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天地篇
關燈
小
中
大
文中子親自耕種。
有人問:“這不是很辛苦嗎?”文中子說:“一人不耕種,就會有人挨餓,并且這是普通人職責。
不履行職責的人,在天地間是無法逃避罪責的,我難道能逃避得了嗎?” 2.23 子藝黍登場①,歲不過數石②,以供祭祀、冠婚、賓客之酒也③,成禮則止。
子之室,酒不絕。
【注釋】 ①藝黍:種植黍稷。
《尚書·酒诰》:“小子惟一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
”西漢孔安國注雲:“其當勤種黍稷,奔走事其父兄。
”登場:收割糧食并運到打谷場。
②石: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 ③冠婚:冠禮和婚禮。
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之禮,表示成人。
《禮記·冠義》:“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
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 【譯文】 先生種植莊稼收獲糧食,每年收獲不過數石,用以釀造供給祭祀、冠禮、婚禮、招待賓客所用之酒,禮儀完成後就不再飲用。
所以先生家的酒才不會用盡。
2.24 薛方士問葬①。
子曰:“貧者斂手足②,富者具棺椁③。
封域之制無廣也,不居良田。
古者不以死傷生,不以厚為禮。
” 【注釋】 ①薛方士:其人不詳。
考本書《關朗篇》:“門人窦威、賈瓊、姚義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受《樂》,杜淹、房喬、魏徵受《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詩》。
”可知其從文中子受學。
②斂手足:又作“斂手足形”,意指遮蔽身體。
《禮記·檀弓下》:“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椁,稱其财,斯之謂禮。
”唐孔穎達疏雲:“斂手足形者,親亡但以衣棺斂其頭首及足,形體不露,還速葬而無椁材,稱其家之财物所有以送終。
”《釋名·釋喪制》:“衣屍棺曰斂。
斂者,斂也。
斂藏不複見也。
”手足,即手足形,指手足身體。
③具:齊備,皆備。
棺椁:棺材及套在棺材外面的外棺。
内曰棺,外曰椁。
【譯文】 薛方士問葬禮。
文中子說:“窮人遮蔽身體,富人棺椁齊備。
墓地規模不要太大,不要侵占良田。
古人不以死去的人而傷害活着的人,不把厚葬看做是符合禮制的行為。
” 2.25 陳叔達問事鬼神之道。
子曰:“敬而遠之①。
”問祭。
子曰:“何獨祭也,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
三者不同,古先聖人所以接三才之奧也②。
達茲三者之說,則無不至矣。
”叔達俯其首。
【注釋】 ①敬而遠之:實模仿《論語·雍也》:“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②三才:天、地、人。
見1.1條注。
【譯文】 陳叔達問侍奉鬼神之法。
文中子說:“恭敬對待且要遠離它。
”問祭祀。
文中子說:“不隻有祭天之禮,還有祀地之禮,有祭天,有享先人宗廟。
三者是不同的,這就是古代聖人溝通天、地、人之間的奧秘所在。
認識到這三者的真谛,那麼一切問題就都明白了。
”陳叔達俯首稱是。
2.26 子曰:“王猛有君子之德三焉①:其事上也密,其接下也溫,其臨事也斷。
”或問蘇綽②。
子曰:“俊人也。
”曰:“其道何如③?”子曰:“行于戰國可以強,行于太平則亂矣。
”問牛弘④。
子曰:“厚人也。
” 【注釋】 ①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濰坊)人。
出身貧寒,隐居山中,博學而好讀兵書,善于謀略和用兵。
苻堅即位,任中書侍郎,官至尚書令、太子太傅、司徒、錄尚書事,封清河郡侯,為苻堅重要謀臣。
綜合儒法,選賢任能,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産。
建元十一年(375)去世,谥号“武”。
臨終力勸苻堅勿圖晉,苻堅不聽,終有淝水慘敗。
《晉書》卷一百十四《苻堅載記》有載錄。
②蘇綽(498—546):字令綽,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
南北朝西魏名臣。
少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及申韓之學,拜為大行台左丞,參與機密,大力推舉改革。
曾創制計賬、戶籍等法,精簡冗員,設置屯田、鄉官,增加國家賦稅收入,累升大行台度支尚書兼司農卿,封美陽伯。
大統十二年(546)病逝。
《周書》卷二十三、《北史》卷六十三有傳。
③道:此指施行的政略。
④牛弘(545—610):本姓尞,字裡仁,安定鹑觚(今甘肅靈台)人。
襲封臨泾公。
少好學,博覽群書。
北周時,專掌文書,修起居注。
隋文帝即位後,任散騎常侍、秘書監,晉爵奇章郡公。
