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道篇

關燈
楚國公。

    為政尚權謀而棄仁義,對隋炀帝阿谀奉承,助長其貪圖享樂之風,導緻朝政廢弛、國力衰敗。

    《隋書》卷四十八有傳。

    蘇夔(kuí,568—616):字伯尼,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

    隋朝重臣,邳國公蘇威之子。

    文思敏捷,口才過人,精通音律,深得楊素賞識。

    隋炀帝繼位,以太子洗馬職轉司朝谒者,後随炀帝征遼東,因功至朝散大夫。

    著有《樂志》十五篇。

    《隋書》卷六十三有傳。

    李德林(532—591):字公輔,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幼有神童之名,善屬文,精通音律,輔佐隋文帝即位,入隋任内史令,封安平公,朝廷公文多出其手,後參修律令,又奉诏編修《齊史》,開皇十一年(591)卒。

    《隋書》卷四十二有傳。

    按,李德林卒于開皇十一年(591),而《文中子世家》載:“開皇四年,文中子始生。

    ”故可知李德林請見之事,實為後人附會。

     ②言政而不及化:阮逸注雲:“上正下曰政,下從上曰化。

    ”上正下,指在上位者統治管理臣民。

    下從上,指在上位者推行德政,以仁愛之心教化百姓,使百姓發自内心地追随他、服從他。

    政,統治,管理。

    化,教化,感化。

     ③言聲而不及雅:阮逸注雲:“知音為聲,知德為雅。

    ”即知曉音樂可以稱為懂得音律,而能品味出音樂中所蘊含的盛德,才可以稱為懂得其中的平和雅正。

    聲,音樂。

    雅,平和雅正之樂。

    此處借《毛詩序》訓解“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指節奏平和雅正,彰顯王化盛德的樂章。

     ④文:屬文,作文。

    理:阮逸注雲:“知道為理”,即洞明世間大道。

    此指探求真理。

     ⑤二三子:各位,列位,這些人。

    此指上文中提到的楊素、蘇夔、李德林。

    預:參與。

    議:商議。

     ⑥子援琴鼓《蕩》之什:文中子拿起琴彈奏《蕩》之諸篇。

    援,執,拿。

    鼓,彈奏。

    《蕩》之什,《詩經·大雅》中以《蕩》為起始的十一篇作品,《毛詩序》雲:“《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

    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

    ”皆為感傷周室衰敗、天下離亂之作。

    文中子彈奏《蕩》之什,實為借古喻今,感傷隋朝将亂之意。

    什,《詩經》中的《雅》《頌》諸篇皆以十篇為一什。

     ⑦沾襟:眼淚沾濕衣襟,指流淚、落淚。

     【譯文】 文中子在隋都長安時,楊素、蘇夔、李德林皆來求見。

    文中子與他們交談回來之後,面帶愁容。

    門生便問文中子,文中子說:“楊素與我交談許久,然而談論治理天下卻達不到仁民愛物教化百姓的高度。

    蘇夔與我交談許久,談論音樂聲律卻達不到平和雅正彰顯盛德的境界。

    李德林與我交談許久,談論遣詞作文卻達不到洞明大道探求真理的深度。

    ”門生問:“既然如此,那您擔憂的是什麼呢?”文中子說:“這不是你們所能懂的。

    這些都是參與朝政的人,如今談論治理天下卻達不到仁民愛物教化百姓的高度,說明現在天下已經沒有禮制了;談論音樂聲律卻達不到平和雅正彰顯盛德的境界,說明現在天下已經沒有雅樂了;談論遣詞作文卻達不到洞明大道探求真理的深度,說明現在天下已經沒有能夠承載大道的文章了。

    那麼王道又如何興起呢?這才是我擔憂的原因啊。

    ”門生離去。

    文中子拿起琴彈奏《蕩》之諸篇,門生都紛紛落淚。

     1.12 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稽德則遠①。

    ” 【注釋】 ①“或安而行之”六句:實模仿《禮記·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禮記·中庸》原文意為,在思想層面上,有的人安于善道而有所作為,有的人為了利益而有所作為,有的人勉勉強強才去有所作為,這些思想上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然而在具體施行的行動層面,也就沒有什麼分别了。

