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道篇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王道篇》是《文中子》的開篇之作,無論在語言風格上還是在思想内容上,模仿《論語》的痕迹都比較明顯。
該篇前半部分并沒有開門見山地将王通的政治構想和治國理念全盤托出,諸如封建、井田、世卿、肉刑、至公等重要思想皆未出現,而是從對各類史料著述的評價入手,進而展開對其所處時代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最終将主題引入到“王道”與“德政”上來。
篇中依托王通自述及與門下弟子等人的問答對話,将王通的王道思想部分地呈現出來。
該篇前半部分從讨論王通曆代先人著述入手,引出對由晉至隋史籍編修亂象的批判。
王通基于這種批判,更加深刻地指出造成“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參而不一乎!陳事者亂而無緒乎”亂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實是社會長期動蕩造成人們思想的崩潰與混亂,因此王通欲借編纂史籍之法,祖述仲尼《春秋》之義,以此重振儒家思想,使德政得以推行,重建政治上的王道體系與倫理上的綱常體系,使社會重歸安甯太平。
這些思想在當時社會都有着非常積極的意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王道篇》後半部分的思想脈絡不像前半部分那樣清晰,有對隋朝執政者“言政而不及化”“言聲而不及雅”“言文而不及理”的犀利品評;也有對重臣楊素将記載珍馐佳肴的《食經》作為禮物贈予自己時,隻能以《洪範》“三德”作為回贈的無奈。
更有借“七制之主,其人可以即戎矣”,暗諷隋炀帝濫用民力窮兵黩武;借“舜一歲而巡五嶽,國不費而民不勞”,暗諷隋炀帝大肆巡幸勞民傷财;還就《無鬼論》《樂毅論》《辯命論》《絕交論》等古今著述做了簡明扼要的評價。
雖然看起來内容駁雜不純,但質而論之仍是站在傳統儒家立場上,就其所處之時、所遇之事,給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在王通看來,國家在政治上當推行王道,君主當體恤百姓修德安民,臣子當恪盡職守一心為公,讀書人更應謹遵聖賢教誨,無論著書立說還是為人處世,都要以倫理綱常為準繩,為天下人做出表率。
1.1 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難行也。
吾家頃銅川六世矣①,未嘗不笃于斯②,然亦未嘗得宣其用③,退而鹹有述焉,則以志其道也④。
”蓋先生之述⑤,曰《時變論》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⑥。
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決錄》五篇⑦,其言聖賢制述之意備矣。
晉陽穆公之述曰《政大論》八篇⑧,其言帝王之道著矣。
同州府君之述曰《政小論》八篇⑨,其言王霸之業盡矣。
安康獻公之述曰《皇極谠義》九篇⑩,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
銅川府君之述曰《興衰要論》七篇?,其言六代之得失明矣。
餘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
服先人之義,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注釋】 ①頃:時間長短,無實際意義,與句中“六世”呼應。
銅川:阮逸注雲:“上黨有銅堤縣。
”考《隋書·地理志》可知“銅堤”之說,乃“銅鞮”之誤。
銅川實屬樓煩郡秀容縣(今山西忻州),置于隋開皇初年,至大業初年廢。
六世:六代,自王通六世祖王玄則至王通父王隆,共六代。
②斯:阮逸注雲:“斯文。
”此指推行王道。
③宣:施展。
④志:阮逸注雲:“記。
”記錄,記載。
⑤先生:王通六世祖王玄則。
字彥法,仕宋,曆太仆、國子博士,為一代鴻儒,江左人稱“王先生”,著有《時變論》六篇。
⑥推移:變化,改變。
此指社會的變革發展。
⑦江州府君:王通五世祖王煥。
著有《五經決錄》五篇。
⑧晉陽穆公:王通四世祖王虬。
蕭道成代宋自立,建立南齊之後,王虬因“恥食齊粟”,于齊建元元年(479),即北魏太和三年,北奔至魏,太和中任并州刺史,安家于河汾,遂有“晉陽穆公”之名。
