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事君篇
關燈
小
中
大
帝建武初年,上書建議北征。
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遷太子詹事。
死後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南齊書》卷四十八、《南史》卷四十九有傳。
阮逸注雲:“與江淹對掌文翰,而不肯伏淹,皆狂可見矣。
” ⑦謝莊(421—466):字希逸,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南朝劉宋大臣謝弘微子,謝靈運的族侄,以《月賦》聞名。
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書令,加金紫光祿大夫。
《宋書》卷八十五有傳。
阮逸注雲:“善詞賦,歌詩傳于樂府。
”王融(466—493):字元長,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王僧達孫,王道琰之子。
聰慧過人,富有文才,位列“竟陵八友”。
累遷太子舍人,兼任主客郎中等職。
齊武帝去世後,參與蕭子良奪嫡,事敗被殺。
《南齊書》卷四十七有傳。
阮逸注雲:“文辭辯捷,長于屬綴。
” ⑧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
出身東海徐氏,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
梁武帝時,任東宮學士,善宮體詩,與庾信齊名,并稱“徐庾”。
《陳書》卷二十六有傳。
阮逸注雲:“好裁緝新意,自成文體。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南朝梁中書令庾肩吾之子。
自幼随父出入于蕭綱宮廷,後與徐陵一起出任蕭綱東宮學士,成為南朝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風格被稱為“徐庾體”。
《周書》卷四十一有傳。
阮逸注雲:“與徐陵同為學士,文體相誇,時稱‘徐庾’。
此誕可見矣。
” ⑨孝綽:劉孝綽(481—539),字孝綽,本名冉,小字阿士,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能文善草隸,人稱“神童”,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
初為著作佐郎,後官秘書丞,又遷廷尉卿等職。
《梁書》卷三十三、《南史》卷三十九有傳。
阮逸注雲:“蓋淫詞類舅(王筠)。
” ⑩湘東王兄弟:阮逸注雲:“南齊世祖之子,湘東王名子建,與兄竟陵王子良及隋郡王子隆皆好文章。
”考《南齊書·武十七王列傳》:“子建永泰元年見殺,年十三。
”故此實非湘東王子建。
?謝朓(tiǎo):見2.7條注。
?捷:旁出,斜處。
此指不遵正道。
?江總(519—594):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
幼聰慧,長而有文才。
十八歲時,初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不久任尚書殿中郎。
逢侯景之亂,寄居嶺南多年。
後任中書侍郎、尚書令等職,“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國家日益衰敗,以緻陳朝滅亡,開皇十四年(594)離世。
《陳書》卷二十七、《南史》卷三十六有傳。
阮逸注雲:“與陳後主為長夜之飲,相和為詩,不持政事。
此詭佞可見矣。
” ?顔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南朝宋名臣。
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并稱“顔謝”。
《宋書》卷七十三有傳。
王儉(452—489):字仲寶,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南齊名臣。
少孤,自幼勤學,手不釋卷。
初為秘書郎,曆任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
後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禮儀诏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縣公。
仿《七略》而成《七志》,又編定《元徽四部書目》。
《南齊書》卷二十三有傳。
任昉:見1.41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文士的品行可從其文章窺見:謝靈運就是小人!他文辭傲慢,而君子則文辭謙謹。
沈約就是小人!他文辭雕飾靡麗,而君子則文辭典雅。
鮑昭、江淹,是古時的孤傲之人,他們文辭峻切急刻以抒發怨恨。
吳筠、孔稚珪,是古時狂放之人,他們文辭詭誕以表達憤怒。