    此處“或安而行之”六句,意在模仿《禮記·中庸》做更為深入地闡釋:有的人安于善道而有所作為,有的人為了利益而有所作為,有的人因心懷畏懼而有所作為,但在具體施行的層面是看不出什麼分别的,如若深入考察其中的動機和德行,那麼差别可就大了。

    或,有的人。

    安,此指安于善道,恪守正途。

    利,為了利益,貪圖利益。

    畏,心懷畏懼。

    此指擔心因違背善道而遭到報應。

    成功,此指有所作為。

    稽,考察。

    遠,此指差别大。

     【譯文】 文中子說:“有的人是因為安于善道而有所作為,有的人是因為貪圖利益而有所作為,有的人是因為心懷畏懼而有所作為,至于在具體的施行層面,都是一樣的,如若考察其中的德行,差别可就大了。

    ” 1.13 賈瓊習《書》至《桓榮之命》①,曰:“洋洋乎②!光、明之業。

    天實監爾,能不以揖讓終乎③?” 【注釋】 ①賈瓊:王通門下弟子,中山(今河北定州)人。

    《書》:王通所作《續書》。

    《桓榮之命》:《續書》之篇目。

    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人。

    少學長安,研習《歐陽尚書》,光武帝征為太子少傅,以《尚書》授太子。

    為人溫良謙恭,恪守禮數,明帝即位,尊以師禮。

    《後漢書》卷三十七有傳。

     ②洋洋:贊美之詞。

    此指功業偉大而光明。

     ③天實監爾,能不以揖讓終乎:建武十九年(43),光武帝劉秀的皇太子劉彊主動謙退,願為藩王,将太子之位讓給德行修養更為優秀的東海王劉莊。

    劉莊(即漢明帝)即位後謹遵光武制度,崇尚儒學,綱紀整肅,天下大治。

    監,明察,督察。

    揖讓,讓賢,即将天子之位讓給有德之人。

    《韓非子·八說》:“古者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輕利易讓,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

    ” 【譯文】 賈瓊研習《續書》讀到《桓榮之命》篇,說:“光武帝、明帝的功業真是偉大而光明啊!上天明察一切,怎能不讓位于有德之人呢?” 1.14 繁師玄将著《北齊錄》①,以告子。

    子曰:“無苟作也②。

    ” 【注釋】 ①繁師玄:唐初人。

    曾為文林郎,因文辭華美聞名于世,位列“陳留八俊”。

    《北齊錄》:阮逸注雲:“李德林父子俱有《北齊書》,王邵有《北齊志》,師玄撮其要為錄。

    ” ②無苟作:阮逸注雲:“勿苟且表文詞而已。

    ”實承襲《論語·子路》中“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的思想。

    苟,敷衍了事,草草了事。

     【譯文】 繁師玄将要編纂《北齊錄》,把這個打算告訴了文中子。

    文中子說:“不要隻留意文章辭藻而敷衍了事。

    ” 1.15 越公以《食經》遺子①,子不受,曰:“羹藜含糗②,無所用也。

    ”答之以《酒诰》及《洪範》“三德”③。

     【注釋】 ①越公:即隋朝重臣楊素,因受封越國公,故有“越公”之名。

    見1.11條注。

    《食經》:阮逸注雲:“淮南王撰,盧仁宗、崔浩亦有之。

    ”當為記錄天下珍馐美味之書。

     ②羹藜(lí):以藜作羹,即野菜湯,代指粗劣的飯食。

    羹,湯。

    藜,野菜。

    含糗(qiǔ):以糗為飯,亦指飯食粗劣。

    含,吃。

    糗,幹糧,多以炒米為主。

     ③《酒诰》:即《尚書·酒诰》篇,意在告誡臣子商亡周興的重要原因在于“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即能秉承文王教誨,不沉湎于美酒。

    《洪範》“三德”:即《尚書·洪範》篇中提出臣子的三種美德:正直、剛克、柔克,同時告誡臣子“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據上下文意,“三德”當指“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譯文】 楊素把記錄天下美味佳肴的《食經》送給文中子,文中子沒有接受,說:“我吃的是粗茶淡飯,《食經》對我而言沒什麼用。