考《錄關子明事》可知晉陽穆公生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卒于北魏景明元年(500)。
⑨同州府君:王通三世祖王彥。
因任同州刺史,遂有“同州府君”之名。
唐王績《遊北山賦序》雲:“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
”指王彥因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被爾朱兆絞死,于是退隐河曲。
⑩安康獻公:王通祖王一。
官至濟州刺史,著有《皇極谠義》九篇。
一說名傑,北宋司馬光《文中子補傳》雲:“彥生傑,官至濟州刺史。
”《錄關子明事》雲:“開皇元年,安康獻公老于家。
”可知安康獻公卒于開皇元年(581)。
《皇極谠(dǎng)義》:亦稱《洪範谠義》。
?三才:亦作“三極”,指天、地、人。
《周易·說卦》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此處亦代指人類社會。
去就:體統與禮數。
此處引申為規則與關系。
?銅川府君:王通父王隆。
字伯高,教授門生千餘人。
隋開皇初年,以國子博士待诏雲龍門,承隋文帝之诏作《興衰要論》七篇。
每奏事,隋文帝皆稱善。
出為武陽郡昌樂令,後又遷河東郡猗氏、樓煩郡秀容之銅川,秩滿,退居家中,遂不仕。
?餘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阮逸注雲:“自長安歸,著《六經》,至九年功畢。
”王通得見曆代族人所著之書,曆經九年辛勤著述方成《續六經》。
餘小子,言及先人時的自稱之辭。
成訓,前人的教誨。
此指王氏曆代族人所著之書。
《六經》,即《續六經》,王通參照儒家《六經》續寫而成,又作《王氏六經》。
?稽:考核,考查。
?天人之事:又作“天人之際”,指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規律。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雲:“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已經到了極難推行的地步了!我家居于銅川已有六代之久,先祖們未嘗不緻力于研究如何推行王道,然而卻不曾得以施展其功用,于是退隐田園皆有所著述,用來記載如何推行王道。
”六世祖王先生的著作為《時變論》六篇,該書談論改變風俗與變革社會的道理甚為詳盡。
五世祖江州府君的著作為《五經決錄》五篇,該書談論聖賢著述的核心思想頗為完備。
四世祖晉陽穆公的著作為《政大論》八篇,該書談論帝王之道極為透徹。
三世祖同州府君的著作為《政小論》八篇,該書談論王霸之業臻于窮盡。
祖父安康獻公的著作為《皇極谠義》九篇,該書談論人類社會的規則與關系非常深刻。
父銅川府君的著作為《興衰要論》七篇,該書談論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六朝為政得失清楚明白。
我得見曆代先人所著之書,曆經九年辛勤著述。
遵從先人著述大義,考查孔子思想的核心,于是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規律,聖君明主統治天下的方法,都清清楚楚了! 1.2 子謂董常曰①:“吾欲修《元經》②,稽諸史論③,不足征也,吾得《皇極谠義》焉④。
吾欲續《詩》⑤,考諸集記⑥,不足征也,吾得《時變論》焉。
吾欲續《書》⑦,按諸載錄⑧,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論》焉。
”董常曰:“夫子之得,蓋其志焉⑨?”子曰:“然。
” 【注釋】 ①董常:又作“董恒”,字履常,早卒,王通門下傑出弟子。
阮逸注雲:“弟子亞聖者。
”本書《關朗篇》載王凝語:“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經》益明。
對問之作,四生之力也。
董、仇早殁,而程、薛繼殂。
” ②《元經》:王通《續六經》之一,共十五卷,凡五十篇,仿《春秋》而成。
所記上起晉惠帝永熙元年(290),下訖隋開皇九年(589),凡三百年間事。
據《文中子世家》可知《元經》的中心思想在于針對“魏晉以下數百年,九州無定主”的混亂局面,意欲通過倡導儒家傳統思想以重振皇綱,為天下太平獻“長久之策”。
《元經》早亡佚,今存宋本《元經》系僞書。
③史論:阮逸注雲:“謂曆代史臣于紀傳後贊論之類是也。
”即曆代史官的褒貶評論。
④得:選擇,采納。
下同。
⑤續《詩》:王通《續六經》之一,共十卷,凡三百六十篇,仿《詩經》而成。
