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道篇
關燈
小
中
大
可出也。
” 【注釋】 ①朝服:臣子上朝的禮服。
祭器:祭祀所用的禮器。
假:借。
②三綱五常:傳統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基礎。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見1.6條注。
【譯文】 文中子家,《六經》皆備,朝服和祭器都不外借。
說:“三綱五常,自可由此産生。
” 1.31 子曰:“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①,王道從何而興乎?” 【注釋】 ①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實模仿《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悠悠,此指人庸庸碌碌。
素餐,不勞而食,多指無功受祿。
《詩經·魏風·伐檀》雲:“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譯文】 文中子說:“庸庸碌碌不勞而食的人天下到處都是,王道如何能振興呢?” 1.32 子曰:“七制之主①,其人可以即戎矣②。
” 【注釋】 ①七制之主:漢代興立文、武功業的聖君,指西漢高祖、文帝、武帝、宣帝,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這七位兩漢曆史上聖明有為的君主。
此說又見于卷二《天地篇》、卷六《禮樂篇》、卷七《述史篇》。
②其人可以即戎矣:他們的子民才可以應征作戰。
此句意在說明國君當推行仁政奮發有為,國泰民安之後方可興兵征戰,實則暗諷隋炀帝橫征暴斂、窮兵黩武。
即戎,應征作戰。
【譯文】 文中子說:“兩漢七位有為之君,他們的子民才可以應征作戰。
” 1.33 董常死,子哭于寝門之外①,拜而受吊②。
【注釋】 ①董常死,子哭于寝門之外:董常死,文中子在内室之門的外面痛哭。
阮逸注雲:“不可視猶子也,哭寝則太親;不可視猶朋友也,哭野則太疏,故折中于寝門之外。
”此句意在說明文中子痛失傑出弟子,在哀傷痛哭之餘亦不忘禮數。
寝門,内室之門。
②拜:拜謝。
吊:慰問。
【譯文】 董常死,文中子在内室門外痛哭,拜謝并接受慰問。
1.34 裴晞問曰:“衛玠稱①:‘人有不及②,可以情恕③;非意相幹④,可以理遣⑤。
’何如?”子曰:“寬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阮嗣宗與人談⑥,則及玄遠,未嘗臧否人物,何如?”子曰:“慎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 【注釋】 ①衛玠(jiè,286—312):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
容貌俊美,風采極佳,是魏晉之際著名的清談名士和玄學家,有“情恕”“理遣”之論。
官至太子洗馬。
永嘉六年(312)去世,時年二十七歲。
《世說新語·容止》:“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
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
時人謂‘看殺衛玠’。
” ②不及:不周之處,不當之處。
③情恕:依據人之常情或世間常理給予理解。
④幹:冒犯。
⑤理遣:依據世間常理自我開解。
⑥阮嗣宗: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三國時期魏國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
崇奉老莊之學,緘口少言,不問世事,明哲保身。
有《詠懷詩》八十餘首,工散文,後人輯有《阮嗣宗集》。
【譯文】 裴晞問:“衛玠說:‘人做事如有不周之處,可按常情理解原諒;不是故意冒犯,可據情理自我開解。
