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道篇
關燈
小
中
大
【譯文】
文中子說:“清廉的人常常快樂是因為無所求,貪婪的人常常憂慮是因為不知足。
” 1.23 子曰:“杜如晦若逢其明王①,于萬民其猶天乎!”董常、房玄齡、賈瓊問曰②:“何謂也?”子曰:“春生之,夏長之,秋成之,冬斂之。
父得其為父,子得其為子,君得其為君,臣得其為臣,萬類鹹宜③,百姓日用而不知者④:杜氏之任⑤,不謂其猶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⑥,心神忽然⑦。
此其識時運者⑧,憂不逢真主以然哉⑨!” 【注釋】 ①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隋末唐初時人,李世民帳下重要謀臣。
唐太宗即位後,整饬綱紀,修明法令,朝政典章多出其手。
因杜如晦處事果斷,房玄齡善于謀劃,故有“房謀杜斷”之稱。
堪稱一代名相,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舊唐書》卷六十六、《新唐書》卷九十六有傳。
②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人。
隋末唐初時人,李世民帳下重要謀臣。
唐太宗即位後,曆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綜理朝政,選賢任能。
因房玄齡善于出謀劃策,杜如晦處事果斷,故有“房謀杜斷”之稱。
堪稱名相典範,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舊唐書》卷六十六、《新唐書》卷九十六有傳。
③宜:應該,适當。
此指萬物各得其所的和諧狀态。
④日用:每天都在使用。
⑤任:功勞。
⑥惚然:恍惚不定的樣子。
此指為國家社稷殚精竭慮而目光恍惚不定。
⑦忽然:憂心忡忡的樣子。
此指因内心憂國憂民而神色焦慮不安。
⑧識:看透,了解。
時運:命運,運數。
⑨真主:真命天子。
此指聖明的君主。
【譯文】 文中子說:“杜如晦如果遭逢明王聖主,對于百姓萬民就好比蒼天啊!”董常、房玄齡、賈瓊問道:“為什麼這麼說呢?”文中子說:“萬物春天萌生,夏天生長,秋天成熟,冬天收獲儲藏。
父得以為父,子得以為子,君得以為君,臣得以為臣,萬物皆各得其所,百姓萬民每天都在使用卻不知曉其中的道理:這就是杜如晦的功勞,這難道不能比作蒼天嗎?我觀察很久了,杜如晦目光恍惚不定,神情憂心忡忡。
這就是看透運數的人,擔憂遇不到聖君明主所以才這樣啊!” 1.24 叔恬曰:“舜一歲而巡五嶽①,國不費而民不勞,何也?”子曰:“無他道也,兵衛少而征求寡也。
” 【注釋】 ①舜一歲而巡五嶽:《尚書·舜典》載:“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
望秩于山川,肆觐東後。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如五器,卒乃複。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如岱禮。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嶽,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嶽,如西禮。
歸,格于藝祖,用特。
五載一巡守。
”按此當作“舜一歲而巡四嶽”。
【譯文】 叔恬說:“舜帝一年巡行五嶽,國家沒有耗費百姓也不勞苦,這是為什麼呢?”文中子說:“沒有别的方法,士兵和護衛少并且賦稅征收得也不多。
” 1.25 子曰:“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①?誰居乎②?幽王之罪也③。
故始之以《黍離》④,于是雅道息矣⑤。
” 【注釋】 ①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詩經》中的王國之詩列于《國風》,天子與諸侯怎能等量齊觀?王國,指《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王風”,包括《黍離》《君子于役》《君子陽陽》《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
有,存于,列于。
《風》,《詩經》中的《風》包含“十五國風”,多為周時各地諸侯國之詩歌。
夷,平等,相同。
②居:承擔。
此指造成,即對上文“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進行深入追問。
③幽王:周幽王(?—前771),西周王朝末代君王。
姬姓,名宮湦,周宣王之子。
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因寵幸褒姒,廢黜申後及太子宜臼。
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為博褒姒一笑上演“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終導緻西周王朝滅亡。
