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問易篇
關燈
小
中
大
對策》,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
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四年後辭官歸家。
朝廷每有大事,仍會派遣使者聽取其建議。
《漢書》卷五十六有傳。
公孫:公孫弘(前200—前121),名弘,字季,齊地菑川薛(今山東滕州)人。
漢武帝時征為博士,十餘年之中,從待诏金馬門擢升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
曆任左内史、禦史大夫、丞相等職。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離世,谥号“獻侯”。
《漢書》卷五十八有傳。
【譯文】 文中子說:“宣揚仁德、增進智慧,沒有什麼比‘問’更好的了;依托世事、闡述大道,沒有什麼比‘對’更好的了。
如果不是明君,誰能廣泛征求意見!如果不是賢臣,誰能獨立應對問答!按照具體情況選取事類,無不謀劃周全!晁錯、董仲舒、公孫弘的對問,真是美善嘉言!” 5.7 文中子曰:“有美不揚,天下何觀?君子之于君,贊其美而匡其失也①。
所以進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 【注釋】 ①贊:阮逸注雲:“《續書》有贊。
” 【譯文】 文中子說:“有美善之舉而不頌揚,天下百姓以什麼為榜樣呢?君子對于君主,應當贊揚他的美善之舉,匡正他的過失之處。
因此君子忙于進呈善言而沒有空閑,這天下哪有不安定太平的?” 5.8 文中子曰:“議①,其盡天下之心乎?昔黃帝有合宮之聽,堯有衢室之問,舜有總章之訪②,皆議之謂也。
大哉乎!并天下之謀,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為哉③?恭己南面而已④。
” 【注釋】 ①議:阮逸注雲:“《續書》有議。
”《周易·系辭上》:“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唐孔穎達疏雲:“謂欲動之時,必議論之而後動也。
” ②合宮、衢室、總章:合宮,相傳為黃帝的明堂。
衢室,相傳堯征詢民意之地。
總章,為明堂别稱。
皆為聽取意見之處。
《管子·桓公問》:“黃帝立明台之議者,上觀于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備訊也。
” ③我:此指君主。
④恭己南面而已:《論語·衛靈公》:“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譯文】 文中子說:“議,應該是訪盡天下百姓的心聲吧?從前黃帝在合宮聽取意見,堯在衢室詢問下情,舜在總章訪求民意,這都是‘議’。
真是偉大啊!能夠集合天下的謀略與智慧,掌握天下至理,君主又需要做什麼呢?垂拱而治就可以了。
” 5.9 子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①’,言道之難進也②。
故君子思過而預防之,所以有誡也③。
切而不指④,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禮,其惟誡乎?” 【注釋】 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唐孔穎達疏雲:“民心惟甚危險,道心惟甚幽微。
危則難安,微則難明。
汝當精心,惟當一意,信執其中正之道,乃得人安而道明耳。
” ②進:此指進取、求取。
③誡:阮逸注雲:“《續書》有誡。
” ④切:阮逸注雲:“至。
”即切至、懇切周全。
指:阮逸注雲:“讦。
”即批評指責。
【譯文】 文中子說:“‘民心惟甚危險,道心惟甚幽微’,說的是大道求取之難。
因此君子反思過錯而努力預防,所以《續書》有‘誡’。
懇切周到而不批評指責,精勤奮勉而不心懷勞怨,言辭婉轉而不阿谀谄媚,方正剛直而能彬彬有禮,這應該就是‘誡’吧?” 5.10 子曰:“改過不吝無咎者①,善補過也②。
古之明王,讵能無過③?從谏而已矣④。
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⑤。
君失于上,則臣補于下;臣谏于下,則君從于上。
此王道所以不跌也⑥。