開皇三年(583),拜禮部尚書,請修明堂,定禮樂制度。
選賢任能,寬仁待下,不善言談而恪盡職守。
大業六年(610)離世。
《北史》卷七十二、《隋書》卷四十九有傳。
【譯文】 文中子說:“王猛有三種君子之德:他對待君主細密,對待下屬溫和,處理事情果斷。
”有人問蘇綽。
文中子說:“是有才幹之人。
”問:“他施行的政略如何?”文中子說:“推行于戰國之時可以富國強兵,推行于太平之世則會禍亂天下。
”問牛弘。
文中子說:“是敦厚之人。
” 2.27 子觀田,魏徵、杜淹、董常至。
子曰:“各言志乎①?”徵曰:“願事明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②。
”淹曰:“願執明王之法,使天下無冤人。
”常曰:“願聖人之道行于時,常也無事于出處③。
”子曰:“大哉!吾與常也。
” 【注釋】 ①各言志乎: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曰:‘盍各言爾志?’”即文中子模仿孔子,通過讓弟子談論各自志向,來考察他們思想所達到的境界。
②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孝經·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 ③出處:出仕和歸隐。
《周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 【譯文】 文中子察看農事,魏徵、杜淹、董常來了。
文中子說:“大家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吧?”魏徵說:“我願奉侍有道明君,在朝為官則竭誠盡忠,居家歸隐則遷善改過。
”杜淹說:“我願為有道明君掌管法令,使天下沒有蒙冤之人。
”董常說:“我願聖人王道推行于世,自己出仕為官還是隐居鄉野都不重要。
”文中子說:“這志向真是偉大啊!我贊賞董常。
” 2.28 子在長安①,曰:“歸來乎!今之好異輕進者②,率然而作③,無所取焉。
” 【注釋】 ①子在長安:阮逸注雲:“仁壽四年,在長安谒文帝,見公卿異端輕率,文辭不根道義,苟媚其主,使無所取治焉,遂歸。
”即文中子拜谒隋文帝,目睹朝臣不務重本立道,反而争相媚上,以标榜異端為能事,于是心灰意冷而離開長安。
②輕進:此指向君主進言而态度輕率。
③率然:草率、輕率之貌。
【譯文】 文中子在長安,說:“回去吧!現在喜好标新立異及輕率進言之人,他們的種種草率行徑,沒什麼可取之處。
” 2.29 子在绛①,程元者因薛收而來②。
子與之言《六經》。
元退,謂收曰:“夫子載造彜倫③,一匡皇極④。
微夫子,吾其失道左見矣⑤。
” 【注釋】 ①绛:绛州(治今山西運城新绛)。
②程元:王通門生,南陽(今屬河南)人。
生卒年不詳。
③彜倫:常道,倫常。
見1.27條注。
④皇極:皇權得以建立的制度與規範。
見1.8條注。
⑤微夫子,吾其失道左見矣:實模仿《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也。
”左,偏差,錯誤。
【譯文】 文中子在绛州,程元通過薛收引見前來拜訪。
文中子和他談論《續六經》。
程元回來後,對薛收說:“先生承載倫常大道,匡正國家制度。
沒有先生的話,我應該就錯失大道誤入歧途了。
” 2.30 子曰:“蓋有慕名而作者,吾不為也①。
” 【注釋】 ①蓋有慕名而作者,吾不為也:實模仿《論語·述而》:“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東漢包鹹注雲:“時人多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雲然也。
”意在說明文中子之作實為“載造彜倫,一匡皇極”,亦與“無苟作”呼應。
【譯文】 文中子說:“大概有追慕虛名而著書立說的,我是不會這樣做的。
” 2.31 叔恬曰:“文中子之教興,其當隋之季世、皇家之未造乎①!将敗者,吾傷其不得用;将興者,吾惜其不得見。
其志勤,其言征,其事以蒼生為心乎?” 【注釋】 ①季世:末世,末代。
皇家:阮逸注雲:“謂唐室。
”即唐王朝。
造:建立,成立。
【譯文】 叔恬說:“文中子的教化興起,正值隋朝末世、唐朝尚未建立之時!令我悲傷的是,将要衰敗的王朝無法重用他;令我惋惜的是,将要興起的王朝他卻見不到。
他心志勤勉,言出有據,他的事業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吧?” 2.32 文中子曰:“二帝、三王①,吾不得而見也,舍兩漢将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②。
其以仁義公恕統天下乎!其役簡,其刑清,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③。
四百年間,天下無二志,其有以結人心乎?終之以禮樂,則三王之舉也。
” 【注釋】 ①二帝、三王:指上古聖明帝王。