’這話說得如何?”文中子說:“這是度量寬宏。
”裴晞問:“這就是仁嗎?”文中子說:“不知道。
”“那麼阮嗣宗與人交談,談得玄妙幽深,不曾評論人物,這麼做如何?”文中子說:“這是小心謹慎。
”裴晞問:“這就是仁嗎?”文中子說:“不知道。
” 1.35 子曰:“恕哉!淩敬①。
視人之孤猶己也。
” 【注釋】 ①淩敬:隋末唐初人。
為人足智多謀,有大志,原為窦建德帳下主簿,由于屢獻奇策,窦建德任命其為國子祭酒,成為窦建德重要謀士之一。
《舊唐書·窦建德傳》載,窦建德攻破趙州,欲殺刺史張昂、邢州刺史陳君賓等人,淩敬勸谏稱:“夫犬各吠非其主,今鄰人堅守,力屈就擒,此乃忠确士也。
若加酷害,何以勸大王之臣乎?”終使張昂、陳君賓等得釋。
【譯文】 文中子說:“淩敬真是能夠理解他人啊!把别人的孤子當作自家孩子看待。
” 1.36 子曰:“仁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智者,斯可矣;智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義者,斯可矣①。
如不得見,必也剛介乎②?剛者好斷③,介者殊俗④。
” 【注釋】 ①“仁者”八句:實模仿《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義者,行為合宜之人。
義,宜,指行為合乎标準。
②介:耿介,耿直。
③斷:遭受挫折打擊。
④殊俗:特立獨行,行為處事不合時俗。
【譯文】 文中子說:“仁愛之人,我沒有見到,能夠見到睿智的人就可以了;睿智的人,我沒有見到,能夠見到行為合宜之人就可以了。
如果還是見不到,那接下來就必定是剛強耿直的人吧?但剛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耿直的人往往又特立獨行。
” 1.37 薛收問至德要道①。
子曰:“至德,其道之本乎?要道,其德之行乎?《禮》不雲乎:至德,為道本②。
《易》不雲乎:顯道,神德行③。
” 【注釋】 ①至德要道:最崇高的德行與最深刻的道理。
②“《禮》不雲乎”三句:《周禮·地官·師氏》雲:“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 ③“《易》不雲乎”三句:《周易·系辭上》雲:“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顯道,神德行”句與上文“要道,其德之行乎”相對。
顯道,大道,要道。
神德行,驗德行,即德行的體現。
神,驗。
【譯文】 薛收問什麼是至德要道。
文中子說:“至德,應該就是道的根本吧?要道,應該就是德的體現吧?《周禮》不是說:至德,是道的根本。
《周易》不是說:要道,是德的體現。
” 1.38 子曰:“大哉神乎!所自出也①。
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②?” 【注釋】 ①大哉神乎!所自出也:指先聖先賢從天地自然中體悟到的重要啟示。
神,啟示。
②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此二句盛贊《周易》,意在說明《周易》不僅載錄了天地萬物的重要啟示,更能在此基礎上推演變化,洞悉世間萬物的運行與發展。
至哉,盛贊之辭。
【譯文】 文中子說:“天地之啟示真是偉大啊!皆從自然萬物中來。
《周易》真是玄妙精深啊!已然洞悉世間萬物的運行與發展了吧?” 1.39 子曰:“我未見嗜義如嗜利者也①。
” 【注釋】 ①我未見嗜(shì)義如嗜利者也: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嗜,喜好。
【譯文】 文中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道義如同喜好利益的人。
” 1.40 子登雲中之城①,望龍門之關②。
曰:“壯哉!山河之固。
”賈瓊曰:“既壯矣,又何加焉?”子曰:“守之以道③。
”降而宿于禹廟④,觀其碑首曰⑤:“先君獻公之所作也⑥,其文典以達。
” 【注釋】 ①雲中:山名。
位于今山西河津西北部,瀕臨黃河。