    ”回贈以戒酒之《酒诰》及戒作福、戒作威、戒玉食的《洪範》。

     1.16 子曰:“小人不激不勵,不見利不勸①。

    ” 【注釋】 ①勵、勸:二詞同義,努力,用功。

     【譯文】 文中子說:“尋常之人不受到激勵,是不會用功的;不見到利益,是不會努力的。

    ” 1.17 靖君亮問辱①。

    子曰:“言不中②,行不謹,辱也。

    ” 【注釋】 ①靖君亮:隋末唐初人。

    曾為羅川郡戶曹,位列“陳留八俊”。

     ②中(zhòng):此指合乎規範。

     【譯文】 靖君亮問何為恥辱。

    文中子說:“言語不合乎規範,行為不謹慎周全,這就是恥辱。

    ” 1.18 子曰:“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①?故樂至九變②,而淳氣洽矣。

    ”裴晞曰③:“何謂也?”子曰:“夫樂,象成者也④。

    象成莫大于形而流于聲⑤,王化始終所可見也。

    故《韶》之成也⑥,虞氏之恩被動植矣⑦。

    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鳳皇何為而藏乎⑧?” 【注釋】 ①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阮逸注雲:“變,變于道也。

    孔子曰‘三年有成’,九成二十七年,僅必世之仁矣,故曰‘王道明’。

    ”化,教化。

    變,愈樾《諸子平議補錄》作“成”,指儒家思想中通過德政教化人民所期望達到的美好境界,故“九變”指教化的最高境界。

    另,《論語·雍也》:“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變”亦為修德教化的改進與提升。

     ②樂:樂曲。

    此處特指兼具儒家教化功能的典雅之樂。

    變:又作“更”,指樂曲演奏結束後再重新開始演奏,故“九變”之樂當演奏九次。

     ③裴晞(xī):文中子之舅,疑即唐武德元年(618)以錄事參軍之職出任尚書右丞之裴晞。

     ④象:表現,體現。

     ⑤大:通“達”,表達,展現。

    形:具體的形象或形态。

    流:展現,呈現。

     ⑥《韶》:相傳為舜時彰顯盛德的樂曲。

     ⑦虞氏:即舜,舜号有虞氏,故稱。

    上古時期聖明的帝王,位列“五帝”。

    被(pī):澤及,施及。

    動:動物,飛禽走獸。

    植:植物,花草樹木。

     ⑧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鳳皇何為而藏乎:此二句意在說明天下推行德化,人人有德,草木禽獸皆各得其所,不必擔心遭到威脅和捕殺,因此尋常烏雀都不會将巢築得太高,人們甚至可以俯身一窺究竟,社會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像鳳凰這種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祥瑞之物”也自然會出現了。

     【譯文】 文中子說:“推行教化到了最高境界,那麼王道應該得以昭明了吧?所以典雅的樂曲演奏九次,彰顯的是天地萬物的和諧與融洽。

    ”裴晞說:“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典雅的樂曲,體現的是天下德化的境界。

    德化的境界雖然不能通過具體的形象來展現,但卻可以借助樂曲得到抽象的表達,因此聖王推行德化自始至終都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韶》樂的譜成,體現着虞舜的恩德澤及草木禽獸。

    烏鵲之巢皆可俯身而視,鳳凰為何要藏起來呢?” 1.19 子曰:“封禅之費①,非古也,徒以誇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②?” 【注釋】 ①封禅(shàn):古代有德君王舉行規模宏大祭祀天地的儀式。

    “封”指在泰山上修築高台祭祀上天,“禅”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平整土地祭祀大地。

     ②侈心:奢靡之念。

    此指貪慕美名,向天下世人炫耀功業。

     【譯文】 文中子說:“封禅耗費巨大,并非古已有之,隻不過是向天下誇耀自己罷了,這應該就是秦皇、漢武的奢靡之念吧?” 1.20 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

    ” 【譯文】 文中子說:“容易快樂的人一定多有哀傷,輕易施予的人一定喜好争奪。

    ” 1.21 子曰:“無赦之國①,其刑必平;多斂之國,其财必削。

    ” 【注釋】 ①赦:赦免,免除或減輕刑罰。

     【譯文】 文中子說:“沒有赦免的國家,它的刑罰一定公平;賦稅繁多的國家,它的财富一定會減少。

    ” 1.22 子曰:“廉者常樂無求①,貪者常憂不足。

    ” 【注釋】 ①無求:無所求。

    此指沒有過多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