②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③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實模仿《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譯文】 文中子說:“二帝、三王,我無法見到,除去兩漢哪裡還有聖明的君主呢?七制之主真是偉大啊!他們以仁義公恕統治天下!他們徭役少,刑罰明,君子樂于他們的治世之道,百姓感念他們的好生之德。
四百年間,天下人沒有二心,應該是有能夠凝聚人心的方法吧?如果最後能加以禮樂教化,就會實現上古三王的偉大成就了。
” 2.33 子曰:“王道之駁久矣①,禮樂可以不正乎?大義之蕪甚矣②,《詩》《書》可以不續乎?” 【注釋】 ①王道之駁久矣:實模仿《論語·八佾》:“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為木铎。
’”駁,駁雜,淆亂。
②蕪:荒廢。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淆亂已經很久了,難道不應該匡正禮樂嗎?大義荒廢已經很嚴重了,難道不應該續修《詩》《書》嗎?” 2.34 子曰:“唐、虞之道直以大①,故以揖讓終焉②。
必也有聖人承之,何必定法?其道甚闊,不可格于後③。
夏商之道直以簡,故以放弑終焉④。
必也有聖人扶之,何必在我?其道亦曠,不可制于下。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公所為乎⑤!” 【注釋】 ①唐、虞:即唐堯、虞舜。
②揖讓:讓賢。
此處特指禅讓。
見1.13條注。
③格:規範,準則。
④放弑:流放和殺戮。
放,流放。
《尚書·仲虺之诰》:“成湯放桀于南巢。
”弑,殺。
《尚書·洪範》:“武王勝殷,殺受(纣),立武庚,以箕子歸。
” ⑤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
輔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
武王離世之後,周公攝政,輔佐武王之子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叛亂,制禮作樂,完善分封制、宗法制,為西周王朝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記·周本紀》《史記·魯周公世家》有載錄。
【譯文】 文中子說:“堯、舜之道方正而偉大,因此以禅讓終結。
一定會有聖人來傳承它,何必制定法則?堯、舜之道宏闊寬廣,不能作為後世的準則。
禹、湯之道方正而簡省,因此以流放和殺戮終結。
一定會有聖人扶助它,何必由我來擔當?禹、湯之道過于疏曠,不能作為統治
有人問:“這不是很辛苦嗎?”文中子說:“一人不耕種,就會有人挨餓,并且這是普通人職責。
不履行職責的人,在天地間是無法逃避罪責的,我難道能逃避得了嗎?” 2.23 子藝黍登場①,歲不過數石②,以供祭祀、冠婚、賓客之酒也③,成禮則止。
子之室,酒不絕。
【注釋】 ①藝黍:種植黍稷。
《尚書·酒诰》:“小子惟一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
”西漢孔安國注雲:“其當勤種黍稷,奔走事其父兄。
”登場:收割糧食并運到打谷場。
②石: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 ③冠婚:冠禮和婚禮。
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之禮,表示成人。
《禮記·冠義》:“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
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 【譯文】 先生種植莊稼收獲糧食,每年收獲不過數石,用以釀造供給祭祀、冠禮、婚禮、招待賓客所用之酒,禮儀完成後就不再飲用。
所以先生家的酒才不會用盡。
2.24 薛方士問葬①。
子曰:“貧者斂手足②,富者具棺椁③。
封域之制無廣也,不居良田。
古者不以死傷生,不以厚為禮。
” 【注釋】 ①薛方士:其人不詳。
考本書《關朗篇》:“門人窦威、賈瓊、姚義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受《樂》,杜淹、房喬、魏徵受《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詩》。
”可知其從文中子受學。
②斂手足:又作“斂手足形”,意指遮蔽身體。
《禮記·檀弓下》:“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椁,稱其财,斯之謂禮。
”唐孔穎達疏雲:“斂手足形者,親亡但以衣棺斂其頭首及足,形體不露,還速葬而無椁材,稱其家之财物所有以送終。
”《釋名·釋喪制》:“衣屍棺曰斂。
斂者,斂也。
斂藏不複見也。
”手足,即手足形,指手足身體。
③具:齊備,皆備。
棺椁:棺材及套在棺材外面的外棺。
内曰棺,外曰椁。
【譯文】 薛方士問葬禮。
文中子說:“窮人遮蔽身體,富人棺椁齊備。
墓地規模不要太大,不要侵占良田。
古人不以死去的人而傷害活着的人,不把厚葬看做是符合禮制的行為。
