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道篇
關燈
小
中
大
此指評判。
理,公理。
此指是非曲直。
參:即“三”,衆多。
⑤緒:條理,邏輯。
【譯文】 文中子說:“我看司馬遷、班固之後,史書編纂何其紛亂駁雜!帝王為政之道因此而湮沒不得彰顯!天地間的公理因此而阻塞不得伸張!評判是非曲直之人因此而意見衆多無法統一!讨論世事是非對錯之人因此而論述混亂毫無條理。
” 1.5 子不豫,聞江都有變①,泫然而興曰②:“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③,命也!” 【注釋】 ①江都有變:阮逸注雲:“大業十三年,炀帝幸江都宮,宇文化及弑逆。
”然《隋書·恭帝紀》載:“(義甯二年)三月丙辰,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殺太上皇于江都宮。
”可知大業十三年(617)“江都有變”非宇文化及殺隋炀帝之事。
考諸《隋書·裴矩傳》:“(大業十三年)尋從幸江都宮。
時四方盜賊蜂起,郡縣上奏者不可勝計。
矩言之,帝怒,遣矩詣京師接候蕃客。
以疾不行。
及義兵入關,帝令虞世基就宅問矩方略,矩曰:‘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唯願銮輿早還,方可平定。
’矩複起視事。
”又《舊唐書·高祖本紀》載:“(大業)十三年,為太原留守。
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為副将。
群賊蜂起,江都阻絕。
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故可推知,原文“江都有變”當作“江都阻絕”或“太原有變”,二者實皆一事,即隋炀帝久留江都,荒廢朝政,唐高祖李淵于太原舉兵之事。
②泫(xuàn)然:流着眼淚的樣子。
泫,水珠滴下,引申為流眼淚。
興:感歎,慨歎。
③天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上天或許将要開啟一個太平時代了,可我卻等不到那一天了!其,副詞,也許,大概。
堯、舜之運,上古聖君堯、舜開創的太平盛世。
運,運數。
此指時代。
與,參與。
此指趕得上。
【譯文】 文中子患病在身,聽聞隋炀帝久居江都,荒廢朝政,而李淵于太原舉兵,流着眼淚感歎道:“百姓厭惡戰亂已經很久了,上天或許将要開啟一個太平的時代,可我卻等不到那一天了,這就是命啊!” 1.6 文中子曰:“道之不勝時久矣①,吾将若之何?”董常曰:“夫子自秦歸晉②,宅居汾陽,然後三才、五常各得其所③。
” 【注釋】 ①道:王道。
此指儒家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
不勝(shēng)時:不得推行于世。
勝,任。
此指得到推行。
時,世。
②夫子自秦歸晉:據《文中子世家》可知,隋仁壽三年(603),王通西遊都城長安,見隋文帝,縱文帝大悅,然王通深知朝局錯綜複雜,将有“蕭牆之禍”,故東歸還鄉。
③五常:仁、義、禮、智、信。
又作“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此指社會中的各種倫常規範。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仁政得不到推行已經很久了,我又能怎麼辦呢?”董常說:“老師從秦地都城長安回到晉地老家,定居汾陽,潛心著書立說,然後天地倫常才各得其所。
” 1.7 薛收曰:“敢問《續書》之始于漢,何也?”子曰:“六國之弊①,亡秦之酷,吾不忍聞也,又焉取皇綱乎②?漢之統天下也,其除殘穢③,與民更始而興其視聽乎④!”薛收曰:“敢問《續詩》之備六代⑤,何也?”子曰:“其以仲尼《三百》始終于周乎⑥?”收曰:“然。
”子曰:“餘安敢望仲尼⑦!然至興衰之際⑧,未嘗不再三焉⑨。
故具六代始終⑩,所以告也?。
” 【注釋】 ①六國:阮逸注雲:“燕王喜、魏王假、齊王建、楚王負刍、韓王安、趙王嘉也。
”即戰國七雄中為秦國所滅的燕、魏、齊、楚、韓、趙六國。
②皇綱:聖明帝王治理天下的法度。
