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天地篇

關燈
嬰,《毛詩》則出于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苌。

    “齊”“韓”二家為今文經學,西漢時皆立于學官,置博士,魏晉以後亡佚。

    《毛詩》是古文經學,較晚出,盛于東漢。

    魏晉以後,通行的《詩經》即為《毛詩》。

    東漢鄭玄“遍注諸經”,鄭玄對《毛詩》所作注解即“鄭箋”。

     ③大戴、小戴:又作“大、小戴”,指西漢梁國人戴德、戴聖叔侄二人,戴德稱“大戴”,戴聖稱“小戴”,叔侄二人及慶普皆出于西漢經學博士後倉門下,潛心鑽研,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④古、今:指漢代經學分為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

    今文經學,指漢初由師徒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誦習的文獻典籍用當時的隸書記錄。

    古文經學,指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征集所得古文經書,及武帝時魯恭王拆孔子故宅發現的古文典籍,其記錄文字為古文字“蝌蚪文”,且篇目、内容上與今文經學文獻存在差異。

     ⑤齊、魯:漢代傳習《論語》主要有《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三家。

    《論語注疏解經序》:“漢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

    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及子玄成、魯扶卿、太子太傅夏侯建、前将軍蕭望之并傳之,各自名家。

    《齊論語》者,齊人所傳,别有《問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一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

    昌邑中尉王吉、少府朱畸、琅邪王卿、禦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并傳之,唯王吉名家。

    《古論語》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兩《子張》,篇次不與《齊》《魯論》同,孔安國為傳,後漢馬融亦注之。

    ” ⑥師:師法。

     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周易·系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唐孔穎達疏雲:“言人能神此《易》道而顯明之者,存在于其人。

    若其人聖則能神而明之,若其人愚則不能神而明之,故存于其人,不在《易》象也。

    ” ⑧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周易·系辭下》:“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唐孔穎達疏雲:“言若聖人,則能循其文辭,揆其義理,知其典常,是《易》道得行也。

    若苟非通聖之人,則不曉達《易》之道理,則《易》之道不虛空得行也。

    言有人則《易》道行,若無人則《易》道不行。

    無人而行是虛行也,必不如此。

    ” 【譯文】 文中子說:“九師《易》之學興起後,《易》中的大道就衰微了;《春秋三傳》之學興起後,《春秋》中的大義就離散了。

    ”賈瓊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黑白颠倒,大道能不衰微嗎?是非混淆,大義能不離散嗎?所以齊、韓、毛、鄭,是《詩經》之學沒落的标志;大戴、小戴,是《禮》學衰敗的表現。

    《尚書》之學因古、今兩派而殘缺,《論語》之學因齊、魯兩家而丢失。

    這些你都知道嗎?”賈瓊說:“那麼沒有師法、沒有傳注可以嗎?”文中子說:“能否洞悉大道的玄妙,關鍵在于人的賢愚。

    若非至聖至賢之人,大道是不會化行于世的。

    傳注是一定要有的,更不可将其荒廢。

    ” 2.45 子謂叔恬曰:“汝不為《續詩》乎?則其視七代損益,終懑然也①。

    ” 【注釋】 ①“汝不為《續詩》乎”三句:實模仿《論語·陽貨》:“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七代,由漢至隋的七個朝代,即漢、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

    損益,此指得失。

    懑,阮逸注雲:“昏也。

    ”即不明。

     【譯文】 文中子對叔恬說:“你不研讀《續詩》嗎?那麼由漢至隋這七代的得失,終究還是看不明白。

    ” 2.46 子謂:“《續詩》可以諷①,可以達②,可以蕩③,可以獨處④;出則悌,入則孝⑤;多見治亂之情⑥。

    ” 【注釋】 ①諷:阮逸注雲:“諷時政。

    ”用含蓄的語言規勸告誡。

    此指有補于時政。

    “《續詩》可以諷”以下七句,實模仿《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遠之事君。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 ②達:阮逸注雲:“達下情。

    ”使在上位者知曉民情民風。

    此指昭示民情。

     ③蕩:阮逸注雲:“蕩滌郁結。

    ”意謂消除愁苦郁結之情。

     ④獨處:阮逸注雲:“獨處無邪。

    ”即儒家思想中的“慎獨”。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⑤出則悌,入則孝:《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⑥治亂之情:阮逸注雲:“治之情樂,亂之情哀。

    ”《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 【譯文】 文中子說:“《續詩》可以有補時政,可以昭示民情,可以排解愁苦,可以明道慎獨;使人在外能尊敬兄長,在家能孝順父母;能夠充分了解盛世與亂世的民風民情。

