲:“天圓動,地方靜,人動靜之中也。

    中也者,心可見矣。

    ”天地之心,天地間最為本質的規律,即自然大道。

     【譯文】 文中子說:“圓形的物體運動,方形的物體沉靜,這其中體現的是天地自然的大道吧?” 2.2 子曰:“智者樂,其存物之所為乎?仁者壽,其忘我之所為乎①?” 【注釋】 ①“智者樂”四句:實模仿《論語·雍也》:“知者樂,仁者壽。

    ”并對此做深入闡釋。

    存物,胸懷萬物。

    物,此指天下萬物。

     【譯文】 文中子說:“智慧的人快樂,是因為他胸懷萬物吧?仁愛的人長壽,是因為他忘記自我吧?” 2.3 子曰:“義也清而莊①,靖也惠而斷②,威也和而博③,收也曠而肅④,瓊也明而毅⑤,淹也誠而厲⑥,玄齡志而密⑦,徵也直而遂⑧,大雅深而弘⑨,叔達簡而正⑩。

    若逢其時,不減卿相?,然禮樂則未備。

    ” 【注釋】 ①義:姚義,生卒年不詳,王通門生。

    與薛收一起編纂《中說》。

    阮逸《文中子〈中說〉序》:“《中說》者,子之門人對問之書也。

    薛收、姚義集而名之。

    ” ②靖:李靖(571—649),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人。

    善用兵,有謀略。

    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

    晉陽起兵後,效力唐朝,從李世民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後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戰功顯赫。

    曆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仆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三年(649)病逝,谥号“景武”。

    《舊唐書》卷六十七有傳。

     ③威:窦威,字文蔚,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人。

    隋朝太傅窦熾之子,太穆皇後從父兄。

    初仕隋朝,曆任秘書郎、蜀王楊秀府記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後坐事免職。

    晉陽起兵後,補任大丞相府司錄參軍,參與制定朝廷典制。

    唐朝建立後,窦威擔任内史令,同年病逝追贈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谥号“靖”。

    《舊唐書》卷六十一有傳。

     ④收:即薛收。

    見1.3條注。

     ⑤瓊:即賈瓊。

    見1.13條注。

     ⑥淹:杜淹(?—628),字執禮,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隋朝河内太守杜徵之子,唐初宰相,貞觀名相杜如晦之叔父。

    初仕隋朝,任禦史中丞,後效力于王世充,任吏部尚書。

    降唐後任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楊文幹事件中受到牽連,被流放巂州。

    唐太宗繼位後,授禦史大夫,封安吉郡公。

    貞觀二年(628)病逝,追贈尚書右仆射,谥号“襄”。

    《舊唐書·杜如晦傳》有載錄。

     ⑦玄齡:即房玄齡。

    見1.23條注。

     ⑧徵:魏徵(580—643),字玄成,先世為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人。

    年少孤貧,為人豁達,胸懷大志。

    大業十三年(617)參加瓦崗軍,為李密所重。

    武德元年(618)随李密降唐。

    李建成聞其名,特封為太子洗馬,屢勸防範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後,不計前嫌,重其才幹,升為谏議大夫,推誠相待,後相繼任給事中、尚書右丞,封鄭國公。

    魏徵性情剛直,敢于犯顔進谏,屢以隋亡為鑒,常以居安思危、去奢恭儉、輕徭薄賦、選賢任能等直谏,為成就“貞觀之治”起到重要作用,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十七年(643)病逝,谥号“文貞”。

    《舊唐書》卷七十一有傳。

     ⑨大雅:溫大雅(572—629),字彥宏,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北齊文林館學士溫君悠長子。

    隋時任東宮學士、長安縣尉,以父憂去職,退居鄉裡。

    晉陽起兵後,任大将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

    武德元年(618)任黃門侍郎。

    太宗即位,任禮部尚書,封黎國公,編纂《創業起居注》。

    貞觀三年(629)病逝,谥号“孝”。

    《舊唐書》卷六十一有傳。

     ⑩叔達:陳叔達(?—635),字子聰,陳宣帝第十六子。

    隋大業中,任内史舍人,出為绛郡通守。

    李淵義兵至绛郡,陳叔達響應,任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與記室溫大雅同掌機密,軍書、赦令及禅代文诰多出其手。

    武德元年(618)任黃門侍郎,貞觀年間任禮部尚書,貞觀九年(635)病逝,谥号“忠”。

    《舊唐書》卷六十一有傳。

     ?不減:不低于,不亞于。

     【譯文】 文中子說:“姚義,清潔而莊重;李靖,惠物而勇斷;窦威,和容而博識;薛收,體曠而志肅;賈瓊,通明而果毅;杜淹,誠悫而威厲;房玄齡,志慮而用密;魏徵,直道而遂行;溫大雅,量深而寬宏;陳叔達,簡靜而中正。

