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問易篇
關燈
小
中
大
矣。
” 【注釋】 ①《書》:《續書》。
②《郅恽(zhìyùn)之事》:《續書》之篇名。
郅恽,阮逸注雲:“郅恽,王莽時上書曰:‘漢祚久長,神器有命,不可虛受。
上天垂戒,欲誤陛下,宜即臣位。
’莽怒,脅恽,令稱病。
恽罵曰:‘所言皆天命也,非狂人造焉。
’莽終不敢害。
” ③事:阮逸注雲:“事者,謂行事之迹也。
”命:阮逸注雲:“命者,謂事應天命者也。
”志:阮逸注雲:“志者,謂志蘊于心也。
”制:阮逸注雲:“制者,謂志行于禮義者也。
” ④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見5.9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注。
⑤“《詩》曰”四句:實模仿《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君取節焉可也。
”西晉杜預注雲:“言可取其善節。
”采葑(fēng)采菲,無以下體,《詩經·邶風·谷風》首章詩句。
【譯文】 賈瓊修習《續書》,讀到《郅恽之事》,向文中子請教說:“請問事、命、志、制的區别。
”文中子說:“制、命,我用來記錄人的思想;志、事,我用來記錄人的品節。
”賈瓊把這些告訴了叔恬,叔恬說:“《續書》應該沒有遺漏什麼吧?《尚書》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說的應該就是道吧?《詩經》說:‘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這說的應該就是節吧?”文中子聽聞後說:“王凝應該是懂得《續書》的要義了。
” 5.16 子曰:“事之于命也①,猶志之有制乎②!非仁義發中③,不能濟也。
” 【注釋】 ①事、命:皆為《續書》中之“事”“命”。
②志、制:皆為《續書》中之“志”“制”。
③發中:阮逸注雲:“事與志,發乎中;命與制,形于外。
”即發自内心。
【譯文】 文中子說:“《續書》中的‘事’與‘命’,就好比‘志’與‘制’的關系!如果不是仁義發自内心,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
” 5.17 子曰:“達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為乎①?其得變化之心乎②?達志、事之道,其知君臣之所難乎?其得仁義之幾乎?” 【注釋】 ①達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為乎:阮逸注雲:“已形于外,則心可知矣。
” ②變化:《周易·乾卦》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唐孔穎達疏雲:“言乾之為道,使物漸變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
”即遵循天道,教化萬物。
【譯文】 文中子說:“明達《續書》中‘制’‘命’的思想,應該就懂得了天子和公卿的要務了吧?應該就掌握了教化的本質了吧?明達《續書》中‘志’‘事’的思想,應該就懂得了君主和臣子的難處了吧?應該就掌握了仁義的要義了吧?” 5.18 子曰:“處貧賤而不懾①,可以富貴矣;僮仆稱其恩,可以從政矣②;交遊稱其信③,可以立功矣。
” 【注釋】 ①懾:阮逸注雲:“無隕獲,必不驕矜。
”隕獲,《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诎于富貴。
”東漢鄭玄注雲:“隕獲,困迫失志之貌也。
”即困頓而喪失志氣。
②僮仆稱其恩,可以從政矣:阮逸注雲:“恩及賤,況良民乎?”童仆,奴仆。
③交遊:相互交往的朋友。
【譯文】 文中子說:“貧困時不喪失志氣,這樣的人能夠變得富貴;奴仆都稱頌他的恩德,這樣的人能夠為官從政;朋友都稱贊他的信義,這樣的人能夠建功立業。