    ” 2.47 文中子曰:“吾師也,詞達而已矣①。

    ” 【注釋】 ①詞達而已矣:阮逸注雲:“聖人不繁文,惟達意而已。

    ”《論語·衛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

    ’”西漢孔安國注雲:“凡事莫過于實,辭達則足矣,不煩文豔之辭。

    ” 【譯文】 文中子說:“我所學習的,詞能達意即可。

    ” 2.48 或問揚雄、張衡①。

    子曰:“古之振奇人也,其思苦,其言艱。

    ”曰:“其道何如?”子曰:“靖矣②。

    ” 【注釋】 ①揚雄(前53—18):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西漢辭賦大家。

    少好學,口吃不善言談,博覽群書,長于辭賦,遊曆都城長安。

    成帝時,得同鄉楊莊推薦,入奏《甘泉》《河東》等賦,授給事黃門侍郎,修書于天祿閣。

    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繼承并發揚了道家的玄學思想,另有《方言》傳世。

    天鳳五年(18)離世。

    《漢書》卷八十七有傳。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

    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張衡學識廣博,天文曆法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算學方面著作有《算罔論》,文學辭賦方面以十年心血寫就《二京賦》。

    發明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離世。

    《後漢書》卷五十九有傳。

     ②靖:安靜,平和。

     【譯文】 有人問揚雄、張衡。

    文中子說:“此二人皆是超凡之人,他們構思謀篇冥思苦想,遣詞屬文絞盡腦汁。

    ”問:“他們的思想如何?”文中子說:“安靜平和。

    ” 2.49 子曰:“過而不文①,犯而不校②,有功而不伐③,君子人哉!” 【注釋】 ①文:掩飾。

    《論語·子張》:“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西漢孔安國注雲:“文飾其過,不言其情實也。

    ” ②犯而不校:《論語·泰伯》:“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東漢包鹹注雲:“校,報也。

    言見侵犯不報。

    ” ③伐:誇耀。

    《論語·公冶長》:“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西漢孔安國注雲:“不自稱己之善。

    ” 【譯文】 文中子說:“犯了錯誤卻不掩飾,遭受冒犯卻不計較,有了功勞卻不誇耀,這才是君子啊!” 2.50 子曰:“我未見見謗而喜、聞譽而懼者①。

    ” 【注釋】 ①我未見見謗而喜、聞譽而懼者: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

    ’”見謗,受到批評。

     【譯文】 文中子說:“我還沒有見到因受到批評而高興、聽到贊譽而恐懼的人。

    ” 2.51 子曰:“富觀其所與,貧觀其所取,達觀其所好,窮觀其所為①,可也。

    ” 【注釋】 ①“富觀其所與”四句:實模仿《史記·魏世家》:“李克曰:‘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

    ’”與,阮逸注雲:“與貧則仁,與奸則賊。

    ”取,阮逸注雲:“取于義則安,取于利則危。

    ”好,阮逸注雲:“好(hào)賢則治,好(hào)佞則亂。

    ”為,阮逸注雲:“為善則生,為惡則死。

    ” 【譯文】 文中子說:“辨别一個人,要看他富貴時的施與之人,貧窮時的求取之道,顯達時的交遊之好,困頓時的所為之事,就可以了。

    ” 2.52 或問魏孝文①。

    子曰:“可與興化。

    ” 【注釋】 ①魏孝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漢名元宏,獻文帝拓跋弘之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

    五歲即位,由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進行強化中央集權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親政,大力推進改革,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服飾、語言、姓氏乃至朝廷典章制度一律采用中原漢制,自己也改姓“元”。

    這些改革極大地推動了北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方面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史稱“太和改制”。

    《北史》卷三有《魏高祖孝文皇帝本紀》。

     【譯文】 有人問北魏孝文帝。

    文中子說:“可以和他一起振興教化。

    ” 2.53 銅川夫人好藥①,子始述方②。

    芮城府君重陰陽③,子始著曆日。

    且曰:“吾懼覽者或費日也。

    ” 【注釋】 ①銅川夫人:文中子之母。

     ②方:醫方,方劑。

     ③芮城府君:阮逸注雲:“子之兄也,為芮城令,陝州縣名。

    ” 【譯文】 文中子之母喜好醫藥方劑,文中子便着手編寫醫方。

    文中子之兄喜好陰陽之術,文中子便着手編修曆書。

    并且還說:“我擔心看這些東西會浪費時間。

    ” 2.54 子謂薛知仁善處俗,以芮城之子妻之①。

     【注釋】 ①子謂薛知仁善處俗,以芮城之子妻之:實模仿《論語·公冶長》:“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薛知仁,生卒行年不詳。

    處俗,阮逸注雲:“謂能随俗而處。

    ”即待人接物,應對世情交往。

    芮城,指芮城府君。

     【譯文】 文中子說薛知仁善于待人處世,把兄長的女兒嫁給了他。

     2.55 子曰:“内難而能正其志,同州府君以之①。

    ” 【注釋】 ①内難而能正其志,同州府君以之:實模仿《周易·明夷》彖曰:“内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唐孔穎達疏雲:“内有險難,殷祚将傾,而能自正其志,不為邪幹,惟箕子能用之,故雲:‘箕子以之。

    ’”同州府君,王通三世祖王彥。

    見1.1條注。

    以,依照,遵循。

     【譯文】 文中子說:“國家内部發生變亂仍能端正志行,同州府君就是這樣做的。

    ” 2.56 子曰:“吾于天下,無去也,無就也,惟道之從①。

    ” 【注釋】 ①“吾于天下”四句:實模仿《論語·裡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

    ’”惟道之從,阮逸注雲:“從中道。

    ” 【譯文】 文中子說:“我對于天下之事,即不置身事外,也不投身其中,唯有從道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