取泰于否⑦,易昏以明,非谏孰能臻乎⑧?” 【注釋】 ①改過不吝:《尚書·仲虺之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
”唐孔穎達疏雲:“用人之言,惟如己之所出;改悔過失,無所吝惜。
” ②善補過也:《周易·系辭上》:“無咎者,善補過也。
” ③讵(jù):豈,難道。
④谏:阮逸注雲:“《續書》有谏。
” ⑤盡忠補過:見2.27條“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注。
⑥跌:此謂衰落。
⑦泰:此指有利。
否(pǐ):此指不利。
⑧臻(zhēn):達到,實現。
【譯文】 文中子說:“改正過失無所吝惜的人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因為他們善于彌補過失。
古時明君,豈能沒有過錯?能夠聽從谏言而已。
因此忠臣奉侍君主,應當盡忠職守、彌補過失。
君主有過于上,臣子彌補于下;臣子谏言于下,君主聽從于上。
這就是王道不衰的原因。
從不利中尋求有利,把混亂的局面變得清明,如果不靠‘谏’,還有什麼能達到這一點?” 5.11 文中子曰:“晉而下,何其紛紛多主也①!吾視惠、懷傷之②,舍三國,将安取志乎③?三國何其孜孜多虞乎④!吾視桓、靈傷之⑤,舍兩漢,将安取制乎⑥?” 【注釋】 ①紛紛多主:指江山易主,王朝更疊頻繁。
②惠:指晉惠帝。
見1.8條注。
懷:晉懷帝(284—313),司馬熾,字豐度。
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西晉王朝第四位皇帝。
永嘉元年(307)即位,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
時五胡之亂萌動,皇室鬥争日熾。
永嘉五年(311),司馬越卒,又太尉王衍為石勒敗于甯平城,漢昭武帝劉聰趁勢攻破洛陽,造成永嘉之亂,晉懷帝被俘。
建興元年(313),為劉聰毒殺。
《晉書》卷五有《孝懷帝紀》。
③舍三國,将安取志乎:阮逸注雲:“三國各有平天下之志。
此又明《續書》有志。
” ④孜孜:勤勉,不懈怠。
見4.40條注。
虞:權謀,謀略。
⑤桓:漢桓帝劉志(132—168),蠡吾侯劉翼之子。
本初元年(146)為梁冀擁立即位,梁太後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
延熹二年(159),依靠宦官單超等誅梁冀,朝政轉入宦官之手,由于宦官肆虐,黨同伐異,直接導緻世家大族與太學生激烈反抗,造成“黨锢之禍”。
在位期間,貪腐盛行,賣官鬻爵,荒淫無度,宮女多達五六千人。
《後漢書》卷七有《孝桓帝紀》。
靈:漢靈帝劉宏(156—189),建甯元年(168)為外戚擁立即位。
耽于安樂,重用宦官,搜刮錢财,賣官鬻爵。
在位晚期,爆發黃巾起義。
《後漢書》卷八有《孝靈帝紀》。
⑥舍兩漢,将安取制乎:阮逸注雲:“七制之主,可以垂法。
此又明《續書》有制也。
”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晉朝以後,王朝更疊何其頻繁!我看到晉惠帝、晉懷帝之事就無比傷心,除了三國,又有誰抱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呢?然而三國是多麼忙于權謀欺詐啊!我看到漢桓帝、漢靈帝之事就無比傷心,除了兩漢明主,又有誰能胸懷澄清天下的宏‘制’呢?” 5.12 子謂:“太和之政近雅矣①,一明中國之有法②。
惜也,不得行穆公之道③。
” 【注釋】 ①太和之政:見2.52條“魏孝文”注。
雅:此指傳統中原王朝的王道正統。
②一明中國之有法:阮逸注雲:“中國久無定主,孝文立二十餘年,造明堂,祀圜丘,置職制,定律令,舉兵百萬伐江南,其後宣武、孝明皆能修太和之政,是中國之法也。
” ③穆公:晉陽穆公。
見1.1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孝文帝的太和之政已經接近王道正統,全面彰明中原傳統的古制禮法。
可惜的是,沒有施行晉陽穆公的主張。
” 5.13 程元曰:“三教何如①?”子曰:“政惡多門久矣②。
”曰:“廢之何如?”子曰:“非爾所及也③。
真君、建德之事④,适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 【注釋】 ①三教:阮逸注雲:“儒、老、釋。
”即儒、道、釋。
結合下文“政惡多門”,此處三教,似當為三教并行。
②多門:阮逸注雲:“教不一則政多門。