皇,此指聖明的帝王。
綱,綱紀,法度。
③殘穢(huì):邪惡污穢。
此指上文中的六國弊政與亡秦暴虐。
④與民更始:與百姓一同革除弊政,除舊布新。
興:振奮,振作。
此指國家面貌煥然一新。
視聽:此指百姓的所見、所聞。
⑤備:具。
此指記錄。
六代:指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六朝。
⑥其以仲尼《三百》始終于周乎:孔子的《詩三百》不是貫穿整個周代嗎?其,助詞,表反問,無實際意義。
《三百》,又作《詩三百》,即《詩經》。
始終,貫穿始終。
⑦望:指比較、相比。
⑧興衰:王朝的興盛與衰敗。
此指朝代更替。
⑨再三:屢次,多次。
此指從晉至隋朝代更替頻繁。
⑩具:記錄,編寫。
?告:阮逸注雲:“猶貢也,貢其俗于時君。
”此指将王朝興衰、世風時俗上呈天子。
【譯文】 薛收說:“請問為何《續書》起始于漢朝?”文中子說:“戰國末年六國的弊政,亡秦的殘暴,我都不忍心去聽,又哪裡有聖明帝王的法度呢?漢朝統治天下,除去弊政與暴虐,和百姓一起除舊布新,所見所聞皆有振作之感!”薛收說:“請問為何《續詩》要記錄從晉到隋這六代呢?”文中子說:“孔子的《詩三百》不是貫穿整個周代嗎?”薛收說:“是的。
”文中子說:“我怎敢與孔子相比!然而朝代興衰更替,确實過于頻繁。
所以才将晉至隋六代全部記錄下來,用來上呈天子。
” 1.8 文中子曰:“天下無賞罰三百載矣①,《元經》可得不興乎②?”薛收曰:“始于晉惠③,何也?”子曰:“昔者明王在上,賞罰其有差乎④?《元經》褒貶,所以代賞罰者也。
其以天下無主而賞罰不明乎?”薛收曰:“然則《春秋》之始周平、魯隐⑤,其志亦若斯乎?”子曰:“其然乎!而人莫之知也。
”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⑥,聖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
聖人達而賞罰行⑦,聖人窮而褒貶作⑧,皇極所以複建而斯文不喪也⑨。
不其深乎?”再拜而出,以告董生。
董生曰:“仲尼沒而文在茲乎⑩?” 【注釋】 ①三百載:阮逸注雲:“自晉惠帝永平元年至隋開皇十年,凡三百載。
” ②興:興起,興盛。
此指廣為流傳。
③晉惠:晉惠帝司馬衷(259—307),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次子,西晉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
其人愚鈍無才,不堪大任,以緻皇後賈氏專權,朝政混亂不堪,終在“八王之亂”中丢掉皇位,颠沛流離,淪為各方勢力集團挾持的傀儡(kuílěi)。
《晉書》卷四有《惠帝紀》。
④差:偏差,不公平。
⑤周平:周平王(?—前720),姓姬,名宜臼,周幽王之子,母申後,因周幽王寵愛褒姒(bāosì)而被廢,出奔申國。
後來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而為犬戎所殺,西周遂亡。
宜臼因得申、魯等國擁立,于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史記·周本紀》有載錄。
魯隐:魯隐公,姓姬,名息姑,魯惠公之子,魯國第十四代國君。
後為魯桓公所殺,與周平王同時。
《史記·魯周公世家》有載錄。
孔子所作《春秋》始于魯隐公元年(前722)。
⑥治:世道安定,天下太平。
⑦達:得志,抱負和才華得以施展。
⑧窮:與“達”相反,即不得志,抱負和才華得不到施展。
褒貶:褒獎與批評。
作:産生,興起。
⑨皇極:此指皇權得以建立的制度與規範,即“大中之道”。
《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西漢孔安國注雲:“皇,大。
極,中也。
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
”斯文:儒家所指的禮樂制度。
《論語·子罕》篇載孔子之語:“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⑩沒(mò):通“殁”,離世,去世。
文:此指儒家禮樂制度。
