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問易篇
關燈
小
中
大
,以遊逍遙之虛,食于苟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
”即苟且簡略,草率簡陋。
⑤純懿(yì):純粹美好。
⑥典禮:《周易·系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唐孔穎達疏雲:“當此會通之時,以施行其典法禮儀也。
”即典章制度、禮樂教化。
⑦人能弘道:《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⑧焉知來者之不如昔也:實模仿《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薛收問:“帝王之制能産生聖王之道嗎?”文中子說:“不能産生。
因為後世的帝王,已經不同于從前的帝王了。
他們應該是雜取曆代君王之道而用帝王之名吧?雖然他們用心純正,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充滿了爾虞我詐。
應該是承襲秦朝的弊政,不得已才稱為帝吧?政教苟且簡略,豈能比肩堯、舜、夏、商、周的純美?因此這種政教可以使人富足,但卻不可以推行禮樂教化。
”薛收問:“純美之政就此消亡了嗎?”文中子說:“隻要人能弘揚大道,怎知将來不如從前呢?” 5.28 子謂李靖智勝仁①,程元仁勝智。
子謂董常幾于道②,可使變理③。
【注釋】 ①李靖:見2.3條注。
②幾于道:《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西漢河上公注雲:“水性幾與道同。
”此指幾近于道。
③變理:阮逸注雲:“通變之謂道,故曰‘變理’。
”通變之謂道,見4.3條及注。
【譯文】 文中子說李靖睿智勝過仁德,程元仁德勝過睿智。
文中子說董常幾近于道,可以通達權變,因事制宜。
5.29 賈瓊問:“何以息謗?”子曰:“無辯。
”曰:“何以止怨?”曰:“無争①。
” 【注釋】 ①無争:《老子》第八章:“夫唯不争,故無尤。
” 【譯文】 賈瓊問:“如何止息诽謗?”文中子說:“不去辯解。
”問:“如何消除怨恨?”文中子說:“與世無争。
” 5.30 子謂諸葛、王猛“功近而德遠矣”①。
【注釋】 ①王猛:見2.26條注。
功近而德遠:阮逸注雲:“一時霸其國,為功雖近,然謀及身後,為德蓋遠。
”近,當下,現在。
遠,後世,未來。
【譯文】 文中子說諸葛亮、王猛“功在當下,德澤後世”。
5.31 子在蒲①,聞遼東之敗②,謂薛收曰:“城複于隍矣③。
”賦《兔爰》之卒章④。
歸而善《六經》之本⑤,曰:“以俟能者⑥。
” 【注釋】 ①蒲:阮逸注雲:“古中都之地,隋為河中郡。
” ②遼東之敗:阮逸注雲:“大業八年,九軍并陷。
”即隋炀帝征遼東大敗。
見4.17條注。
③城複于隍矣:《周易·泰卦》:“上六:城複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象》曰:城複于隍。
其命亂也。
”即借《泰卦》之辭,暗示隋朝即将土崩瓦解。
城,城牆。
複,通“覆”,傾覆。
隍,護城河。
④《兔爰》之卒章:即《詩經·王風·兔爰》之末章:“有兔爰爰,雉離于罿。
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後,逢此百兇。
尚寐無聰!”《毛詩序》雲:“《兔爰》,闵周也。
桓王失信,諸侯背叛,構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
”即借《兔爰》感歎亂世将至。
⑤善:修繕,修治。
《六經》:此指《續六經》。
⑥俟(sì):等待。
【譯文】 文中子在蒲地,聽聞隋炀帝征遼東大敗,對薛收說:“城牆倒塌在護城河裡,隋朝将亡了。
”吟誦《兔爰》末章,感歎亂世将至。
歸家後修繕《續六經》,說:“等待将來能夠推行王道之人吧。
” 5.32 子曰:“好動者多難①。
小不忍,緻大災②。
” 【注釋】 ①好動者多難:阮逸注雲:“炀帝如此。
”《論語·衛靈公》:“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 ②小不忍,緻大災: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阮逸注雲:“隋文如此。
”即隋文帝晚年聽信讒言而廢太子之事。
【譯文】 文中子說:“妄動之人多危難。
小事不忍耐,會招緻大災禍。
” 5.33 子曰:“《易》,聖人之動也①,于是乎用以乘時矣。
故夫卦者,智之鄉也,動之序也②。
” 【注釋】 ①《易》,聖人之動也:《周易·系辭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唐孔穎達疏雲:“謂每卦六爻,皆仿效天下之物而發動也。
”即聖人遵道而行。
②智之鄉也,動之序也:阮逸注雲:“爻在卦,如人居鄉。
逐位而動,是其次序。
” 【譯文】 文中子說:“《周易》蘊含聖人遵道而行之理,于是可以乘時而動。
因此說卦是智慧的源泉,是行動的綱領。