” ③非爾所及也:《論語·公冶長》:“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 ④真君:阮逸注雲:“後魏太武年号也,時崇道教,毀佛法。
”建德:阮逸注雲:“後周武帝年号也,毀釋、老二教,隋公輔政,特更興之,是暫廢而愈盛,若波瀾風燎爾。
” 【譯文】 程元問:“儒、道、釋三教并行如何?”文中子說:“三教并行擾亂為政已經很久了。
”程元問:“直接廢除如何?”文中子說:“這不是你所能辦到的。
真君、建德年間之事,反而推波助瀾、鼓風滅火适得其反。
” 5.14 子讀《洪範谠議》①,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②。
”程元、魏徵進曰:“何謂也?”子曰:“使民不倦③。
” 【注釋】 ①《洪範谠議》:阮逸注雲:“安康獻公撰《皇極谠議》”。
見1.1條注。
②三教于是乎可一矣:阮逸注雲:“《洪範》五‘皇極’者,義貴中道爾。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者,天地萬物中和之物也。
教雖三而人則一矣。
” ③使民不倦:《周易·系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唐孔穎達疏雲:“事久不變則民倦而窮,今黃帝、堯、舜之等,以其事久或窮,故開通其變,量時制器,使民用之日新,不有懈倦也。
”即開通變革,為民造福,使百姓不勞苦倦怠。
上文《洪範谠議》主中和之道,人為中和之物,教雖三而人則一,是故人道實為三教之共旨。
“使民不倦”當系昌明人道,為民謀福。
【譯文】 文中子讀《洪範谠議》,說:“儒、道、釋三教這樣就可以統一了。
”程元、魏徵上前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開通變革,為民謀福,使百姓不勞苦倦怠。
” 5.15 賈瓊習《書》①,至《郅恽之事》②,問于子曰:“敢問事、命、志、制之别③。
”子曰:“制、命,吾著其道焉;志、事,吾著其節焉。
”賈瓊以告叔恬,叔恬曰:“《書》其無遺乎?《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④。
’其道之謂乎?《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其節之謂乎?”⑤子聞之曰:“凝其知《書》
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四年後辭官歸家。
朝廷每有大事,仍會派遣使者聽取其建議。
《漢書》卷五十六有傳。
公孫:公孫弘(前200—前121),名弘,字季,齊地菑川薛(今山東滕州)人。
漢武帝時征為博士,十餘年之中,從待诏金馬門擢升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
曆任左内史、禦史大夫、丞相等職。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離世,谥号“獻侯”。
《漢書》卷五十八有傳。
【譯文】 文中子說:“宣揚仁德、增進智慧,沒有什麼比‘問’更好的了;依托世事、闡述大道,沒有什麼比‘對’更好的了。
如果不是明君,誰能廣泛征求意見!如果不是賢臣,誰能獨立應對問答!按照具體情況選取事類,無不謀劃周全!晁錯、董仲舒、公孫弘的對問,真是美善嘉言!” 5.7 文中子曰:“有美不揚,天下何觀?君子之于君,贊其美而匡其失也①。
所以進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 【注釋】 ①贊:阮逸注雲:“《續書》有贊。
” 【譯文】 文中子說:“有美善之舉而不頌揚,天下百姓以什麼為榜樣呢?君子對于君主,應當贊揚他的美善之舉,匡正他的過失之處。
因此君子忙于進呈善言而沒有空閑,這天下哪有不安定太平的?” 5.8 文中子曰:“議①,其盡天下之心乎?昔黃帝有合宮之聽,堯有衢室之問,舜有總章之訪②,皆議之謂也。
大哉乎!并天下之謀,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為哉③?恭己南面而已④。
” 【注釋】 ①議:阮逸注雲:“《續書》有議。
”《周易·系辭上》:“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唐孔穎達疏雲:“謂欲動之時,必議論之而後動也。
” ②合宮、衢室、總章:合宮,相傳為黃帝的明堂。