” 5.19 子曰:“愛名尚利,小人哉!未見仁者而好名利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愛慕虛名,崇尚利益,真是小人啊!沒見過仁義之人喜好名利的。
” 5.20 賈瓊問君子之道。
子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①。
” 【注釋】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衛風·氓》卒章詩句。
阮逸注雲:“言必反複思其所行之道,苟不思則已矣。
” 【譯文】 賈瓊問君子之道。
文中子說:“若不反複思考,則無法求得。
” 5.21 子見缞绖而哭不辍者①,遂吊之。
問喪期,曰:“五載矣。
”子泫然曰②:“先王之制,不可越也。
” 【注釋】 ①缞(cuī):即斬衰(cuī),粗麻布做成的喪服,服三年之喪所穿的重孝之服。
《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晏嬰粗缞斬。
”古代喪服有五等,以親疏為差,由重至輕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
绖(dié):古代喪服上的麻制帶子,系在頭上為“首绖”,系在腰間為“腰绖”。
②泫(xuàn)然:流淚的樣子。
見1.5條注。
【譯文】 文中子見到身穿重孝之服哭泣不止的人,便前去吊唁。
詢問服喪多久,回答說:“五年了。
”文中子流着眼淚說:“先王禮制,不可逾越。
” 5.22 楚公問用師之道。
子曰:“行之以仁義。
”①曰:“若之何決勝?”子曰:“莫如仁義。
過此,敗之招也。
” 【注釋】 ①“楚公問用師之道”三句:實模仿《論語·顔淵》:“子張問政。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楚公,考《天地篇》可知文中子未應楊玄感之召,故此楚公似當為楊素。
【譯文】 楚公楊素問用兵之法。
文中子說:“以仁義統兵打仗。
”問:“怎樣才能取勝呢?”文中子說:“沒有比仁義更好的了。
否則就會招緻失敗。
” 5.23 子見耕者必勞之①,見王人必俯之②。
鄉裡不騎,雞初鳴則盥漱具服。
銅川夫人有病③,子不交睫者三月④。
人問者送迎之,必泣以拜。
【注釋】 ①勞:阮逸注雲:“慰勞。
” ②王人:指官員。
俯:阮逸注雲:“俯偻避之。
” ③銅川夫人:見2.53條注。
④交睫:指睡覺。
【譯文】 文中子見到耕種之人必定前去慰勞,見到為官之人必定俯身避于路旁。
在鄉裡從不騎馬,公雞初次鳴叫就洗漱穿戴整齊。
母親患病,文中子三個月沒有安睡。
有人探問必定親自送迎,流淚拜謝。
5.24 子曰:“史傳興而經道廢矣①,記注興而史道誣矣②。
是故惡夫異端者③。
” 【注釋】 ①史傳興而經道廢矣:阮逸注雲:“若《史記》先黃老後《六經》,是‘廢’也。
” ②記注興而史道誣矣:阮逸注雲:“若裴松之注《三國志》,反毀陳壽,是‘誣’也。
”誣,抹殺,消逝。
③惡夫異端者:《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 文中子說:“史傳興盛而經道就荒廢了,記注興盛而史道就消逝了。
因此憎惡異端。
” 5.25 薛收曰:“何為命也?”子曰:“稽之于天①,合之于人,謂其有定于此而應于彼②,吉兇曲折,無所逃乎!非君子,孰能知而畏之乎③?非聖人,孰能至之哉④?”薛收曰:“古人作元命⑤,其能至乎?”子曰:“至矣。
” 【注釋】 ①稽:同。
與下文“合”相對。
《老子》第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三國王弼注雲:“稽,同也。
” ②此:阮逸注雲:“人事也。
”彼:阮逸注雲:“天時也。
” ③畏之:畏天命。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 ④非聖人,孰能至之哉:《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 ⑤作元命:自作元命。
《尚書·呂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西漢孔安國注雲:“凡明于刑之中,無擇言在身,必是惟能天德,自為大命,配享天意,在于天下。
