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天地篇

關燈
字有平、上、去、入者四種聲調。

    沈約根據漢字四聲和雙聲疊韻的特點,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這八種五言詩應該避免的弊病,是為“八病”。

     ⑤剛柔清濁:阮逸注雲:“語見為剛,旨婉為柔;飄逸則清,質實則濁。

    ”語見,即詩文直抒胸臆。

    旨婉,即詩文委婉含蓄。

    清,指文風清新飄逸。

    濁,指文風質樸無華。

    剛、柔、清、濁,皆就詩文創作中的審美旨趣而言。

     ⑥端序:頭緒,條理。

     ⑦埙(xūn)篪(chí):阮逸注雲:“埙,土音,剛而濁;篪,竹音,柔而清。

    ”埙,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

    亦稱“陶埙”。

    篪,古代一種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樣的樂器,開孔數不一,通常有八孔。

    “埙”“篪”二者常常合奏,故多表示聲音和諧,此處借“埙”“篪”意在強調自己上文論述“四聲八病”和“剛柔清濁”時就好像埙篪合奏般周全與完美。

     ⑧貢:阮逸注雲:“告也。

    ”即呈現,展示。

     ⑨采之:采詩官。

    《漢書·藝文志》:“《書》曰:‘詩言志,歌詠言。

    ’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

    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⑩營營:汲汲之貌。

    馳騁:此指縱論。

    末流:阮逸注雲:“齊、梁文,弊之末也。

    ”即在文中子看來,與《詩經》相比,齊、梁詩文皆為末流。

     【譯文】 李百藥拜見文中子并讨論詩文,文中子卻不回答。

    李百藥告退,對薛收說:“我上述應玚、劉桢,下談沈約、謝朓,梳理詩文寫作中的四聲八病,文章旨趣上的剛柔清濁,皆有條理,論述完美,然而先生卻沒有回應,是我說得不夠明白嗎?”薛收說:“我曾聽老師談論詩,指出詩的功用上要明三綱,下要達五常,進而能夠成為國家存亡的表征,讓人能夠明辨是非得失。

    所以普通百姓唱詩是向為政者展示民風民俗,為政者唱詩是向人昭示個人志向,聖人命官采詩用來觀察時代和民風的變化。

    您現在汲汲于縱論齊、梁這些末流詩文,這正是老師所痛心的。

    老師不回答是有原因的。

    ” 2.8 子曰:“學者,博誦雲乎哉①?必也貫乎道②。

    文者,苟作雲乎哉③?必也濟乎義。

    ” 【注釋】 ①博誦雲乎哉:實模仿《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博誦,博覽群書。

     ②必也貫乎道: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及《論語·裡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③苟作:見1.14條及注。

     【譯文】 文中子說:“治學,隻是博覽群書嗎?切記一定要貫徹大道。

    作文,隻是堆砌辭藻嗎?切記一定要有補于道義。

    ” 2.9 内史薛公見子于長安①,退謂子收曰:“《河圖》《洛書》盡在是矣,汝往事之,無失也。

    ” 【注釋】 ①内史薛公:王通門生薛收之父薛道衡(540—609),字玄卿,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專精好學,與盧思道、李德林齊名。

    初仕北齊,再仕北周,任内史舍人。

    隋朝建立後,拜内史侍郎。

    隋炀帝即位後,出為番州刺史,遷司隸大夫,因觸怒隋炀帝而被害。

    《隋書》卷五十七有傳。

    文中“内史”,即就内史侍郎而言。

     ②《河圖》《洛書》:《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相傳伏羲時,有龍馬出于黃河,背負“河圖”;有神龜出于洛水,背負“洛書”。