茲:此,這裡。
【譯文】 文中子說:“天下沒有法度已經三百年了,《元經》怎能不廣為流傳呢?”薛收說:“《元經》始于晉惠帝,這是為什麼呢?”文中子說:“從前聖明帝王統治天下,賞罰哪會有什麼偏差呢?《元經》以褒貶代替賞罰,難道不正是因為天下無聖主而賞罰不明嗎?”薛收說:“那麼《春秋》起自周平王、魯隐公,其用意也是如此吧?”文中子說:“大概是吧!但普通人是不知道的。
”薛收說:“今天才知道天下太平是因為聖人在朝為政,天下混亂是因為聖人退居鄉野。
聖人抱負得以施展則法度和秩序方可推行,聖人抱負不得施展則褒獎與批評便開始興起,這就是大中之道得以重新建立而禮樂制度亦不會淪喪的原因。
個中道理難道不深奧嗎?”薛收再拜告退,将這些告訴了董常。
董常說:“孔子雖然離世,但他所傳承的禮樂制度不就在此嗎?” 1.9 文中子曰:“卓哉①!周、孔之道。
其神之所為乎②?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 【注釋】 ①卓:高遠而偉大。
②所為:作為,完成的事業。
【譯文】 文中子說:“周公、孔子之道真是高遠而偉大啊!這應該就是神的作為吧?遵循周公、孔子之道天下就會太平安甯,違背周公、孔子之道天下就會戰亂不斷。
” 1.10 子述《元經》皇始之事①,歎焉。
門人未達②,叔恬曰③:“夫子之歎,蓋歎命矣。
《書》雲:天命不于常,惟歸乃有德④。
戎狄之德⑤,黎民懷之,三才其舍諸⑥?”子聞之曰:“凝,爾知命哉!” 【注釋】 ①皇始之事:指北魏開國之初的皇始年間,道武帝拓跋珪勵精圖治,軍事上統一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政治上選賢任能積極學習中原政治制度,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正宗,經濟上與民休息,使社會生産得到有效恢複。
②達:理解,明白。
③叔恬(tián):王凝,字叔恬,王通之弟,王績之兄。
唐貞觀初年任監察禦史,因彈劾侯君集被貶為胡蘇令,遂辭官歸田,後官至太原縣令,故有“太原府君”之名。
從王通受《元經》,并整理王通《續六經》。
④天命不于常,惟歸乃有德:天命無常,隻屬于有德之人。
此二句非《尚書》原文,實出自漢獻帝禅位《冊命》:“咨爾魏王:昔者帝堯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歸有德。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陳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皆有載錄。
歸,屬于。
⑤戎狄:居于中原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
此指建立北魏政權的鮮卑族領袖拓跋珪。
⑥舍:背棄,背離。
【譯文】 文中子講到《元經》中皇始年間拓跋珪勵精圖治之事時發出感歎。
門生不明白其中原委,叔恬說:“老師所感歎的,那是在感歎天命。
《尚書》說:天命無常,隻屬于有德之人。
北魏朝廷的恩德,百姓感念于心,世上還有誰會背棄這個朝廷呢?”文中子聽聞叔恬的這番話說道:“王凝,你已經懂得什麼是天命了!” 1.11 子在長安,楊素、蘇夔、李德林皆請見①。
子與之言,歸而有憂色。
門人問子,子曰:“素與吾言終日,言政而不及化②。
夔與吾言終日,言聲而不及雅③。
德林與吾言終日,言文而不及理④。
”門人曰:“然則何憂?”子曰:“非爾所知也。
二三子皆朝之預議者也⑤,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
王道從何而興乎?吾所以憂也。
”門人退。
子援琴鼓《蕩》之什⑥,門人皆沾襟焉⑦。
【注釋】 ①楊素(?—606):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隋朝權臣。
出身北朝士族,祖父北魏谏議大夫楊暄,父北周汾州刺史楊敷。
北周時任車騎将軍,隋時任禦史大夫,開皇八年(588)出任行軍元帥,領兵滅陳,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後助楊廣繼位,官至司徒,封
