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天地篇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的辦法。
如果有君主重用我,我會像周公那樣做一番事業!” 2.35 子燕居①,董常、窦威侍。
子曰:“吾視千載已上,聖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
其道則一②,而經制大備③,後之為政,有所持循④。
吾視千載而下,未有若仲尼焉。
其道則一,而述作大明,後之修文者⑤,有所折中矣⑥。
千載而下,有申周公之事者,吾不得而見也;千載而下,有紹宣尼之業者,吾不得而讓也。
” 【注釋】 ①燕居:閑居。
《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第四雲:“燕居,閑暇無事之時。
” ②其道則一:阮逸注雲:“一,謂堯、舜、湯、武一歸于道也。
”即周公秉承着堯、舜、湯、武一脈相承的為政之道。
③經制:國家的典章制度。
西漢賈誼《治安策》:“豈如今定經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衆信,是不疑惑!”大備:阮逸注雲:“謂設官分職、制禮作樂也。
”即官制、禮樂等皆詳細完備。
④持循:遵循。
西漢賈誼《治安策》:“此業一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
” ⑤修文:修明文教。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
” ⑥折中:取法,參照。
《史記·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譯文】 文中子閑居,董常、窦威侍立于旁。
文中子說:“在我看來千年之前,聖賢在位之人,沒有誰能比肩周公。
周公秉承聖君之道,使國家典章制度詳盡完備,使後世為政之人有所遵循。
在我看來千年以來,沒有誰能比肩孔子。
孔子秉承聖君之道,使文章著述大道昌明,使後世修明文教之人有所取法。
千年以來,發揚周公事業的人,我沒有見到;千年以來,傳承孔子事業的人,我當仁不讓。
” 2.36 子曰:“常也其殆坐忘乎①?靜不證理而足用焉②,思則或妙③。
” 【注釋】 ①殆:幾乎,近乎。
坐忘:《莊子·大宗師》:“顔回曰:‘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西晉郭象注雲:“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即擺脫身體和精神的束縛,進而達到洞悉世間大道的過程。
②證理:求取至理。
證,同“征”,求。
理,天地自然間的大道至理。
③妙:阮逸注雲:“謂幾微也。
”《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三國王弼注雲:“妙者,微之極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董常幾乎能夠坐忘了吧?内心平靜雖不能求取至理,但已足夠用了,若能加以深思或許能洞悉其中的玄妙。
” 2.37 李靖問聖人之道。
子曰:“無所由,亦不至于彼①。
”門人曰:“徵也至。
”或曰:“未也。
”門人惑。
子曰:“徵也去此矣,而未至于彼②。
”或問彼之說。
子曰:“彼,道之方也③。
必也無至乎!”董常聞之悅,門人不達。
董常曰:“夫子之道,與物而來,與物而去。
來無所從,去無所視。
”薛收曰:“大哉!夫子之道。
一而已矣。
” 【注釋】 ①彼:此指去處、去向。
與上文“由”相對。
②徵也去此矣,而未至于彼:阮逸注雲:“已離中賢之見,然未至上哲之性。
”即已然超越當下普通之人,然而尚未達到上哲之最高境界。
③方:相并,并列。
《國語·齊語》:“至于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
”三國韋昭注雲:“方,并也。
編木曰泭,小泭曰桴。
” 【譯文】 李靖問聖人之道。
文中子說:“不知從何而來,亦不知向何而去。
”門生說:“魏徵達到了這種境界。
”有人說:“沒有達到。
”門生感到困惑。
文中子說:“魏徵超越了常人,但未達到最高境界。
”有人問什麼是最高境界。
文中子說:“所謂最高境界,是與大道并行的。
必定是永遠無法達到的!”董常聽後非常喜悅,其他門生則沒有聽懂。
董常說:“先生的大道,與萬物俱來,與萬物俱去。
即不知來于何處,又不見去向何方。
”薛收說:“先生的大道真是偉大啊!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
” 2.38 子謂程元曰:“汝與董常何如?”①程元曰:“不敢企常。
常也遺道德②,元也志仁義③。
”子曰:“常則然矣,而汝于仁義,未數數然也④,其于彼有所至乎?” 【注釋】 ①子謂程元曰:“汝與董常何如”: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②遺道德:阮逸注雲“遺,猶忘也。
