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事君篇

關燈
eng)味。

    ”即沒有兩道菜。

    馔,菜肴,食物。

     ②食必去生:《論語·鄉黨》:“失饪,不食。

    ”西漢孔安國注雲:“失饪,失生熟之節也。

    ”去生,把食物燒熟。

     ③适:适中。

     ④果菜非其時不食:《論語·鄉黨》:“不時,不食。

    ”“不時”存兩解:東漢鄭玄注雲:“不時,非朝夕日中時。

    ”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卷五雲:“江熙雲:‘不時,謂生非其時,若冬梅李實也。

    ’”此外,《鹽鐵論·散不足》:“古者,谷物菜果,不時不食;鳥獸魚鼈,不中殺不食。

    ”時,時令,季節。

     【譯文】 文中子招待賓客隻有一道菜,吃飯一定要把食物燒熟,味道适中。

    不是當季的果蔬不吃,說:“不合天道。

    ”不是當地所産的食物不吃,說:“不合地道。

    ” 3.38 鄉人有窮而索者①。

    曰:“爾于我乎取,無擾爾鄰裡鄉黨為也②,我則不厭。

    ”鄉人有喪,子必先往,反必後③。

    子之言應而不唱④,唱必有大端⑤。

    子之鄉無争者。

    或問人善,子知其善則稱之,不善,則曰:“未嘗與久也。

    ” 【注釋】 ①索:索求,索要。

     ②鄉黨:鄉裡,鄉親。

     ③反必後:一定是最後返回。

    反,同“返”。

     ④應:回應,回答。

    唱:同“倡”,倡議,建議。

     ⑤端:原委,原因。

     【譯文】 鄉裡有人來要東西。

    文中子說:“你來我這兒拿吧,不要打擾鄰裡鄉親,我不怕麻煩。

    ”鄉人有喪事,先生一定最先趕到,最後離開。

    先生說話隻是簡單作答而不會有所建議,如果有所建議勢必有重要的原因。

    先生所居之鄉沒有争鬥。

    有人問人好壞,先生知道這個人好就稱贊他,如果不好,就說:“我與他交往時間不長。

    ” 3.39 子濟大川,有風則止。

    不登高,不履危①,不乘悍②,不奔馭③。

    鄉人有水土之役④,則具畚锸以往⑤,曰:“吾非從大夫也。

    ” 【注釋】 ①履(lǚ):去,到。

     ②悍:阮逸注雲:“悍馬。

    ”性子烈的馬。

     ③馭:駕車。

     ④水土之役:疏浚河道、加固堤壩的勞役。

    水土,此指“平水土”。

     ⑤畚(běn):畚鬥,箕畚,竹編的盛土工具。

    《列子·湯問》:“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锸(chā):似鐵鍬,掘土的工具。

    《漢書·王莽傳》:“父子兄弟負籠荷锸。

    ” 【譯文】 文中子渡大河,遇大風就停止。

    不登臨高處,不涉足險地,不騎乘悍馬,不駕車飛奔。

    鄰裡鄉親如果有浚河固堤的勞役,就備好工具前往,說:“我可不是什麼當官的。

    ” 3.40 銅川府君之喪①,勺飲不入口者三日②。

    營葬具,曰:“必儉也,吾家有制焉。

    棺椁無飾,衣衾而舉③,帷車而載④,塗車刍靈⑤,則不從五世矣。

    ”既葬之,曰:“自仲尼已來,未嘗無志也。

    ”于是立墳,高四尺,不樹焉。

     【注釋】 ①銅川府君:文中子之父。

    見1.1條注。

     ②勺飲:即一勺之水,指水量極少。

    《左傳·定公四年》:“依于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 ③衣衾(qīn):死人入棺時所用的衣服與被子。