理,公理。
此指是非曲直。
參:即“三”,衆多。
⑤緒:條理,邏輯。
【譯文】 文中子說:“我看司馬遷、班固之後,史書編纂何其紛亂駁雜!帝王為政之道因此而湮沒不得彰顯!天地間的公理因此而阻塞不得伸張!評判是非曲直之人因此而意見衆多無法統一!讨論世事是非對錯之人因此而論述混亂毫無條理。
” 1.5 子不豫,聞江都有變①,泫然而興曰②:“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③,命也!” 【注釋】 ①江都有變:阮逸注雲:“大業十三年,炀帝幸江都宮,宇文化及弑逆。
”然《隋書·恭帝紀》載:“(義甯二年)三月丙辰,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殺太上皇于江都宮。
”可知大業十三年(617)“江都有變”非宇文化及殺隋炀帝之事。
考諸《隋書·裴矩傳》:“(大業十三年)尋從幸江都宮。
時四方盜賊蜂起,郡縣上奏者不可勝計。
矩言之,帝怒,遣矩詣京師接候蕃客。
以疾不行。
及義兵入關,帝令虞世基就宅問矩方略,矩曰:‘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唯願銮輿早還,方可平定。
’矩複起視事。
”又《舊唐書·高祖本紀》載:“(大業)十三年,為太原留守。
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為副将。
群賊蜂起,江都阻絕。
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故可推知,原文“江都有變”當作“江都阻絕”或“太原有變”,二者實皆一事,即隋炀帝久留江都,荒廢朝政,唐高祖李淵于太原舉兵之事。
②泫(xuàn)然:流着眼淚的樣子。
泫,水珠滴下,引申為流眼淚。
興:感歎,慨歎。
③天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上天或許将要開啟一個太平時代了,可我卻等不到那一天了!其,副詞,也許,大概。
堯、舜之運,上古聖君堯、舜開創的太平盛世。
運,運數。
此指時代。
與,參與。
此指趕得上。
【譯文】 文中子患病在身,聽聞隋炀帝久居江都,荒廢朝政,而李淵于太原舉兵,流着眼淚感歎道:“百姓厭惡戰亂已經很久了,上天或許将要開啟一個太平的時代,可我卻等不到那一天了,這就是命啊!” 1.6 文中子曰:“道之不勝時久矣①,吾将若之何?”董常曰:“夫子自秦歸晉②,宅居汾陽,然後三才、五常各得其所③。
” 【注釋】 ①道:王道。
此指儒家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
不勝(shēng)時:不得推行于世。
勝,任。
此指得到推行。
時,世。
②夫子自秦歸晉:據《文中子世家》可知,隋仁壽三年(603),王通西遊都城長安,見隋文帝,縱文帝大悅,然王通深知朝局錯綜複雜,将有“蕭牆之禍”,故東歸還鄉。
③五常:仁、義、禮、智、信。
又作“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此指社會中的各種倫常規範。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仁政得不到推行已經很久了,我又能怎麼辦呢?”董常說:“老師從秦地都城長安回到晉地老家,定居汾陽,潛心著書立說,然後天地倫常才各得其所。
” 1.7 薛收曰:“敢問《續書》之始于漢,何也?”子曰:“六國之弊①,亡秦之酷,吾不忍聞也,又焉取皇綱乎②?漢之統天下也,其除殘穢③,與民更始而興其視聽乎④!”薛收曰:“敢問《續詩》之備六代⑤,何也?”子曰:“其以仲尼《三百》始終于周乎⑥?”收曰:“然。
”子曰:“餘安敢望仲尼⑦!然至興衰之際⑧,未嘗不再三焉⑨。
故具六代始終⑩,所以告也?。
” 【注釋】 ①六國:阮逸注雲:“燕王喜、魏王假、齊王建、楚王負刍、韓王安、趙王嘉也。
”即戰國七雄中為秦國所滅的燕、魏、齊、楚、韓、趙六國。
②皇綱:聖明帝王治理天下的法度。
皇,此指聖明的帝王。
綱,綱紀,法度。
③殘穢(huì):邪惡污穢。
此指上文中的六國弊政與亡秦暴虐。
