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事君篇

關燈
也,而無所傷焉。

    雖有善政,未及行也。

    ”魏徵曰:“敢問列國之風變,傷而不怨;郡縣之政變,怨而不傷;何謂也?”子曰:“傷而不怨,則不曰猶吾君也,吾得逃乎?何敢怨?怨而不傷,則不曰彼下矣,吾将賊之,又何傷?故曰三代之末,尚有仁義存焉;六代之季⑦,仁義盡矣。

    何則?導人者非其路也。

    ” 【注釋】 ①郡縣之政:此指郡縣制度。

     ②列國之風:此指分封制度。

     ③卒:最終,終究。

    此指從根本而言、就本質而言。

     ④不敢:此指不會。

     ⑤悅以幸:阮逸注雲:“苟悅其民,幸于成功。

    ”悅,取悅。

    幸,僥幸。

     ⑥慕:阮逸注雲:“故民亦擇善而慕之。

    ”意謂貪慕利益。

     ⑦六代:指晉、宋、北魏、北齊、北周、隋。

     【譯文】 文中子說:“郡縣之制與分封之制是完全不同的!分封之制曆史悠久制度穩固,百姓笃厚樸實,會說:‘天子本就對我們毫無所求。

    ’因此國家上下也就相安無事了!等到衰亡之時,百姓勞苦而人心離散,人們都會感傷天子恩德的減少,而不會心懷怨恨。

    郡縣之制隻知取悅于民僥幸成功,百姓貪慕利益,會說:‘天子本就對我們沒有絲毫撫恤。

    ’因此地方官員也就屢屢變動了!等到變亂之時,政令苛刻而官吏催迫,人們都會怨恨官吏心地的冷酷,而不會有所感傷。

    即便有好的政令,也來不及施行。

    ”魏徵說:“請問分封之制衰亡了,百姓感傷而不怨恨;郡縣之制變亂了,百姓怨恨而不感傷;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百姓感傷而不怨恨,會說這畢竟還是我的國君啊,我怎麼能逃走呢?怎麼會怨恨呢?百姓怨恨而不感傷,會說此人敗亡了,我要收拾他,又怎麼會感傷呢?所以說三代之後,尚有仁義留存于世;六代以下,仁義不複存在。

    為何會這樣呢?是因為引導人們的人走的不是正道。

    ” 3.28 子曰:“變風、變雅作而王澤竭矣①,變化、變政作而帝制衰矣。

    ” 【注釋】 ①變風、變雅:《毛詩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即《風》《雅》中反應周朝衰敗的作品,與“正風”“正雅”相對。

    “正”“變”實為劃分時代治亂的标準。

    王澤:阮逸注雲:“周先王之澤。

    ”此處“王澤”實與下文“帝制”相對,故當作“王道”。

    竭:《左傳·宣公十二年》:“律否臧,且律竭也。

    ”西晉杜預注雲:“竭,敗也。

    ” 【譯文】 文中子說:“變風、變雅的興起意味着王道的衰敗,變化、變正的興起意味着帝制的衰亡。

    ” 3.29 子曰:“言取而行違,溫彥博惡之①;面譽而背毀②,魏徵惡之。

    ” 【注釋】 ①溫彥博(574—637):字大臨,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北齊文林館學士溫君悠次子,禮部尚書溫大雅之弟。

    初仕隋朝,任文林郎、通直谒者、幽州司馬,後歸唐,曆任幽州大都督長史、中書舍人、中書侍郎、雍州治中、禦史大夫等職。

    殚精竭慮,一心為公,後封西河郡公,進封虞國公。

    《舊唐書》卷六十一、《新唐書》卷九十一有傳。

     ②面譽而背毀:實模仿《莊子·盜跖》:“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意指當面贊譽而背後诋毀。

     【譯文】 文中子說:“言語贊同而行動卻相違背,溫彥博厭惡這樣的人;當面贊譽而背後诋毀,魏徵厭惡這樣的人。

    ” 3.30 子曰:“愛生而敗仁者,其下愚之行欤①?殺身而成仁者,其中人之行欤②?遊仲尼之門,未有不迨中者也③。

    ” 【注釋】 ①下愚:最愚笨的人。

    《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②中人:常人,普通人。

    《論語·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③迨(dài):達到。

     【譯文】 文中子說:“愛惜生命而敗壞仁義,應該是蠢人的做法吧?犧牲自己來成全仁義,應該是常人的做法吧?學習孔子之道,沒有不達到常人的。

    ” 3.31 陳叔達為绛郡守①,下捕賊之令,曰:“無急也,請自新者原之②,以觀其後。

    ”子聞之曰:“陳守可與言政矣。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苟非君子,焉能固窮③?導之以德,懸之以信④,且觀其後,不亦善乎?” 【注釋】 ①陳叔達:見2.3條注。

     ②原:寬恕,原諒。

     ③苟非君子,焉能固窮:阮逸注雲:“小民窮則盜。

    ”即小民皆非君子,故饑寒困窮至則為盜。

    固窮,安守窮困。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④導之以德,懸之以信:實模仿《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譯文】 陳叔達擔任绛郡太守,下達捕賊命令,說:“不要急着抓捕,那些改過自新的人就寬恕他們,看他們以後的表現。

    ”文中子聽到後說:“可以和陳郡太守談論為政之道了。

    君主無道,民心離散已久。

    若不是君子,怎能安守窮困?用仁德教導百姓,标榜誠信,而後再看他們的表現,不是很好嗎?” 3.32 薛收問:“恩不害義,儉不傷禮,何如?”子曰:“此文、景尚病其難行也①。