一說為“雲中郡”,阮逸注雲:“漢雲中郡,唐延州。
”治約在今内蒙古托克托東北,因下文有“望龍門之關”及“禹廟”,可知雲中山一說似更為合理。
②龍門:山西河津城西北黃河峽谷中的龍門,今稱“禹門口”。
阮逸注雲:“河中有龍門縣。
” ③道:王道。
此指推行仁政。
④禹廟:大禹廟。
⑤碑首:碑額,石碑的最上部,多刻有裝飾花紋或螭龍等圖案。
⑥先君獻公:即安康獻公,王通祖父王一。
先君,已故的祖或父。
【譯文】 文中子登上雲中山城,眺望黃河龍門關。
說:“壯美啊,山河如此險固!”賈瓊說:“既然已經如此壯美,還需要輔之以什麼呢?”文中子說:“還需要以王道來守護。
”下山後在大禹廟歇宿,文中子看着碑額說:“這是先祖安康獻公所作,這篇文章典雅暢達。
” 1.41 子見劉孝标《絕交論》①,曰:“惜乎,舉任公而毀也②。
任公于是乎不可謂知人矣。
”見《辯命論》③,曰:“人道廢矣④。
” 【注釋】 ①劉孝标:劉峻(463—521),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今山東德州)人。
南朝齊梁間學者。
家境清苦,自幼勤奮好學,為人灑脫率直,言辭峻切,頗有文才,以注釋《世說新語》而聞名。
《梁書》卷五十、《南史》卷四十九有傳。
②舉:推舉。
此指稱頌。
任公:任昉(fǎng,460—508),字彥昇,樂安博昌(今山東博興)人。
南朝文臣,“竟陵八友”之一。
幼時勤勉好學,才華出衆。
宋時任太常博士,齊時任尚書殿中郎,梁時任吏部郎中。
一生勤政清廉,惠愛百姓,獎掖後進,喜好結交朋友。
《梁書》卷十四、《南史》卷五十九有傳。
阮逸注雲:“劉峻,字孝标,性率多毀。
時任昉死,有子東裡冬衣葛裘,孝标作《絕交論》以譏任公之友,然又彰任公不知人耳。
” ③《辯命論》:劉孝标所作。
此文意在說明人之貴賤、貧富、禍福、壽夭及社會之治亂、個人仕途之窮達皆由命定。
阮逸注雲:“峻又有《辯命論》,言管辂才高不遇,乃謂窮達由天,殊不由人。
是不知命,廢人道也。
” ④人道:中國古代哲學中與“天道”相對的概念,泛指人事。
此指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
【譯文】 文中子看到劉孝标所作的《絕交論》,說:“可惜啊!稱頌任昉而又中傷了他。
于是就不能說任公有識人之明了。
”看到《辯命論》,說:“人的作用和價值被徹底否定了。
” 1.42 子曰:“使諸葛亮而無死,禮樂其有興乎?” 【譯文】 文中子說:“假如諸葛亮沒有死,禮樂應該就會複興了吧?” 1.43 子讀《樂毅論》①,曰:“仁哉!樂毅。
善藏其用②。
智哉!太初③。
善發其蘊④。
” 【注釋】 ①《樂毅論》:三國時期魏國文臣夏侯玄所作。
文章盛贊戰國時期燕國上将樂毅,雖統兵征戰,但不濫用武力、不屠城,是心存仁愛之人。
②“仁哉”三句:意在贊美樂毅在統兵征戰時亦能不失仁愛之心。
藏,隐藏。
用,才幹,才智。
③太初:夏侯玄(209—254),字太初,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
三國時期魏國文臣、征南大将軍夏侯尚之子,右将軍夏侯霸之侄,大将軍曹爽表弟。
博學多才,精通玄學,是魏晉玄學早期領袖之一。
曹爽被誅後,夏侯玄與李豐、張緝謀殺司馬懿,事洩被斬于東市,夷三族。
《三國志》卷九有傳。
④蘊:深層的含義。
此指樂毅的仁德之心。
【譯文】 文中子讀《樂毅論》,說:“仁德啊,樂毅!善于隐藏自己的才智。
睿智啊,太初!善于闡發樂毅的仁德之心。
” 1.44 子讀《無鬼論》①,曰:“未知人,焉知鬼②?” 【注釋】 ①《無鬼論》:疑即西晉永嘉中太子舍人阮瞻所作之《無鬼論》,文章窮究天地,縱論古今,欲證無鬼之論。
阮逸注雲:“阮瞻作《無鬼論》,謂可以辨幽明,蓋不知聖人不語之旨。
” ②未知人,焉知鬼:實模仿《論語·先進》:“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對“子不語怪、力、亂、神”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譯文】 文中子讀《無鬼論》,說:“人事尚且不了解,哪裡了解鬼神呢?”
