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事君篇

關燈
中子說:“不隻是霍光!古時的大臣,廢黜昏君推舉明君,都是為了天下安甯。

    ” 3.12 子遊河間之渚①。

    河上丈人曰:“何居乎②,斯人也?心若醉《六經》,目若營四海③,何居乎,斯人也?”文中子去之。

    薛收曰:“何人也?”子曰:“隐者也。

    ”收曰:“盍從之乎?”子曰:“吾與彼不相從久矣④。

    ”“至人相從乎⑤?”子曰:“否也⑥。

    ” 【注釋】 ①河間之渚:阮逸注雲:“隋河間郡連涿水渚,今深州。

    ”即河間郡一帶。

     ②居:阮逸注雲:“音姬,發語之端。

    ”表示疑問語氣。

    《禮記·檀弓上》:“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東漢鄭玄注雲:“居,讀為‘姬姓’之‘姬’,齊魯之間語助也。

    ” ③目若營四海:《莊子·外物》:“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趨下,末偻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其誰氏之子?’”唐成玄英疏雲:“瞻視高遠,所作匆匆,觀其儀容,似營天下。

    ” ④吾與彼不相從久矣:阮逸注雲:“吾道自仲尼與荷蓧丈人已來不相從也,故曰‘久矣’。

    ”意在說明儒家先聖與山野隐士斷非同道,事見《論語·微子》。

    從,此指同道。

     ⑤至人:《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西晉郭象注雲:“無己,故順物,順物而至矣。

    ”即至真無己、順天達道之人。

     ⑥否也:阮逸注雲:“言至人有名而難名者也。

    今之隐者異于是,獨善一身,不以天下為道。

    ”即在文中子看來,這些隐士并不是真正的至人。

     【譯文】 文中子遊曆于河間一帶。

    河邊一老者說:“這究竟是個什麼人呢?心思好像完全沉醉于《六經》之中,目光好像高出于四海乾坤之上,這究竟是個什麼人呢?”文中子轉身離去。

    薛收問:“他是什麼人?”文中子說:“是隐士。

    ”薛收問:“為何不與他同行呢?”文中子說:“長久以來,我與他這類人就不是同道中人。

    ”薛收問:“至真達道之人難道不是同道之人?”文中子說:“他這類人并不是至真達道之人。

    ” 3.13 子在河上曰:“滔滔乎!昔吾願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① 【注釋】 ①此條實模仿《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昔吾願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阮逸注雲:“聖人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昔常欲止而心猶有為,故獻策于長安;今道之不行,得以止矣,故退居于河曲。

    ”止,退居鄉野。

     【譯文】 文中子在河邊說:“這滔滔的河水啊!從前我想退居于此而不得,如今可以退居于此了吧?” 3.14 子見牧守屢易①,曰:“堯、舜三載考績②,仲尼三年有成③。

    今旬月而易④,吾不知其道。

    ”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興⑤,邦家有社稷焉⑥;兩漢之盛,牧守有子孫焉⑦。

    不如是之亟也⑧。

    無定主而責之以忠,無定民而責之以化,雖曰能之,末由也已⑨。

    ” 【注釋】 ①牧守:州牧和太守。

    此指地方官員。

    易:更換。

     ②三載考績:《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

    ”西漢孔安國注雲:“三年有成,故以考功。

    ”即為期三年考核政績。

     ③三年有成:《論語·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西漢孔安國注雲:“言誠有用我于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也。

    ” ④旬月:此指時間短暫。

    旬,十天。

    月,一個月。

     ⑤三代:指夏、商、周。

     ⑥邦家有社稷焉:阮逸注雲:“諸侯稱邦,卿大夫稱家,立社稷,世奉其祀。

    ”即列國諸侯可以承其國。

    邦家,分封的邦國。

    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時國君祭祀社稷,後代指國家。

     ⑦牧守有子孫焉:阮逸注雲:“襲爵,通侯無罪國不除。

    ”即地方牧守可以襲其爵。

    子孫,此指傳及子孫。

     ⑧亟(qì):屢次,多次。

     ⑨雖曰能之,末由也已:實模仿《論語·子罕》:“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北宋邢昺疏雲:“末,無也。

    ”末由,無由,無從。

     【譯文】 文中子見地方官員更換頻繁,說:“堯、舜治國三年考核政績,孔子行教三年方有成就。

    如今十天半月就更換官員,我不懂這是什麼道理。

    ”薛收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三代興旺,是因為諸侯可以世承其國;兩漢隆盛,是因為牧守可以世襲其爵。

    不像現在這樣更換頻繁。

    沒有穩定的君主而要求臣子盡忠,沒有穩定的人民而要求推行教化,即使說能做到,實則也是無法做到。

    ” 3.15 賀若弼請射于子①,發必中。

    子曰:“美哉乎藝也!古君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而後藝可遊也②。

    ”弼不悅而退。

    子謂門人曰:“矜而愎③,難乎免于今之世矣④。

    ” 【注釋】 ①賀若弼(544—607):複姓賀若,字輔伯,洛陽(今屬河南)人。

    鮮卑族。

    北周金州刺史賀若敦之子,北周、隋朝時名将。

    少有大志,擅騎射,博聞強識。

    初仕北周,追随齊王宇文憲,封當亭縣公。

    随韋孝寬平定淮南,封襄邑縣公。

    隋朝建立後,任吳州總管,參與滅陳有功,拜右武候大将軍,加位上柱國,晉爵宋國公。

    自恃功高,心生怨怼,為隋文帝所疏遠。

    大業三年(607),以“私議得失”獲罪被殺。

    《北史》卷六十八、《隋書》卷五十二有傳。

     ②“古君子志于道”四句:實模仿《論語·述而》:“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卷四雲:“遊者,履曆之辭也。

