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問易篇
關燈
小
中
大
夏、商、周三王之诰命,兩漢七制雄主之制诏,其中緻太平之道顯而易見。
” 5.41 文中子曰:“王澤竭而諸侯仗義矣①,帝制衰而天下言利矣。
” 【注釋】 ①王澤竭而諸侯仗義矣:《論語·季氏》:“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衰微則諸侯推行仁義,帝制沒落則天下追逐利益。
” 5.42 文中子曰:“強國戰兵①,霸國戰智,王國戰義,帝國戰德②,皇國戰無為③。
天子而戰兵,則王霸之道不抗矣④,又焉取帝名乎?故帝制沒而名實散矣。
” 【注釋】 ①強國戰兵:阮逸注雲:“惟恃力爾。
” ②帝國戰德:阮逸注雲:“仁者無敵于天下,德可知矣。
” ③皇國戰無為:阮逸注雲:“神武而不殺,安見其有為?” ④抗:對等,比得上。
【譯文】 文中子說:“強權之國角逐于武力,稱霸之國角逐于智謀,王業之國角逐于道義,帝制之國角逐于仁德,皇道之國角逐于至善無為。
貴為天子而與他國刀兵相見,就連王霸之國都比不上,又哪會有帝國之名呢?因此帝制走向沒落,于是帝制之名與帝制之實便不複存在了。
” 5.43 子曰:“多言,德之賊也①;多事,生之仇也②。
”薛方士曰③:“逢惡斥之,遇邪正之,何如?”子曰:“其有不得其死乎④?必也言之無罪,聞之以誡⑤。
” 【注釋】 ①多言,德之賊也:實模仿《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 ②多事,生之仇也:阮逸注雲:“保生者少事。
” ③薛方士:王通門生,其人不詳。
見2.24條注。
④不得其死乎:《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北宋邢昺疏雲:“言子路以剛,必不得其以壽終。
” ⑤言之無罪,聞之以誡:實模仿《毛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譯文】 文中子說:“多言損害德行,多事危害性命。
”薛方士問:“遇到惡行就予以批評,遇到邪行就予以糾正,這樣做如何?”文中子說:“這樣做恐怕會不得善終吧?要谏言務必巧妙委婉使進谏之人不會獲罪,聽谏之人引以為戒。
” 5.44 或問韋孝寬①。
子曰:“幹矣②。
”問楊愔③。
子曰:“輔矣。
” 【注釋】 ①韋孝寬(509—580):名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陝西西安)人。
北魏、西魏、北周名臣。
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國,封鄖國公。
大統十二年(546),韋孝寬堅守玉璧,力挫東魏高歡大軍。
建德六年(577),北周武帝采納韋孝寬之策,滅北齊,統一北方。
《周書》卷三十一、《北史》卷六十四有傳。
②幹:《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東漢鄭玄注雲:“幹也,城也,皆以禦難也。
” ③楊愔(yīn):見3.7條注。
【譯文】 有人問韋孝寬。
文中子說:“是護國良将。
”又問楊愔。
文中子說:“是輔國能臣。
” 5.45 宇文化及問天道人事如何①。
子曰:“順陰陽仁義②,如斯而已。
” 【注釋】 ①宇文化及(?—619):本姓破野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
隋末群雄之一,北周上柱國宇文盛之孫,右衛大将軍宇文述之子。
性兇險,不循法度。
與楊廣私交甚密。
隋炀帝即位後,授太仆少卿,貪婪妄為,橫行不法。
大業十四年(618),于江都弑隋炀帝,擁立秦王楊俊之子楊浩為帝,自封大丞相。
率軍北歸,為李密所敗。
後自立為帝,國号為許。
武德二年(619),為窦建德擒殺。
《隋書》卷八十五有傳。