” 【注釋】 ①朝服:臣子上朝的禮服。
祭器:祭祀所用的禮器。
假:借。
②三綱五常:傳統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基礎。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見1.6條注。
【譯文】 文中子家,《六經》皆備,朝服和祭器都不外借。
說:“三綱五常,自可由此産生。
” 1.31 子曰:“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①,王道從何而興乎?” 【注釋】 ①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實模仿《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悠悠,此指人庸庸碌碌。
素餐,不勞而食,多指無功受祿。
《詩經·魏風·伐檀》雲:“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譯文】 文中子說:“庸庸碌碌不勞而食的人天下到處都是,王道如何能振興呢?” 1.32 子曰:“七制之主①,其人可以即戎矣②。
” 【注釋】 ①七制之主:漢代興立文、武功業的聖君,指西漢高祖、文帝、武帝、宣帝,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這七位兩漢曆史上聖明有為的君主。
此說又見于卷二《天地篇》、卷六《禮樂篇》、卷七《述史篇》。
②其人可以即戎矣:他們的子民才可以應征作戰。
此句意在說明國君當推行仁政奮發有為,國泰民安之後方可興兵征戰,實則暗諷隋炀帝橫征暴斂、窮兵黩武。
即戎,應征作戰。
【譯文】 文中子說:“兩漢七位有為之君,他們的子民才可以應征作戰。
” 1.33 董常死,子哭于寝門之外①,拜而受吊②。
【注釋】 ①董常死,子哭于寝門之外:董常死,文中子在内室之門的外面痛哭。
阮逸注雲:“不可視猶子也,哭寝則太親;不可視猶朋友也,哭野則太疏,故折中于寝門之外。
”此句意在說明文中子痛失傑出弟子,在哀傷痛哭之餘亦不忘禮數。
寝門,内室之門。
②拜:拜謝。
吊:慰問。
【譯文】 董常死,文中子在内室門外痛哭,拜謝并接受慰問。
1.34 裴晞問曰:“衛玠稱①:‘人有不及②,可以情恕③;非意相幹④,可以理遣⑤。
’何如?”子曰:“寬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阮嗣宗與人談⑥,則及玄遠,未嘗臧否人物,何如?”子曰:“慎矣。
”曰:“仁乎?”子曰:“不知也。
” 【注釋】 ①衛玠(jiè,286—312):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
容貌俊美,風采極佳,是魏晉之際著名的清談名士和玄學家,有“情恕”“理遣”之論。
官至太子洗馬。
永嘉六年(312)去世,時年二十七歲。
《世說新語·容止》:“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
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
時人謂‘看殺衛玠’。
” ②不及:不周之處,不當之處。
③情恕:依據人之常情或世間常理給予理解。
④幹:冒犯。
⑤理遣:依據世間常理自我開解。
⑥阮嗣宗: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三國時期魏國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
崇奉老莊之學,緘口少言,不問世事,明哲保身。
有《詠懷詩》八十餘首,工散文,後人輯有《阮嗣宗集》。
【譯文】 裴晞問:“衛玠說:‘人做事如有不周之處,可按常情理解原諒;不是故意冒犯,可據情理自我開解。
’這話說得如何?”文中子說:“這是度量寬宏。
”裴晞問:“這就是仁嗎?”文中子說:“不知道。
”“那麼阮嗣宗與人交談,談得玄妙幽深,不曾評論人物,這麼做如何?”文中子說:“這是小心謹慎。