謝莊、王融,是古時細密之人,他們文辭瑣碎。
徐陵、庾信,是古時浮誇之人,他們文辭虛妄。
”有人問劉孝綽、劉孝威兩兄弟,文中子說:“都是鄙陋之人,他們文辭放蕩。
”有人問湘東王兄弟,文中子說:“都是貪婪之人,他們文辭繁複。
”“謝朓,是淺薄之人,他文辭不遵正道。
江總,是詭詐之人,他文辭虛媚。
這些都是古時的無良之人。
”文中子說顔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他們文辭簡約論理有法”。
3.18 尚書召子仕,子使姚義往辭焉①。
曰:“必不得已,署我于蜀②。
”或曰:“僻。
”子曰:“吾得從嚴、揚遊泳以卒世③,何患乎僻?” 【注釋】 ①姚義:見2.3條注。
②署:阮逸注雲:“隋尚書署天下吏。
”即任命、安排。
③嚴:嚴君平(前86—10),名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西漢隐士。
好黃老之學,漢成帝時隐居市井之中,以蔔筮為業。
于郫縣平樂山設館講習《老子》《莊子》。
一生謹遵老莊思想,著書十餘萬言,揚雄出其門下。
揚:揚雄。
見2.48條注。
遊:交遊。
此指追慕。
泳:此指沉浸。
【譯文】 尚書征召文中子為官,文中子派姚義前去推辭。
說:“實在不得已,就安排我去蜀地吧。
”有人說:“那裡太偏遠了。
”文中子說:“我能夠追慕并沉浸在嚴君平、揚雄的風範之中以度過餘生,又哪裡會在意偏遠呢?” 3.19 子曰:“吾惡夫佞者,必也愚乎①!愚者不妄動②;吾惡夫豪者,必也吝乎!吝者不妄散。
” 【注釋】 ①吾惡夫佞(nìng)者,必也愚乎:實模仿《論語·八佾》:“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佞者,巧言獻媚之人。
必,假使,如果。
②不妄動:《禮記·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其中“口容止”東漢鄭玄注雲:“不妄動也。
”故此處當為不亂講話,不搬弄是非。
與上句“佞者”相對。
【譯文】 文中子說:“我厭惡谄佞之人,如果要選擇的話,我會選擇愚鈍之人!因為愚鈍之人不會亂講話;我厭惡豪奢之人,如果要選擇的話,我會選擇吝啬之人!因為吝啬之人不會亂花錢。
” 3.20 子曰:“達人哉①!山濤也②。
多可而少怪。
”或曰:“王戎賢乎③?”子曰:“戎而賢,天下無不賢矣。
” 【注釋】 ①達:阮逸注雲:“宏達。
”即寬宏明達。
②山濤:見2.5條注。
③王戎(234—305):字濬沖,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三國西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初襲父爵為貞陵亭侯,晉滅吳後進封安豐縣侯。
曆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職。
元康七年(296),升任司徒,認為天下将亂,遂不理世事,以縱情山水為樂。
《晉書》卷四十三有傳。
阮逸注雲:“戎典選,未嘗進寒素,近虛名,天下目為膏肓之疾,及愍、懷之廢,又無一言以谏,但苟且簡靜容身而已,實非賢。
” 【譯文】 文中子說:“山濤真是寬宏明達之人!對人頗多認可而很少責怪。
”有人問:“王戎賢明嗎?”文中子說:“王戎要是賢明,那麼天下就沒有不賢明的人了。
” 3.21 子曰:“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①,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②。
” 【注釋】 ①陳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第三子。
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谥号“思”,故稱“陳思王”。
②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阮逸注雲:“魏祖欲立為太子,植不自雕砺,飲酒晦迹。
兄文帝矯情自飾,以為求嗣,人不知子建讓兄耳。
” 【譯文】 文中子說:“曹植可謂明達事理之人,把天下讓給兄長,世人卻不知道。
” 3.22 子曰:“君子哉!思王也①。
其文深以典。
” 【注釋】 ①君子哉!思王也: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君子哉!蘧伯玉。
”思王,指陳思王曹植。
【譯文】 文中子說:“曹植真是君子啊!他的文章深刻而典雅。
” 3.23 房玄齡問史。
子曰:“古之史也辯道,今之史也耀文①。
”問文。
子曰:“古之文也約以達,今之文也繁以塞②。
” 【注釋】 ①古之史也辯道,今之史也耀文:實模仿《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 ②塞:阮逸注雲:“不通理曰‘塞’。
” 【譯文】 房玄齡問史書。
文中子說:“古時的史書辨明王道,現今的史書誇耀文采。
”又問文章。
文中子說:“古時的文章言辭簡約而事理明達,現今的文章言辭冗繁而事理不通。