《史記·周本紀》有載錄。
④《黍離》:《王風》諸篇的第一篇,主要表達了作者的亡國之思和“闵宗周”之情。
⑤雅道:王道。
此指維護周王朝統治權威的等級體系和禮樂制度。
【譯文】 文中子說:“王國之詩列于《國風》,天子與諸侯怎能等量齊觀?這是誰造成的?這是周幽王的罪過。
所以《王風》以《黍離》開篇,于是王道也就衰微了。
” 1.26 子曰:“五行不相沴①,則王者可以制禮矣;四靈為畜,則王者可以作樂矣②。
” 【注釋】 ①五行: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形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發展。
不相沴(lì):互不幹擾。
此指各得其宜。
沴,水流不暢。
此指擾亂。
②四靈為畜,則王者可以作樂矣:阮逸注雲:“仁及飛走,則龜龍麟鳳在沼薮,故樂形仁聲也。
”四靈,古人認為龜、龍、麒麟、鳳凰皆為神獸,隻在君主有德、天下太平時才會出現。
【譯文】 文中子說:“五行各得其宜,那麼君王就可以制定禮法了;四靈皆為尋常之物,那麼君王就可以制作雅樂了。
” 1.27 子遊孔子之廟,出而歌曰:“大哉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①,夫子之力也②。
其與太極合德③,神道并行乎④?”王孝逸曰⑤:“夫子之道,豈少是乎?”子曰:“子未三複‘白圭’乎⑥?天地生我而不能鞠我⑦,父母鞠我而不能成我⑧,成我者夫子也。
道不啻天地父母⑨,通于夫子,受罔極之恩⑩。
吾子汩彜倫乎??”孝逸再拜謝之,終身不敢臧否?。
【注釋】 ①“君君臣臣”四句:實化用《論語·顔淵》和《周易·家人》彖傳兩篇内容。
《論語·顔淵》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周易·家人》彖傳載:“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意在強調傳統儒家的重要思想,即處在倫理體系不同位置的人要相應地遵守與之對應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②力:功勞,功績。
③太極:中國傳統哲學概念,指宇宙産生之初的混沌狀态。
此指天地本原。
合德:同德。
此指相同。
④神道:天道,大道。
并行:并列而行。
此指同理。
⑤王孝逸:名貞,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少聰穎過人,善屬文,位列“陳留八俊”,相傳為王通門生。
⑥子未三複“白圭”乎:你沒有反複研讀《詩經·大雅·抑》中言及的“白圭”之意嗎?三複,反複,多次。
白圭,《詩經·大雅·抑》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原指白玉上的斑點尚可磨去,但言語的傷害卻無能為力,意在提醒人們應當“慎言”,即對王孝逸所說的“夫子之道,豈少是乎”提出批評。
三複“白圭”,《論語·先進》:“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意謂,南容反複吟誦《詩經·大雅·抑》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借此提醒自己說話要小心謹慎。
⑦天地生我而不能鞠(jū)我,父母鞠我而不能成我:實化用《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鞠,養育,撫養。
⑧成:成就。
此指教導。
⑨不啻(chì):如同,無異于。
⑩罔(wǎng)極之恩:實化用《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意即無窮的恩德,多用來形容父母的養育或師長的教誨。
?吾子:敬稱,您。
此處實為反語。
汩(gǔ):擾亂,攪亂。
彜(yí)倫:常道,倫常。
《尚書·洪範》:“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
” ?臧否(zāngpǐ):評論,褒貶。
此指說話不假思索随意評論。
【譯文】 文中子遊曆孔子廟宇,出來詠歎道:“偉大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這是孔子的功績。
他大概與天地本原同德,與世間大道同理吧?”王孝逸說:“孔子的思想,難道就這些嗎?”文中子說:“你沒有反複研讀‘白圭’之意嗎?天地生我卻不能養我,父母養我卻不能教導我,教導我的是孔子。
道就像是天地父母,我從孔子那裡,得到無窮的恩惠。
你難道要攪亂倫常大道嗎?”王孝逸再拜道歉,終身不敢随意評論了。
1.28 韋鼎請見①,子三見而三不語,恭恭若不足②。
鼎出,謂門人曰:“夫子得志于朝廷③,有不言之化④,不殺之嚴矣。
” 【注釋】 ①韋鼎(515—593):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少通脫率性,博覽經史,通陰陽,善相術。
任南朝梁中書侍郎,後任南朝陳黃門侍郎,累官至太府卿。
陳亡入隋,授上儀同三司,除光州刺史。
《隋書》卷七十八有傳。
②恭恭:恭敬之貌。