”裴晞問:“這就是仁嗎?”文中子說:“不知道。
” 1.35 子曰:“恕哉!淩敬①。
視人之孤猶己也。
” 【注釋】 ①淩敬:隋末唐初人。
為人足智多謀,有大志,原為窦建德帳下主簿,由于屢獻奇策,窦建德任命其為國子祭酒,成為窦建德重要謀士之一。
《舊唐書·窦建德傳》載,窦建德攻破趙州,欲殺刺史張昂、邢州刺史陳君賓等人,淩敬勸谏稱:“夫犬各吠非其主,今鄰人堅守,力屈就擒,此乃忠确士也。
若加酷害,何以勸大王之臣乎?”終使張昂、陳君賓等得釋。
【譯文】 文中子說:“淩敬真是能夠理解他人啊!把别人的孤子當作自家孩子看待。
” 1.36 子曰:“仁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智者,斯可矣;智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義者,斯可矣①。
如不得見,必也剛介乎②?剛者好斷③,介者殊俗④。
” 【注釋】 ①“仁者”八句:實模仿《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義者,行為合宜之人。
義,宜,指行為合乎标準。
②介:耿介,耿直。
③斷:遭受挫折打擊。
④殊俗:特立獨行,行為處事不合時俗。
【譯文】 文中子說:“仁愛之人,我沒有見到,能夠見到睿智的人就可以了;睿智的人,我沒有見到,能夠見到行為合宜之人就可以了。
如果還是見不到,那接下來就必定是剛強耿直的人吧?但剛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耿直的人往往又特立獨行。
” 1.37 薛收問至德要道①。
子曰:“至德,其道之本乎?要道,其德之行乎?《禮》不雲乎:至德,為道本②。
《易》不雲乎:顯道,神德行③。
” 【注釋】 ①至德要道:最崇高的德行與最深刻的道理。
②“《禮》不雲乎”三句:《周禮·地官·師氏》雲:“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 ③“《易》不雲乎”三句:《周易·系辭上》雲:“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顯道,神德行”句與上文“要道,其德之行乎”相對。
顯道,大道,要道。
神德行,驗德行,即德行的體現。
神,驗。
【譯文】 薛收問什麼是至德要道。
文中子說:“至德,應該就是道的根本吧?要道,應該就是德的體現吧?《周禮》不是說:至德,是道的根本。
《周易》不是說:要道,是德的體現。
” 1.38 子曰:“大哉神乎!所自出也①。
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②?” 【注釋】 ①大哉神乎!所自出也:指先聖先賢從天地自然中體悟到的重要啟示。
神,啟示。
②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此二句盛贊《周易》,意在說明《周易》不僅載錄了天地萬物的重要啟示,更能在此基礎上推演變化,洞悉世間萬物的運行與發展。
至哉,盛贊之辭。
【譯文】 文中子說:“天地之啟示真是偉大啊!皆從自然萬物中來。
《周易》真是玄妙精深啊!已然洞悉世間萬物的運行與發展了吧?” 1.39 子曰:“我未見嗜義如嗜利者也①。
” 【注釋】 ①我未見嗜(shì)義如嗜利者也: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嗜,喜好。
【譯文】 文中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道義如同喜好利益的人。
” 1.40 子登雲中之城①,望龍門之關②。
曰:“壯哉!山河之固。
”賈瓊曰:“既壯矣,又何加焉?”子曰:“守之以道③。
”降而宿于禹廟④,觀其碑首曰⑤:“先君獻公之所作也⑥,其文典以達。
” 【注釋】 ①雲中:山名。
位于今山西河津西北部,瀕臨黃河。
一說為“雲中郡”,阮逸注雲:“漢雲中郡,唐延州。
”治約在今内蒙古托克托東北,因下文有“望龍門之關”及“禹廟”,可知雲中山一說似更為合理。