” 3.24 薛收問《續詩》。
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①。
何謂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風天下也②;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③;三曰頌,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歎,以陳誨立誡于家也④。
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傷焉,或惡焉,或誡焉,是謂五志。
” 【注釋】 ①志:志意與内涵。
②風天下:《毛詩序》:“《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即教化天下。
③蕃臣:阮逸注雲:“蕃臣比古諸侯。
”即地方官員。
移其俗:即移風俗。
《毛詩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唐孔穎達疏雲:“有風俗傷敗者,王者為政,當易之使善。
” ④誨:教誨,教導。
【譯文】 薛收問《續詩》。
文中子說:“有四種名稱,有五種志意。
四種名稱是什麼?第一是化,天子用來教化天下;第二是政,地方官員用來移風易俗;第三是頌,用來把成就的功業禀告神明;第四是歎,用來教導并約束家人。
共此四種,或贊美,或勉勵,或批判,或厭惡,或告誡,這就是五種志意。
” 3.25 子謂叔恬曰:“汝為《春秋》《元經》乎?《春秋》《元經》于王道,是輕重之權衡①,曲直之繩墨也②,失則無所取衷矣③。
” 【注釋】 ①權:秤砣。
衡:秤杆。
②繩墨:木工畫直線的墨線和墨盒。
③衷:阮逸注雲:“中也。
”此指準則。
【譯文】 文中子對叔恬說:“你研習《春秋》《元經》了嗎?《春秋》《元經》之于王道,就好比稱量輕重的秤砣和秤杆,測定曲直的墨線和墨盒,沒有它們就失去了掌握王道的準則。
” 3.26 子謂:“《續詩》之有化,其猶先王之有《雅》乎?《續詩》之有政,其猶列國之有《風》乎?” 【譯文】 文中子說:“《續詩》中的‘化’,應該就相當于《詩經》中的《雅》吧?《續詩》中的‘政’,應該就相當于《詩經》中的《風》吧?” 3.27 子曰:“郡縣之政①,其異列國之風乎②!列國之風深以固,其人笃,曰:‘我君不卒求我也③。
’其上下相安乎!及其變也,勞而散,其人蓋傷君恩之薄也,而不敢怨④。
郡縣之政悅以幸⑤,其人慕⑥,曰:‘我君不卒撫我也。
’其臣主屢遷乎!及其變也,苛而迫,其人蓋怨吏心之酷
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遷太子詹事。
死後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南齊書》卷四十八、《南史》卷四十九有傳。
阮逸注雲:“與江淹對掌文翰,而不肯伏淹,皆狂可見矣。
” ⑦謝莊(421—466):字希逸,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南朝劉宋大臣謝弘微子,謝靈運的族侄,以《月賦》聞名。
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書令,加金紫光祿大夫。
《宋書》卷八十五有傳。
阮逸注雲:“善詞賦,歌詩傳于樂府。
”王融(466—493):字元長,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王僧達孫,王道琰之子。
聰慧過人,富有文才,位列“竟陵八友”。
累遷太子舍人,兼任主客郎中等職。
齊武帝去世後,參與蕭子良奪嫡,事敗被殺。
《南齊書》卷四十七有傳。
阮逸注雲:“文辭辯捷,長于屬綴。
” ⑧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
出身東海徐氏,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
梁武帝時,任東宮學士,善宮體詩,與庾信齊名,并稱“徐庾”。
《陳書》卷二十六有傳。
阮逸注雲:“好裁緝新意,自成文體。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南朝梁中書令庾肩吾之子。
自幼随父出入于蕭綱宮廷,後與徐陵一起出任蕭綱東宮學士,成為南朝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風格被稱為“徐庾體”。
《周書》卷四十一有傳。
阮逸注雲:“與徐陵同為學士,文體相誇,時稱‘徐庾’。
此誕可見矣。
” ⑨孝綽:劉孝綽(481—539),字孝綽,本名冉,小字阿士,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能文善草隸,人稱“神童”,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
初為著作佐郎,後官秘書丞,又遷廷尉卿等職。
《梁書》卷三十三、《南史》卷三十九有傳。
阮逸注雲:“蓋淫詞類舅(王筠)。