若不足:此指态度謙遜。
③得志:此指得到朝廷重用。
④不言之化:不通過語言而實現教化。
此指不依靠政令,通過自己躬行盛德教化天下。
《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北宋邢昺疏雲:“以喻人若無言,但有其行,不亦可乎?” 【譯文】 韋鼎求見,文中子見了三次而三次都沒有說話,态度恭敬謙遜。
韋鼎離開後,對門生說:“如果文中子能夠得到朝廷重用,就可以不通過語言而實現教化,不依靠殺戮而樹立威嚴。
” 1.29 楊素謂子曰:“天子求善禦邊者,素聞惟賢知賢①,敢問夫子。
”子曰:“羊祜、陸遜仁人也②,可使③。
”素曰:“已死矣,何可複使?”子曰:“今公能為羊、陸之事則可,如不能,廣求何益?通聞:迩者悅,遠者來④,折沖樽俎可矣⑤,何必臨邊也?” 【注釋】 ①素:楊素自稱。
②羊祜(hù,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平邑)人。
魏晉名臣。
博學能文,清廉正直,魏時與荀勖共掌機密。
西晉時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整肅軍紀,屯田興學,惠愛百姓,深得軍民愛戴。
《晉書》卷三十四有傳。
陸遜(183—245):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時期吳國名臣。
謀略過人,中正耿直。
章武二年(222),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
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将軍、右都護,輔佐太子。
深得孫權器重,一生出将入相,被譽為“社稷之臣”。
《三國志》卷五十八有傳。
③使:任用,重用。
④迩(ě)者悅,遠者來:實模仿《論語·子路》:“近者說,遠者來。
”迩,近。
⑤折沖樽俎(zǔ):不借助軍事行動而依靠外交手段克敵制勝。
此指修德安民以懷柔遠人。
折沖,原指打退敵人進攻的戰車,後多指擊退敵人。
樽俎,樽、俎原為宴飲酒器與食器,代指宴飲聚會,後多指外交活動。
【譯文】 楊素對文中子說:“天子尋求善于守禦邊疆的人,我聽說隻有賢才了解賢才,所以冒昧向先生請教。
”文中子說:“羊祜、陸遜都是仁義之人,可以任用。
”楊素說:“已經死了,怎能再用?”文中子說:“現在您如果能做到羊祜、陸遜那樣的事迹就可以,如果不能,遍求賢才又有何用?我聽說:近處的人對君主發自内心地喜愛,遠處的人就會前來歸附,修德安民便可懷柔遠人,何必前往邊境防禦敵軍呢?” 1.30 子之家,《六經》畢備,朝服祭器不假①。
曰:“三綱五常②,自
” 1.23 子曰:“杜如晦若逢其明王①,于萬民其猶天乎!”董常、房玄齡、賈瓊問曰②:“何謂也?”子曰:“春生之,夏長之,秋成之,冬斂之。
父得其為父,子得其為子,君得其為君,臣得其為臣,萬類鹹宜③,百姓日用而不知者④:杜氏之任⑤,不謂其猶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⑥,心神忽然⑦。
此其識時運者⑧,憂不逢真主以然哉⑨!” 【注釋】 ①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隋末唐初時人,李世民帳下重要謀臣。
唐太宗即位後,整饬綱紀,修明法令,朝政典章多出其手。
因杜如晦處事果斷,房玄齡善于謀劃,故有“房謀杜斷”之稱。
堪稱一代名相,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舊唐書》卷六十六、《新唐書》卷九十六有傳。
②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人。
隋末唐初時人,李世民帳下重要謀臣。
唐太宗即位後,曆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綜理朝政,選賢任能。
因房玄齡善于出謀劃策,杜如晦處事果斷,故有“房謀杜斷”之稱。
堪稱名相典範,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舊唐書》卷六十六、《新唐書》卷九十六有傳。
③宜:應該,适當。
此指萬物各得其所的和諧狀态。
④日用:每天都在使用。
⑤任:功勞。
⑥惚然:恍惚不定的樣子。
此指為國家社稷殚精竭慮而目光恍惚不定。
⑦忽然:憂心忡忡的樣子。
此指因内心憂國憂民而神色焦慮不安。
⑧識:看透,了解。
時運:命運,運數。
⑨真主:真命天子。
此指聖明的君主。
【譯文】 文中子說:“杜如晦如果遭逢明王聖主,對于百姓萬民就好比蒼天啊!”董常、房玄齡、賈瓊問道:“為什麼這麼說呢?”文中子說:“萬物春天萌生,夏天生長,秋天成熟,冬天收獲儲藏。
父得以為父,子得以為子,君得以為君,臣得以為臣,萬物皆各得其所,百姓萬民每天都在使用卻不知曉其中的道理:這就是杜如晦的功勞,這難道不能比作蒼天嗎?我觀察很久了,杜如晦目光恍惚不定,神情憂心忡忡。
這就是看透運數的人,擔憂遇不到聖君明主所以才這樣啊!” 1.24 叔恬曰:“舜一歲而巡五嶽①,國不費而民不勞,何也?”子曰:“無他道也,兵衛少而征求寡也。