收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六代之詩,通過化、政、頌、歎四種體例,以期達到美、勉、傷、惡、誡五種情感的表達。
⑥集記:阮逸注雲:“前賢文集所記。
”即曆代名人文學作品的彙編。
⑦續《書》:王通《續六經》之一,共二十五卷,凡一百五十篇,仿《尚書》而成。
選錄漢、晉二代政令公文、天子制诰、大臣谏議及問對、訓、命等内容。
⑧按:考查,研究。
載錄:阮逸注雲:“史官載言所錄。
”即曆代史官記載的朝政公文。
⑨夫子之得,蓋其志焉:阮逸注雲:“非以文體。
”可知王通續修諸經,并不受制于文體類别的簡單劃分,而是深入把握各類文獻材料的真正志意與内涵,以自己獨到眼光予以裁量。
志,志意與内涵,即精髓。
【譯文】 文中子對董常說:“我想要編修《元經》,考查曆代史官評論,發現不足征引,于是我選取了《皇極谠義》。
我想要續編《詩經》,遍考曆代名人文集,發現不足征引,于是我選取了《時變論》。
我想要續纂《尚書》,詳研曆代史官記載的朝政公文,發現不足征引,于是我選取了《政大論》。
”董常說:“老師所選取的,應該就是這些文獻真正的志意與内涵吧?”文中子說:“正是。
” 1.3 子謂薛收曰①:“昔聖人述史三焉②: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當③。
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
” 【注釋】 ①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
隋大業末年,郡舉秀才,固辭不應,後得房玄齡舉薦于秦王李世民,出為秦王府主簿,判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
薛收才思過人,秦王檄文戰書多出其手。
更精通兵略,曾為李世民獻計生擒窦建德。
隋亡,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封汾陰縣男。
武德六年(623),又兼任文學館學士。
武德七年(624)卒,年三十三。
《舊唐書》卷七十三、《新唐書》卷九十八有傳。
②聖人:阮逸注雲:“謂孔子。
”史:指下文中出現的《尚書》《詩經》《春秋》。
③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當:阮逸注雲:“史有記事,稽邪正則法當矣。
”迹,事迹,事情。
當,允當。
此指法令公正合理。
【譯文】 文中子對薛收說:“從前聖人孔子修纂史書三種:他所著的《尚書》,對帝王管理天下的制度已經記錄得堪稱完備了,所以探究這部書就能完全掌握這些制度;他所著的《詩經》,将王朝興衰的原因已經一一闡明了,所以探究這部書就可以完全掌握王朝興衰的原因;他所著的《春秋》,邪正之事都已經記錄得明明白白了,所以詳加考查這部書就會使國家法令公正合理。
這三種重要功用,都源出于史書但卻不能雜糅在一起,所以孔子将它們劃分開來。
” 1.4 文中子曰:“吾視遷、固而下①,述作何其紛紛乎!帝王之道其暗而不明乎②!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③!制理者參而不一乎④!陳事者亂而無緒乎⑤!” 【注釋】 ①遷: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西漢著名史學家。
青年時期遊曆各地,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出任太史令,博覽群書,因替李陵戰敗投降匈奴申辯而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
後出任中書令,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終成《史記》。
其生平事迹可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漢書·司馬遷傳》。
固: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
東漢著名史學家。
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在其父班彪《續漢紀》基礎上編纂西漢史事,修成《漢書》。
《後漢書》卷四十有傳。
②暗:幽暗。
此指帝王之道湮沒于世間。
明:彰顯。
此指帝王之道得以施展。
③否:指《周易》中《否卦》所表達的阻塞不通之意。