②順陰陽仁義:《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将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譯文】 宇文化及問天道人事之理。
文中子說:“遵循陰陽之道、仁義之理,如此而已。
” 5.46 賈瓊為吏以事楚公①,将行,子餞之。
瓊曰:“願聞事人之道。
”子曰:“遠而無介②,就而無谄。
泛乎利而諷之,無鬥其捷③。
”瓊曰:“終身誦之。
”子曰:“終身行之可也④。
” 【注釋】 ①楚公:楊玄感。
見2.17條注。
②遠而無介:阮逸注雲:“恭而遠之無傷介。
”介,孤傲特異。
③泛乎利而諷之,無鬥其捷:阮逸注雲:“泛泛因所利而諷之,勿辯捷自取禍。
” ④終身行之可也:阮逸注雲:“不惟事人也,處世盡宜然。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譯文】 賈瓊為官奉侍楚公,臨行前,文中子為他餞行。
賈瓊說:“請您講講奉侍人主之法。
”文中子說:“疏遠而不孤傲,親近而不谄媚。
廣泛地圍繞利益去委婉進言,不可急于求成自取禍端。
”賈瓊說:“我會終身誦習這些教誨的。
”文中子說:“這些話會終身受用。
” 5.47 子曰:“《元經》其正名乎①?皇始之帝②,征天以授之也。
晉、宋之王,近于正體,于是乎未忘中國③,穆公之志也。
齊、梁、陳之德,斥之于四夷也,以明中國之有代,太和之力也④。
” 【注釋】 ①《元經》:見1.2條注。
正名:《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 ②皇始之帝:即“皇始之事”。
見1.10條注。
③“晉、宋之王”三句:阮逸注雲:“晉、宋皆舉兵中原,有複一之志。
” ④太和:即“太和之政”。
見2.52條“魏孝文”注。
【譯文】 文中子說:“《元經》意在正名吧?稱皇始年間北魏之君為帝,是依據天命而授予的。
稱晉朝、宋朝之君為王,是因為他們接近正統,沒有忘記統一中原,這也是晉陽穆公的心意。
齊、梁、陳三朝德行虧缺,将他們貶斥為夷,以此表明主宰中原之名已為北魏所代,這都是太和之政的功勞。
” 5.48 子曰:“改元立号非古也①。
其于彼心自作之乎②?” 【注釋】 ①改元立号非古也:阮逸注雲:“漢文帝始改中元、後元年号。
”改元立号,帝王即位時或在位期間改變年号。
②彼:此指改元立号的君主。
【譯文】 文中子說:“改元立号并非古制。
應該是那些君主自作主張吧?” 5.49 或問:“志意修,驕富貴,道義重,輕王侯①,如何?”子曰:“彼有以自守也。
” 【注釋】 ①“志意修”四句:實模仿《荀子·修身》:“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内省而外物輕矣。
” 【譯文】 有人問:“修養心志而藐視富貴,重視道義而輕視王侯,這樣如何?”文中子說:“那便有了自守之道。
” 5.50 薛生曰:“和、殇之後①,帝制絕矣,《元經》何以不興乎②?”子曰:“君子之于帝制,并心一氣以待也。
傾耳以聽,拭目而視③,故假之以歲時④。
桓、靈之際,帝制遂亡矣。
文、明之際,魏制其未成乎⑤?太康之始⑥,書同文,車同軌⑦,君子曰:‘帝制可作矣。
’而不克振。
故永熙之後⑧,君子息心焉,曰:‘謂之何哉?’《元經》于是不得已而作也!” 【注釋】 ①和:漢和帝(79—105),名肇,漢章帝劉炟之子,東漢第四位皇帝。
章和二年(88)即位,養母窦太後臨朝稱制。
永元四年(92),聯合宦官消滅窦氏勢力,親政後勤勉不息,修德愛民,使東漢王朝興盛,人稱“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105)病逝。
《後漢書》卷四有《孝和帝紀》。
殇:漢殇帝(105—106),名隆,漢和帝劉肇之子。
東漢第五位皇帝,養于民間。
即位時出生剛滿百天,一歲時駕崩,即是中國曆史上最小的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後漢書》卷四有《孝殇帝紀》。