” 【譯文】 薛收問:“什麼是命?”文中子說:“命上同天道,下合人事,‘人之所為’皆與‘天之所降’對應,吉兇禍福、時運順逆,皆無法逃避!若不是君子,誰能知曉敬畏天命呢?若不是聖人,誰能洞悉天命之玄妙呢?”薛收問:“古人自作元命,達到這個境界了嗎?”文中子說:“達到了。
” 5.26 賈瓊曰:“《書》無制而有命①,何也?”子曰:“天下其無主而有臣乎②?”曰:“兩漢有制、志,何也?”子曰:“制,其盡美于恤人乎③?志,其慚德于備物乎④?” 【注釋】 ①《書》無制而有命:阮逸注雲:“魏而下,《續書》無制而有命。
” ②天下其無主而有臣乎:阮逸注雲:“漢制以亡,獨臣尚能禀命爾。
”即漢亡以後,無明君而尚有賢臣。
③制,其盡美于恤人乎:阮逸注雲:“漢七主本以憂民而作制。
” ④慚德:《尚書·仲虺之诰》:“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
”即德行有虧。
備物:即“備物緻用”。
此指為政。
【譯文】 賈瓊問:“《續書》後來無‘制’卻有‘命’,這是為何?”文中子說:“應該是天下沒有明君而有賢臣吧?”問:“兩漢有‘制’‘志’,這是為何?”文中子說:“之所以有‘制’,應該是贊頌他們撫恤百姓吧?之所以有‘志’,應該是批評他們為政無德吧?” 5.27 薛收曰:“帝制其出王道乎①?”子曰:“不能出也。
後之帝者,非昔之帝也。
其雜百王之道②,而取帝名乎?其心正,其迹谲③。
其乘秦之弊,不得已而稱之乎?政則苟簡④,豈若唐、虞、三代之純懿乎⑤?是以富人則可,典禮則未⑥。
”薛收曰:“純懿遂亡乎?”子曰:“人能弘道⑦,焉知來者之不如昔也⑧?” 【注釋】 ①帝制其出王道乎:阮逸注雲:“問漢制出三王之道否乎?” ②百王:指曆代君王。
③谲(jué):《論語·憲問》:“子曰:‘晉文公谲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谲。
’”東漢鄭玄注雲:“谲者,詐也。
” ④苟簡:《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
” 【注釋】 ①《書》:《續書》。
②《郅恽(zhìyùn)之事》:《續書》之篇名。
郅恽,阮逸注雲:“郅恽,王莽時上書曰:‘漢祚久長,神器有命,不可虛受。
上天垂戒,欲誤陛下,宜即臣位。
’莽怒,脅恽,令稱病。
恽罵曰:‘所言皆天命也,非狂人造焉。
’莽終不敢害。
” ③事:阮逸注雲:“事者,謂行事之迹也。
”命:阮逸注雲:“命者,謂事應天命者也。
”志:阮逸注雲:“志者,謂志蘊于心也。
”制:阮逸注雲:“制者,謂志行于禮義者也。
” ④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見5.9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注。
⑤“《詩》曰”四句:實模仿《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君取節焉可也。
”西晉杜預注雲:“言可取其善節。
”采葑(fēng)采菲,無以下體,《詩經·邶風·谷風》首章詩句。
【譯文】 賈瓊修習《續書》,讀到《郅恽之事》,向文中子請教說:“請問事、命、志、制的區别。
”文中子說:“制、命,我用來記錄人的思想;志、事,我用來記錄人的品節。
”賈瓊把這些告訴了叔恬,叔恬說:“《續書》應該沒有遺漏什麼吧?《尚書》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說的應該就是道吧?《詩經》說:‘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這說的應該就是節吧?”文中子聽聞後說:“王凝應該是懂得《續書》的要義了。
” 5.16 子曰:“事之于命也①,猶志之有制乎②!非仁義發中③,不能濟也。
” 【注釋】 ①事、命:皆為《續書》中之“事”“命”。
②志、制:皆為《續書》中之“志”“制”。
③發中:阮逸注雲:“事與志,發乎中;命與制,形于外。