” 5.34 薛生曰:“智可獨行乎?”子曰:“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①,安所行乎哉?” 【注釋】 ①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論語·衛靈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 【譯文】 薛收問:“智慧能單獨發揮作用嗎?”文中子說:“還須守之以仁,不然智慧便會失去,又怎能發揮作用呢?” 5.35 子曰:“元亨利貞運行不匮者①,智之功也。
” 【注釋】 ①元亨利貞:《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貞。
”唐孔穎達疏雲:“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
《子夏傳》雲:‘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
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種使得其所,故謂之‘四德’。
”此指天地萬物各得其宜。
【譯文】 文中子說:“天地萬物各得其宜運行不息,這是智的作用。
” 5.36 子曰:“佞以承上,殘以禦下,誘之以義,不動也①。
” 【注釋】 ①誘之以義,不動也:阮逸注雲:“凡佞人、殘人,不可以義誘。
” 【譯文】 文中子說:“對上谄媚逢迎,對下殘暴冷酷,即便用仁義教導這些人,也不會有所改變的。
” 5.37 董常死,子哭之,終日不絕。
門人曰:“何悲之深也?”曰:“吾悲夫天之不相道也。
之子殁,吾亦将逝矣。
明王雖興,無以定禮樂矣。
”① 【注釋】 ①此條實模仿《論語·先進》:“顔淵死,子哭之恸。
從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吾悲夫天之不相道也,阮逸注雲:“董常弱冠而死,門人亞聖者也,死後無人助行周、孔之道。
”相,輔助。
殁(mò),死去。
【譯文】 董常離世,文中子終日痛哭不止。
門生問:“為何這樣悲傷?”文中子說:“我悲傷的是天不助道。
這個學生死了,我也要離去了。
即便有明主興起,也無從制禮作樂了。
” 5.38 子贊《易》①,至《序卦》②,曰:“大哉!時之相生也③。
達者可與幾矣④。
”至《雜卦》⑤,曰:“旁行而不流⑥,守者可與存義矣⑦。
” 【注釋】 ①贊:《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
”東晉韓康伯注雲:“幽,深也。
贊,明也。
”即闡明。
②《序卦》:即《周易·序卦》。
唐孔穎達疏雲:“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其先後之次,其理不見。
故孔子就上、下二經,各序其相次之義。
”即遵循天地萬物自然規律推演說解六十四卦。
③時:應時,合乎時宜。
④可與幾矣:《周易·乾卦》:“《文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三國王弼注雲:“處事之至而不犯咎,知至者也,故可與成務矣。
”即可以成就功業。
⑤《雜卦》:即《周易·雜卦》。
東晉韓康伯注雲:“《雜卦》者,雜糅衆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
”即錯綜卦序,以相對、相應兩種方法解釋卦義。
⑥旁行而不流:《周易·系辭上》:“旁行而不流。
”東晉韓康伯注雲:“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 ⑦守者可與存義矣:《周易·乾卦》:“《文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唐孔穎達疏雲:“既能知此終竟,是終盡之時,可與保存其義。
義者,宜也。
” 【譯文】 文中子闡釋《周易》之道,到《序卦》時,說:“偉大啊,天地萬物皆應時相生!通達此道之人可以成就功業。
”到《雜卦》時,說:“應變旁通而不失正道,恪守此理之人可以行事合宜。
” 5.39 子曰:“名實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①。
” 【注釋】 ①“名實相生”四句:實模仿《老子》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名實相生,阮逸注雲:“名由實生,實由名顯,此謂‘相生’。
”利用相成,阮逸注雲:“利在有用,用則成利,此謂‘相成’。
”是非相明,阮逸注雲:“是未果是,有非然後明,此謂‘相明’。
”去就相安,阮逸注雲:“去不安則就,就不安則去,此謂‘相安’。
” 【譯文】 文中子說:“名與實相互産生,利與用相互成就,是與非因相互對照而變得明了,去與留以安為标準而各得其宜。
” 5.40 賈瓊問:“太平可緻乎?”子曰:“五常之典①,三王之诰②,兩漢之制,粲然可見矣③。
” 【注釋】 ①五常之典:《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即上古五帝之書。
②三王:大禹、商湯、周文王。
③粲(càn)然可見矣:阮逸注雲:“古道備在方冊,行之可緻。
”故典、诰、制,皆就方冊文書而言。
粲然,明白,顯著。