” ⑩湘東王兄弟:阮逸注雲:“南齊世祖之子,湘東王名子建,與兄竟陵王子良及隋郡王子隆皆好文章。
”考《南齊書·武十七王列傳》:“子建永泰元年見殺,年十三。
”故此實非湘東王子建。
?謝朓(tiǎo):見2.7條注。
?捷:旁出,斜處。
此指不遵正道。
?江總(519—594):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
幼聰慧,長而有文才。
十八歲時,初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不久任尚書殿中郎。
逢侯景之亂,寄居嶺南多年。
後任中書侍郎、尚書令等職,“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國家日益衰敗,以緻陳朝滅亡,開皇十四年(594)離世。
《陳書》卷二十七、《南史》卷三十六有傳。
阮逸注雲:“與陳後主為長夜之飲,相和為詩,不持政事。
此詭佞可見矣。
” ?顔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南朝宋名臣。
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并稱“顔謝”。
《宋書》卷七十三有傳。
王儉(452—489):字仲寶,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南齊名臣。
少孤,自幼勤學,手不釋卷。
初為秘書郎,曆任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
後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禮儀诏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縣公。
仿《七略》而成《七志》,又編定《元徽四部書目》。
《南齊書》卷二十三有傳。
任昉:見1.41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文士的品行可從其文章窺見:謝靈運就是小人!他文辭傲慢,而君子則文辭謙謹。
沈約就是小人!他文辭雕飾靡麗,而君子則文辭典雅。
鮑昭、江淹,是古時的孤傲之人,他們文辭峻切急刻以抒發怨恨。
吳筠、孔稚珪,是古時狂放之人,他們文辭詭誕以表達憤怒。
謝莊、王融,是古時細密之人,他們文辭瑣碎。
徐陵、庾信,是古時浮誇之人,他們文辭虛妄。
”有人問劉孝綽、劉孝威兩兄弟,文中子說:“都是鄙陋之人,他們文辭放蕩。
”有人問湘東王兄弟,文中子說:“都是貪婪之人,他們文辭繁複。
”“謝朓,是淺薄之人,他文辭不遵正道。
江總,是詭詐之人,他文辭虛媚。
這些都是古時的無良之人。
”文中子說顔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他們文辭簡約論理有法”。
3.18 尚書召子仕,子使姚義往辭焉①。
曰:“必不得已,署我于蜀②。
”或曰:“僻。
”子曰:“吾得從嚴、揚遊泳以卒世③,何患乎僻?” 【注釋】 ①姚義:見2.3條注。
②署:阮逸注雲:“隋尚書署天下吏。
”即任命、安排。
③嚴:嚴君平(前86—10),名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西漢隐士。
好黃老之學,漢成帝時隐居市井之中,以蔔筮為業。
于郫縣平樂山設館講習《老子》《莊子》。
一生謹遵老莊思想,著書十餘萬言,揚雄出其門下。
揚:揚雄。
見2.48條注。
遊:交遊。
此指追慕。
泳:此指沉浸。
【譯文】 尚書征召文中子為官,文中子派姚義前去推辭。
說:“實在不得已,就安排我去蜀地吧。
”有人說:“那裡太偏遠了。
”文中子說:“我能夠追慕并沉浸在嚴君平、揚雄的風範之中以度過餘生,又哪裡會在意偏遠呢?” 3.19 子曰:“吾惡夫佞者,必也愚乎①!愚者不妄動②;吾惡夫豪者,必也吝乎!吝者不妄散。
” 【注釋】 ①吾惡夫佞(nìng)者,必也愚乎:實模仿《論語·八佾》:“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佞者,巧言獻媚之人。
必,假使,如果。
②不妄動:《禮記·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其中“口容止”東漢鄭玄注雲:“不妄動也。
”故此處當為不亂講話,不搬弄是非。
與上句“佞者”相對。
【譯文】 文中子說:“我厭惡谄佞之人,如果要選擇的話,我會選擇愚鈍之人!因為愚鈍之人不會亂講話;我厭惡豪奢之人,如果要選擇的話,我會選擇吝啬之人!因為吝啬之人不會亂花錢。
” 3.20 子曰:“達人哉①!山濤也②。
多可而少怪。
”或曰:“王戎賢乎③?”子曰:“戎而賢,天下無不賢矣。
” 【注釋】 ①達:阮逸注雲:“宏達。
”即寬宏明達。
②山濤:見2.5條注。
③王戎(234—305):字濬沖,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三國西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初襲父爵為貞陵亭侯,晉滅吳後進封安豐縣侯。