    這些人如果能遇到時機,官職都不會低于卿相,然而在推行禮樂方面卻都有所欠缺。

    ” 2.4 或曰:“董常何人也?”子曰:“其動也權①,其靜也至②。

    其顔氏之流乎③!” 【注釋】 ①權:阮逸注雲:“權變,才也。

    ”此指處事随機應變。

     ②至:阮逸注雲:“至極,性也。

    ”此指達到修養身心的最高境界,即守護好自己的本心本性。

     ③顔氏:即顔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孔子弟子中德行最高者,位列七十二賢之首。

    孔子對顔回稱贊有加,不幸早卒。

     【譯文】 有人問:“董常是什麼樣的人呢?”文中子說:“他行事時能夠随機應變,無事時能夠堅守本心。

    應該是顔回一類的人啊!” 2.5 叔恬曰:“山濤為吏部①,拔賢進善,時無知者②。

    身殁之後,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後知群才皆濤所進。

    如何?”子曰:“密矣。

    ”曰:“仁乎?”子曰:“吾不知也。

    ” 【注釋】 ①山濤(205—283):字巨源,河内懷縣(今河南武陟)人。

    “竹林七賢”之一。

    早年孤貧,喜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

    西晉建立後,曆任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職,封新沓伯。

    他每選用官吏,皆秉承晉武帝之意,并親做評論,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

    屢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

    太康三年(282),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谥号“康”。

    《晉書》卷四十三有傳。

     ②無知:此指無人知曉,沒人知道。

     【譯文】 叔恬說:“山濤擔任吏部尚書,選賢任能屢進良言,當時沒有人知道。

    離世之後,天子向朝臣出示了他的奏表,然後人們才知道這些人才都是山濤舉薦的。

    這該如何評價呢?”文中子說:“行事缜密。

    ”問:“這就是仁嗎?”文中子說:“這我就不知道了。

    ” 2.6 李密見子而論兵①。

    子曰:“禮信仁義,則吾論之;孤虛詐力②,吾不與也。

    ” 【注釋】 ①李密(582—619):字玄邃,小字法主,遼東襄平(今遼甯遼陽)人。

    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孫。

    少好讀書,常乘黃牛,以《漢書》挂牛角,讀書不辍。

    大業九年(613),與楊玄感起兵反隋,後因楊玄感不能采納其建議,兵敗被捕,後逃脫。

    參加瓦崗義軍,大破荥陽。

    大業十三年(617),稱“魏公”,因瓦崗軍領袖翟讓之兄翟寬排擠而殺掉翟讓、翟寬兄弟,後為王世充所敗歸順李唐,拜光祿卿,封邢國公。

    不久之後叛唐,為盛彥師斬殺。

    《隋書》卷七十、《舊唐書》卷五十三有傳。

     ②孤虛:此指謀略和詭計。

    阮逸注雲:“兵家之術。

    ”考《太白陰經》卷一《人謀》:“天時為敵國有水旱、災害、蟲蝗、霜雹、荒亂之天時,非孤虛向背之天時也。

    ”及《兵錄》卷十四《天時總說》之“論孤虛法”,可知“孤虛”即古代圍繞作戰的天時、地利等相關因素進行占蔔、推演的一種數術之法。

     【譯文】 李密拜見文中子談論統兵作戰之事。

    文中子說:“禮儀、誠信、仁愛、道義,這些我可以和你談論;謀略、詭計、欺騙、勇力,這些我就不和你談論了。

    ” 2.7 李伯藥見子而論詩①,子不答。

    伯藥退,謂薛收曰:“吾上陳應、劉②,下述沈、謝③,分四聲八病④,剛柔清濁⑤,各有端序⑥,音若埙篪⑦,而夫子不應我,其未達欤?”薛收曰:“吾嘗聞夫子之論詩矣,上明三綱,下達五常,于是征存亡,辯得失。

    故小人歌之以貢其俗⑧,君子賦之以見其志,聖人采之以觀其變⑨。

    今子營營馳騁乎末流⑩,是夫子之所痛也。

    不答則有由矣。

    ” 【注釋】 ①李伯藥(564—648):即李百藥,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隋内史令、安平公李德林之子。

    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輔佐太子楊勇。

    隋炀帝楊廣即位,貶為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參加農民起義。

    武德年間,歸順唐朝,遭人陷害,流放泾州。

    貞觀元年(627),任中書舍人,參與修訂《五禮》及律令、編纂《北齊書》。

    貞觀二年(628)遷禮部侍郎,轉太子右庶子,輔佐太子李承乾。

    以修史之功,任散騎常侍、太子右庶子、宗正卿。

    貞觀二十二年(648)卒,谥号“康”。

    《舊唐書》卷七十二有傳。

     ②應、劉:當指同為“建安七子”之應玚、劉桢,阮逸注雲:“魏應璩、劉公幹。

    ”當作“魏應玚、劉桢”。

    應玚(177—217),字德琏,汝南南頓(今河南平輿)人。

    應劭從子。

    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劉桢合稱“建安七子”。

    劉桢(179—217),字公幹,東平甯陽(今山東甯陽)人。

    東漢名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

     ③沈、謝:沈約和謝朓。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南朝梁開國功臣。

    學識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開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詩文中平、上、去、入四聲應當相互協調,避免八病。

    其詩作皆注重聲律、對仗,時稱“永明體”,是體式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沈約與蕭衍、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八人号為“竟陵八友”。

    《梁書》卷一十三有傳。

    謝朓(tiǎo,464—499),字玄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南齊傑出的山水詩人。

    與沈約等共同開創“永明體”,詩文平仄協調,對仗工整,開唐代律絕之先河。

    《南齊書》卷四十七有傳。

    沈約、謝朓實為同時代、同體式詩文的開創者,故阮逸注雲:“梁沈約、謝靈運。

    ”當為“梁沈約、謝朓”,且下文有“分四聲八病,剛柔清濁”,可知當就開創“永明體”之人而言。

     ④四聲八病:周颙發現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