衢室,相傳堯征詢民意之地。
總章,為明堂别稱。
皆為聽取意見之處。
《管子·桓公問》:“黃帝立明台之議者,上觀于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備訊也。
” ③我:此指君主。
④恭己南面而已:《論語·衛靈公》:“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譯文】 文中子說:“議,應該是訪盡天下百姓的心聲吧?從前黃帝在合宮聽取意見,堯在衢室詢問下情,舜在總章訪求民意,這都是‘議’。
真是偉大啊!能夠集合天下的謀略與智慧,掌握天下至理,君主又需要做什麼呢?垂拱而治就可以了。
” 5.9 子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①’,言道之難進也②。
故君子思過而預防之,所以有誡也③。
切而不指④,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禮,其惟誡乎?” 【注釋】 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唐孔穎達疏雲:“民心惟甚危險,道心惟甚幽微。
危則難安,微則難明。
汝當精心,惟當一意,信執其中正之道,乃得人安而道明耳。
” ②進:此指進取、求取。
③誡:阮逸注雲:“《續書》有誡。
” ④切:阮逸注雲:“至。
”即切至、懇切周全。
指:阮逸注雲:“讦。
”即批評指責。
【譯文】 文中子說:“‘民心惟甚危險,道心惟甚幽微’,說的是大道求取之難。
因此君子反思過錯而努力預防,所以《續書》有‘誡’。
懇切周到而不批評指責,精勤奮勉而不心懷勞怨,言辭婉轉而不阿谀谄媚,方正剛直而能彬彬有禮,這應該就是‘誡’吧?” 5.10 子曰:“改過不吝無咎者①,善補過也②。
古之明王,讵能無過③?從谏而已矣④。
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⑤。
君失于上,則臣補于下;臣谏于下,則君從于上。
此王道所以不跌也⑥。
取泰于否⑦,易昏以明,非谏孰能臻乎⑧?” 【注釋】 ①改過不吝:《尚書·仲虺之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
”唐孔穎達疏雲:“用人之言,惟如己之所出;改悔過失,無所吝惜。
” ②善補過也:《周易·系辭上》:“無咎者,善補過也。
” ③讵(jù):豈,難道。
④谏:阮逸注雲:“《續書》有谏。
” ⑤盡忠補過:見2.27條“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注。
⑥跌:此謂衰落。
⑦泰:此指有利。
否(pǐ):此指不利。
⑧臻(zhēn):達到,實現。
【譯文】 文中子說:“改正過失無所吝惜的人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因為他們善于彌補過失。
古時明君,豈能沒有過錯?能夠聽從谏言而已。
因此忠臣奉侍君主,應當盡忠職守、彌補過失。
君主有過于上,臣子彌補于下;臣子谏言于下,君主聽從于上。
這就是王道不衰的原因。
從不利中尋求有利,把混亂的局面變得清明,如果不靠‘谏’,還有什麼能達到這一點?” 5.11 文中子曰:“晉而下,何其紛紛多主也①!吾視惠、懷傷之②,舍三國,将安取志乎③?三國何其孜孜多虞乎④!吾視桓、靈傷之⑤,舍兩漢,将安取制乎⑥?” 【注釋】 ①紛紛多主:指江山易主,王朝更疊頻繁。
②惠:指晉惠帝。
見1.8條注。
懷:晉懷帝(284—313),司馬熾,字豐度。
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西晉王朝第四位皇帝。
永嘉元年(307)即位,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
時五胡之亂萌動,皇室鬥争日熾。
永嘉五年(311),司馬越卒,又太尉王衍為石勒敗于甯平城,漢昭武帝劉聰趁勢攻破洛陽,造成永嘉之亂,晉懷帝被俘。
建興元年(313),為劉聰毒殺。
《晉書》卷五有《孝懷帝紀》。
③舍三國,将安取志乎:阮逸注雲:“三國各有平天下之志。
此又明《續書》有志。
” ④孜孜:勤勉,不懈怠。
見4.40條注。
虞:權謀,謀略。
⑤桓:漢桓帝劉志(132—168),蠡吾侯劉翼之子。
本初元年(146)為梁冀擁立即位,梁太後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