②《元經》何以不興乎:阮逸注雲:“此時漢制已絕,何為于此不續《元經》以振王法乎?” ③傾耳以聽,拭目而視:阮逸注雲:“待之極也。
” ④假之以歲時:阮逸注雲:“自和、殇綿綿至桓、靈,假歲時而終不複興。
” ⑤文、明之際,魏制其未成乎:阮逸注雲:“魏文帝、明帝未能平吳、蜀一制天下。
”文,魏文帝曹丕。
明,魏明帝曹叡。
⑥太康:西晉武帝司馬炎年号,在位期間社會得以恢複,史稱“太康之治”。
⑦書同文,車同軌:此指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統一。
⑧永熙:西晉惠帝司馬衷即位之年号,司馬衷癡呆不能任事,國政遂亂。
見1.8條“晉惠”注。
【譯文】 薛收說:“自漢和帝、漢殇帝以後,帝制斷絕,為何此時沒有出現《元經》這樣的書呢?”文中子說:“君子對于帝制,可謂同心同德等待其複興。
皆側耳傾聽,拭目以待,因此才等待了一段時間。
漢桓帝、漢靈帝之時,帝制消亡。
魏文帝、魏明帝之時,魏國應該也沒有成就帝制吧?西晉太康初年,江山一統,君子說:‘帝制可以振興了。
’然而卻不能實現。
因此永熙年間以後,君子皆心灰意冷,說:‘談論帝制又有何用?’于是便不得已而作《元經》!” 5.51 文中子曰:“《春秋》作而典、诰絕矣,《元經》興而帝制亡矣。
” 【譯文】 文中子說:“《春秋》産生是因為典、诰不存,《元經》興起是因為帝制消亡。
” 5.52 文中子曰:“諸侯不貢詩①,天子不采風②,樂官不達雅③,國史不明變④,嗚呼!斯則久矣。
《詩》可以不續乎?” 【注釋】 ①貢詩:即獻詩。
《國語·周語上》:“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 ②采風:即采詩。
《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③樂官不達雅:阮逸注雲:“古為詩樂、為歌以合雅道。
” ④國史不明變:阮逸注雲:“國史明乎得失之迹。
” 【譯文】 文中子說:“諸侯不獻詩,天子不采詩,樂官不知雅正之道,史官不明得失之理,哎!這樣已經很久了。
怎麼能不續修《詩經》呢?”
” 5.41 文中子曰:“王澤竭而諸侯仗義矣①,帝制衰而天下言利矣。
” 【注釋】 ①王澤竭而諸侯仗義矣:《論語·季氏》:“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 【譯文】 文中子說:“王道衰微則諸侯推行仁義,帝制沒落則天下追逐利益。
” 5.42 文中子曰:“強國戰兵①,霸國戰智,王國戰義,帝國戰德②,皇國戰無為③。
天子而戰兵,則王霸之道不抗矣④,又焉取帝名乎?故帝制沒而名實散矣。
” 【注釋】 ①強國戰兵:阮逸注雲:“惟恃力爾。
” ②帝國戰德:阮逸注雲:“仁者無敵于天下,德可知矣。
” ③皇國戰無為:阮逸注雲:“神武而不殺,安見其有為?” ④抗:對等,比得上。
【譯文】 文中子說:“強權之國角逐于武力,稱霸之國角逐于智謀,王業之國角逐于道義,帝制之國角逐于仁德,皇道之國角逐于至善無為。
貴為天子而與他國刀兵相見,就連王霸之國都比不上,又哪會有帝國之名呢?因此帝制走向沒落,于是帝制之名與帝制之實便不複存在了。
” 5.43 子曰:“多言,德之賊也①;多事,生之仇也②。
”薛方士曰③:“逢惡斥之,遇邪正之,何如?”子曰:“其有不得其死乎④?必也言之無罪,聞之以誡⑤。
” 【注釋】 ①多言,德之賊也:實模仿《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 ②多事,生之仇也:阮逸注雲:“保生者少事。
” ③薛方士:王通門生,其人不詳。
見2.24條注。
④不得其死乎:《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北宋邢昺疏雲:“言子路以剛,必不得其以壽終。
” ⑤言之無罪,聞之以誡:實模仿《毛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譯文】 文中子說:“多言損害德行,多事危害性命。