” 【注釋】 ①舜一歲而巡五嶽:《尚書·舜典》載:“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
望秩于山川,肆觐東後。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如五器,卒乃複。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如岱禮。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嶽,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嶽,如西禮。
歸,格于藝祖,用特。
五載一巡守。
”按此當作“舜一歲而巡四嶽”。
【譯文】 叔恬說:“舜帝一年巡行五嶽,國家沒有耗費百姓也不勞苦,這是為什麼呢?”文中子說:“沒有别的方法,士兵和護衛少并且賦稅征收得也不多。
” 1.25 子曰:“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①?誰居乎②?幽王之罪也③。
故始之以《黍離》④,于是雅道息矣⑤。
” 【注釋】 ①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詩經》中的王國之詩列于《國風》,天子與諸侯怎能等量齊觀?王國,指《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王風”,包括《黍離》《君子于役》《君子陽陽》《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
有,存于,列于。
《風》,《詩經》中的《風》包含“十五國風”,多為周時各地諸侯國之詩歌。
夷,平等,相同。
②居:承擔。
此指造成,即對上文“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夷乎”進行深入追問。
③幽王:周幽王(?—前771),西周王朝末代君王。
姬姓,名宮湦,周宣王之子。
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因寵幸褒姒,廢黜申後及太子宜臼。
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為博褒姒一笑上演“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終導緻西周王朝滅亡。
《史記·周本紀》有載錄。
④《黍離》:《王風》諸篇的第一篇,主要表達了作者的亡國之思和“闵宗周”之情。
⑤雅道:王道。
此指維護周王朝統治權威的等級體系和禮樂制度。
【譯文】 文中子說:“王國之詩列于《國風》,天子與諸侯怎能等量齊觀?這是誰造成的?這是周幽王的罪過。
所以《王風》以《黍離》開篇,于是王道也就衰微了。
” 1.26 子曰:“五行不相沴①,則王者可以制禮矣;四靈為畜,則王者可以作樂矣②。
” 【注釋】 ①五行: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形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發展。
不相沴(lì):互不幹擾。
此指各得其宜。
沴,水流不暢。
此指擾亂。
②四靈為畜,則王者可以作樂矣:阮逸注雲:“仁及飛走,則龜龍麟鳳在沼薮,故樂形仁聲也。
”四靈,古人認為龜、龍、麒麟、鳳凰皆為神獸,隻在君主有德、天下太平時才會出現。
【譯文】 文中子說:“五行各得其宜,那麼君王就可以制定禮法了;四靈皆為尋常之物,那麼君王就可以制作雅樂了。
” 1.27 子遊孔子之廟,出而歌曰:“大哉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①,夫子之力也②。
其與太極合德③,神道并行乎④?”王孝逸曰⑤:“夫子之道,豈少是乎?”子曰:“子未三複‘白圭’乎⑥?天地生我而不能鞠我⑦,父母鞠我而不能成我⑧,成我者夫子也。
道不啻天地父母⑨,通于夫子,受罔極之恩⑩。
吾子汩彜倫乎??”孝逸再拜謝之,終身不敢臧否?。
【注釋】 ①“君君臣臣”四句:實化用《論語·顔淵》和《周易·家人》彖傳兩篇内容。
《論語·顔淵》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周易·家人》彖傳載:“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意在強調傳統儒家的重要思想,即處在倫理體系不同位置的人要相應地遵守與之對應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②力:功勞,功績。
③太極:中國傳統哲學概念,指宇宙産生之初的混沌狀态。
此指天地本原。
合德:同德。
此指相同。
④神道:天道,大道。
并行:并列而行。
此指同理。
⑤王孝逸:名貞,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少聰穎過人,善屬文,位列“陳留八俊”,相傳為王通門生。
⑥子未三複“白圭”乎:你沒有反複研讀《詩經·大雅·抑》中言及的“白圭”之意嗎?三複,反複,多次。