②龍門:山西河津城西北黃河峽谷中的龍門,今稱“禹門口”。
阮逸注雲:“河中有龍門縣。
” ③道:王道。
此指推行仁政。
④禹廟:大禹廟。
⑤碑首:碑額,石碑的最上部,多刻有裝飾花紋或螭龍等圖案。
⑥先君獻公:即安康獻公,王通祖父王一。
先君,已故的祖或父。
【譯文】 文中子登上雲中山城,眺望黃河龍門關。
說:“壯美啊,山河如此險固!”賈瓊說:“既然已經如此壯美,還需要輔之以什麼呢?”文中子說:“還需要以王道來守護。
”下山後在大禹廟歇宿,文中子看着碑額說:“這是先祖安康獻公所作,這篇文章典雅暢達。
” 1.41 子見劉孝标《絕交論》①,曰:“惜乎,舉任公而毀也②。
任公于是乎不可謂知人矣。
”見《辯命論》③,曰:“人道廢矣④。
” 【注釋】 ①劉孝标:劉峻(463—521),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今山東德州)人。
南朝齊梁間學者。
家境清苦,自幼勤奮好學,為人灑脫率直,言辭峻切,頗有文才,以注釋《世說新語》而聞名。
《梁書》卷五十、《南史》卷四十九有傳。
②舉:推舉。
此指稱頌。
任公:任昉(fǎng,460—508),字彥昇,樂安博昌(今山東博興)人。
南朝文臣,“竟陵八友”之一。
幼時勤勉好學,才華出衆。
宋時任太常博士,齊時任尚書殿中郎,梁時任吏部郎中。
一生勤政清廉,惠愛百姓,獎掖後進,喜好結交朋友。
《梁書》卷十四、《南史》卷五十九有傳。
阮逸注雲:“劉峻,字孝标,性率多毀。
時任昉死,有子東裡冬衣葛裘,孝标作《絕交論》以譏任公之友,然又彰任公不知人耳。
” ③《辯命論》:劉孝标所作。
此文意在說明人之貴賤、貧富、禍福、壽夭及社會之治亂、個人仕途之窮達皆由命定。
阮逸注雲:“峻又有《辯命論》,言管辂才高不遇,乃謂窮達由天,殊不由人。
是不知命,廢人道也。
” ④人道:中國古代哲學中與“天道”相對的概念,泛指人事。
此指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
【譯文】 文中子看到劉孝标所作的《絕交論》,說:“可惜啊!稱頌任昉而又中傷了他。
于是就不能說任公有識人之明了。
”看到《辯命論》,說:“人的作用和價值被徹底否定了。
” 1.42 子曰:“使諸葛亮而無死,禮樂其有興乎?” 【譯文】 文中子說:“假如諸葛亮沒有死,禮樂應該就會複興了吧?” 1.43 子讀《樂毅論》①,曰:“仁哉!樂毅。
善藏其用②。
智哉!太初③。
善發其蘊④。
” 【注釋】 ①《樂毅論》:三國時期魏國文臣夏侯玄所作。
文章盛贊戰國時期燕國上将樂毅,雖統兵征戰,但不濫用武力、不屠城,是心存仁愛之人。
②“仁哉”三句:意在贊美樂毅在統兵征戰時亦能不失仁愛之心。
藏,隐藏。
用,才幹,才智。
③太初:夏侯玄(209—254),字太初,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
三國時期魏國文臣、征南大将軍夏侯尚之子,右将軍夏侯霸之侄,大将軍曹爽表弟。
博學多才,精通玄學,是魏晉玄學早期領袖之一。
曹爽被誅後,夏侯玄與李豐、張緝謀殺司馬懿,事洩被斬于東市,夷三族。
《三國志》卷九有傳。
④蘊:深層的含義。
此指樂毅的仁德之心。
【譯文】 文中子讀《樂毅論》,說:“仁德啊,樂毅!善于隐藏自己的才智。
睿智啊,太初!善于闡發樂毅的仁德之心。
” 1.44 子讀《無鬼論》①,曰:“未知人,焉知鬼②?” 【注釋】 ①《無鬼論》:疑即西晉永嘉中太子舍人阮瞻所作之《無鬼論》,文章窮究天地,縱論古今,欲證無鬼之論。
阮逸注雲:“阮瞻作《無鬼論》,謂可以辨幽明,蓋不知聖人不語之旨。
” ②未知人,焉知鬼:實模仿《論語·先進》:“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對“子不語怪、力、亂、神”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譯文】 文中子讀《無鬼論》,說:“人事尚且不了解,哪裡了解鬼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