道大而無所道,德高而無所德,是忘也。
”即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待人接物無不符合道與德的要求,因而不再刻意追求乃至忘卻。
③志:目标,努力的方向。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④數數(shuò):《莊子·逍遙遊》:“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
”西晉司馬彪注雲:“猶汲汲也。
”即急切、迫切。
【譯文】 文中子對程元說:“你與董常相比如何?”程元說:“不敢與董常相比。
董常已經達到了忘卻道與德的境界,而我仍停留在以仁和義為目标的層次上。
”文中子說:“董常是這樣,而你對于仁和義也不再那麼迫切地追求了,應該也達到了修為的新境界了吧?” 2.39 子曰:“董常時有慮焉,其餘則動靜慮矣①。
” 【注釋】 ①董常時有慮焉,其餘則動靜慮矣:實模仿《論語·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時,阮逸注雲:“謂時中也。
”《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即适當,合乎時宜。
意在說明董常修為境界甚高,日常行事皆不違禮數,隻在适當之時,即當慎思之時,進行思考。
其餘,阮逸注雲:“其餘,程、薛、房、魏輩。
”指其他門生。
動靜,或動或靜。
此指随時随地。
【譯文】 文中子說:“董常隻在當思之時思考,其他學生随時随地都要思考。
” 2.40 子曰:“孝哉!薛收。
行無負于幽明①。
” 【注釋】 ①行無負于幽明:阮逸注雲:“收父道衡,非辜見戮,收遁于首陽山以免,此行全幽明矣。
”考《舊唐書·薛收傳》:“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
事繼從父孺以孝聞。
年十二,解屬文。
以父在隋非命,乃潔志不仕。
大業末,郡舉秀才,固辭不應。
義旗起,遁于首陽山,将協義舉。
蒲州通守堯君素潛知收謀,乃遣人迎收所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還城。
”幽明,鬼神。
此指死者和生者。
【譯文】 文中子說:“薛收真是孝子啊!他的作為無愧于死者和生者。
” 2.41 子于是日吊祭,則終日不笑①。
【注釋】 ①子于是日吊祭,則終日不笑:實模仿《論語·述而》:“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于是日哭,則不歌。
” 【譯文】 文中子前去吊唁的那天,終日沒有笑容。
2.42 或問王隐①。
子曰:“敏人也。
其器明②,其才富,其學贍。
”或問其道。
子曰:“述作多而經制淺,其道不足稱也。
” 【注釋】 ①王隐:字處叔,陳郡陳縣(今河南淮陽)人。
東晉大臣。
博學多聞,受父遺業,留心晉代史事。
太興初,晉元帝召王隐為著作郎,令撰晉史,以平王敦之亂有功,賜爵平陵鄉侯。
後免官歸家,年七十餘卒。
其所著述,文體混漫,義不可解。
《晉書》卷八十二有傳。
②器:阮逸注雲:“謂才學而已。
”此指才具、心志。
【譯文】 有人問王隐。
文中子說:“他是機敏之人。
他心志明達,博學多才,學識廣博。
”有人問及他的思想。
文中子說:“著述很多,但在典章制度上失之淺陋,他的思想不足稱道。
” 2.43 子謂陳壽有志于史①,依大義而削異端。
謂範甯有志于《春秋》②,征聖經而诘衆傳③。
子曰:“使陳壽不美于史,遷、固之罪也。
使範甯不盡美于《春秋》,歆、向之罪也④。
”裴晞曰⑤:“何謂也?”子曰:“史之失,自遷、固始也,記繁而志寡⑥。
《春秋》之失,自歆、向始也,棄經而任傳⑦。
” 【注釋】 ①陳壽(233—297):字承祚,巴郡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三國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谯周,曾任觀閣令史、治書侍禦史等職。
晚年多次被貶,元康七年(297)病逝。
著有《三國志》。
《晉書》卷八十二有傳。
②範甯(約339—約401):字武子,南陽順陽(今河南淅川)人。
徐、兖二州刺史範汪之子、《後漢書》作者範晔之祖父。
東晉大儒、經學家。
官至臨淮太守,封陽遂鄉侯。
反對何晏、王弼之玄學,推崇儒學,著有《春秋穀梁傳集解》。
《晉書》卷七十五有傳。
③诘(jié):考證,考查。
④歆、向:劉歆和劉向。
劉歆(約前53—23),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劉向之子。
少時誦習《詩》《書》,以通經學、善屬文為漢成帝召見,待诏宦者署,為黃門郎。
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诏與其父劉向領校内府藏書。
劉向死後,繼承父業。
哀帝時,劉歆負責總校群書,在劉向《别錄》基礎上,修訂編纂而成《七略》。