    夫廢肉刑害于義②,損之可也;衣弋绨傷乎禮③,中焉可也。

    雖然,以文、景之心為之可也,不可格于後④。

    ” 【注釋】 ①病:擔心,憂慮。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②肉刑:指損傷肌膚、殘害人體的殘酷刑罰。

    具體有黥(qíng,刺面)、劓(yì,割鼻)、刖(yuè,斬足)、宮(割勢)等刑罰。

    《漢書·刑法志》:“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湯、武順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

    ”廢肉刑,即漢文帝廢除肉刑之事,見《史記·孝文本紀》。

     ③弋绨(tì):黑色粗厚的絲織品。

    《漢書·文帝紀》:“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

    ……身衣弋绨。

    ”唐顔師古注雲:“弋,黑色也。

    绨,厚缯。

    ” ④格:見2.34條及注。

     【譯文】 薛收說:“施恩而不妨害義,節儉而不妨害禮,怎麼樣?”文中子說:“漢文帝、漢景帝尚且擔心難以做到。

    廢除肉刑妨害了義,減輕肉刑即可;身穿弋绨損害了禮,穿着适當即可。

    雖然是這樣,以文帝、景帝之心為政則可,但卻不能作為後世的準則。

    ” 3.33 子曰:“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則止①;今之事君也以佞,無所不至。

    ” 【注釋】 ①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則止:實模仿《論語·先進》:“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 【譯文】 文中子說:“古時以正道奉侍君主,不行就辭官歸隐;現今以谄佞奉侍君主,沒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

    ” 3.34 子曰:“吾于《贊易》也①,述而不敢論②;吾于《禮》《樂》也,論而不敢辯③;吾于《詩》《書》也,辯而不敢議④。

    ”或問其故。

    子曰:“有可有不可。

    ”曰:“夫子有可有不可乎?”子曰:“可不可,天下之所存也,我則存之者也⑤。

    ” 【注釋】 ①《贊易》:即孔子傳承《周易》時所做的編訂與闡釋等工作。

    此指《周易》。

    《尚書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删《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

    ” ②述而不敢論:實承襲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卷四雲:“述者,傳于舊章也;作者,新制作禮樂也。

    ”即編修傳承而不另立新論。

     ③論而不敢辯:阮逸注雲:“論沿革而已,不敢辯興衰之極。

    ”辯,辯明,讨論。

    極,準則,标準。

    此指道理。

     ④辯而不敢議:阮逸注雲:“辯治亂之事,不敢議其得失之由。

    ”辯,辯明。

    此指辯明天下治亂。

    議,讨論。

    此指讨論為政得失的原因。

     ⑤存:存續,保存并延續。

     【譯文】 文中子說:“我對于《周易》,隻敢編修傳承而不敢另立新論;我對于《禮》《樂》,隻敢論述沿革而不敢讨論興衰之道;我對于《詩》《書》,隻敢明辯治亂而不敢讨論為政得失。

    ”有人問為什麼。

    文中子說:“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

    ”問:“先生您也要面對可與不可的選擇嗎?”文中子說:“可與不可,是天地間永存的道理,我就是存續這個道理的人。

    ” 3.35 子閑居俨然①,其動也徐,若有所慮;其行也方②,若有所畏。

    其接長者,恭恭然如不足③;接幼者,溫溫然如有就④。

     【注釋】 ①俨(yǎn)然:莊重嚴肅。

    《論語·子張》:“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又《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②方:即“方步”,走路緩慢而小心之貌。

     ③恭恭然如不足:似當為“恭恭然其言如不足”約略之言,“其言如不足”實模仿《論語·鄉黨》:“其言似不足者。

    ”北宋邢昺疏雲:“其言似不足者,下氣怡聲,如似不足者也。

    ”聲音和緩,好像氣息不足,即說話态度恭敬,語氣謙卑。

     ④溫溫:柔和、和藹貌。

    就:遷就。

     【譯文】 文中子閑居時莊重嚴肅,他行動舒緩,仿佛有所思考;他走路緩慢,仿佛有所畏懼。

    他對待長者,态度恭敬,語氣謙卑,好像氣息不足;對待幼者,态度和藹,語氣溫柔,好像有所遷就。

     3.36 子之服儉以潔,無長物焉①,绮羅錦繡不入于室②。

    曰:“君子非黃白不禦③,婦人則有青碧④。

    ” 【注釋】 ①長物:多餘之物。

    此指衣服上的配飾。

    長,阮逸注雲:“剩也。

    ” ②绮羅錦繡不入于室:華麗精美的衣服不會進入屋室,即屋中沒有華麗精美的衣服,意在說明文中子從不穿華美的衣服。

    绮羅,絲綢制成的華美衣服。

    錦繡,紋繡精美的衣服。

     ③黃白:阮逸注雲:“取自然絲色。

    ”即織物的自然本色。

     ④青碧:青碧色。

    阮逸注雲:“染之易者。

    ” 【譯文】 文中子的衣服簡樸而整潔,沒有配飾,從不穿華麗精美的衣服。

    說:“君子非黃、白本色衣物不穿,婦女則穿青碧色即可。

    ” 3.37 子宴賓無貳馔①,食必去生②,味必适③。

    果菜非其時不食④,曰:“非天道也。

    ”非其土不食,曰:“非地道也。

    ” 【注釋】 ①無貳馔(zhuàn):阮逸注雲:“不重(ch&oa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