【譯文】 賈瓊問:“太平盛世能夠實現嗎?”文中子說:“上古五帝之典冊,
”即苟且簡略,草率簡陋。
⑤純懿(yì):純粹美好。
⑥典禮:《周易·系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唐孔穎達疏雲:“當此會通之時,以施行其典法禮儀也。
”即典章制度、禮樂教化。
⑦人能弘道:《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⑧焉知來者之不如昔也:實模仿《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薛收問:“帝王之制能産生聖王之道嗎?”文中子說:“不能産生。
因為後世的帝王,已經不同于從前的帝王了。
他們應該是雜取曆代君王之道而用帝王之名吧?雖然他們用心純正,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充滿了爾虞我詐。
應該是承襲秦朝的弊政,不得已才稱為帝吧?政教苟且簡略,豈能比肩堯、舜、夏、商、周的純美?因此這種政教可以使人富足,但卻不可以推行禮樂教化。
”薛收問:“純美之政就此消亡了嗎?”文中子說:“隻要人能弘揚大道,怎知将來不如從前呢?” 5.28 子謂李靖智勝仁①,程元仁勝智。
子謂董常幾于道②,可使變理③。
【注釋】 ①李靖:見2.3條注。
②幾于道:《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西漢河上公注雲:“水性幾與道同。
”此指幾近于道。
③變理:阮逸注雲:“通變之謂道,故曰‘變理’。
”通變之謂道,見4.3條及注。
【譯文】 文中子說李靖睿智勝過仁德,程元仁德勝過睿智。
文中子說董常幾近于道,可以通達權變,因事制宜。
5.29 賈瓊問:“何以息謗?”子曰:“無辯。
”曰:“何以止怨?”曰:“無争①。
” 【注釋】 ①無争:《老子》第八章:“夫唯不争,故無尤。
” 【譯文】 賈瓊問:“如何止息诽謗?”文中子說:“不去辯解。
”問:“如何消除怨恨?”文中子說:“與世無争。
” 5.30 子謂諸葛、王猛“功近而德遠矣”①。
【注釋】 ①王猛:見2.26條注。
功近而德遠:阮逸注雲:“一時霸其國,為功雖近,然謀及身後,為德蓋遠。
”近,當下,現在。
遠,後世,未來。
【譯文】 文中子說諸葛亮、王猛“功在當下,德澤後世”。
5.31 子在蒲①,聞遼東之敗②,謂薛收曰:“城複于隍矣③。
”賦《兔爰》之卒章④。
歸而善《六經》之本⑤,曰:“以俟能者⑥。
” 【注釋】 ①蒲:阮逸注雲:“古中都之地,隋為河中郡。
” ②遼東之敗:阮逸注雲:“大業八年,九軍并陷。
”即隋炀帝征遼東大敗。
見4.17條注。
③城複于隍矣:《周易·泰卦》:“上六:城複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象》曰:城複于隍。
其命亂也。
”即借《泰卦》之辭,暗示隋朝即将土崩瓦解。
城,城牆。
複,通“覆”,傾覆。
隍,護城河。
④《兔爰》之卒章:即《詩經·王風·兔爰》之末章:“有兔爰爰,雉離于罿。
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後,逢此百兇。
尚寐無聰!”《毛詩序》雲:“《兔爰》,闵周也。
桓王失信,諸侯背叛,構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
”即借《兔爰》感歎亂世将至。
⑤善:修繕,修治。
《六經》:此指《續六經》。
⑥俟(sì):等待。
【譯文】 文中子在蒲地,聽聞隋炀帝征遼東大敗,對薛收說:“城牆倒塌在護城河裡,隋朝将亡了。
”吟誦《兔爰》末章,感歎亂世将至。
歸家後修繕《續六經》,說:“等待将來能夠推行王道之人吧。
” 5.32 子曰:“好動者多難①。
小不忍,緻大災②。
” 【注釋】 ①好動者多難:阮逸注雲:“炀帝如此。
”《論語·衛靈公》:“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 ②小不忍,緻大災:實模仿《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阮逸注雲:“隋文如此。
”即隋文帝晚年聽信讒言而廢太子之事。
【譯文】 文中子說:“妄動之人多危難。
小事不忍耐,會招緻大災禍。
” 5.33 子曰:“《易》,聖人之動也①,于是乎用以乘時矣。
故夫卦者,智之鄉也,動之序也②。
” 【注釋】 ①《易》,聖人之動也:《周易·系辭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唐孔穎達疏雲:“謂每卦六爻,皆仿效天下之物而發動也。
”即聖人遵道而行。
②智之鄉也,動之序也:阮逸注雲:“爻在卦,如人居鄉。
逐位而動,是其次序。
” 【譯文】 文中子說:“《周易》蘊含聖人遵道而行之理,于是可以乘時而動。
因此說卦是智慧的源泉,是行動的綱領。
” 5.34 薛生曰:“智可獨行乎?”子曰:“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①,安所行乎哉?” 【注釋】 ①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論語·衛靈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 【譯文】 薛收問:“智慧能單獨發揮作用嗎?”文中子說:“還須守之以仁,不然智慧便會失去,又怎能發揮作用呢?” 5.35 子曰:“元亨利貞運行不匮者①,智之功也。