《七略》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有載錄。
劉向(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祖籍沛郡豐縣(今江蘇沛縣),漢高祖劉邦異母弟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歆之父。
漢宣帝時,為郎中、給事黃門,遷散騎、谏大夫、給事中。
漢元帝時,任宗正。
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
奉命領校秘書,編撰《别錄》。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有載錄。
⑤裴晞(xī):見1.18條注。
⑥記繁而志寡:阮逸注雲:“但務廣記,而不原聖人教化之志。
”即忽視了史書傳承聖人教化的功用。
⑦棄經而任傳:阮逸注雲:“但争衆傳而不原聖人權衡之法。
”聖人權衡之法,指《春秋》經文中蘊含的“春秋筆法”,即所謂“一字褒貶”,裁量史料秉筆直書背後體現的是“春秋大義”。
傳,傳注,後人對經典原文的注解和說明。
【譯文】 文中子說陳壽有志于編纂史書,遵循正統思想削除異端之論。
說範甯有志于撰述《春秋》,廣征經典考察各家之論。
說:“陳壽編纂的史書不完美,是司馬遷、班固的罪過。
範甯撰述的《春秋》不完美,是劉歆、劉向的罪過。
”裴晞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史書編纂中出現的問題,是從司馬遷、班固開始的,問題在于記錄的材料過多而忽視了聖人之教。
《春秋》流傳中出現的問題,是從劉歆、劉向開始的,問題在于背棄原文經典而過分注重後人傳注。
” 2.44 子曰:“蓋九師興而《易》道微①,三《傳》作而《春秋》散。
”賈瓊曰:“何謂也?”子曰:“白黑相渝,能無微乎?是非相擾,能無散乎?故齊、韓、毛、鄭②,《詩》之末也;大戴、小戴③,《禮》之衰。
《書》殘于古、今④,《論》失于齊、魯⑤。
汝知之乎?”賈瓊曰:“然則無師無傳可乎⑥?”子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⑦。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⑧。
必也傳,又不可廢也。
” 【注釋】 ①九師:阮逸注雲:“淮南王聘九人明《易》者,撰《道訓》二十篇,号《九師易》。
” ②齊、韓、毛、鄭:指漢代傳習《詩經》的“齊詩”“韓詩”“毛詩”及東漢鄭玄。
《齊詩》出于齊人轅固,《韓詩》出于燕人韓
如果有君主重用我,我會像周公那樣做一番事業!” 2.35 子燕居①,董常、窦威侍。
子曰:“吾視千載已上,聖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
其道則一②,而經制大備③,後之為政,有所持循④。
吾視千載而下,未有若仲尼焉。
其道則一,而述作大明,後之修文者⑤,有所折中矣⑥。
千載而下,有申周公之事者,吾不得而見也;千載而下,有紹宣尼之業者,吾不得而讓也。
” 【注釋】 ①燕居:閑居。
《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第四雲:“燕居,閑暇無事之時。
” ②其道則一:阮逸注雲:“一,謂堯、舜、湯、武一歸于道也。
”即周公秉承着堯、舜、湯、武一脈相承的為政之道。
③經制:國家的典章制度。
西漢賈誼《治安策》:“豈如今定經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衆信,是不疑惑!”大備:阮逸注雲:“謂設官分職、制禮作樂也。
”即官制、禮樂等皆詳細完備。
④持循:遵循。
西漢賈誼《治安策》:“此業一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
” ⑤修文:修明文教。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
” ⑥折中:取法,參照。
《史記·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譯文】 文中子閑居,董常、窦威侍立于旁。
文中子說:“在我看來千年之前,聖賢在位之人,沒有誰能比肩周公。
周公秉承聖君之道,使國家典章制度詳盡完備,使後世為政之人有所遵循。
在我看來千年以來,沒有誰能比肩孔子。
孔子秉承聖君之道,使文章著述大道昌明,使後世修明文教之人有所取法。
千年以來,發揚周公事業的人,我沒有見到;千年以來,傳承孔子事業的人,我當仁不讓。
” 2.36 子曰:“常也其殆坐忘乎①?靜不證理而足用焉②,思則或妙③。
” 【注釋】 ①殆:幾乎,近乎。
坐忘:《莊子·大宗師》:“顔回曰:‘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西晉郭象注雲:“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即擺脫身體和精神的束縛,進而達到洞悉世間大道的過程。