白圭,《詩經·大雅·抑》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原指白玉上的斑點尚可磨去,但言語的傷害卻無能為力,意在提醒人們應當“慎言”,即對王孝逸所說的“夫子之道,豈少是乎”提出批評。
三複“白圭”,《論語·先進》:“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意謂,南容反複吟誦《詩經·大雅·抑》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借此提醒自己說話要小心謹慎。
⑦天地生我而不能鞠(jū)我,父母鞠我而不能成我:實化用《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鞠,養育,撫養。
⑧成:成就。
此指教導。
⑨不啻(chì):如同,無異于。
⑩罔(wǎng)極之恩:實化用《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意即無窮的恩德,多用來形容父母的養育或師長的教誨。
?吾子:敬稱,您。
此處實為反語。
汩(gǔ):擾亂,攪亂。
彜(yí)倫:常道,倫常。
《尚書·洪範》:“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
” ?臧否(zāngpǐ):評論,褒貶。
此指說話不假思索随意評論。
【譯文】 文中子遊曆孔子廟宇,出來詠歎道:“偉大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這是孔子的功績。
他大概與天地本原同德,與世間大道同理吧?”王孝逸說:“孔子的思想,難道就這些嗎?”文中子說:“你沒有反複研讀‘白圭’之意嗎?天地生我卻不能養我,父母養我卻不能教導我,教導我的是孔子。
道就像是天地父母,我從孔子那裡,得到無窮的恩惠。
你難道要攪亂倫常大道嗎?”王孝逸再拜道歉,終身不敢随意評論了。
1.28 韋鼎請見①,子三見而三不語,恭恭若不足②。
鼎出,謂門人曰:“夫子得志于朝廷③,有不言之化④,不殺之嚴矣。
” 【注釋】 ①韋鼎(515—593):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少通脫率性,博覽經史,通陰陽,善相術。
任南朝梁中書侍郎,後任南朝陳黃門侍郎,累官至太府卿。
陳亡入隋,授上儀同三司,除光州刺史。
《隋書》卷七十八有傳。
②恭恭:恭敬之貌。
若不足:此指态度謙遜。
③得志:此指得到朝廷重用。
④不言之化:不通過語言而實現教化。
此指不依靠政令,通過自己躬行盛德教化天下。
《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北宋邢昺疏雲:“以喻人若無言,但有其行,不亦可乎?” 【譯文】 韋鼎求見,文中子見了三次而三次都沒有說話,态度恭敬謙遜。
韋鼎離開後,對門生說:“如果文中子能夠得到朝廷重用,就可以不通過語言而實現教化,不依靠殺戮而樹立威嚴。
” 1.29 楊素謂子曰:“天子求善禦邊者,素聞惟賢知賢①,敢問夫子。
”子曰:“羊祜、陸遜仁人也②,可使③。
”素曰:“已死矣,何可複使?”子曰:“今公能為羊、陸之事則可,如不能,廣求何益?通聞:迩者悅,遠者來④,折沖樽俎可矣⑤,何必臨邊也?” 【注釋】 ①素:楊素自稱。
②羊祜(hù,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平邑)人。
魏晉名臣。
博學能文,清廉正直,魏時與荀勖共掌機密。
西晉時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整肅軍紀,屯田興學,惠愛百姓,深得軍民愛戴。
《晉書》卷三十四有傳。
陸遜(183—245):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時期吳國名臣。
謀略過人,中正耿直。
章武二年(222),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
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将軍、右都護,輔佐太子。
深得孫權器重,一生出将入相,被譽為“社稷之臣”。
《三國志》卷五十八有傳。
③使:任用,重用。
④迩(ě)者悅,遠者來:實模仿《論語·子路》:“近者說,遠者來。
”迩,近。
⑤折沖樽俎(zǔ):不借助軍事行動而依靠外交手段克敵制勝。
此指修德安民以懷柔遠人。
折沖,原指打退敵人進攻的戰車,後多指擊退敵人。
樽俎,樽、俎原為宴飲酒器與食器,代指宴飲聚會,後多指外交活動。
【譯文】 楊素對文中子說:“天子尋求善于守禦邊疆的人,我聽說隻有賢才了解賢才,所以冒昧向先生請教。
”文中子說:“羊祜、陸遜都是仁義之人,可以任用。
”楊素說:“已經死了,怎能再用?”文中子說:“現在您如果能做到羊祜、陸遜那樣的事迹就可以,如果不能,遍求賢才又有何用?我聽說:近處的人對君主發自内心地喜愛,遠處的人就會前來歸附,修德安民便可懷柔遠人,何必前往邊境防禦敵軍呢?” 1.30 子之家,《六經》畢備,朝服祭器不假①。
曰:“三綱五常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