    舉:把屍體裝殓入棺。

    《孝經·喪親》:“為之棺椁衣衾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

    ”唐玄宗注雲:“衣,謂斂衣;衾,被也;舉,謂舉屍内于棺也。

    ” ④帷車:有帷幔的車子。

     ⑤塗車刍靈:《禮記·檀弓下》:“塗車刍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東漢鄭玄注雲:“刍靈,束茅為人、馬,謂之靈者。

    ”《釋名·釋喪制》:“塗車,以泥塗為車也。

    ”即泥巴制成的土車和茅草紮成的草人、草馬,皆為古代陪葬之物。

     【譯文】 文中子父親的喪禮,先生三日滴水未進。

    準備喪葬器具,說:“一定要節儉,我家是有規矩的。

    棺椁不加裝飾,用平時的衣服被子裝殓入棺,用挂有帷幔的車子裝載,陪葬的土車和草人等,五代以前就不用了。

    ”下葬之後,說:“自孔子以來,下葬沒有不立标志的。

    ”于是壘起封土,高四尺,不栽種樹木。

     3.41 子之他鄉,舍人之家,出入必告,既而曰:“奚适而無禀①?”萬春鄉社②,子必與執事,翼如也③。

     【注釋】 ①奚:為何,怎麼。

    适:去,往。

    此指出入行動。

     ②萬春鄉:阮逸注雲:“所居鄉名。

    ”社:阮逸注雲:“社祀句龍。

    ”即進行大型祭祀典禮。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

    ”西晉杜預注雲:“其子句龍,能平水土,故死而見祀。

    ” ③翼如:《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揖所與立,左右手。

    衣前後,襜如也。

    趨進,翼如也。

    ”北宋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五:“非夫動容周旋盛德中禮之至者,誰能至此?”即動靜儀容皆合禮數。

     【譯文】 文中子前往他鄉,住在别人家裡,出入定會告知主人,不久之後說:“怎麼能有行動而不禀告呢?”萬春鄉舉行社祭,先生一定參與幫忙,動靜儀容皆合禮數。

     3.42 芮城府君起家為禦史①,将行,謂文中子曰:“何以贈我?”子曰:“清而無介②,直而無執。

    ”曰:“何以加乎?”子曰:“太和為之表③,至心為之内④。

    行之以恭,守之以道。

    ”退而謂董常曰:“大廈将颠,非一木所支也⑤。

    ” 【注釋】 ①芮城府君:文中子之兄。

    見2.53條注。

    起家:古代出任官職。

     ②介:孤介,品行清正不随波逐流。

     ③太和:此指人的精神、内心處于平和的狀态。

     ④至心:即至誠之心。

     ⑤大廈将颠,非一木所支也:阮逸注雲:“言隋将颠,非禦史可救。

    ” 【譯文】 文中子之兄出任禦史,臨行前,對文中子說:“有什麼要對我說的嗎?”文中子說:“清廉而不孤介,正直而不偏執。

    ”問:“還有别的嗎?”文中子說:“表情平和,内心誠懇。

    行事恭敬,謹守正道。

    ”回來對董常說:“大廈将要傾覆,不是一根柱子所能支撐得起的。

    ” 3.43 子曰:“婚娶而論财,夷虜之道也,君子不入其鄉①。

    古者男女之族,各擇德焉②,不以财為禮。

    ”子之族,婚嫁必具六禮③,曰:“斯道也,今亡矣。

    三綱之首不可廢④,吾從古。

    ” 【注釋】 ①不入其鄉:南宋朱熹《小學集注·嘉言》:“不入其鄉,不與之共處也。

    ”此指不與其交往、來往。

     ②各:皆,全都。

    《尚書·盤庚下》:“各非敢違蔔,用宏茲贲。

    ” ③六禮:古代在确定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④三綱之首:即夫婦之道。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 【譯文】 文中子說:“婚姻嫁娶而讨論錢财,這是野蠻人的行徑,君子不會與之來往。