交:通達,暢通。
此指公理得以伸張。
④制理:評判公理,裁量是非曲直。
制,裁。
該篇前半部分并沒有開門見山地将王通的政治構想和治國理念全盤托出,諸如封建、井田、世卿、肉刑、至公等重要思想皆未出現,而是從對各類史料著述的評價入手,進而展開對其所處時代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最終将主題引入到“王道”與“德政”上來。
篇中依托王通自述及與門下弟子等人的問答對話,将王通的王道思想部分地呈現出來。
該篇前半部分從讨論王通曆代先人著述入手,引出對由晉至隋史籍編修亂象的批判。
王通基于這種批判,更加深刻地指出造成“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參而不一乎!陳事者亂而無緒乎”亂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實是社會長期動蕩造成人們思想的崩潰與混亂,因此王通欲借編纂史籍之法,祖述仲尼《春秋》之義,以此重振儒家思想,使德政得以推行,重建政治上的王道體系與倫理上的綱常體系,使社會重歸安甯太平。
這些思想在當時社會都有着非常積極的意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王道篇》後半部分的思想脈絡不像前半部分那樣清晰,有對隋朝執政者“言政而不及化”“言聲而不及雅”“言文而不及理”的犀利品評;也有對重臣楊素将記載珍馐佳肴的《食經》作為禮物贈予自己時,隻能以《洪範》“三德”作為回贈的無奈。
更有借“七制之主,其人可以即戎矣”,暗諷隋炀帝濫用民力窮兵黩武;借“舜一歲而巡五嶽,國不費而民不勞”,暗諷隋炀帝大肆巡幸勞民傷财;還就《無鬼論》《樂毅論》《辯命論》《絕交論》等古今著述做了簡明扼要的評價。
雖然看起來内容駁雜不純,但質而論之仍是站在傳統儒家立場上,就其所處之時、所遇之事,給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在王通看來,國家在政治上當推行王道,君主當體恤百姓修德安民,臣子當恪盡職守一心為公,讀書人更應謹遵聖賢教誨,無論著書立說還是為人處世,都要以倫理綱常為準繩,為天下人做出表率。
1.1 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難行也。
吾家頃銅川六世矣①,未嘗不笃于斯②,然亦未嘗得宣其用③,退而鹹有述焉,則以志其道也④。
”蓋先生之述⑤,曰《時變論》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⑥。
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決錄》五篇⑦,其言聖賢制述之意備矣。
晉陽穆公之述曰《政大論》八篇⑧,其言帝王之道著矣。
同州府君之述曰《政小論》八篇⑨,其言王霸之業盡矣。
安康獻公之述曰《皇極谠義》九篇⑩,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
銅川府君之述曰《興衰要論》七篇?,其言六代之得失明矣。
餘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
服先人之義,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注釋】 ①頃:時間長短,無實際意義,與句中“六世”呼應。
銅川:阮逸注雲:“上黨有銅堤縣。
”考《隋書·地理志》可知“銅堤”之說,乃“銅鞮”之誤。
銅川實屬樓煩郡秀容縣(今山西忻州),置于隋開皇初年,至大業初年廢。
六世:六代,自王通六世祖王玄則至王通父王隆,共六代。
②斯:阮逸注雲:“斯文。
”此指推行王道。
③宣:施展。
④志:阮逸注雲:“記。
”記錄,記載。
⑤先生:王通六世祖王玄則。
字彥法,仕宋,曆太仆、國子博士,為一代鴻儒,江左人稱“王先生”,著有《時變論》六篇。
⑥推移:變化,改變。
此指社會的變革發展。
⑦江州府君:王通五世祖王煥。
著有《五經決錄》五篇。
⑧晉陽穆公:王通四世祖王虬。
蕭道成代宋自立,建立南齊之後,王虬因“恥食齊粟”,于齊建元元年(479),即北魏太和三年,北奔至魏,太和中任并州刺史,安家于河汾,遂有“晉陽穆公”之名。
考《錄關子明事》可知晉陽穆公生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卒于北魏景明元年(500)。
⑨同州府君:王通三世祖王彥。
因任同州刺史,遂有“同州府君”之名。