④與民更始:與百姓一同革除弊政,除舊布新。
興:振奮,振作。
此指國家面貌煥然一新。
視聽:此指百姓的所見、所聞。
⑤備:具。
此指記錄。
六代:指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六朝。
⑥其以仲尼《三百》始終于周乎:孔子的《詩三百》不是貫穿整個周代嗎?其,助詞,表反問,無實際意義。
《三百》,又作《詩三百》,即《詩經》。
始終,貫穿始終。
⑦望:指比較、相比。
⑧興衰:王朝的興盛與衰敗。
此指朝代更替。
⑨再三:屢次,多次。
此指從晉至隋朝代更替頻繁。
⑩具:記錄,編寫。
?告:阮逸注雲:“猶貢也,貢其俗于時君。
”此指将王朝興衰、世風時俗上呈天子。
【譯文】 薛收說:“請問為何《續書》起始于漢朝?”文中子說:“戰國末年六國的弊政,亡秦的殘暴,我都不忍心去聽,又哪裡有聖明帝王的法度呢?漢朝統治天下,除去弊政與暴虐,和百姓一起除舊布新,所見所聞皆有振作之感!”薛收說:“請問為何《續詩》要記錄從晉到隋這六代呢?”文中子說:“孔子的《詩三百》不是貫穿整個周代嗎?”薛收說:“是的。
”文中子說:“我怎敢與孔子相比!然而朝代興衰更替,确實過于頻繁。
所以才将晉至隋六代全部記錄下來,用來上呈天子。
” 1.8 文中子曰:“天下無賞罰三百載矣①,《元經》可得不興乎②?”薛收曰:“始于晉惠③,何也?”子曰:“昔者明王在上,賞罰其有差乎④?《元經》褒貶,所以代賞罰者也。
其以天下無主而賞罰不明乎?”薛收曰:“然則《春秋》之始周平、魯隐⑤,其志亦若斯乎?”子曰:“其然乎!而人莫之知也。
”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⑥,聖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
聖人達而賞罰行⑦,聖人窮而褒貶作⑧,皇極所以複建而斯文不喪也⑨。
不其深乎?”再拜而出,以告董生。
董生曰:“仲尼沒而文在茲乎⑩?” 【注釋】 ①三百載:阮逸注雲:“自晉惠帝永平元年至隋開皇十年,凡三百載。
” ②興:興起,興盛。
此指廣為流傳。
③晉惠:晉惠帝司馬衷(259—307),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次子,西晉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
其人愚鈍無才,不堪大任,以緻皇後賈氏專權,朝政混亂不堪,終在“八王之亂”中丢掉皇位,颠沛流離,淪為各方勢力集團挾持的傀儡(kuílěi)。
《晉書》卷四有《惠帝紀》。
④差:偏差,不公平。
⑤周平:周平王(?—前720),姓姬,名宜臼,周幽王之子,母申後,因周幽王寵愛褒姒(bāosì)而被廢,出奔申國。
後來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而為犬戎所殺,西周遂亡。
宜臼因得申、魯等國擁立,于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史記·周本紀》有載錄。
魯隐:魯隐公,姓姬,名息姑,魯惠公之子,魯國第十四代國君。
後為魯桓公所殺,與周平王同時。
《史記·魯周公世家》有載錄。
孔子所作《春秋》始于魯隐公元年(前722)。
⑥治:世道安定,天下太平。
⑦達:得志,抱負和才華得以施展。
⑧窮:與“達”相反,即不得志,抱負和才華得不到施展。
褒貶:褒獎與批評。
作:産生,興起。
⑨皇極:此指皇權得以建立的制度與規範,即“大中之道”。
《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西漢孔安國注雲:“皇,大。
極,中也。
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
”斯文:儒家所指的禮樂制度。
《論語·子罕》篇載孔子之語:“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⑩沒(mò):通“殁”,離世,去世。
文:此指儒家禮樂制度。
茲:此,這裡。