”即發自内心。
【譯文】 文中子說:“《續書》中的‘事’與‘命’,就好比‘志’與‘制’的關系!如果不是仁義發自内心,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
” 5.17 子曰:“達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為乎①?其得變化之心乎②?達志、事之道,其知君臣之所難乎?其得仁義之幾乎?” 【注釋】 ①達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為乎:阮逸注雲:“已形于外,則心可知矣。
” ②變化:《周易·乾卦》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唐孔穎達疏雲:“言乾之為道,使物漸變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
”即遵循天道,教化萬物。
【譯文】 文中子說:“明達《續書》中‘制’‘命’的思想,應該就懂得了天子和公卿的要務了吧?應該就掌握了教化的本質了吧?明達《續書》中‘志’‘事’的思想,應該就懂得了君主和臣子的難處了吧?應該就掌握了仁義的要義了吧?” 5.18 子曰:“處貧賤而不懾①,可以富貴矣;僮仆稱其恩,可以從政矣②;交遊稱其信③,可以立功矣。
” 【注釋】 ①懾:阮逸注雲:“無隕獲,必不驕矜。
”隕獲,《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诎于富貴。
”東漢鄭玄注雲:“隕獲,困迫失志之貌也。
”即困頓而喪失志氣。
②僮仆稱其恩,可以從政矣:阮逸注雲:“恩及賤,況良民乎?”童仆,奴仆。
③交遊:相互交往的朋友。
【譯文】 文中子說:“貧困時不喪失志氣,這樣的人能夠變得富貴;奴仆都稱頌他的恩德,這樣的人能夠為官從政;朋友都稱贊他的信義,這樣的人能夠建功立業。
” 5.19 子曰:“愛名尚利,小人哉!未見仁者而好名利者也。
” 【譯文】 文中子說:“愛慕虛名,崇尚利益,真是小人啊!沒見過仁義之人喜好名利的。
” 5.20 賈瓊問君子之道。
子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①。
” 【注釋】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衛風·氓》卒章詩句。
阮逸注雲:“言必反複思其所行之道,苟不思則已矣。
” 【譯文】 賈瓊問君子之道。
文中子說:“若不反複思考,則無法求得。
” 5.21 子見缞绖而哭不辍者①,遂吊之。
問喪期,曰:“五載矣。
”子泫然曰②:“先王之制,不可越也。
” 【注釋】 ①缞(cuī):即斬衰(cuī),粗麻布做成的喪服,服三年之喪所穿的重孝之服。
《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晏嬰粗缞斬。
”古代喪服有五等,以親疏為差,由重至輕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
绖(dié):古代喪服上的麻制帶子,系在頭上為“首绖”,系在腰間為“腰绖”。
②泫(xuàn)然:流淚的樣子。
見1.5條注。
【譯文】 文中子見到身穿重孝之服哭泣不止的人,便前去吊唁。
詢問服喪多久,回答說:“五年了。
”文中子流着眼淚說:“先王禮制,不可逾越。
” 5.22 楚公問用師之道。
子曰:“行之以仁義。
”①曰:“若之何決勝?”子曰:“莫如仁義。
過此,敗之招也。
” 【注釋】 ①“楚公問用師之道”三句:實模仿《論語·顔淵》:“子張問政。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楚公,考《天地篇》可知文中子未應楊玄感之召,故此楚公似當為楊素。
【譯文】 楚公楊素問用兵之法。
文中子說:“以仁義統兵打仗。
”問:“怎樣才能取勝呢?”文中子說:“沒有比仁義更好的了。
否則就會招緻失敗。
” 5.23 子見耕者必勞之①,見王人必俯之②。
鄉裡不騎,雞初鳴則盥漱具服。