曆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職。
元康七年(296),升任司徒,認為天下将亂,遂不理世事,以縱情山水為樂。
《晉書》卷四十三有傳。
阮逸注雲:“戎典選,未嘗進寒素,近虛名,天下目為膏肓之疾,及愍、懷之廢,又無一言以谏,但苟且簡靜容身而已,實非賢。
” 【譯文】 文中子說:“山濤真是寬宏明達之人!對人頗多認可而很少責怪。
”有人問:“王戎賢明嗎?”文中子說:“王戎要是賢明,那麼天下就沒有不賢明的人了。
” 3.21 子曰:“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①,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②。
” 【注釋】 ①陳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第三子。
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谥号“思”,故稱“陳思王”。
②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阮逸注雲:“魏祖欲立為太子,植不自雕砺,飲酒晦迹。
兄文帝矯情自飾,以為求嗣,人不知子建讓兄耳。
” 【譯文】 文中子說:“曹植可謂明達事理之人,把天下讓給兄長,世人卻不知道。
” 3.22 子曰:“君子哉!思王也①。
其文深以典。
” 【注釋】 ①君子哉!思王也: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君子哉!蘧伯玉。
”思王,指陳思王曹植。
【譯文】 文中子說:“曹植真是君子啊!他的文章深刻而典雅。
” 3.23 房玄齡問史。
子曰:“古之史也辯道,今之史也耀文①。
”問文。
子曰:“古之文也約以達,今之文也繁以塞②。
” 【注釋】 ①古之史也辯道,今之史也耀文:實模仿《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 ②塞:阮逸注雲:“不通理曰‘塞’。
” 【譯文】 房玄齡問史書。
文中子說:“古時的史書辨明王道,現今的史書誇耀文采。
”又問文章。
文中子說:“古時的文章言辭簡約而事理明達,現今的文章言辭冗繁而事理不通。
” 3.24 薛收問《續詩》。
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①。
何謂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風天下也②;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③;三曰頌,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歎,以陳誨立誡于家也④。
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傷焉,或惡焉,或誡焉,是謂五志。
” 【注釋】 ①志:志意與内涵。
②風天下:《毛詩序》:“《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即教化天下。
③蕃臣:阮逸注雲:“蕃臣比古諸侯。
”即地方官員。
移其俗:即移風俗。
《毛詩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唐孔穎達疏雲:“有風俗傷敗者,王者為政,當易之使善。
” ④誨:教誨,教導。
【譯文】 薛收問《續詩》。
文中子說:“有四種名稱,有五種志意。
四種名稱是什麼?第一是化,天子用來教化天下;第二是政,地方官員用來移風易俗;第三是頌,用來把成就的功業禀告神明;第四是歎,用來教導并約束家人。
共此四種,或贊美,或勉勵,或批判,或厭惡,或告誡,這就是五種志意。
” 3.25 子謂叔恬曰:“汝為《春秋》《元經》乎?《春秋》《元經》于王道,是輕重之權衡①,曲直之繩墨也②,失則無所取衷矣③。
” 【注釋】 ①權:秤砣。
衡:秤杆。
②繩墨:木工畫直線的墨線和墨盒。
③衷:阮逸注雲:“中也。
”此指準則。
【譯文】 文中子對叔恬說:“你研習《春秋》《元經》了嗎?《春秋》《元經》之于王道,就好比稱量輕重的秤砣和秤杆,測定曲直的墨線和墨盒,沒有它們就失去了掌握王道的準則。
” 3.26 子謂:“《續詩》之有化,其猶先王之有《雅》乎?《續詩》之有政,其猶列國之有《風》乎?” 【譯文】 文中子說:“《續詩》中的‘化’,應該就相當于《詩經》中的《雅》吧?《續詩》中的‘政’,應該就相當于《詩經》中的《風》吧?” 3.27 子曰:“郡縣之政①,其異列國之風乎②!列國之風深以固,其人笃,曰:‘我君不卒求我也③。
’其上下相安乎!及其變也,勞而散,其人蓋傷君恩之薄也,而不敢怨④。
郡縣之政悅以幸⑤,其人慕⑥,曰:‘我君不卒撫我也。
’其臣主屢遷乎!及其變也,苛而迫,其人蓋怨吏心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