    伏羲據此畫成八卦。

    此指聖人從天地自然中學習的大道。

     【譯文】 内史薛道衡在長安拜見文中子,回來對兒子薛收說:“《河圖》《洛書》等天地大道都在先生那裡,你去拜他為師,不會有錯的。

    ” 2.10 子曰:“士有靡衣鮮食而樂道者①,吾未之見也。

    ” 【注釋】 ①靡(mǐ)衣鮮食:又作“靡衣玉食”,指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

    形容生活豪華奢侈。

     【譯文】 文中子說:“士人中有錦衣玉食仍樂于大道的,我還沒有見過。

    ” 2.11 子謂魏徵曰:“汝與凝皆天之直人也①。

    徵也遂②,凝也挺③,若并行于時,有用舍焉④。

    ” 【注釋】 ①凝:王凝。

    見1.10條注。

    直人:正直之人。

     ②遂:此指通達。

     ③挺:此指直率、耿直。

     ④用舍:又作“用行舍藏”,或得重用為官,或不得重用而歸隐。

    《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譯文】 文中子對魏徵說:“你和王凝都是生性正直之人。

    你通達,王凝耿直,若你們同時出仕為官,那麼其中一人或得重用為官,另一人将不得重用歸隐田園。

    ” 2.12 子謂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時,則王法不撓矣①。

    ” 【注釋】 ①撓:阮逸注雲:“撓曲。

    ”即彎曲、枉曲。

    此指法律不公正。

     【譯文】 文中子對李靖說:“王凝如果得以重用,那麼國家法律就不會不公正。

    ” 2.13 李靖問任智如何①。

    子曰:“仁以為己任②。

    小人任智而背仁為賊③,君子任智而背仁為亂。

    ” 【注釋】 ①任:此指使用。

     ②仁以為己任:《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任,此指責任,職責。

     ③任:專任。

    下同。

     【譯文】 李靖問使用機智怎麼樣。

    文中子說:“應當以仁德為己任。

    小人專任機智而背棄仁德就會危害社會,君子專任機智而背棄仁德就會禍亂國家。

    ” 2.14 薛收問:“仲長子光何人也①?”子曰:“天人也②。

    ”收曰:“何謂天人?”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屬于人;曠哉大乎!獨能成其天③。

    ” 【注釋】 ①仲長子光:阮逸注雲:“子光,字不曜,遊于河東,人問者,書‘老’‘易’二字為對,王績有《仲長先生傳》。

    ”考《新唐書·隐逸傳》“王績”條相關載錄,可知為當時隐士,與王績交遊。

    另阮逸所雲《仲長先生傳》,當為王績《祭處士仲長子光文》。

     ②天人:即洞悉天地大道之人。

    《莊子·天下》:“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北宋王雱《南華真經新傳》釋雲:“宗者,道之原本也。

    道之原本出于天,故曰:‘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 ③“眇(miǎo)然小乎”四句:實化用《莊子·德充符》:“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眇,微小,渺小。

    此處就人的身軀而言。

    曠,光明,開朗。

    此處就光明、偉大的德行與修為而言。

     【譯文】 薛收問:“仲長子光是怎樣的人?”文中子說:“是天人。

    ”薛收問:“什麼是天人?”文中子說:“他的身軀渺小,所以與常人無異!他的修為廣大,唯此方能成就他的光明與偉岸!” 2.15 賈瓊問君子之道。

    子曰:“必先恕乎!”曰:“敢問恕之說。

    ”子曰:“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為心;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為心。

    推而達于天下,斯可矣。

    ” 【譯文】 賈瓊問什麼是君子之道。

    文中子說:“一定是‘恕’吧!”問:“請問‘恕’是什麼?”文中子說:“做兒子的,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做弟弟的,要站在兄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由此類推以至于全天下,這就可以了。

    ” 2.16 子曰:“君子之學進于道,小人之學進于利。

    ” 【譯文】 文中子說:“君子學習是為了鑽研大道,小人學習是為了追逐利益。

    ” 2.17 楚難作①,使使召子,子不往,謂使者曰:“為我謝楚公②,天下崩亂,非至公血誠不能安③。

    苟非其道,無為禍先。

    ” 【注釋】 ①楚難:隋大業九年(613),楊玄感于黎陽起兵反隋。

     ②楚公:楊玄感襲爵楚國公,故稱“楚公”。

    楊玄感(?—613),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隋司徒楚國公楊素長子。

    以父軍功位至柱國,任郢、宋二州刺史,遷鴻胪卿、禮部尚書,襲封楚國公。

    受到隋炀帝猜忌,大業九年(613),隋炀帝二次出征高句麗時,趁機反叛,屯兵于黎陽,為大将軍宇文述所敗。

    《隋書》卷七十有傳。

     ③血誠:赤誠。

    《三國志·魏書·倉慈傳》:“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于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

    ” 【譯文】 楊玄感起兵,派遣使者征召文中子,文中子不去,對使者說:“替我謝謝楚公,天下大亂,隻有懷着至公赤誠之心才能使天下安定,如果不遵循這個道理,就不要再為害天下了。

    ” 2.18 李密問王霸之略。

    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①。

    ”李密出,子謂賈瓊曰:“亂天下者必是夫也。

    幸災而念禍,愛強而願勝,神明不與也。

    ” 【注釋】 ①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阮逸注雲:“易,為‘輕易’之‘易’。

    一民,至細也,不可以天下之大輕小民之命。

    ”即不要因為天下之大就輕視一個百姓的性命。

    此句意在告誡李密當以天下蒼生為念。

     【譯文】 李密問實現王霸之業的方略。

    文中子說:“不要因為天下之大就輕視一個百姓的性命。

    ”李密走後,文中子對賈瓊說:“将來禍亂天下的必是此人。

    此人幸災樂禍,争強好勝,神明是不會保佑他的。

    ” 2.19 子居家,雖孩孺必狎①。

    其使人也,雖童仆必斂容②。

     【注釋】 ①孩孺:孩童,小孩子。

    狎:親近,親昵。

     ②斂容:端正容貌,表示嚴肅莊重。

    《漢書·霍光傳》:“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

    ” 【譯文】 先生日常居家,即便對小孩子也很親昵。

    先生差遣人做事,即便對年幼的仆人也很嚴肅。

     2.20 子曰:“我未見知命者也①。

    ” 【注釋】 ①知命:《論語·堯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西漢孔安國注雲:“命,謂窮達之分也。

    ”即知曉人生窮達、禍福之天命。

     【譯文】 文中子說:“我還沒有見過知天命之人。

    ” 2.21 子曰:“不就利①,不違害②,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

    ” 【注釋】 ①就:趨,追求。

     ②違:避,躲避。

    《尚書·太甲中》:“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西漢孔安國注雲:“言天災可避,自作災不可逃。

    ” 【譯文】 文中子說:“不趨利,不避害,不勉強交往,不随便斷絕,隻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

    ” 2.22 子躬耕①。

    或問曰:“不亦勞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饑②,且庶人之職也。

    亡職者,罪無所逃天地之間③,吾得逃乎?” 【注釋】 ①躬耕:親自耕種。

    《禮記·月令》:“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

    ” ②一夫不耕,或受其饑:實化用西漢賈誼《新書·無蓄》:“古人曰:‘一夫不耕,或為之饑;一婦不織,或為之寒。

    ’” ③罪無所逃天地之間:實化用《莊子·人間世》:“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适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

    ’”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