銅川夫人有病③,子不交睫者三月④。
人問者送迎之,必泣以拜。
【注釋】 ①勞:阮逸注雲:“慰勞。
” ②王人:指官員。
俯:阮逸注雲:“俯偻避之。
” ③銅川夫人:見2.53條注。
④交睫:指睡覺。
【譯文】 文中子見到耕種之人必定前去慰勞,見到為官之人必定俯身避于路旁。
在鄉裡從不騎馬,公雞初次鳴叫就洗漱穿戴整齊。
母親患病,文中子三個月沒有安睡。
有人探問必定親自送迎,流淚拜謝。
5.24 子曰:“史傳興而經道廢矣①,記注興而史道誣矣②。
是故惡夫異端者③。
” 【注釋】 ①史傳興而經道廢矣:阮逸注雲:“若《史記》先黃老後《六經》,是‘廢’也。
” ②記注興而史道誣矣:阮逸注雲:“若裴松之注《三國志》,反毀陳壽,是‘誣’也。
”誣,抹殺,消逝。
③惡夫異端者:《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 文中子說:“史傳興盛而經道就荒廢了,記注興盛而史道就消逝了。
因此憎惡異端。
” 5.25 薛收曰:“何為命也?”子曰:“稽之于天①,合之于人,謂其有定于此而應于彼②,吉兇曲折,無所逃乎!非君子,孰能知而畏之乎③?非聖人,孰能至之哉④?”薛收曰:“古人作元命⑤,其能至乎?”子曰:“至矣。
” 【注釋】 ①稽:同。
與下文“合”相對。
《老子》第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三國王弼注雲:“稽,同也。
” ②此:阮逸注雲:“人事也。
”彼:阮逸注雲:“天時也。
” ③畏之:畏天命。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 ④非聖人,孰能至之哉:《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 ⑤作元命:自作元命。
《尚書·呂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西漢孔安國注雲:“凡明于刑之中,無擇言在身,必是惟能天德,自為大命,配享天意,在于天下。
” 【譯文】 薛收問:“什麼是命?”文中子說:“命上同天道,下合人事,‘人之所為’皆與‘天之所降’對應,吉兇禍福、時運順逆,皆無法逃避!若不是君子,誰能知曉敬畏天命呢?若不是聖人,誰能洞悉天命之玄妙呢?”薛收問:“古人自作元命,達到這個境界了嗎?”文中子說:“達到了。
” 5.26 賈瓊曰:“《書》無制而有命①,何也?”子曰:“天下其無主而有臣乎②?”曰:“兩漢有制、志,何也?”子曰:“制,其盡美于恤人乎③?志,其慚德于備物乎④?” 【注釋】 ①《書》無制而有命:阮逸注雲:“魏而下,《續書》無制而有命。
” ②天下其無主而有臣乎:阮逸注雲:“漢制以亡,獨臣尚能禀命爾。
”即漢亡以後,無明君而尚有賢臣。
③制,其盡美于恤人乎:阮逸注雲:“漢七主本以憂民而作制。
” ④慚德:《尚書·仲虺之诰》:“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
”即德行有虧。
備物:即“備物緻用”。
此指為政。
【譯文】 賈瓊問:“《續書》後來無‘制’卻有‘命’,這是為何?”文中子說:“應該是天下沒有明君而有賢臣吧?”問:“兩漢有‘制’‘志’,這是為何?”文中子說:“之所以有‘制’,應該是贊頌他們撫恤百姓吧?之所以有‘志’,應該是批評他們為政無德吧?” 5.27 薛收曰:“帝制其出王道乎①?”子曰:“不能出也。
後之帝者,非昔之帝也。
其雜百王之道②,而取帝名乎?其心正,其迹谲③。
其乘秦之弊,不得已而稱之乎?政則苟簡④,豈若唐、虞、三代之純懿乎⑤?是以富人則可,典禮則未⑥。
”薛收曰:“純懿遂亡乎?”子曰:“人能弘道⑦,焉知來者之不如昔也⑧?” 【注釋】 ①帝制其出王道乎:阮逸注雲:“問漢制出三王之道否乎?” ②百王:指曆代君王。
③谲(jué):《論語·憲問》:“子曰:‘晉文公谲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谲。
’”東漢鄭玄注雲:“谲者,詐也。
” ④苟簡:《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