”薛方士問:“遇到惡行就予以批評,遇到邪行就予以糾正,這樣做如何?”文中子說:“這樣做恐怕會不得善終吧?要谏言務必巧妙委婉使進谏之人不會獲罪,聽谏之人引以為戒。
” 5.44 或問韋孝寬①。
子曰:“幹矣②。
”問楊愔③。
子曰:“輔矣。
” 【注釋】 ①韋孝寬(509—580):名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陝西西安)人。
北魏、西魏、北周名臣。
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國,封鄖國公。
大統十二年(546),韋孝寬堅守玉璧,力挫東魏高歡大軍。
建德六年(577),北周武帝采納韋孝寬之策,滅北齊,統一北方。
《周書》卷三十一、《北史》卷六十四有傳。
②幹:《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東漢鄭玄注雲:“幹也,城也,皆以禦難也。
” ③楊愔(yīn):見3.7條注。
【譯文】 有人問韋孝寬。
文中子說:“是護國良将。
”又問楊愔。
文中子說:“是輔國能臣。
” 5.45 宇文化及問天道人事如何①。
子曰:“順陰陽仁義②,如斯而已。
” 【注釋】 ①宇文化及(?—619):本姓破野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
隋末群雄之一,北周上柱國宇文盛之孫,右衛大将軍宇文述之子。
性兇險,不循法度。
與楊廣私交甚密。
隋炀帝即位後,授太仆少卿,貪婪妄為,橫行不法。
大業十四年(618),于江都弑隋炀帝,擁立秦王楊俊之子楊浩為帝,自封大丞相。
率軍北歸,為李密所敗。
後自立為帝,國号為許。
武德二年(619),為窦建德擒殺。
《隋書》卷八十五有傳。
②順陰陽仁義:《周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将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譯文】 宇文化及問天道人事之理。
文中子說:“遵循陰陽之道、仁義之理,如此而已。
” 5.46 賈瓊為吏以事楚公①,将行,子餞之。
瓊曰:“願聞事人之道。
”子曰:“遠而無介②,就而無谄。
泛乎利而諷之,無鬥其捷③。
”瓊曰:“終身誦之。
”子曰:“終身行之可也④。
” 【注釋】 ①楚公:楊玄感。
見2.17條注。
②遠而無介:阮逸注雲:“恭而遠之無傷介。
”介,孤傲特異。
③泛乎利而諷之,無鬥其捷:阮逸注雲:“泛泛因所利而諷之,勿辯捷自取禍。
” ④終身行之可也:阮逸注雲:“不惟事人也,處世盡宜然。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譯文】 賈瓊為官奉侍楚公,臨行前,文中子為他餞行。
賈瓊說:“請您講講奉侍人主之法。
”文中子說:“疏遠而不孤傲,親近而不谄媚。
廣泛地圍繞利益去委婉進言,不可急于求成自取禍端。
”賈瓊說:“我會終身誦習這些教誨的。
”文中子說:“這些話會終身受用。
” 5.47 子曰:“《元經》其正名乎①?皇始之帝②,征天以授之也。
晉、宋之王,近于正體,于是乎未忘中國③,穆公之志也。
齊、梁、陳之德,斥之于四夷也,以明中國之有代,太和之力也④。
” 【注釋】 ①《元經》:見1.2條注。
正名:《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 ②皇始之帝:即“皇始之事”。
見1.10條注。
③“晉、宋之王”三句:阮逸注雲:“晉、宋皆舉兵中原,有複一之志。
” ④太和:即“太和之政”。
見2.52條“魏孝文”注。
【譯文】 文中子說:“《元經》意在正名吧?稱皇始年間北魏之君為帝,是依據天命而授予的。
稱晉朝、宋朝之君為王,是因為他們接近正統,沒有忘記統一中原,這也是晉陽穆公的心意。
齊、梁、陳三朝德行虧缺,将他們貶斥為夷,以此表明主宰中原之名已為北魏所代,這都是太和之政的功勞。