【譯文】 文中子說:“天下沒有法度已經三百年了,《元經》怎能不廣為流傳呢?”薛收說:“《元經》始于晉惠帝,這是為什麼呢?”文中子說:“從前聖明帝王統治天下,賞罰哪會有什麼偏差呢?《元經》以褒貶代替賞罰,難道不正是因為天下無聖主而賞罰不明嗎?”薛收說:“那麼《春秋》起自周平王、魯隐公,其用意也是如此吧?”文中子說:“大概是吧!但普通人是不知道的。
”薛收說:“今天才知道天下太平是因為聖人在朝為政,天下混亂是因為聖人退居鄉野。
聖人抱負得以施展則法度和秩序方可推行,聖人抱負不得施展則褒獎與批評便開始興起,這就是大中之道得以重新建立而禮樂制度亦不會淪喪的原因。
個中道理難道不深奧嗎?”薛收再拜告退,将這些告訴了董常。
董常說:“孔子雖然離世,但他所傳承的禮樂制度不就在此嗎?” 1.9 文中子曰:“卓哉①!周、孔之道。
其神之所為乎②?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 【注釋】 ①卓:高遠而偉大。
②所為:作為,完成的事業。
【譯文】 文中子說:“周公、孔子之道真是高遠而偉大啊!這應該就是神的作為吧?遵循周公、孔子之道天下就會太平安甯,違背周公、孔子之道天下就會戰亂不斷。
” 1.10 子述《元經》皇始之事①,歎焉。
門人未達②,叔恬曰③:“夫子之歎,蓋歎命矣。
《書》雲:天命不于常,惟歸乃有德④。
戎狄之德⑤,黎民懷之,三才其舍諸⑥?”子聞之曰:“凝,爾知命哉!” 【注釋】 ①皇始之事:指北魏開國之初的皇始年間,道武帝拓跋珪勵精圖治,軍事上統一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政治上選賢任能積極學習中原政治制度,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正宗,經濟上與民休息,使社會生産得到有效恢複。
②達:理解,明白。
③叔恬(tián):王凝,字叔恬,王通之弟,王績之兄。
唐貞觀初年任監察禦史,因彈劾侯君集被貶為胡蘇令,遂辭官歸田,後官至太原縣令,故有“太原府君”之名。
從王通受《元經》,并整理王通《續六經》。
④天命不于常,惟歸乃有德:天命無常,隻屬于有德之人。
此二句非《尚書》原文,實出自漢獻帝禅位《冊命》:“咨爾魏王:昔者帝堯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歸有德。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陳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皆有載錄。
歸,屬于。
⑤戎狄:居于中原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
此指建立北魏政權的鮮卑族領袖拓跋珪。
⑥舍:背棄,背離。
【譯文】 文中子講到《元經》中皇始年間拓跋珪勵精圖治之事時發出感歎。
門生不明白其中原委,叔恬說:“老師所感歎的,那是在感歎天命。
《尚書》說:天命無常,隻屬于有德之人。
北魏朝廷的恩德,百姓感念于心,世上還有誰會背棄這個朝廷呢?”文中子聽聞叔恬的這番話說道:“王凝,你已經懂得什麼是天命了!” 1.11 子在長安,楊素、蘇夔、李德林皆請見①。
子與之言,歸而有憂色。
門人問子,子曰:“素與吾言終日,言政而不及化②。
夔與吾言終日,言聲而不及雅③。
德林與吾言終日,言文而不及理④。
”門人曰:“然則何憂?”子曰:“非爾所知也。
二三子皆朝之預議者也⑤,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
王道從何而興乎?吾所以憂也。
”門人退。
子援琴鼓《蕩》之什⑥,門人皆沾襟焉⑦。
【注釋】 ①楊素(?—606):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隋朝權臣。
出身北朝士族,祖父北魏谏議大夫楊暄,父北周汾州刺史楊敷。
北周時任車騎将軍,隋時任禦史大夫,開皇八年(588)出任行軍元帥,領兵滅陳,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後助楊廣繼位,官至司徒,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