唐王績《遊北山賦序》雲:“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
”指王彥因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被爾朱兆絞死,于是退隐河曲。
⑩安康獻公:王通祖王一。
官至濟州刺史,著有《皇極谠義》九篇。
一說名傑,北宋司馬光《文中子補傳》雲:“彥生傑,官至濟州刺史。
”《錄關子明事》雲:“開皇元年,安康獻公老于家。
”可知安康獻公卒于開皇元年(581)。
《皇極谠(dǎng)義》:亦稱《洪範谠義》。
?三才:亦作“三極”,指天、地、人。
《周易·說卦》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此處亦代指人類社會。
去就:體統與禮數。
此處引申為規則與關系。
?銅川府君:王通父王隆。
字伯高,教授門生千餘人。
隋開皇初年,以國子博士待诏雲龍門,承隋文帝之诏作《興衰要論》七篇。
每奏事,隋文帝皆稱善。
出為武陽郡昌樂令,後又遷河東郡猗氏、樓煩郡秀容之銅川,秩滿,退居家中,遂不仕。
?餘小子獲睹成訓,勤九載矣:阮逸注雲:“自長安歸,著《六經》,至九年功畢。
”王通得見曆代族人所著之書,曆經九年辛勤著述方成《續六經》。
餘小子,言及先人時的自稱之辭。
成訓,前人的教誨。
此指王氏曆代族人所著之書。
《六經》,即《續六經》,王通參照儒家《六經》續寫而成,又作《王氏六經》。
?稽:考核,考查。
?天人之事:又作“天人之際”,指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規律。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雲:“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已經到了極難推行的地步了!我家居于銅川已有六代之久,先祖們未嘗不緻力于研究如何推行王道,然而卻不曾得以施展其功用,于是退隐田園皆有所著述,用來記載如何推行王道。
”六世祖王先生的著作為《時變論》六篇,該書談論改變風俗與變革社會的道理甚為詳盡。
五世祖江州府君的著作為《五經決錄》五篇,該書談論聖賢著述的核心思想頗為完備。
四世祖晉陽穆公的著作為《政大論》八篇,該書談論帝王之道極為透徹。
三世祖同州府君的著作為《政小論》八篇,該書談論王霸之業臻于窮盡。
祖父安康獻公的著作為《皇極谠義》九篇,該書談論人類社會的規則與關系非常深刻。
父銅川府君的著作為《興衰要論》七篇,該書談論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六朝為政得失清楚明白。
我得見曆代先人所著之書,曆經九年辛勤著述。
遵從先人著述大義,考查孔子思想的核心,于是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規律,聖君明主統治天下的方法,都清清楚楚了! 1.2 子謂董常曰①:“吾欲修《元經》②,稽諸史論③,不足征也,吾得《皇極谠義》焉④。
吾欲續《詩》⑤,考諸集記⑥,不足征也,吾得《時變論》焉。
吾欲續《書》⑦,按諸載錄⑧,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論》焉。
”董常曰:“夫子之得,蓋其志焉⑨?”子曰:“然。
” 【注釋】 ①董常:又作“董恒”,字履常,早卒,王通門下傑出弟子。
阮逸注雲:“弟子亞聖者。
”本書《關朗篇》載王凝語:“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經》益明。
對問之作,四生之力也。
董、仇早殁,而程、薛繼殂。
” ②《元經》:王通《續六經》之一,共十五卷,凡五十篇,仿《春秋》而成。
所記上起晉惠帝永熙元年(290),下訖隋開皇九年(589),凡三百年間事。
據《文中子世家》可知《元經》的中心思想在于針對“魏晉以下數百年,九州無定主”的混亂局面,意欲通過倡導儒家傳統思想以重振皇綱,為天下太平獻“長久之策”。
《元經》早亡佚,今存宋本《元經》系僞書。
③史論:阮逸注雲:“謂曆代史臣于紀傳後贊論之類是也。
”即曆代史官的褒貶評論。
④得:選擇,采納。
下同。
⑤續《詩》:王通《續六經》之一,共十卷,凡三百六十篇,仿《詩經》而成。
收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六代之詩,通過化、政、頌、歎四種體例,以期達到美、勉、傷、惡、誡五種情感的表達。
⑥集記:阮逸注雲:“前賢文集所記。
”即曆代名人文學作品的彙編。