” 5.48 子曰:“改元立号非古也①。
其于彼心自作之乎②?” 【注釋】 ①改元立号非古也:阮逸注雲:“漢文帝始改中元、後元年号。
”改元立号,帝王即位時或在位期間改變年号。
②彼:此指改元立号的君主。
【譯文】 文中子說:“改元立号并非古制。
應該是那些君主自作主張吧?” 5.49 或問:“志意修,驕富貴,道義重,輕王侯①,如何?”子曰:“彼有以自守也。
” 【注釋】 ①“志意修”四句:實模仿《荀子·修身》:“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内省而外物輕矣。
” 【譯文】 有人問:“修養心志而藐視富貴,重視道義而輕視王侯,這樣如何?”文中子說:“那便有了自守之道。
” 5.50 薛生曰:“和、殇之後①,帝制絕矣,《元經》何以不興乎②?”子曰:“君子之于帝制,并心一氣以待也。
傾耳以聽,拭目而視③,故假之以歲時④。
桓、靈之際,帝制遂亡矣。
文、明之際,魏制其未成乎⑤?太康之始⑥,書同文,車同軌⑦,君子曰:‘帝制可作矣。
’而不克振。
故永熙之後⑧,君子息心焉,曰:‘謂之何哉?’《元經》于是不得已而作也!” 【注釋】 ①和:漢和帝(79—105),名肇,漢章帝劉炟之子,東漢第四位皇帝。
章和二年(88)即位,養母窦太後臨朝稱制。
永元四年(92),聯合宦官消滅窦氏勢力,親政後勤勉不息,修德愛民,使東漢王朝興盛,人稱“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105)病逝。
《後漢書》卷四有《孝和帝紀》。
殇:漢殇帝(105—106),名隆,漢和帝劉肇之子。
東漢第五位皇帝,養于民間。
即位時出生剛滿百天,一歲時駕崩,即是中國曆史上最小的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後漢書》卷四有《孝殇帝紀》。
②《元經》何以不興乎:阮逸注雲:“此時漢制已絕,何為于此不續《元經》以振王法乎?” ③傾耳以聽,拭目而視:阮逸注雲:“待之極也。
” ④假之以歲時:阮逸注雲:“自和、殇綿綿至桓、靈,假歲時而終不複興。
” ⑤文、明之際,魏制其未成乎:阮逸注雲:“魏文帝、明帝未能平吳、蜀一制天下。
”文,魏文帝曹丕。
明,魏明帝曹叡。
⑥太康:西晉武帝司馬炎年号,在位期間社會得以恢複,史稱“太康之治”。
⑦書同文,車同軌:此指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統一。
⑧永熙:西晉惠帝司馬衷即位之年号,司馬衷癡呆不能任事,國政遂亂。
見1.8條“晉惠”注。
【譯文】 薛收說:“自漢和帝、漢殇帝以後,帝制斷絕,為何此時沒有出現《元經》這樣的書呢?”文中子說:“君子對于帝制,可謂同心同德等待其複興。
皆側耳傾聽,拭目以待,因此才等待了一段時間。
漢桓帝、漢靈帝之時,帝制消亡。
魏文帝、魏明帝之時,魏國應該也沒有成就帝制吧?西晉太康初年,江山一統,君子說:‘帝制可以振興了。
’然而卻不能實現。
因此永熙年間以後,君子皆心灰意冷,說:‘談論帝制又有何用?’于是便不得已而作《元經》!” 5.51 文中子曰:“《春秋》作而典、诰絕矣,《元經》興而帝制亡矣。
” 【譯文】 文中子說:“《春秋》産生是因為典、诰不存,《元經》興起是因為帝制消亡。
” 5.52 文中子曰:“諸侯不貢詩①,天子不采風②,樂官不達雅③,國史不明變④,嗚呼!斯則久矣。
《詩》可以不續乎?” 【注釋】 ①貢詩:即獻詩。
《國語·周語上》:“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 ②采風:即采詩。
《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③樂官不達雅:阮逸注雲:“古為詩樂、為歌以合雅道。
” ④國史不明變:阮逸注雲:“國史明乎得失之迹。
” 【譯文】 文中子說:“諸侯不獻詩,天子不采詩,樂官不知雅正之道,史官不明得失之理,哎!這樣已經很久了。
怎麼能不續修《詩經》呢?”