” 2.25 陳叔達問事鬼神之道。
子曰:“敬而遠之①。
”問祭。
子曰:“何獨祭也,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
三者不同,古先聖人所以接三才之奧也②。
達茲三者之說,則無不至矣。
”叔達俯其首。
【注釋】 ①敬而遠之:實模仿《論語·雍也》:“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②三才:天、地、人。
見1.1條注。
【譯文】 陳叔達問侍奉鬼神之法。
文中子說:“恭敬對待且要遠離它。
”問祭祀。
文中子說:“不隻有祭天之禮,還有祀地之禮,有祭天,有享先人宗廟。
三者是不同的,這就是古代聖人溝通天、地、人之間的奧秘所在。
認識到這三者的真谛,那麼一切問題就都明白了。
”陳叔達俯首稱是。
2.26 子曰:“王猛有君子之德三焉①:其事上也密,其接下也溫,其臨事也斷。
”或問蘇綽②。
子曰:“俊人也。
”曰:“其道何如③?”子曰:“行于戰國可以強,行于太平則亂矣。
”問牛弘④。
子曰:“厚人也。
” 【注釋】 ①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濰坊)人。
出身貧寒,隐居山中,博學而好讀兵書,善于謀略和用兵。
苻堅即位,任中書侍郎,官至尚書令、太子太傅、司徒、錄尚書事,封清河郡侯,為苻堅重要謀臣。
綜合儒法,選賢任能,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産。
建元十一年(375)去世,谥号“武”。
臨終力勸苻堅勿圖晉,苻堅不聽,終有淝水慘敗。
《晉書》卷一百十四《苻堅載記》有載錄。
②蘇綽(498—546):字令綽,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
南北朝西魏名臣。
少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及申韓之學,拜為大行台左丞,參與機密,大力推舉改革。
曾創制計賬、戶籍等法,精簡冗員,設置屯田、鄉官,增加國家賦稅收入,累升大行台度支尚書兼司農卿,封美陽伯。
大統十二年(546)病逝。
《周書》卷二十三、《北史》卷六十三有傳。
③道:此指施行的政略。
④牛弘(545—610):本姓尞,字裡仁,安定鹑觚(今甘肅靈台)人。
襲封臨泾公。
少好學,博覽群書。
北周時,專掌文書,修起居注。
隋文帝即位後,任散騎常侍、秘書監,晉爵奇章郡公。
開皇三年(583),拜禮部尚書,請修明堂,定禮樂制度。
選賢任能,寬仁待下,不善言談而恪盡職守。
大業六年(610)離世。
《北史》卷七十二、《隋書》卷四十九有傳。
【譯文】 文中子說:“王猛有三種君子之德:他對待君主細密,對待下屬溫和,處理事情果斷。
”有人問蘇綽。
文中子說:“是有才幹之人。
”問:“他施行的政略如何?”文中子說:“推行于戰國之時可以富國強兵,推行于太平之世則會禍亂天下。
”問牛弘。
文中子說:“是敦厚之人。
” 2.27 子觀田,魏徵、杜淹、董常至。
子曰:“各言志乎①?”徵曰:“願事明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②。
”淹曰:“願執明王之法,使天下無冤人。
”常曰:“願聖人之道行于時,常也無事于出處③。
”子曰:“大哉!吾與常也。
” 【注釋】 ①各言志乎: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曰:‘盍各言爾志?’”即文中子模仿孔子,通過讓弟子談論各自志向,來考察他們思想所達到的境界。
②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孝經·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 ③出處:出仕和歸隐。
《周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 【譯文】 文中子察看農事,魏徵、杜淹、董常來了。
文中子說:“大家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吧?”魏徵說:“我願奉侍有道明君,在朝為官則竭誠盡忠,居家歸隐則遷善改過。
”杜淹說:“我願為有道明君掌管法令,使天下沒有蒙冤之人。
”董常說:“我願聖人王道推行于世,自己出仕為官還是隐居鄉野都不重要。
”文中子說:“這志向真是偉大啊!我贊賞董常。
” 2.28 子在長安①,曰:“歸來乎!今之好異輕進者②,率然而作③,無所取焉。
” 【注釋】 ①子在長安:阮逸注雲:“仁壽四年,在長安谒文帝,見公卿異端輕率,文辭不根道義,苟媚其主,使無所取治焉,遂歸。
”即文中子拜谒隋文帝,目睹朝臣不務重本立道,反而争相媚上,以标榜異端為能事,于是心灰意冷而離開長安。
②輕進:此指向君主進言而态度輕率。
③率然:草率、輕率之貌。
【譯文】 文中子在長安,說:“回去吧!現在喜好标新立異及輕率進言之人,他們的種種草率行徑,沒什麼可取之處。
” 2.29 子在绛①,程元者因薛收而來②。
子與之言《六經》。
元退,謂收曰:“夫子載造彜倫③,一匡皇極④。
微夫子,吾其失道左見矣⑤。
” 【注釋】 ①绛:绛州(治今山西運城新绛)。