②證理:求取至理。
證,同“征”,求。
理,天地自然間的大道至理。
③妙:阮逸注雲:“謂幾微也。
”《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三國王弼注雲:“妙者,微之極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董常幾乎能夠坐忘了吧?内心平靜雖不能求取至理,但已足夠用了,若能加以深思或許能洞悉其中的玄妙。
” 2.37 李靖問聖人之道。
子曰:“無所由,亦不至于彼①。
”門人曰:“徵也至。
”或曰:“未也。
”門人惑。
子曰:“徵也去此矣,而未至于彼②。
”或問彼之說。
子曰:“彼,道之方也③。
必也無至乎!”董常聞之悅,門人不達。
董常曰:“夫子之道,與物而來,與物而去。
來無所從,去無所視。
”薛收曰:“大哉!夫子之道。
一而已矣。
” 【注釋】 ①彼:此指去處、去向。
與上文“由”相對。
②徵也去此矣,而未至于彼:阮逸注雲:“已離中賢之見,然未至上哲之性。
”即已然超越當下普通之人,然而尚未達到上哲之最高境界。
③方:相并,并列。
《國語·齊語》:“至于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
”三國韋昭注雲:“方,并也。
編木曰泭,小泭曰桴。
” 【譯文】 李靖問聖人之道。
文中子說:“不知從何而來,亦不知向何而去。
”門生說:“魏徵達到了這種境界。
”有人說:“沒有達到。
”門生感到困惑。
文中子說:“魏徵超越了常人,但未達到最高境界。
”有人問什麼是最高境界。
文中子說:“所謂最高境界,是與大道并行的。
必定是永遠無法達到的!”董常聽後非常喜悅,其他門生則沒有聽懂。
董常說:“先生的大道,與萬物俱來,與萬物俱去。
即不知來于何處,又不見去向何方。
”薛收說:“先生的大道真是偉大啊!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
” 2.38 子謂程元曰:“汝與董常何如?”①程元曰:“不敢企常。
常也遺道德②,元也志仁義③。
”子曰:“常則然矣,而汝于仁義,未數數然也④,其于彼有所至乎?” 【注釋】 ①子謂程元曰:“汝與董常何如”: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②遺道德:阮逸注雲“遺,猶忘也。
道大而無所道,德高而無所德,是忘也。
”即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待人接物無不符合道與德的要求,因而不再刻意追求乃至忘卻。
③志:目标,努力的方向。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④數數(shuò):《莊子·逍遙遊》:“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
”西晉司馬彪注雲:“猶汲汲也。
”即急切、迫切。
【譯文】 文中子對程元說:“你與董常相比如何?”程元說:“不敢與董常相比。
董常已經達到了忘卻道與德的境界,而我仍停留在以仁和義為目标的層次上。
”文中子說:“董常是這樣,而你對于仁和義也不再那麼迫切地追求了,應該也達到了修為的新境界了吧?” 2.39 子曰:“董常時有慮焉,其餘則動靜慮矣①。
” 【注釋】 ①董常時有慮焉,其餘則動靜慮矣:實模仿《論語·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時,阮逸注雲:“謂時中也。
”《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即适當,合乎時宜。
意在說明董常修為境界甚高,日常行事皆不違禮數,隻在适當之時,即當慎思之時,進行思考。
其餘,阮逸注雲:“其餘,程、薛、房、魏輩。
”指其他門生。
動靜,或動或靜。
此指随時随地。
【譯文】 文中子說:“董常隻在當思之時思考,其他學生随時随地都要思考。
” 2.40 子曰:“孝哉!薛收。
行無負于幽明①。
” 【注釋】 ①行無負于幽明:阮逸注雲:“收父道衡,非辜見戮,收遁于首陽山以免,此行全幽明矣。
”考《舊唐書·薛收傳》:“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
事繼從父孺以孝聞。
年十二,解屬文。
以父在隋非命,乃潔志不仕。
大業末,郡舉秀才,固辭不應。
義旗起,遁于首陽山,将協義舉。
蒲州通守堯君素潛知收謀,乃遣人迎收所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還城。
”幽明,鬼神。
此指死者和生者。
【譯文】 文中子說:“薛收真是孝子啊!他的作為無愧于死者和生者。
” 2.41 子于是日吊祭,則終日不笑①。
【注釋】 ①子于是日吊祭,則終日不笑:實模仿《論語·述而》:“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于是日哭,則不歌。
” 【譯文】 文中子前去吊唁的那天,終日沒有笑容。
2.42 或問王隐①。