    藝,六藝,謂禮、樂、書、數、射、禦也。

    其輕于仁,故雲不足依據,而宜遍遊曆以知之也。

    ”六藝,是周代貴族教育的六種基本技能。

    《周禮·地官·司徒》:“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 ③愎: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④難乎免于今之世矣:阮逸注雲:“弼竟誅死。

    ”即難以幸免于當今之世。

    《論語·雍也》:“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免,幸免。

     【譯文】 賀若弼請求為文中子展示射藝,每發必中。

    文中子說:“射藝超群啊!古時君子以道為目标,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标準,而後方可遊習于藝。

    ”賀若弼心中不悅,于是離去。

    文中子對門生說:“這個人驕傲自大而又剛愎自用,難以幸免于當今之世。

    ” 3.16 子謂荀悅①:“史乎!史乎②!”謂陸機③:“文乎!文乎!”皆思過半矣④。

     【注釋】 ①荀悅(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陰(今河南許昌)人。

    名士荀淑之孫,司空荀爽之侄,東漢史學家。

    靈帝時宦官專權,隐居不出。

    獻帝時,應曹操之召,任黃門侍郎,累遷至秘書監、侍中。

    奉獻帝命以《左傳》體例作《漢紀》三十篇,辭約事詳,辯論多美。

    建安十四年(209)離世。

    《後漢書》卷六十二有傳。

     ②史乎!史乎:實模仿《論語·憲問》:“使者出。

    子曰:‘使乎!使乎!’”北宋邢昺疏雲:“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故言‘使乎’所以善之者。

    ” ③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西晉著名文學家。

    出身吳郡陸氏,三國吳丞相陸遜之孫,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西晉太康末年,與弟陸雲至洛陽,二人文才馳名一時。

    曆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谧等結為“魯公二十四友”。

    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于其篡位時受僞職。

    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搭救得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内史,世稱“陸平原”。

    太安二年(303),率軍讨伐長沙王司馬乂,兵敗七裡澗,遭谮遇害。

    《晉書》卷五十四有傳。

     ④思過半矣:《周易·系辭下》:“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唐孔穎達疏雲:“言聰明知達之士,觀此卦下彖辭,則能思慮有益,以過半矣。

    ”字面上指對問題理解超過一半,實則是指對深入理解大有助益。

    此句意在說明荀悅之史、陸機之文,皆有助于世人深入了解世間大道。

     【譯文】 文中子評價荀悅:“這才是史書啊!這才是史書啊!”評價陸機:“這才是文章啊!這才是文章啊!”皆有助于世人深入了解世間大道。

     3.17 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①,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

    沈休文②,小人哉!其文冶③,君子則典。

    鮑昭、江淹④,古之狷者也⑤,其文急以怨。

    吳筠、孔珪⑥,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

    謝莊、王融⑦,古之纖人也,其文碎。

    徐陵、庾信⑧,古之誇人也,其文誕。

    ”或問孝綽兄弟⑨,子曰:“鄙人也,其文淫。

    ”或問湘東王兄弟⑩,子曰:“貪人也,其文繁。

    ”“謝朓?,淺人也,其文捷?。

    江總?,詭人也,其文虛。

    皆古之不利人也。

    ”子謂顔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則”?。

     【注釋】 ①謝靈運(385—433):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于世,世稱“謝客”,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謝玄之孫,襲爵康樂公。

    少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尤以山水詩見長,其詩與顔延之齊名,并稱“顔謝”。

    《宋書》卷六十七有傳。

    阮逸注雲:“性奢豪,曾為永嘉太守,多遊山,不聽民訟。

    召為侍中,稱疾不朝。

    此傲可見也。

    ” ②沈休文:即沈約。

    見2.7條注。

     ③冶:此指文辭雕飾,過于華麗。

    《周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唐孔穎達疏雲:“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謹,則教誨于盜者,使來取此物。

    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悫,是教誨淫者,使來淫己也。

    ” ④鮑昭:即鮑照(416?—466),字明遠,唐人或避武後諱而作“鮑昭”。

    與北周庾信并稱“鮑庾”。

    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南史》卷十三有傳。

    阮逸注雲:“有虛詞而官不達,故多怨刺。

    ”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

    曆仕宋、齊、梁三朝。

    少有才氣,而後文才漸衰。

    《梁書》卷十四有傳。

    阮逸注雲:“有罪下獄上書,其言急。

    皆狷可見矣。

    ” ⑤狷(juàn):孤傲。

     ⑥吳筠:阮逸注雲:“《南史》無吳筠,疑是‘吳均’,文之誤也。

    ……又疑是王筠。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出身貧寒,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

    《梁書》卷四十九有傳。

    阮逸注雲:“文體古怪。

    ”王筠,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南朝梁大臣,侍中王僧虔之孫。

    《梁書》卷三十三有傳。

    阮逸注雲:“為文好押強韻,多而不精。

    ”孔珪(447—501):一作“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南朝劉宋時,曾任尚書殿中郎。

    齊武帝永明年間,任禦史中丞。

    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