” 【注釋】 ①元亨利貞:《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貞。
”唐孔穎達疏雲:“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
《子夏傳》雲:‘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
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種使得其所,故謂之‘四德’。
”此指天地萬物各得其宜。
【譯文】 文中子說:“天地萬物各得其宜運行不息,這是智的作用。
” 5.36 子曰:“佞以承上,殘以禦下,誘之以義,不動也①。
” 【注釋】 ①誘之以義,不動也:阮逸注雲:“凡佞人、殘人,不可以義誘。
” 【譯文】 文中子說:“對上谄媚逢迎,對下殘暴冷酷,即便用仁義教導這些人,也不會有所改變的。
” 5.37 董常死,子哭之,終日不絕。
門人曰:“何悲之深也?”曰:“吾悲夫天之不相道也。
之子殁,吾亦将逝矣。
明王雖興,無以定禮樂矣。
”① 【注釋】 ①此條實模仿《論語·先進》:“顔淵死,子哭之恸。
從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吾悲夫天之不相道也,阮逸注雲:“董常弱冠而死,門人亞聖者也,死後無人助行周、孔之道。
”相,輔助。
殁(mò),死去。
【譯文】 董常離世,文中子終日痛哭不止。
門生問:“為何這樣悲傷?”文中子說:“我悲傷的是天不助道。
這個學生死了,我也要離去了。
即便有明主興起,也無從制禮作樂了。
” 5.38 子贊《易》①,至《序卦》②,曰:“大哉!時之相生也③。
達者可與幾矣④。
”至《雜卦》⑤,曰:“旁行而不流⑥,守者可與存義矣⑦。
” 【注釋】 ①贊:《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
”東晉韓康伯注雲:“幽,深也。
贊,明也。
”即闡明。
②《序卦》:即《周易·序卦》。
唐孔穎達疏雲:“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其先後之次,其理不見。
故孔子就上、下二經,各序其相次之義。
”即遵循天地萬物自然規律推演說解六十四卦。
③時:應時,合乎時宜。
④可與幾矣:《周易·乾卦》:“《文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三國王弼注雲:“處事之至而不犯咎,知至者也,故可與成務矣。
”即可以成就功業。
⑤《雜卦》:即《周易·雜卦》。
東晉韓康伯注雲:“《雜卦》者,雜糅衆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
”即錯綜卦序,以相對、相應兩種方法解釋卦義。
⑥旁行而不流:《周易·系辭上》:“旁行而不流。
”東晉韓康伯注雲:“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 ⑦守者可與存義矣:《周易·乾卦》:“《文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唐孔穎達疏雲:“既能知此終竟,是終盡之時,可與保存其義。
義者,宜也。
” 【譯文】 文中子闡釋《周易》之道,到《序卦》時,說:“偉大啊,天地萬物皆應時相生!通達此道之人可以成就功業。
”到《雜卦》時,說:“應變旁通而不失正道,恪守此理之人可以行事合宜。
” 5.39 子曰:“名實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①。
” 【注釋】 ①“名實相生”四句:實模仿《老子》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名實相生,阮逸注雲:“名由實生,實由名顯,此謂‘相生’。
”利用相成,阮逸注雲:“利在有用,用則成利,此謂‘相成’。
”是非相明,阮逸注雲:“是未果是,有非然後明,此謂‘相明’。
”去就相安,阮逸注雲:“去不安則就,就不安則去,此謂‘相安’。
” 【譯文】 文中子說:“名與實相互産生,利與用相互成就,是與非因相互對照而變得明了,去與留以安為标準而各得其宜。
” 5.40 賈瓊問:“太平可緻乎?”子曰:“五常之典①,三王之诰②,兩漢之制,粲然可見矣③。
” 【注釋】 ①五常之典:《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即上古五帝之書。
②三王:大禹、商湯、周文王。
③粲(càn)然可見矣:阮逸注雲:“古道備在方冊,行之可緻。
”故典、诰、制,皆就方冊文書而言。
粲然,明白,顯著。
【譯文】 賈瓊問:“太平盛世能夠實現嗎?”文中子說:“上古五帝之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