延熹二年(159),依靠宦官單超等誅梁冀,朝政轉入宦官之手,由于宦官肆虐,黨同伐異,直接導緻世家大族與太學生激烈反抗,造成“黨锢之禍”。
在位期間,貪腐盛行,賣官鬻爵,荒淫無度,宮女多達五六千人。
《後漢書》卷七有《孝桓帝紀》。
靈:漢靈帝劉宏(156—189),建甯元年(168)為外戚擁立即位。
耽于安樂,重用宦官,搜刮錢财,賣官鬻爵。
在位晚期,爆發黃巾起義。
《後漢書》卷八有《孝靈帝紀》。
⑥舍兩漢,将安取制乎:阮逸注雲:“七制之主,可以垂法。
此又明《續書》有制也。
”七制之主,見1.32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晉朝以後,王朝更疊何其頻繁!我看到晉惠帝、晉懷帝之事就無比傷心,除了三國,又有誰抱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呢?然而三國是多麼忙于權謀欺詐啊!我看到漢桓帝、漢靈帝之事就無比傷心,除了兩漢明主,又有誰能胸懷澄清天下的宏‘制’呢?” 5.12 子謂:“太和之政近雅矣①,一明中國之有法②。
惜也,不得行穆公之道③。
” 【注釋】 ①太和之政:見2.52條“魏孝文”注。
雅:此指傳統中原王朝的王道正統。
②一明中國之有法:阮逸注雲:“中國久無定主,孝文立二十餘年,造明堂,祀圜丘,置職制,定律令,舉兵百萬伐江南,其後宣武、孝明皆能修太和之政,是中國之法也。
” ③穆公:晉陽穆公。
見1.1條注。
【譯文】 文中子說:“孝文帝的太和之政已經接近王道正統,全面彰明中原傳統的古制禮法。
可惜的是,沒有施行晉陽穆公的主張。
” 5.13 程元曰:“三教何如①?”子曰:“政惡多門久矣②。
”曰:“廢之何如?”子曰:“非爾所及也③。
真君、建德之事④,适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 【注釋】 ①三教:阮逸注雲:“儒、老、釋。
”即儒、道、釋。
結合下文“政惡多門”,此處三教,似當為三教并行。
②多門:阮逸注雲:“教不一則政多門。
” ③非爾所及也:《論語·公冶長》:“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 ④真君:阮逸注雲:“後魏太武年号也,時崇道教,毀佛法。
”建德:阮逸注雲:“後周武帝年号也,毀釋、老二教,隋公輔政,特更興之,是暫廢而愈盛,若波瀾風燎爾。
” 【譯文】 程元問:“儒、道、釋三教并行如何?”文中子說:“三教并行擾亂為政已經很久了。
”程元問:“直接廢除如何?”文中子說:“這不是你所能辦到的。
真君、建德年間之事,反而推波助瀾、鼓風滅火适得其反。
” 5.14 子讀《洪範谠議》①,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②。
”程元、魏徵進曰:“何謂也?”子曰:“使民不倦③。
” 【注釋】 ①《洪範谠議》:阮逸注雲:“安康獻公撰《皇極谠議》”。
見1.1條注。
②三教于是乎可一矣:阮逸注雲:“《洪範》五‘皇極’者,義貴中道爾。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者,天地萬物中和之物也。
教雖三而人則一矣。
” ③使民不倦:《周易·系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唐孔穎達疏雲:“事久不變則民倦而窮,今黃帝、堯、舜之等,以其事久或窮,故開通其變,量時制器,使民用之日新,不有懈倦也。
”即開通變革,為民造福,使百姓不勞苦倦怠。
上文《洪範谠議》主中和之道,人為中和之物,教雖三而人則一,是故人道實為三教之共旨。
“使民不倦”當系昌明人道,為民謀福。
【譯文】 文中子讀《洪範谠議》,說:“儒、道、釋三教這樣就可以統一了。
”程元、魏徵上前問:“為何這樣說?”文中子說:“開通變革,為民謀福,使百姓不勞苦倦怠。
” 5.15 賈瓊習《書》①,至《郅恽之事》②,問于子曰:“敢問事、命、志、制之别③。
”子曰:“制、命,吾著其道焉;志、事,吾著其節焉。
”賈瓊以告叔恬,叔恬曰:“《書》其無遺乎?《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④。
’其道之謂乎?《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其節之謂乎?”⑤子聞之曰:“凝其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