⑦續《書》:王通《續六經》之一,共二十五卷,凡一百五十篇,仿《尚書》而成。
選錄漢、晉二代政令公文、天子制诰、大臣谏議及問對、訓、命等内容。
⑧按:考查,研究。
載錄:阮逸注雲:“史官載言所錄。
”即曆代史官記載的朝政公文。
⑨夫子之得,蓋其志焉:阮逸注雲:“非以文體。
”可知王通續修諸經,并不受制于文體類别的簡單劃分,而是深入把握各類文獻材料的真正志意與内涵,以自己獨到眼光予以裁量。
志,志意與内涵,即精髓。
【譯文】 文中子對董常說:“我想要編修《元經》,考查曆代史官評論,發現不足征引,于是我選取了《皇極谠義》。
我想要續編《詩經》,遍考曆代名人文集,發現不足征引,于是我選取了《時變論》。
我想要續纂《尚書》,詳研曆代史官記載的朝政公文,發現不足征引,于是我選取了《政大論》。
”董常說:“老師所選取的,應該就是這些文獻真正的志意與内涵吧?”文中子說:“正是。
” 1.3 子謂薛收曰①:“昔聖人述史三焉②: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當③。
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
” 【注釋】 ①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
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
隋大業末年,郡舉秀才,固辭不應,後得房玄齡舉薦于秦王李世民,出為秦王府主簿,判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
薛收才思過人,秦王檄文戰書多出其手。
更精通兵略,曾為李世民獻計生擒窦建德。
隋亡,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封汾陰縣男。
武德六年(623),又兼任文學館學士。
武德七年(624)卒,年三十三。
《舊唐書》卷七十三、《新唐書》卷九十八有傳。
②聖人:阮逸注雲:“謂孔子。
”史:指下文中出現的《尚書》《詩經》《春秋》。
③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當:阮逸注雲:“史有記事,稽邪正則法當矣。
”迹,事迹,事情。
當,允當。
此指法令公正合理。
【譯文】 文中子對薛收說:“從前聖人孔子修纂史書三種:他所著的《尚書》,對帝王管理天下的制度已經記錄得堪稱完備了,所以探究這部書就能完全掌握這些制度;他所著的《詩經》,将王朝興衰的原因已經一一闡明了,所以探究這部書就可以完全掌握王朝興衰的原因;他所著的《春秋》,邪正之事都已經記錄得明明白白了,所以詳加考查這部書就會使國家法令公正合理。
這三種重要功用,都源出于史書但卻不能雜糅在一起,所以孔子将它們劃分開來。
” 1.4 文中子曰:“吾視遷、固而下①,述作何其紛紛乎!帝王之道其暗而不明乎②!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③!制理者參而不一乎④!陳事者亂而無緒乎⑤!” 【注釋】 ①遷: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西漢著名史學家。
青年時期遊曆各地,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出任太史令,博覽群書,因替李陵戰敗投降匈奴申辯而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
後出任中書令,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終成《史記》。
其生平事迹可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漢書·司馬遷傳》。
固: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
東漢著名史學家。
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在其父班彪《續漢紀》基礎上編纂西漢史事,修成《漢書》。
《後漢書》卷四十有傳。
②暗:幽暗。
此指帝王之道湮沒于世間。
明:彰顯。
此指帝王之道得以施展。
③否:指《周易》中《否卦》所表達的阻塞不通之意。
交:通達,暢通。
此指公理得以伸張。
④制理:評判公理,裁量是非曲直。
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