②程元:王通門生,南陽(今屬河南)人。
生卒年不詳。
③彜倫:常道,倫常。
見1.27條注。
④皇極:皇權得以建立的制度與規範。
見1.8條注。
⑤微夫子,吾其失道左見矣:實模仿《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也。
”左,偏差,錯誤。
【譯文】 文中子在绛州,程元通過薛收引見前來拜訪。
文中子和他談論《續六經》。
程元回來後,對薛收說:“先生承載倫常大道,匡正國家制度。
沒有先生的話,我應該就錯失大道誤入歧途了。
” 2.30 子曰:“蓋有慕名而作者,吾不為也①。
” 【注釋】 ①蓋有慕名而作者,吾不為也:實模仿《論語·述而》:“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東漢包鹹注雲:“時人多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雲然也。
”意在說明文中子之作實為“載造彜倫,一匡皇極”,亦與“無苟作”呼應。
【譯文】 文中子說:“大概有追慕虛名而著書立說的,我是不會這樣做的。
” 2.31 叔恬曰:“文中子之教興,其當隋之季世、皇家之未造乎①!将敗者,吾傷其不得用;将興者,吾惜其不得見。
其志勤,其言征,其事以蒼生為心乎?” 【注釋】 ①季世:末世,末代。
皇家:阮逸注雲:“謂唐室。
”即唐王朝。
造:建立,成立。
【譯文】 叔恬說:“文中子的教化興起,正值隋朝末世、唐朝尚未建立之時!令我悲傷的是,将要衰敗的王朝無法重用他;令我惋惜的是,将要興起的王朝他卻見不到。
他心志勤勉,言出有據,他的事業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吧?” 2.32 文中子曰:“二帝、三王①,吾不得而見也,舍兩漢将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②。
其以仁義公恕統天下乎!其役簡,其刑清,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③。
四百年間,天下無二志,其有以結人心乎?終之以禮樂,則三王之舉也。
” 【注釋】 ①二帝、三王:指上古聖明帝王。
②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③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實模仿《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譯文】 文中子說:“二帝、三王,我無法見到,除去兩漢哪裡還有聖明的君主呢?七制之主真是偉大啊!他們以仁義公恕統治天下!他們徭役少,刑罰明,君子樂于他們的治世之道,百姓感念他們的好生之德。
四百年間,天下人沒有二心,應該是有能夠凝聚人心的方法吧?如果最後能加以禮樂教化,就會實現上古三王的偉大成就了。
” 2.33 子曰:“王道之駁久矣①,禮樂可以不正乎?大義之蕪甚矣②,《詩》《書》可以不續乎?” 【注釋】 ①王道之駁久矣:實模仿《論語·八佾》:“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為木铎。
’”駁,駁雜,淆亂。
②蕪:荒廢。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淆亂已經很久了,難道不應該匡正禮樂嗎?大義荒廢已經很嚴重了,難道不應該續修《詩》《書》嗎?” 2.34 子曰:“唐、虞之道直以大①,故以揖讓終焉②。
必也有聖人承之,何必定法?其道甚闊,不可格于後③。
夏商之道直以簡,故以放弑終焉④。
必也有聖人扶之,何必在我?其道亦曠,不可制于下。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公所為乎⑤!” 【注釋】 ①唐、虞:即唐堯、虞舜。
②揖讓:讓賢。
此處特指禅讓。
見1.13條注。
③格:規範,準則。
④放弑:流放和殺戮。
放,流放。
《尚書·仲虺之诰》:“成湯放桀于南巢。
”弑,殺。
《尚書·洪範》:“武王勝殷,殺受(纣),立武庚,以箕子歸。
” ⑤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
輔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
武王離世之後,周公攝政,輔佐武王之子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叛亂,制禮作樂,完善分封制、宗法制,為西周王朝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記·周本紀》《史記·魯周公世家》有載錄。
【譯文】 文中子說:“堯、舜之道方正而偉大,因此以禅讓終結。
一定會有聖人來傳承它,何必制定法則?堯、舜之道宏闊寬廣,不能作為後世的準則。
禹、湯之道方正而簡省,因此以流放和殺戮終結。
一定會有聖人扶助它,何必由我來擔當?禹、湯之道過于疏曠,不能作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