    古時男女家族,皆選擇有德之人,不把錢财當作标準。

    ”文中子的家族,婚姻嫁娶必備六禮,說:“這種方式,如今已經沒有了。

    但是夫婦之道不可廢,我遵從古禮。

    ” 3.44 子曰:“惡衣薄食①,少思寡欲,今人以為詐,我則好詐焉。

    不為誇炫②,若愚似鄙,今人以為恥,我則不恥也。

    ” 【注釋】 ①惡衣薄食:又作“惡衣惡食”,指衣食粗劣生活簡樸。

    《論語·裡仁》:“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②誇炫(xuàn):炫耀,誇耀。

     【譯文】 文中子說:“衣食粗劣生活簡樸,減少思慮去除欲望,如今人們都認為是假裝的,而我卻喜歡這種假裝。

    不去誇耀,好像很愚鈍鄙陋,如今人們都視為恥辱,而我卻不以這樣為恥辱。

    ” 3.45 子曰:“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①。

    難矣乎②!” 【注釋】 ①逞其欲:阮逸注雲:“厚己所欲。

    ”即滿足自己的欲望。

    逞,滿足,實現。

     ②難矣乎:阮逸注雲:“難緻太平。

    ”即難以實現天下太平。

     【譯文】 文中子說:“古人為官,是為了推行王道;今人為官,是為了滿足私欲。

    難以實現天下太平啊!” 3.46 子曰:“吏而登仕①,勞而進官②,非古也,其秦之餘酷乎?古者士登乎仕,吏執乎役,祿以報勞③,官以授德。

    ” 【注釋】 ①吏:又稱“胥吏”“吏員”,指地方政府中從事日常事務的辦公人員。

    登仕:跻身仕宦,成為官員。

     ②勞:勞績,小功。

    《戰國策·趙策四》:“奉厚而無勞。

    ” ③祿:此指賞賜。

     【譯文】 文中子說:“小吏可以跻身仕宦,小功就能提拔做官,這不是古制,應該是秦朝留下的酷政吧?古時士人方可跻身仕宦,小吏執行差役,賞賜用來酬報功勞,官職授予有德之人。

    ” 3.47 子曰:“美哉!公旦之為周也。

    外不屑天下之謗而私其迹①,曰:‘必使我子孫相承,而宗祀不絕也。

    ’内實達天下之道而公其心,曰:‘必使我君臣相安,而禍亂不作。

    ’深乎!深乎!安家者,所以甯天下也;存我者,所以厚蒼生也。

    故遷都之義曰:洛邑之地,四達而平②,使有德易以興,無德易以衰。

    ” 【注釋】 ①外不屑天下之謗而私其迹:《史記·魯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

    ’亦藏其策于府。

    成王病有瘳。

    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私,隐藏。

    迹,此指善行,即周公向神靈祈禱,願替成王受過而使成王康複之事。

     ②四達:通達四方,四通八達。

     【譯文】 文中子說:“周公旦治理周朝是多麼完美啊!對外不在意天下人的毀謗而隐藏自己的善行,說:‘一定要讓我周室子孫相傳,宗廟祭祀不絕。

    ’對内切實推行天下正道且秉持公正之心,說:‘一定要讓我周室君臣相安,不要發生禍亂。

    ’深刻啊!深刻啊!家庭安定,才能天下安甯;天地養育我,是讓我關照蒼生。

    因此遷都的意義在于:洛陽四通八達,地勢平坦,有德易于興盛,無德易于衰亡。

    ” 3.48 無功作《五鬥先生傳》①。

    子曰:“汝忘天下乎?縱心敗矩②,吾不與也③。

    ” 【注釋】 ①無功:阮逸注雲:“王績,字無功,子之弟也,不遇時則縱酒,一飲五鬥,自作《五鬥先生傳》以見志。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有傳。

     ②縱心:随心所欲。

    敗矩:敗壞倫常。

     ③與:贊同。

     【譯文】 王績作《五鬥先生傳》。

    文中子說:“你忘記天下了嗎?随心所欲敗壞倫常,我不贊成你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