子曰:“敏人也。
其器明②,其才富,其學贍。
”或問其道。
子曰:“述作多而經制淺,其道不足稱也。
” 【注釋】 ①王隐:字處叔,陳郡陳縣(今河南淮陽)人。
東晉大臣。
博學多聞,受父遺業,留心晉代史事。
太興初,晉元帝召王隐為著作郎,令撰晉史,以平王敦之亂有功,賜爵平陵鄉侯。
後免官歸家,年七十餘卒。
其所著述,文體混漫,義不可解。
《晉書》卷八十二有傳。
②器:阮逸注雲:“謂才學而已。
”此指才具、心志。
【譯文】 有人問王隐。
文中子說:“他是機敏之人。
他心志明達,博學多才,學識廣博。
”有人問及他的思想。
文中子說:“著述很多,但在典章制度上失之淺陋,他的思想不足稱道。
” 2.43 子謂陳壽有志于史①,依大義而削異端。
謂範甯有志于《春秋》②,征聖經而诘衆傳③。
子曰:“使陳壽不美于史,遷、固之罪也。
使範甯不盡美于《春秋》,歆、向之罪也④。
”裴晞曰⑤:“何謂也?”子曰:“史之失,自遷、固始也,記繁而志寡⑥。
《春秋》之失,自歆、向始也,棄經而任傳⑦。
” 【注釋】 ①陳壽(233—297):字承祚,巴郡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三國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谯周,曾任觀閣令史、治書侍禦史等職。
晚年多次被貶,元康七年(297)病逝。
著有《三國志》。
《晉書》卷八十二有傳。
②範甯(約339—約401):字武子,南陽順陽(今河南淅川)人。
徐、兖二州刺史範汪之子、《後漢書》作者範晔之祖父。
東晉大儒、經學家。
官至臨淮太守,封陽遂鄉侯。
反對何晏、王弼之玄學,推崇儒學,著有《春秋穀梁傳集解》。
《晉書》卷七十五有傳。
③诘(jié):考證,考查。
④歆、向:劉歆和劉向。
劉歆(約前53—23),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劉向之子。
少時誦習《詩》《書》,以通經學、善屬文為漢成帝召見,待诏宦者署,為黃門郎。
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诏與其父劉向領校内府藏書。
劉向死後,繼承父業。
哀帝時,劉歆負責總校群書,在劉向《别錄》基礎上,修訂編纂而成《七略》。
《七略》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有載錄。
劉向(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祖籍沛郡豐縣(今江蘇沛縣),漢高祖劉邦異母弟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歆之父。
漢宣帝時,為郎中、給事黃門,遷散騎、谏大夫、給事中。
漢元帝時,任宗正。
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
奉命領校秘書,編撰《别錄》。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有載錄。
⑤裴晞(xī):見1.18條注。
⑥記繁而志寡:阮逸注雲:“但務廣記,而不原聖人教化之志。
”即忽視了史書傳承聖人教化的功用。
⑦棄經而任傳:阮逸注雲:“但争衆傳而不原聖人權衡之法。
”聖人權衡之法,指《春秋》經文中蘊含的“春秋筆法”,即所謂“一字褒貶”,裁量史料秉筆直書背後體現的是“春秋大義”。
傳,傳注,後人對經典原文的注解和說明。
【譯文】 文中子說陳壽有志于編纂史書,遵循正統思想削除異端之論。
說範甯有志于撰述《春秋》,廣征經典考察各家之論。
說:“陳壽編纂的史書不完美,是司馬遷、班固的罪過。
範甯撰述的《春秋》不完美,是劉歆、劉向的罪過。
”裴晞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史書編纂中出現的問題,是從司馬遷、班固開始的,問題在于記錄的材料過多而忽視了聖人之教。
《春秋》流傳中出現的問題,是從劉歆、劉向開始的,問題在于背棄原文經典而過分注重後人傳注。
” 2.44 子曰:“蓋九師興而《易》道微①,三《傳》作而《春秋》散。
”賈瓊曰:“何謂也?”子曰:“白黑相渝,能無微乎?是非相擾,能無散乎?故齊、韓、毛、鄭②,《詩》之末也;大戴、小戴③,《禮》之衰。
《書》殘于古、今④,《論》失于齊、魯⑤。
汝知之乎?”賈瓊曰:“然則無師無傳可乎⑥?”子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⑦。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⑧。
必也傳,又不可廢也。
” 【注釋】 ①九師:阮逸注雲:“淮南王聘九人明《易》者,撰《道訓》二十篇,号《九師易》。
” ②齊、韓、毛、鄭:指漢代傳習《詩經》的“齊詩”“韓詩”“毛詩”及東漢鄭玄。
《齊詩》出于齊人轅固,《韓詩》出于燕人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